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让叶兰继续飘扬》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让叶兰继续飘扬》读后感摘抄

2022-04-10 03:33: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让叶兰继续飘扬》读后感摘抄

  《让叶兰继续飘扬》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017-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叶兰继续飘扬》精选点评:

  ●感觉男主有点直男癌。

  ●除了都向社会环境屈服与1984的结局异曲同工以外,没有看到其他相似点直到读了评价,

  ●此事此刻的处境。但似乎,人总是不到最后不肯低下头,不见黄河不死心。叶兰的意义是什么,心中的叶兰要怎么才能一直飘扬。

  ●现在看依然 有用 不過 還是不怎麼喜歡這本書 我之前和男主一樣 一樣的厭惡金錢 一樣又為了不失面份而顯得過分極端清高 最終妥協 是結果 不可避免 因為 終究得死

  ●3.5

  ●“我们的文明建立在贪婪和恐惧之上,但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贪婪和恐惧被神秘地改变成为更加高贵的品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堕落到底然后向生活屈服,要么投降,要么顽抗。什么臆想,什么圣人,生活说到底也不过如此。这本书给我带来平静

  ●据说奥维尔认为这本写得不好,我觉得挺好。{f(x)︱x∈A} ,没有钱这个f,x真就x了。甚至有可能,站在资本立场看,人不是变量而是条件,钱才是x。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真的发现我和戈登有很多相同之处

  ●钱钱钱……奥威尔1928年初辞去在缅甸收入颇丰但自己不喜欢的警察工作后,到1932年底处女作出版,过了五年收入很不稳定的自由职业生涯。本书是其为钱所困的大爆发之作。没钱,连书店和书都看不顺眼

  《让叶兰继续飘扬》读后感(一):戈登此人

  其余的主题,情节,结构不谈,我们单单谈谈戈登人物的塑造。

  两个典型桥段一是在与拉沃斯顿喝酒二是与罗丝玛丽做爱。

  其病之二:矛盾极致到不正常的内心

  一方面,作者讲述了戈登在校园里遭受的歧视,为戈登以后的心里理路线做了合理的铺垫。

  这也就为了戈登放弃写作而干上了其它“好差事”增添了合理性。

  其次,是什么让戈登的内在与外在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乃至他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煎熬呢?

  是这个以能过上好生活为人生重要价值的不合理的社会。

  《让叶兰继续飘扬》读后感(二):如何写贫穷而不令人生厌

  奥威尔的这本书令人生厌。书是关于一个贫穷的理想主义男子,志大才疏没有行动力。他去工作而憎恶商业,他渴望社交又侮辱他的富人朋友,自命清高又憎恶除他以外的一切理想主义。所有的郁闷都用来折磨他的女朋友,一面指责女友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伤他自尊和感情,一面又毫无界限感地逼迫女友亲热和上床。这样的人读完令人生厌,但这并不是这本书的成功,因为这本书只有这个人和他巨婴般的委屈和抱怨,同样令人生厌。作者本人也不喜欢,生前拒绝再版,不允许收入文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如此糟糕,让我不得不回忆其他作者是如何写贫穷,或者任何丑恶/负能量,而不令人生厌的。主写贫穷或贫穷之下人性阴暗的小说很多,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尔克斯都写出了经典。读这些作者写贫穷像是看胶片,直面人生的同时又保持疏离,而奥威尔和男主毫无距离感,完全就是在写自我厌恶。细细看了下作者的简历更是和男主可以处处对照。

  又想到,纳博科夫和伊恩麦克尤恩也写人性的阴暗,但两个人都是manipulation的高手,不知不觉原则和底线就松动了。说到底,文学的叙事是关于美感和操纵,要么做一个站在旁边的画家或摄影师,要么就做一个有着无辜的眼睛而善于说谎的孩子,不要像喝多了的中年男人或者自以为是的人类学家。

  奥威尔在《牧师的女儿》和《上来透口气》里也有大篇幅对贫穷的描写,但至少主人公都不令人厌烦。奥威尔是个实诚人,写恶心就真恶心,写无聊就真无聊,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他的《一九八四》会成为经典,而他早年的书连他自己也不想提及吧。

  《让叶兰继续飘扬》读后感(三):向叶兰屈服,是成功还是失败?

  戈登有点像什么呢,很熟悉的感觉。啊,像初中课本上出现的“空想主义者”,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想象出来的生活方式过下去,希望能够获得重生,可是他忽略了一点,就是任何孤立的系统想要维持,都必须形成较好的自循环。但是戈登没办法维持,没有食物,他没办法活下去;没有香烟,他就失去了创作的灵感,这些都需要考虑如何去获得。虽然听起来有些腐朽和软弱,但是这个世界的力量太强大了,人类只能跟它和解而不能跟他对抗,通过灵活疏导的方式才能真正活下去。所幸戈登在濒临堕落的边缘,终于醒悟,与世界和解,并开始了养叶兰的幸福小日子。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希望自己也能够变成这样可爱的女孩子啊!

