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珍藏版)读后感100字
《自由选择(珍藏版)》是一本由(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 罗丝D.弗里德曼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选择(珍藏版)》精选点评:
●排毒第一步,有机会要看看原著
●自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好的制度,必须给人以最大程度的自由。
●自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利己是比刻意利他更有效的利他,时刻警惕利维坦对自由的侵蚀
●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第一次接触
●自由是手段和目的,太多人以善之名行恶事。资本为恶,两恶相权取其轻
●很多例子举得不太好,但是这原本就是强调把政府踢出群的普及读物嘛。。。
●“平等意味着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意味着个人可以自由地左右自己的生活”。看完这本书,唯独对生而平等这章印象深刻。
●完全赞同书中的观点。任何政府保护措施,都是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
《自由选择(珍藏版)》读后感(一):关于自由主义基础的一本书
这本书,可以认为是为自由主义辩护的一本书。
上个世纪大萧条,与二战来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让人们开始相信凯恩斯主义,即政府在经济活动中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书为自由主义进行辩护,首先要分析,导致凯恩斯主义崛起的导致大萧条的原因进行分析。文章认为导致大萧条的原因在于银行体系进行变革的时代,联储委员会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作用。
每个国家都面临复杂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如何解决地方与中央,集权和分权是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也有资本主义的一部分,有计划经济的中央经济计划,也有自由市场。如何在两者间进行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少谈一些主义,多干一些实事。
文章说明了一个非常基本的实事,即资本决定全力。
《自由选择(珍藏版)》读后感(二):自由选择
前两章都在讨论自由经济,即市场的好处,且把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归结于政府管制的太多,而非看不见的手的失灵,并通过大量的论证指出政府应该尽可能少的管控经济,让市场去选择。
政府的价格、关税管控及补贴政策扰乱了价格发挥三项的机制,不能如实的反应出市场信息,发挥好价格作为分配的手段。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作者看来是护犊子,非但不能保护本国经济,反而会伤害本国产业优化升级,同时会导致其他国家的贸易报复。读完第三章终于知道联邦储备体系 。至于美联储,对世界经济影响太大,独立于美国政府,然而美联储还是对美国国会负责,对美国的经济、就业负责。我国强大之路必然要摆脱现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政府的各项福利当然好,人人都想坐享其成,那又有谁去努力工作呢?在不打击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又要照顾穷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确实很难平衡需求。现在的福利制度,经常被钻空子,有钱的人更有钱,穷人更加穷,福利投入继续加大,确实需要靶向脱贫,但监督确实很难。作者提出的负所得税未尝不是一种解决办法,应该在某些地区试行看看效果。
《自由选择(珍藏版)》读后感(三):能力的边界
在企业所构成的市场成面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力是足够强大的。然而经济学家还不够满意,他们还希望去主导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规则制定和设计,以寻求逻辑上满足,理想状态中的经济学理论效用最大化。这正是新自由主义的边界所在。
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一样,某一种学说或者里面都有其适用的边界。超出这个边界,真理就会成为谬论。用类似两个凡是的思路去办事情,唯教条和主义论,社会就不能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新自由主义本生去参与社会制度的设计实验,就是一种政府干预。然而如果仅仅是市场规则的设计,那么并不会导致其饱受诟病的政治改革实验。选择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然而这并不是否认两者有影响,但是,需要区分什么是对市场规则的影响,不同的政治里面是否是效率的唯一区别。与新自由主义不一样的观念,在欧洲部一样没有影响效率么?智利的短暂泡沫,不也是在集权下行程的么?
