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读后感1000字

2020-05-16 23: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读后感1000字

  《僭越感觉 欲望之书》是一本由[法]白兰达•卡诺纳(Belinda Cannone)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5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精选点评

  ●冲着翻译袁筱一去的,但是这本书真有几分意思可以跟《身份焦虑》连在一起

  ●小心翼翼地走在欲望的边缘,用抵抗僭越之感。

  ●内容丰富,讲出了自己感受到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感觉,僭越阐述得较为精彩,有助于对自身他者和社会关系进行理解,也有助于理解某些行为角色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对欲望的阐述较为浅,颇有哲学意味阅读过程另我想起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这种对宏大命题关心,让我们得以高悬在自我之上 ,旁立于眼里的世界之外,得到一个全新而深刻视角

  ●僭越和慾望都是感覺碎片呈現的姿態,夾縫間的閃光往往超越感官

  ●恐惧-欲望-僭越

  ●读不进去,太绕了。一纸上两处错字。读得我想骂人

  ●《幸福

  ●想深入结果只能浅出的文学随笔。僭越之书优于欲望之书,写作本身真的是不可谈论,而仅生发于喜悦热情的写作谈论起来更容易流俗

  ●翻译有很明显语法问题,好在不多。前半部分讲僭越的感觉是一气呵成的自我,而后半部分描述欲望的时候作者渐渐底气不足。欲望,是我们战胜无意义、无价值乃至死亡的唯一通道

  ●僭越指的是一种局外人处境,身处于其中,却又感觉自己不在其中。与之相关联的是不足感、欺骗感和权力,僭越者可能被赋予了某种权力,但他无法驾驭这种权力。达观察到了现代社会与僭越感的某些关联。现代社会强调“做自己”,实际上是把人圈在一个小小的、边界清楚格子之中,人的活动看起来很多,但是自我是狭窄的,这种情形下,太容易产生僭越感了。 “总而言之:做自己。一面是极为复杂的社会,提供了无数界限分明的格子,另一面又是要求独特指令。你也不知道你是否在其中发现了什么自相矛盾东西,或者正相反,你发现了什么非常吻合的东西?” “对于那些所有得到的人来说,被爱是不可思议的。比我们能够想象的还要多。觉得自己在爱情上是个僭越者属于小丑秘密。我们哭着,笑着,因为快乐和恐惧而惊叹。”

  《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读后感(一):不遥远的僭越感

  初看这本书被题目吸引,“僭越的感觉”,在我印象里似乎僭越一词既与我不着边,又时常出现生活中

  文初谈到的梦境,在城堡晚宴那种似乎局外人尴尬,或许“僭越”一词与”格格不入“或是“尴尬”都有所联系。这是浅层次表象的僭越感,即处于一个自己不舒适的场合,或某些原因让你觉得无法融入,更加加重这种出现在错误地点的悔意。在生活中每个人多少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不想与周遭的人交谈却偏又处于这样的局面下,一言一行饱受自身的怀疑,这种僭越感是地点上及表象的不适。

  作者接着谈了僭越感在身份上的表现,人们因为个人能力取得的成绩被褒奖被刻上精英的头衔,但是对自己的能力仍具有怀疑,生怕所谓头衔并不是真正的能力,而是剽窃或意外,这种僭越感是自我的身份与自身的能力的断裂,就像我们时常一遍遍重复自己掌握的知识但总不相信自己是真正的掌握了。这种僭越感是积极的,能够促使我们不断检验自己,肯定自己, 但同时也会使我们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将自我的“个体存在”与“附带价值”割裂开。

  “僭越的感觉”不是某些人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会体会的感觉,也不一定是个人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一个孩子由于“孩子气的父母”影响出的“在庭中成熟的形象”与自身孩子的身份冲突,产生的这种僭越感使其在与老师或是生活中遇见的其他大人的交往产生抵制,这是一种僭越感造成的个人角色的模糊与犹豫,对个人的行为有一些影响。

  本书是像哲学心理学的随笔集,内容能够引起共鸣,引发思考,僭越感并不遥远也不令人不安,认知到僭越感产生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选对位置,认识自我。

