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慢》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慢》的读后感大全

2020-05-02 23: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慢》的读后感大全

  《慢》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17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慢》精选点评

  ●一句话概括:没有一句正经话的小说

  ●“在存在主义数学中,这样的事由两个基本方程式表示:慢的程度记忆强度直接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的强度直接成正比。惯用的对位法结构 文笔简洁

  ●读多少遍都不会厌的一本书……每次都有新发现……喜欢这种叙事手法……

  ●完就记住了一句话:“我摸你的乳房,但我想的却是你是屁眼。”再翻一页又说,屁眼是人的第九道门。

  ●跟不上节奏哇,好抽象领悟到的是什么? 我的逻辑思维你去哪里呢

  ●昆德拉果然是对“对位法叙事”屡试不爽

  ●逛书店时候不知道怎么了,就把买了,但是才看了一半,就放着了

  ●很短 在驹然书舍花了两个小时看完 里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理论 比如舞蹈家 比如速度遗忘成正比?记不清了……挺好看的

  ●米兰昆德拉致力于打造一本没有正经话的小说,纯粹的一部小说,不宣扬道德教义单纯故事,用最简洁精准的愈语法书写,不多一丝矫揉造作修辞。显然昆德拉还未实现所求。抛开小说,从排版上来讲也很用心呼应标题主旨,排版上半页文字留白,行距也设置的较大。精简的页数都在响应着慢。褪去社会急躁闲适地游走于字里行间。明日不再来,听众不再有。

  ●快与慢、遗忘与记忆、公开隐秘人类乐趣向来是私有性的,但在这个越来越吊诡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公之于众,仿佛没有观众就无法找到自我价值。然而这种快餐式的自我满足之后,却是庞大空虚之感,所以就继续追求“速度”与“光荣”,恶性循环。乐趣不复存在,这个悲惨世界却在播放欢乐颂

  《慢》读后感(一):他认为不痛苦就是快乐

  “他认为不痛苦就是快乐”。 ——没有哭就是笑着。

  慢是读的昆德拉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也并不是久负盛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是生活在别处。对于昆德拉复调的描述很感兴趣,于是入了一套书,先读了最短的慢。读到开头的摩托车手置身于时间之外的文字就觉十分生动,况且摩托车手这个描述也出现后文。“未来害怕根源,谁不顾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总觉得昆德拉是既给你思考又给你解惑的人,能很清楚的看到然后走进他笔下的世界。“我们的时代被遗忘的欲望纠缠着,为了满足这个欲望,他迷上了速度魔鬼;他加速步伐,因为要我们明白它不再希望让大回忆;它对自己也厌烦了,也恶心了;它要一口气吹灭记忆微弱火苗。”我们都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驱使,期望紧跟速度魔鬼的步伐。

  《慢》读后感(二):慢生活,渐渐远去

  读昆德拉的《慢》想起木的《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慢慢悠悠的火车、寂寥漫长的黑夜、从杯口徐徐冒出的热气,很久都没观察到这种生活的慢了。就连收集接收的推送信息都是碎片化,简短化。这是一个快速制造,快速消费的世界。所有人都被绑在一个快速转动的轮子上,日复一日,不停地转。悠闲散漫的生活只存在回忆之中。不知道这种状态是喜大于忧,还是忧大于喜?

  昆德拉说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飞驰的速度能够脱离时间的连续性,造成一种出神状态,不在乎过去,不在乎未来。我想,是不是内心和本我在出神的状态下也渐渐消失,变得麻木、冷漠和机械?

  现代科技是不是礼物呢?以前两地之间的车程需要十几个小时,十几小时完全属于自己,可以慢慢的读一本书,可以和陌生人聊上几句,也可以静静地看上几部电影。而现在,十几小时的车程被缩短到几小时,甚至来不及睡上一觉,来不及缓解两地奔波的疲乏感。

  慢生活,渐行渐远。不知是好是坏。

  《慢》读后感(三):三读《慢》

  这是我第三次拿起《慢》这本书。

  我说的第三次,不是一板一眼的极其精确的次数,而是时间自然而然划分出的次数。

  第一次阅读,当然是在我刚刚买回这本书时,四年前。我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反对主流意识,过于反对了;而我自己终究还是浅薄的,甚至比一般同辈人更加幼稚天真。

  第二次阅读是一年多前,2017年的国庆节,我早早地去了火车站,在候车室里仔细地看了这本书,并且划线和做笔记。一夜火车,这本书被我从学校带到家里。我没有在节后把书带回学校。