政治体制和经济市场效率,并不是谁决定谁,它们有交互的地方,也是有独立的自我进程。社会往往是一种多元共存的价值体系,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持续性,而这种多样性有其历史内在的驱动力。更加现实可靠。
自由选择的概念在市场和公司这样的微观层面是有效的;然而,这也是其局限。后来西方经济学不也研究发现,经济理论是有其适用范围的,也就是能力的边界。当组织的规模达到不同的程度的时候,经济学的理论或者很多假设导致的结论就会改变,公司的组织管理运行方式,显然跟社会国家的管理运行方式有天然的差异,而这在很多自由主义者的大脑里是缺失的。
这也是后来,科斯在中国热销的原因,毕竟政治上的现实主义,集权、重商是大陆国家最有利的发展途径。荷兰、德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的崛起无一不用此极。
自由选择的确是一种终极价值理想,正如对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来说一样,是一种具有宗教情结的价值理想,但是在现实中,幸运的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政治现实主义牢牢的控制了局面。
均势在政治领域永远不是过时的概念,只是我个人某种程度上也赞成,中间偏右的选择,似乎要好一些,但是极端是绝对不行的。
《自由选择(珍藏版)》读后感(四):自由价最高
这本书是真正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物,比台湾及大陆最近几年畅销的所谓通俗经济学要扎实许多。虽然不涉及复杂的推导,但是讲解清晰明了,也有具体的例子和相关的政策讲解。不仅是经济学,连法律和政治也有所涉及。可见大家功夫。
个人认为这样的立调重要在将国家的各种行为与其意识形态相连,因为这是本质:一个国家从上到下的思想和政治起源于其作为一个整体站起来时共同认可的纲领。抛开这点信口评论政策没有意义。但是这么一想,本书的作者应该会对这两年的美国政策意见很大吧。
第2章书中反对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的管制,举日本和香港在无关税时期的高速发展作相对的例子。直接的对比则用了东西德;第3章讲解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宏观调控,关键点是联邦储备体系调整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但是此机构的策略因为政治原因渐渐无作为,加剧了1929年的经济萧条,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建立在好的意愿基础上的机构,是如何偏离其初衷的;第4章讲述自从罗斯福新政后开始风靡的政府调控思潮,美国效仿福利国家建立养老金法案、公共住宅、城市复兴计划等。弗里德曼认为福利国家的做法等于“一个人为自己花别人的钱”以及“为别人花别人的钱”,实在难有成效;第5章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章,因为这里清晰地解释现在许多政策将“机会平等”曲解为“结果平等”,前者带来了美国的巨大发展,后者只是限制了民众的自由,因为“理想的公平分配与理想的个人自由之间,存在根本的冲突”。若是想想那本《动物庄园》,或许有些理解。
上半本到此是一条比较宏观的线,个人理解,作者是在介绍一些政治背景和政策的历史来源,没有拣某一个具体的领域说。下半本的针对性更强。
最后一章是简略的归纳政治经济学的思潮,我喜欢这句总结“无论是权力的无线细分还是各项政策的自相矛盾,都根源于民主制度的政治现实,这一制度就是通过颁布各种详尽和具体的法律条款而运作。”为了改善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干扰,美国应该限制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职能范围。
推荐大家有空去看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文笔也很好呀。
《自由选择(珍藏版)》读后感(五):自由才是衡量的标准——评《自由选择》
米尔顿·弗里德曼,这个名字在近期出版的经济类专著中出现得比较多,不过,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他的一致追捧不同的是,现在人们对他的态度是毁誉参半。甚至有人给出了这样的逻辑: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是华尔街那些贪婪的家伙们欺骗了大众,而他们的得逞利益于美国政府的监管不力,而这种政府的缺位就是从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的“小政府”主张开始的。有意思的是,相对于哈耶克,人们更喜欢把矛头直指弗里德曼,这也许是因为哈耶克更多的贡献是在理论方面,弗里德曼的主张则直接影响了他那个时代的政策。他最著名的著作《自由选择》初版于1980年,而在同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和在1979年当选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所采取的政治路线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弗里德曼式的。当然,也有人认为罗纳德·里根在军费开支上走的是凯恩斯主义的路线,不过,所谓的“里根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弗里德曼经济学”,包括减少对企业的监管,以及被一些人认为是直接导致了美国高赤字的减税政策。