  《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读后感(二):小摘要

  僭越感:认为自己已得的(位置)超过了自己理应得的 即:一种名分与能力之间的断裂 (模糊的自我感觉与被严格界定了的“格子”不符) 推论1,僭越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情况(与实际价值无关) 推论2,僭越者是自卑的 推论3,僭越者对所处位置感到满意,对僭越者而言,这个位置是“成功的” 恐惧:害怕被发现其真实能力,从而降到相应的地位。 《假设:双重形象》中的三个自我,与威廉·詹姆斯的“I”(主观我)与“me”(客观我)的二分 (我感觉可以将僭越感与符号互动论联系起来,“角色扮演”、“情景定义” ,还可以与社会规训联系在一起) 《诗人》:诗人没有僭越感,因为格子模糊 福柯《什么是作者》 应对僭越感的三种方式:随大流、反抗、欺骗 做自己——“自我”的广为宣扬不过是个体在这个易变社会中的心理保护机制罢了。 僭越感的童年根源:童年是建构身份的时期 《理想自我》注释中的《自我与他我》一般译作《自我与本我》,“理想自我”一般译作“自我典范”,可见译者对精神分析不甚了解,但专名译错也仍瑕不掩瑜。 羞愧与僭越感:羞愧者处于一个失败的位置上,而僭越者自觉处于成功的位置;羞愧者压抑,消极,阻碍行动,反而希望受降级待遇;僭越者有某种欲求,希望保住目前地位而不想被揭穿降级。 压抑—消沉—羞愧Vs欲望—恐惧—僭越感 “圣殿守卫者”:因为僭越感而不断守卫格子的准入标准并强化格子的边界的人。 圣徒个体:能铸造自己的格子且随时改变位置的人。 僭越感与英雄主义的联系,(与激情的联系) 《一个现代的形象?》从“禁止—允许”向“可能—不可能”转变(我的解读:契约社会下自律的个体不再获得外在加诸的定位标识,以至于产生对自身合法性的恒久质疑) 爱情中的僭越感,政治中的僭越感(我打算试着把作者对法国前总理的分析移植到卢武炫身上) 《重生》重生的僭越感甚至导致自杀 出身与能力(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 感想:存在即僭越,我们存在的合法性是什么?我们的存在难道不是偶然的吗?正是我们存在的偶然性,我们的本质自由,导致了我们对自身存在合法性的焦虑,导致了最初始的僭越感。