  第三次就是昨晚和今天下午,2019年年初。我在家里,很久以来第一次抛开做笔记的念头,回到我最开始读书的状态,努力做回一个粗心的读者。粗心,不代表一无所获。有些东西需要用笔记录,有些东西,用心感受会更好。

  我重新欣赏了昆德拉的才干,有一位说他是简化版普鲁斯特,虽然我还没有看完《追忆似水年华》,但我还是大言不惭地为他申辩:这不公平。我只能说出这么一个苍如纸的句子,真的,你只有去读他。

  我似乎也懂得了为什么很有名的作家会看不懂昆德拉。

  也许是因为人生观的不同,或者更确切,气质的不同。我想那位作家为了寻找一个目的而不停地前进,那是一个崇高的纯洁的目的,一切都围绕那个目的展开,没有那个目的整个宇宙都将堕落。他没错。

  但是整个世界也许都是按照一种对位法设置的。有些时刻,(他那种)目的被阻断了,有些时刻,目的实在没有办法被一个处处受限的人达到——人的速度(是有关才干、地位和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函数)很慢,但这并不说明人的失败。人有时候也要徘徊,因为有些特殊的目的不靠前进而是徘徊获得。前进者所崇尚的速度永远没有办法对这种价值进行补偿。

  我现在已不敢说我读懂了任何一本书,这是我懂得那位作家的最大原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想证明自己的聪明,恰恰暴露出自己的愚蠢,这是因为艺术不允许人作假。而我之所以还有救,只是因为我虽然过去不知佯装为知(因为自以为是),却没有安于不知。

  《慢》读后感(四):一本恐怖小说

  《慢》其实是一本非常恐怖的小说。“非纪实类恐怖文学”,如果拿到我臆想中的书店售卖,这是它将被摆放的书架。

  在书后附的评论里,一位名为弗朗索瓦·里卡尔的先生将《慢》形容为“书里一切都浸泡在笑与轻的净水里”。这是一个漂亮的比喻,如果这功夫能学来就好了,我想闭着眼睛抱着它傻笑上一个礼拜;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T夫人与骑士早已消失在故事的结局里,湮灭因果,隐没姓名,他们经历的所谓欢乐的窃笑、轻而美的愉悦,又流向了何处呢?如果说他们代表了什么,恐怕不是那个“保守秘密的时代”(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是守得住秘密的),而只是福楼拜理想中“纯粹的小说”,或昆德拉自己所言的“道德审判被悬置的疆域”了。

  说到底,药物所产生的幻觉也绝对是“慢”的,是不正经的,是对正常感官下有序世界发出的轻飘飘的讥讽,与无恶意的调笑。这样看来,同音乐、药物一样,小说也属于人们逃离存在之重的一条通渠,目的地都指向一处——“他们失去了自我”。

  作为一部恐怖小说,《慢》最可怕的一点,在于它把“存在之重”否定掉的同时,又千姿百态、手舞足蹈地向人们宣示,接受“存在之轻”是不可能的。它在存在本身的混沌之中划开了两条路,其中不正经的那一条,的的确确是通往笑声的,它因而完成了一本小说的职能;但它随即又做出一项令人胆战心惊的举动,彻底将读者打入恐怖的狱场。

  它让他们看一眼那条路的尽头,除了一声轻笑,什么都没有。

  既然违反一切正经的原则,就索性连物理常识都不认:连回音都没有。

  就像吸粉却遭遇 bad trip,就像新车一上路就撞个稀烂,就像书里文森特在月光下目睹茱丽皎洁神圣的美,却只能想到她的屁眼。

  就是这两个字,屁眼。多么不文雅,多么庸俗的表达啊。在作为女性的一生之中,我将绝不羡慕另一性别所拥有的任何东西(至少此刻我冒着过于正经的风险,宣誓这样做)——除了一点,那就是写作时使用直白得近乎“庸俗”的字眼的权利。嗯,我脸红,我嫉妒;我受到从小妈妈教育不要说脏话的习惯性良心折磨,我还是嫉妒。

  让我们忘却屁眼和嫉妒,这些形而下的负面事物,回归人生——啊,有关人生的讨论!自从《慢》以后,我每当开启这样的话题,都要为假装严肃实则滑稽的“正经”羞得无地自容。可我还是得说,因为此刻不说,就真的只剩下另一条道路尽头的那声冷笑了。

  人生不是由一个个彼此隔绝的点构成的。对于能够沉浸在此刻之“慢”中的人们,明天的粮食无需担忧,也从不曾懊悔错过昨日的美酒。谁还不曾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对那句“然后呢”投去轻蔑的一瞥?可又有谁真的以为,存在之重将就此停止拷问,就此将再不问然后、纵情享乐?