  《让叶兰继续飘扬》读后感(四):伟大的人,也注定了是不伟大的。

  这本书让我看得很难受,主角就好像以前的我一样,这是我没有他那样的学识和才华。

  文中还有类似于《寄生虫》的描述,有钱人之所以善良,是因为他们有钱。

  但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妥协或者失败,我恰恰觉得这是一种平凡的伟大,主角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普通人,看似这好像是矛盾的,其实不然。

  伟大的人他也注定不伟大,他没有勇气抛弃他坚持的梦想,他没有勇气超越自己的坚持,没有勇气打破自己的原则,没有勇气重新拥抱普通的生活。

  他痛斥了这种人的伪善,当主角拿到了一笔钱之后,他想到了自己可怜的姐姐,但是很快又把他忘了,然后挥泻无度,把所有的钱浪费在了喝酒撑场面和妓女。

  而在现实当中,作者没有选择这种普通的伟大,他成为了一个批判极权主义,写出了《动物庄园》和《1984》的伟大作家,这我觉得是值得玩味的。(如果你去看奥威尔的评价,我上面的整个一段话很有可能是胡扯)

  当我看到主角放弃梦想,成为一个普通人娶了他的女朋友,我真心为他感到高兴,那是我没能做到的事,也是我现在最渴望的结局。

  《让叶兰继续飘扬》读后感(五):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

  戈登讨厌叶兰。在他看来,叶兰是那种平庸得让你找不到“拒绝的理由”的植物,茂盛、好养活,没什么特别的,但好歹是绿色,人人家里都会摆上一盆。这么说吧,只要你不拒绝生活,总有一天要跟叶兰打交道。戈登急于给叶兰下这么一个定义,是为了和它划清界限。当然,他本质上是害怕,害怕总有一天不得不撞上它,甚至爱上它,对,不是绿萝、吊兰或什么别的,就这玩意儿。

  让叶兰继续飘扬(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不知道奥威尔为什么要用“flying”来完成这个书名,叶兰本身是不能随意飞舞的植物,即便有风,那些大而低垂的叶片也只会微微晃动。更何况,作为一种室内装饰性绿植,风的吹拂与它们毫无关系。

  “从一个压迫者变成了被压迫者。他终于成了成千上万个失业者、无家可归者中的一员。”离开缅甸后,奥威尔到码头、酒吧、餐馆去,他没命地工作,和底层人民打成一片。之后他回到伦敦,在书店做起了伙计。小说发表于1936年,就以他在书店工作的经历为蓝本。孙仲旭老师对这本小说不满意,他不能理解在吃过那么多苦,写出了精彩绝伦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后,奥威尔为什么还要塑造戈登这样一个单调软弱,固执得不可理喻的人物。要知道,在前一本书中,他和他的穷人们是多么不畏艰难又有幽默感!

  但孙仲旭老师或许忘了,奥威尔或戈登,都是那种“抱持着某种抽象的概念在生活”的人,他们都急于脱离这个充满叶兰,过于体面的世界——“好像只有通过让他本人及自尊去承受贫穷生活的严峻考验,他才能理直气壮当作家。”另一方面,当然,贫穷也为那些看上去错综复杂的生活中难题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自此他认定所有的痛苦都是由“缺钱”引起的——而这正自洽地证明了他对世界的理解,看呐!这些叶兰!这世界!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贫穷”是痛苦的根源,他为何不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有钱一些呢?当然不行,这是原则问题。贫穷和失败是对抗叶兰唯一的方式。他根本不打算去解决那些痛苦,他要做痛苦的发明者,斯多葛派的信徒,生活的受虐狂,一个圣西门或安于地狱的魔鬼。

  尽管所有的作家都认为“使命感”和“独立自由”是创作中最重要的东西,但只有像奥威尔这样的人会说,要成为一个作家,必须有纯粹的自我中心与强烈的自私,必须有决心把自己的生活过到底。在杰弗里的传记中我们看到,在生活中他确实自私自利。和戈登一样,他惯于先亮出自己“失败者”的招牌,用小男孩的伎俩骗取女人的同情心,这种试探并主宰女人的方式非常安全,没有承诺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他依赖妻子,但并不忠于她,把她比做“一根好用的旧拐杖”——“这话出自他口,已经算是高度赞扬。”而在妻子艾琳因“被生活过度使用”而早早离世后,他又像小狼狗舔舐伤口那样沉迷于内疚中不可自拔,归根结底他爱自己的痛苦更多一些。

  对于报复世界的方法,他犹豫过——在小说中,他甚至为自己安排了一种苦涩的结局:重复他人的宿命,向叶兰投降。说实在的,那时的奥威尔并没有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之路,“回顾我的作品,我发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的时候我写的书毫无例外地总是没有生命力的,结果写出来的是华而不实的空洞文章,尽是没有意义的句子、词藻的堆砌和通篇的假话。”如果没有爆发战争,戈登那种唐吉坷德式的生活能持续多久?即便有《巴黎伦敦落魄记》珠玉在前,没有《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动物庄园》和《1984》的奥威尔,说到底谁会在乎?才华,比不上 T·S·艾略特;深度,比不上 D. H. 劳伦斯;讲故事的能力,比不上萨莫塞特·毛姆……如果没有爆发战争,如果在另一个时代他不得不平静的生活,那种“死于战斗中并享受到先杀死别人的满足感”根本没有实现的途径,而他或许只能是一个戈登,穷途末路的“艺术家”,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终日担心着一株叶兰就能毁掉世界。

  但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1936年《让叶兰继续飘扬》发表,6月,奥威尔与艾琳结婚,开始经营一间杂货铺。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毫不犹豫的,他要到西班牙去。为了安慰家人,他谎称自己是去做报道,但一到巴塞罗那就加入了民兵组织。战死,或说出历史的真相?无论如何,再也不用像戈登那样生活了,他的机会终于到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