  欲望书写的部分比较松散。

  《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读后感(三):《僭越的感觉》全文摘要

  僭越感:觉得自己占据了一个本不是为自己而准备的格子。 与价值无关 关于格子与自我的一种表象。 存在的僭越者:不能说服自己在这个世上的存在是合法的。 在大地上拥有一席之地非出自本人的愿望。 自出生之日起,就想缩回去,唯有爱能够让我们相信,我们是在被等待着,被欲求着。 父母是最先证明我们存在合法性的人。 两个人所产生的“六个形象”:实际的我,实际的你,你所认为的我,我所认为的你,我所认为的我,你所认为的你。 穷人 今天,钱是成功从而也是价值的表征,穷困使得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了局外人 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不是为我们设计的 做自己 一面是极为复杂的社会,提供了无数界限分明的“格子”,一方面又要求独特的指令。 在花样繁多的建议中迷失了标杆,当我们选择一种模式的时候就必然反对另一种,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适应所占据的“格子”。 这个世界满是格子但没有一个格子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僭越感的由来:职业以及工作地点的动荡剥夺了我们对于职业身份的确定,取而代之的是这个模糊的自我 提供了好多位置,好多可能性 墨守成规:毫无保留的采取最为大众的姿态 标记性的手势,盲从的行为 彼此重复,行为整齐划一 和别人一样的时候是多么安全,想要被爱的欲望 极权社会:对准则的绝对服从是最高的品德 规则:纪律和服从 卡夫卡:如果他像所有人一样,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他就不会将生命投入文学。 对他,仅仅有生活是不够的。 如果人物的意识中没有僭越的感觉,那僭越的感觉存在以人物所遭遇的世界中。 有时,僭越者只需揭露出这世界的错位,就可以推翻这个机器社会? 僭越者拒绝深受限制的人生之姿,进行反抗 改变世界的人有不少是僭越者。 随大流或是反抗 圣殿守卫者:正式占据格子的人内心深处这份不确定性,才加剧了对位置的捍卫 陶醉于自己切合这个格子的事实。 担心自己并不符合所占据的位置,必须提供证据(通过考试) 身份激变,能够承担下来,而没有任何困惑? 承受僭越之痛的人可以在童年找到根源 童年时我们身份的建构期 理想自我:有待实现的理想,应该成为的那个我,真正合格的人,试图回应内心的要求。(你应该这样) 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太大,产生羞愧 罪恶感:逾越已经内化的道德底线。 罪恶:占据不该占据的位置 羞愧:有可能被别人发现 僭越:只发生在成功者身上。想尽办法留下来,保留能够让自己附着在那个位置的权力, 僭越感:羞愧感+罪恶感 以功绩为标准的社会陷阱: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能成功,倘若一个人没有成功,他只能职责自己。 出身社会的痛苦转化成了心理的痛苦,将羞愧内化,他应该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羞愧最常见的结果是压抑。我们从内心觉得自己不好,我们不喜欢自己。 羞愧阻碍行动。 僭越是一种欲求,欲求采取什么行动,欲求胜利。 只让个体面对自身,不会伤害其他人。(与权力、爱欲的欲求相反) 黑客帝国:尼奥,无法确定自己是被选中的那个人,但他驱除了自己平庸的特性,成为了一个英雄。因为他还没有任何位置,没有得到保护,但他还是去了。 走出羞愧:到外部找出口。 消沉:因为无能而产生的责任方面的疾病,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他厌倦了做自己。 表现为懒于改变,只寻求在特定的环境中做自己,对个体进行约束的不是外界命令,而是个人想法, 导致极度的不安全感和行动障碍。 僭越者是消沉者的活力版 压抑——消沉——羞愧 欲望——恐惧——僭越感 两类人:圣殿守卫者(格式化的人),圣徒个体(铸就位置,改变位置) 冠军 偶然究竟在自己的成绩里占有多大的成分?是不是真的配得上这个冠军头衔? 爱情的僭越 你的表白她真的会接受?你不清楚。你如何能够得到别人的爱? 不受待见的人 野兽与美女 只要能够得到贝尔(美女)的爱,不受待见的人会显露出真实的外表,他的本性:最英俊的王子。 爱缺失的小孩就觉得自己是一头令人厌恶的野兽,只要别人眼里出现一点爱,他就会变成英雄的少年。 对于爱的渴求几乎制约着我们所有的人生? 对于与某个位置(被爱的位置)的不相称感的一种极端表达。 出生之刑: 出身好的人(靠继承)觉得自己在论才能的世界是一个僭越者。 我究竟有什么?我凭什么? 在欲望中生 僭越感来自于存在的陌生感。我在这里干什么?这里有我的位置吗?对于这个世界,对于我的同类,我能做什么? 僭越感不只是与个体相关的性格特征,也是我们普遍的生存境遇 我们从来都不能彻底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 我只能将自己视作无限广阔的整体的一个分子,我只是一个过客,我的必然性不能得到确定。 欲望是我们抵抗存在的僭越感的方式。 不是因为我们苟且偷生,而是因为我们有欲望。 欲望是我们战胜无价值、无意义、乃至死亡的唯一通道。

  《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读后感(四):无法消除的出生之刑——读《僭越的感觉》

  活着并非出自我本人的意愿,只是我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当这种想法萦绕心头时,我会觉得我是此世的一个闯入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抛到一个陌生的处所。我不知道如何适应活着所需要面对的一切现实的繁琐,我就像是一个复制品、一个工具,仅仅只是模仿他人以及现有的一切才被推搡着一步步活下来。心中惶恐难安,被这种不确定感所驱使,我试图去了解这个世界,但这种异样的感觉并不能消除。我会问: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里有我的位置吗?我来到这个世界又能做些什么?