  那位里卡尔先生其实所说不错。虽然他的落点过于乐观完美,但在得出最终结论之前,还是他引导着我发现了《慢》背后的两条路。

  “小说因而是经受不正经考验的生活。我说得不错:考验。因为不正经,若带来轻松的话,同时从动摇基础这一点来说,却也是十分残酷的,因为生命(我的生命、其他人物的生命)都是在这些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意义与价值的。”

  “这是因为生命、自我、爱情、诗、历史、政治,一切是我相信自己与世界的东西,都是绝对需要正经才得以存在的。”

  比起“笑与轻的净水”,我更愿意停在这里。

  《慢》读后感(五):只有自己听的欢乐颂才是欢乐颂

  这本小书其实是非常庞大的,它带着多个对立:快与慢、遗忘与记忆、公开与隐私。它们也都与一个东西有着紧密的联系,那就是乐趣。

  哲学家指责享乐主义(这里昆德拉引用的是伊壁鸠鲁的观念,不是狭义的享乐主义)的私有性,然而现时代的乐趣只能是以乌托邦的形式存在。因为现在人们讲求“速度”、追寻“光荣”,将自己公之于众才更有自我价值,这样的乐趣不是欢乐,是一种带着搏斗性质的征服与主宰,一种这样的欲望。

  对,人人都是舞蹈家,表演手舞足蹈,台下是没有具体面孔的观众,观众的欢呼喝彩是荣光,是对自己的肯定,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满足。但,这不是欢乐。

  网路上某某某炒作、谁谁谁蹭热度,又是哪位请水军,热搜榜上永远是那几个人:她吃饭了、她哭了、他受伤了、他去米兰时装周了……这就是激战就是生死搏斗。

  我发了漂亮的自拍,你发了去高档餐厅的图片,他说他搞到人正条顺的炮友,她说她去意大利买了限量款包包……这也是激战也是生死搏斗。

  人们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放在大众之上,迫不及待地听目击者们的赞美夸奖,享受着他们的羡慕他们的嫉妒,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那种带着光芒的虚荣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一种欣喜,但是这欣喜来的猛烈消退的也非常迅速,消退后像一片大雾一样的空虚包绕着自身,根本没有真正的乐趣!

  就像这本书里文森特在众目睽睽下与朱丽表演的性爱,他没有勃起,但是他们看到了他正在与一名女子交媾,他们看到了!之后他可以给他们讲述!他有荣光!

  然而当他独处一室时想起朱丽,为什么没有去看她美妙的屁眼时,他的阳具就朝着世界竖了起来,“他亢奋得发疯”。接着他想到一对对人来看着他们做爱,一遍又一遍的想一遍一遍的编排,软了下去。

  最后他遇到了骑士想要马上与骑士“分享”这段艳情,但骑士对他不屑一顾的态度让文森特受伤,他软弱又悲伤,他只想“赶快忘记这个夜晚,整个糟蹋的夜晚,抹掉,忘掉,埋葬掉------这时候他对速度有着无限的渴望。”他朝他的摩托车走去。

  存在主义数学中,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成正比。可悲的人,像文森特一样,无法享受私有性的乐趣。

  而十八世纪的骑士做到了,他自己摒除了要将与t女士的***公布给其他人的念头,他放弃搏斗。骑士拥有了单纯的乐趣,私有性的乐趣,如同喝一口清水、看一眼天空。

  “他用手扶脸,感觉到t夫人留在他指间的爱情气味。这个气味引起他对往事的怀念,他要独自坐在马车里,在梦里被慢慢地带回巴黎。”

  “慢”是可以体味某件事带来的乐趣的,因为时间有了形态,有了美。

  同样的,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成正比。

  小说最后是这样写的:

  “明日不再来。

  听众不再有。

  朋友,我请你做个幸福的人。我有个隐约的印象,我们唯一的希望取决于你有否能力做个幸福的人。

  马车消失在晨雾中,我启动了汽车。”

  人类的悲剧序幕已经拉开,播放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伊壁鸠鲁说:“智者从来不进行任何与搏斗有关的行动。”

  而作为芸芸众生里的平凡一员,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告诫自己不要浮躁与所谓的光荣,独自体会真正单纯的欢乐。

  没有明日,没有听众,不会影响欢乐,反而显得欢乐更加的弥足珍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