罗纳德·里根曾一度被视为是时代造就的英雄,就像富兰克林·罗斯福一样。不过就像里根时代的人们对罗斯福有所诟病一样,2008年的经济危机又让人们重新记起了把他们从1921年大萧条中拯救出来的罗斯福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反过来又开始批评起里根和弗里德曼来。
不过,正如弗里德曼自己所说的那样:“要说有谁能在一夜之间(或者连续10个晚上,每晚1小时)便被说服,那么他绝不是真的被说服了。因为一旦遇到一个持相反观点的人,两人聊一个晚上,他的观念可能又转变回去了。真正能说服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所以,在一片对弗里德曼的声讨中,我倒是很想看看弗里德曼自己都说过些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被批评的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就越有独创性。就像弗里德曼一直批评凯恩斯,但却也一直认为凯恩斯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一样。恰好,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3年6月出版了一套《华章经典·经济》,其中就有弗里德曼最经典的著作——《自由选择》。
“手持利刃的匪徒问我‘要钱还是要命’,这也是让我选择,但谁都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自由选择,也不会认为我与匪徒接下来的交易是一种自愿交换。”这句话在《自由选择》中的地位可能没那么重要,但是却很能体现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如果选择是被迫的,或是只限定在一个范围内,那就不是自由选择。如果不是自由选择,于个人来说,就是被侵犯了平等和自由;于经济来说,也是破坏了经济运行的本质,这种本质就是弗里德曼引述亚当·斯密的话所说的:“只要协作是完全自愿的,那么交易双方就都能获益。”反过来说,如果交易中有一方是被迫的,那么就至少会有一方是不能获益的,甚至是双方都不能获益——就像前面的那个例子,被抢者不会获益,但从不用太久的长远看,匪徒也不会获益。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弗里德曼才反对大政府,反对政府包办太多的事情。当然,政府不会像匪徒那样,手持利刃让你把钱给他,然后他承诺给你留一条命;政府是手持“公共利益”的招牌,让你把钱给它,然后它承诺为你服务。区别在于,匪徒其实什么也没给你,因为命本来就是你自己的,而政府则给了你些什么。不过,我们完全不必因此而感谢政府,就像我们不必为活命而感谢匪徒一样,因为服务本来就是一项政府职能——有时候还是不需要的职能,我们给它钱,只是要维持它的服务能力而已。
但政府的服务能力往往都不怎么好。中国如此,美国也一样,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也没好到哪去。弗里德曼用一个简单的类比就说清楚了这里面的原因:他把开支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花谁的钱,和为谁花钱。第一种情况是为自己花自己的钱,这种情况最节省也最能把钱花到点子上;第二种是为别人花自己的钱,比如送礼物,这种情况会首先考虑投其所好,然后是考虑少花钱;第三种是为自己花别人的钱,比如公共消费,这个时候的首要目标是要把钱花得划算,但不会考虑节约问题;第四种就是为别人花别人的钱,比如用你的钱请你吃饭,我自己搭便车,这种情况下,我当然不会考虑少花钱,也不大会让你觉得这笔钱花得值,而是会先让自己大饱口福。
这第四种情况,就是福利。“官僚们为别人的需要花别人的钱。只有用良心,而不是用那强烈得多和可靠得多的私利的刺激,来保证他们以最有利于福利金领取者的方式花钱。这就造成花钱上的浪费和不求效果。”“第四类开支还容易腐化接触到它们的人们。所有福利计划都使一些人处于决定什么对别人有利的地位。结果是,一部分人感到自己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另一些人则感到自己像孩子那样需要别人的照顾。被救济者的独立自主能力由于弃而不用而萎缩了。”这又让人想起了匪徒那个例子,强行抢走你的钱让人不舒服,强行给你钱也未必就让人舒服。
当然,在我国,还远远没有达到福利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境地,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第三种消费——为自己花别人的钱,也就是三公消费。不过,这种趋势正在缓解。
政府给的福利,在弗里德曼眼里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更不要说政府的其他管制了。其实,弗里德曼衡量政府是好是坏的标准并不是大还是小,而是它是不是给了人们最大的自由选择权,如果是,那么它就是一个好政府,否则就不是。这当然和权力有关。就像弗里德曼所说:“我们忘记了一条基本的真理:对人类自由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权力的集中,而无论是集中在政府手中还是任何个人的手中。”按照这个逻辑,权力当然也不能集中在一些企业或一些金融精英手中。弗里德曼在2006年以94岁的高龄逝世,所以我们就无法得知他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态度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有人批评他,他仍然和凯恩斯、哈耶克一样,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