  这种感觉如此生硬,以至于我一直都被它笼罩。只是当我读了白兰达的书,我才知道这种感觉就是“僭越的感觉”:我不能说服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合法性,而且也并不能为此提供必要的证据。

  在当今这个以金钱表征成功的世界,穷困使我们在哪里都显得多余。不然怎么会流行“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样的话语?穷困所带来的羞耻感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不是为我们设计的,使我们失去参与这个社会游戏的资格。即使由穷转富,穷困的烙印仍将像幽灵一样伴随我们终生,不能“自然地”做富人,生为穷人,一生都将是穷人。

  但现代社会同时又主张个人才能的重要性,在这个论才能的世界,出身好的人究竟有什么?凭靠什么?他们如同受了“出生之刑”,一出生就是僭越者。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一富商之子厌倦了安稳悠闲的生活,想凭借自己的能力找份工作,但处处碰壁,遂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在绝望的情绪中自杀。

  作为小职员的卡夫卡和佩所阿,如果他们能像所有人一样,满足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就不会将生命投入文学。写作及其他一切种类的艺术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的补偿。他们拒绝深受限制的人生,他们都是给自己创造格子的人。

  这个极为复杂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好多位置,好多可能性,同时又要求分子样的个体独特,而众声喧哗、偶像四起,在繁多的标杆中,我们在选择中迷失,终于发现,这个满是“格子”的世界没有一个格子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而自由动荡的劳动市场带来的职业及工作地点的变动使我们的职业身份模糊不定,为安慰自己相信身份中含有某种永恒不变的因素,于是崇尚自我、张扬个性作为一种保护性的心理策略,在这个易变的社会广为宣扬、深入人心。僭越感便由此而来。

  但僭越的姿态会让我们和他人不同而被归为异类,因此被逐出由我们同类共同构成的温暖、道德的巢穴。和别人一样、从众是我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也揭示出我们隐秘的欲望——想要被爱。专制制度标榜纪律和服从,从来不主张个性,因为个性的大门一旦打开,所有“不正常”都会蜂拥而入,产生威胁。

  做我们自己的沉重后果就是每个个体承担起生命的全部责任。但假若一个人达不成理想的自我模型,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他就只能归咎于自己。如果在此讲成功,这不是通常所说的“社会性的成功”,而仅仅只是实现他的欲望。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太大会导致心理的羞愧,羞愧又形成对自我的压抑,反过来阻碍我们的行动。我们打心底觉得自己不好,不喜欢自己,从而变得消沉怠惰,导致极度的不安全感和行动障碍。走出羞愧必须到外部找出口。

  电影《黑客帝国》中当抵抗组织首领墨菲斯认定尼奥就是上帝选中的救世主,但尼奥根本无法确定自己就是被选中的那个人。但在关键时刻,在能力还没有得到确认的情况下,他还是选择勇敢战斗,从而铸就自己的位置。

  在竞技比赛中,即使一个人得了冠军,如何自信满满,但他并不能排除偶然因素在自己的成绩中所起的作用,即使他经受了长年刻苦非人的训练。或许是因为对手状态不佳、伤风感冒,或许是天气的因素,或许是裁判的误判,或许是因为工具的材质等等,他才有幸得到冠军。但他那小小的自我是否真的配得上冠军这个头衔?他有能力保有这个头衔吗?很可能在下一届比赛的时候发生什么意外情况而错失冠军宝座。因此只要偶然因素存在,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摆脱不合法的感觉,尤其当面对那些天赋异禀而落败的对手时,他更会生发这种感觉,本来处在冠军位置的应该是那个天才,他只是一个临时的冠军。

  在爱情中僭越的感觉表现为,你不清楚你的表白她是否会接受,你也不知道如何能够得到她的爱;你也会怀疑自己是否值得爱,是否配得到她的爱情。《野兽与美女》的故事中,野兽只要能够得到美女贝尔的爱,就会变成英俊的王子。这是否隐喻着:爱的缺失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就是一头令人厌恶的野兽,只要得到一点爱,他就会变得英俊?那么相应地,野兽的外表就应该象征着被爱的位置,爱的缺失甚至会影响身体本身。是否可以进一步说:对于爱的渴求几乎制约着我们所有的人生?

  一个非常典型的样本便是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故事,松子“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僭越之痛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父爱的缺失,因为童年是我们身份的构建期。父亲几乎将所有的爱都给予体弱卧病在家的妹妹而总是忽视渴求父爱的松子,因为感受不到父爱,松子总会觉得自己被嫌弃、被忽视,从而不能最先从父母那里确证她的存在的合法性。唯一一次逗笑父亲是因为去马戏团,松子扮了一个鬼脸。之后为了赢得父亲的爱,她总是扮这个鬼脸,但并没有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关注,那鬼脸却成为她焦躁不安时的生理病症。这几乎决定了松子后来的整个人生走向,因为恐惧孤独,她在乞求爱的路上越来越被人嫌弃,即使被骗、被虐待、被毒打,她都无所谓。在灰暗的心境,她最终一步步下趋向死亡。

  或许我们会以为僭越感只是与个体相关的性格特征,如同我们不能思议地球存在的必然性,我们也从来都不能彻底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当高更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谁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呢?作为无限广阔的整体的一份子,我只是一个过客,我的必然性并不能得到确定。

  或许我们已经明白:僭越感是我们的出生之刑,是我们普遍的生存境遇,不是可以完全消除的。

  《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读后感(五):胡可欣:神圣城堡与僭越之人

  原刊于《书城》2020年5月号

  在我们秘密的幻觉里,我们并不相信自己是正当的,我们觉得别人一定是弄错了,我们因为害怕被发现而颤抖。

  ——白兰达·卡诺纳(Belinda Cannone)

  如需寻觅一种对这不安的描述与追索,我们将与这部《僭越的感觉·欲望之书》及其作者白兰达·卡诺纳相遇。或许出于一种“作者天性”与基于天职的生存自觉,卡诺纳惯于在日常生活中回身环顾;而每次向着具体生活的凝视或言捡拾,于她都可被视作朝向生存迷雾的追问与穿越障壁的尝试。僭越与欲望,这不可分离的双子星在这部随笔集中以一种无限真诚的姿态向读者敞开,并尽数展现其在个体生命经验中的生成环轨。若对卡诺纳本人星散在这部著作中的哲思稍事考察,我们将会发觉,她对现实境遇的思索可溯源至法国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之于僭越、欲望与相遇的书写体验。

  一、世界的僭越者

  何谓僭越感?卡诺纳在《僭越的感觉》首篇“噩”中,为我们拟制了一个情境:你不合时宜地闯入了某场盛大晚宴,并时刻坐立不安、无所适从。为尽可能向读者描摹僭越体验,一座神圣城堡被卡诺纳置于卷首。在此,第二人称的叙写方式将读者置入场景之中,但读者却发现自己实际上对所处的境况茫然无知:对举止合礼与否的疑虑、对无法融入交谈的尴尬,乃至不定真伪的邀请函都令人如坐针毡。而担心被视作异类的焦躁、羞愧与极力遮掩的小心谨慎反而更凸显了刻意作态的笨拙。于是,擅自出现在错误场合的悔意与自责逐步加重,直至终句对自我身份的宣言式敲定:“你是一个僭越者。”某种程度上,我们可将她所言及之“僭越感”及其后种种理解成海德格尔所言之“畏”(Angst)在此在思维中的模糊投影。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内部一直存在某种张力:一方面,我们作为个人是自由的,是“生存着的个体”;另一方面,个人又必然是公共的、社会性的世界中的参与者,在这一世界中,个人是他者注视、判断与归类的对象。这正是梅洛-庞蒂与波伏瓦所提及的人类生存中“两可”(ambiguity)的状态,与之并生的生存张力是引发僭越感(“畏”之一面)的重要原因。“畏”实际上就是对无根基的体验,换言之,对能够固定我们的位置与行为之物的缺失之体验。在畏态中,我们惶惶终日不知所措,不知名的阴云自始至终都萦绕心头:对于当下的位置,我们的存在具有合法性吗?我们的存在难道不仅仅是一种世界偶然性的产物吗?如果是,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是被孤独地抛掷入这一陌生而敌对的世界的。若不能证明自我独立存在的合法性,我们就只能将自己视作无限广阔整体之中的一个分子,一个不能得到神圣必然性庇护的过客。

  白兰达·卡诺纳(Belinda Cannone)

  作为对这一不安体验的逃避,人们转而采取某种自欺姿态,抑或主动拥抱使人心安的“常人”。卡诺纳在“墨守成规的人”一章中,描述了迷失在这一张力之中的个人。作为对“僭越感”的逃避,他们毫无保留地采取了最为大众的姿态,将想要与这个世界同化的欲望推至极致。而这样一来,个人就将向着群体的接管屈服,从而失落了他自身独有的东西。如此,在存在主义的意义上,个人就失去了他的本真性(authenticity)。对这一问题的社会背景,卡诺纳的分析无疑切中要害。法国社会学家阿兰·艾伦堡曾对现代生活做出如下分析:行为准则、权力准则及禁忌遵从的传统模式业已让位于现代规则,即个体自行制定规则,做回“人自己的主人”。这一康德勾勒的蓝图已经成为所有现代人的生活形式;但相应而来的沉重后果是,所有人必须承担生命的完全责任——我们被判以“自由之刑”。换句话说,现代契约社会下,自由个体已不再必然获得外在加诸的安排,以至于产生对自身合法性的恒久焦虑。在这一基础上,对自身究竟是否适格的怀疑以微弱但渐趋繁盛的态势不断延展开来。卡诺纳以“出生之刑”(费加罗语)为例,将僭越感所包含的诸多情感中,对位置、身份的焦虑体验拓展开来,并赋予其精神分析意义上的普遍性——

  无论我们的社会出身如何,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那个古老的小王子都会要求已经成人的自我具备一种更为伟大的身份。

  旧日的贵族梦幻与童年的家庭假想作为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巧妙平复,时至今日仍旧滞留在人们的无意识中,并以一种新姿态(僭越体验)作用于当代世界。

  二、在欲望中苏生

  针对这一命题,在下半部随笔中,卡诺纳对僭越感所招致的普遍恐惧,提出了“欲望”的概念,作为对其的回应。在此,卡诺纳将“欲望”置于死亡的反面,近于一种强烈的需求与本能式的驱力,最终引向对世界的拥抱,引向对满含快乐与意义之地的抵达。在这巨大的神圣城堡中,僭越之人身处圣殿守卫者与圣徒之间,整日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恐惧于自己实际并不能契合外界赋予他的“格子”。在精神分析的意义上,这一恐慌感来源于人类群体的童年经历:父母(社会、文化)通过命名对主体抱以期望,主体在众人的期望中被建构等。个体的欲望在本质上有两种,要么是超越(大于)他者欲望的欲望,要么是被另一个欲望所承认的欲望;而无法实现后者的恐惧及其带来的负面情绪则根植于我们心中。具体来说,自我与典范自我之间的差距会引发我们的羞愧感,而对已然内化的禁忌底线的逾越将为我们扣上罪恶感的枷锁。“欲望”无疑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谈及欲望,我们不妨回返至巴什拉的箴言:“人是自己欲望之产物,而非需求之产物。”人的欲望乃是他者的欲望,我们常常欲望他者欲望的东西,欲望自己成为他者的欲望对象。譬如,“僭越感”在某种意义上就源自主体对自身价值的困惑与质疑。于是,主体就欲望得到另一个客体对它的承认。进而,为了满足主体与他者“提供你合格的证据!”这一互相重合的要求,考核、评审、测验等方式就此生成。但比起纯然的学院派含义,卡诺纳笔下的欲望与日常语境的亲缘性显然更为紧密,她将欲望视作力量、能量与对快乐的承诺。换言之,即是某种对生命的强劲驱动力——最原始的吐露“I want”(我要)。若将需要与要求比作两座山峦,那么欲望就处于二者的裂谷处。这一巨大裂缝一面意味着浑然整体性的失落;另一方面,整体性又是欲望所企图达致的目标。在失落——求取的张力中,欲望所呈现的正是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它既作为主体焦虑的原初因素之一,又作为主体抵抗存在之僭越感的路径,成为我们战胜无价值、无意义乃至死亡的唯一通道。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一欲望作为支持我们战胜本源性僭越感的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在此,卡诺纳的欲望概念具有弗洛伊德意义上的“爱欲”(Eros)意义。弗洛伊德认为,当人为了解决超我与本我之间产生的冲突时,我们会启用一种心理防卫机制—这一机制正以“爱欲”为核心。若这一机制使用不得当,人便会产生焦虑感、负疚感与各类精神压力。在整体的道德人格结构中,作为推动力的“动力结构”由爱欲本能(生本能)与死的本能构成,内含着巨大的生命能量。而欲望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对自我存在的怀疑、惶惑、焦虑(僭越感的组成部分)的超越之途,原因正在于其自身所内含的原初驱动性;人的生存状态正是在死亡之深渊与欲望之烈火(生本能与死本能)间行走,“因为我欲求,所以我才活着,而欲望,生命的本质,气息与炽热,也只有在死亡的时刻才会熄灭”。欲望催动我们颤抖着去行动、冒险、觊觎、变化,去真切地生活在世界上。这一定程度与弗洛伊德所认定可行的求取幸福的手段相合:发挥个体的爱欲本能,使自己成为众多事物之中心,从爱与被爱中寻求一切满足。在此处,主体运用了力比多的可移置性,不再将自我的满足条件置于外界,而是置入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未与外部世界脱离,而是从与对象发展出来的情感关系中汲取幸福。这并非一种对痛苦情绪的逃遁,而是为了满足可能的幸福而进行的热情奋斗。

  三、相遇之为奇迹

《僭越的感觉·欲望之书》[法]白兰达·卡诺纳著袁筱一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

  在《欲望之书》开篇,卡诺纳引用了狄德罗对“圣书”的定义:能够把意义和激情凝聚在一个均质整体中的、诗意的符号。我们若取用其表象寓意,那么能被记录在圣书中的篇目唯有具神圣性的“奇迹”。在此,“爱的相遇”被卡诺纳视作某种奇迹——相遇者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回应并完成了彼此内心私密的欲望:“于是我能够体会到它就是为了我的欲望而生的,就像我的欲望也为了它而生一样。”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读者与本书的相遇亦是一次奇迹。

  我们需要对卡诺纳予以致谢。在本书中,她以犀利的笔触和细密的思绪将“僭越感”与“欲望”这两种最隐秘的情绪向我们展开;而对情绪的真诚抒写本身就足以成为一种对相似境遇中心灵的抚慰与疗愈。本书译者袁筱一在译序中坦陈:“我对卡诺纳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她用如此美好、温和与理性的方式平复了很久以来,我一直隐隐感觉到,却也一直不能够面对的感情。我们的内心有多少这样不能与外人道的东西?”而对于神圣城堡里的僭越者们,卡诺纳并未(实际也并不需要)选择给予某种明确的行动指示以改善其生存境况,而是提出一种可能的共生方式:欲望。对于她的读者,卡诺纳始终做出如下希冀:我们能够运用所体会到的情感来延伸她书写的语词,并把语词得到开启的意义赋予它们。源自她本人的概括无疑再明晰不过:“这也是世界的事实,所有等待我们去触及的存在的事实。”简言之,卡诺纳的写作向我们呈现一种拥抱式的敞开姿态——对了解的激情与接近具身性的渴望驱动着她走向语词。与此同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卡诺纳对语词那魔幻的丰富性始终抱持深信不疑的态度。她在众多冗杂的感性表象中追索潜藏的可能性与意义:对艺术文学的真挚体悟,对隐微体验的精确把捉,对个体经历的普遍性思索,都构成了卡诺纳散文书写的血脉与主要关切。

  不同于部分自认文本造物主的写作者,卡诺纳从未有过在任何创造微缩世界的企图。相反地,她摒弃了对某事某物的具象化描摹,转而将之作为勾勒出我们共同面目的鲜活素材。对卡诺纳而言,文本并不创造世界,而是将我们的欲望引入世界,从而揭示其本身。卡诺纳自陈,写作者的任务在于“将世界上所有状态都付诸笔端”;映照在她本人的书写中,则表现为文本之中处处涌动着的丰盈生命体验。但在内核上,她究竟具有一种泛二十世纪式的冷静与智性。她以一种理性、温和的方式点破我们的生存窘境,唤醒我们根植于内心的欲望:走出自我,去与更为广阔的世界真挚而热忱地相遇、相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