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的读后感大全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知不觉第六本。
●作者穿针引线的功夫真是绝了。明明是简单琐碎的日常,读起来却一刻也不想停歇。
●不同意黛玉不管实务的观点,她心其实细着呢,宝玉说"横竖短不了我们二人的",她能回"我替你们家盘算竟是入的少出的多",这可不就是依据嘛
●2017/5/17- 5/20 这本讲到了探春管家
●蒋勋先生《红楼梦》读得很细,可以补上我读原著之时漏掉的许多细节,遗憾的是这一辑里再没什么新鲜的观点了。
●戊戌仲夏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读后感(一):看见,看不见的
听,至于我是看。来来去去也看过几次红楼梦,但一次次的看只是看见了一个个故事,看见了那些叙事的情节。当有故事的小说来看,而且有些情节不能理解的小说。看了蒋勋先生的说,才明白看与看是多大的差别,他看见的善、情、美,都是我未曾看见的。像是另一本红楼。我能看得见的是这本书的好看及善。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读后感(二):一入红楼梦难醒
五十一回至六十回,自晴雯补裘、除夕祭祠、元宵夜宴、探春除弊、宝玉迷痴、因与婆子不契引出诸官战赵姨娘,至玫瑰露、茯苓霜事,风雨将至天已晦明,繁华过极江河东下;其中蒋氏由剖析宝琴新编怀古诗,辩明回归文本之理,亦合我心;借探春协管大观园,申论现代管理学与公私两分,说真假宝玉梦中虚实,既有魔幻写实主义之妙且似现代心理学结构,皆可观可点处;讲诉至此,忽而叹叹,若八十回后为芹溪手书,不知又当如何悲凉……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读后感(三):可遇不可求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 蒋勋 且说宝玉因听了紫鹃唬他黛玉将要被母亲那边的亲戚接回去了,就直接进入灵魂出窍的状态,叫也不理,喊也不应,像是个活死人似的,由此可见这情深意切岂是当世能培养的来的?也只能是前世情深,或是三生三世的缘分积累才能得来。红楼梦的结尾或有争议,毕竟曹雪芹没写完,是高鹗续写的,所以里面的人物结果与前面判词有出入的地方,也就更加增添了这部故事的神秘感。话说回来,这红楼梦里面几百号人物,谁的离去能让宝玉有如此反应?却只是信了一句玩笑话,竟有这般夸张反应,乃至病了一场。宝玉虽然多情,见一个爱一个,但神交的却只有黛玉一个。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soul mate,很多时候他们的交流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建立起了心灵相通。宝玉最后娶了宝钗,其实也是好的。婚姻本来就是世俗的东西,宝玉这样的性情中人,若没有宝钗这样心思缜密,面面俱到又聪明能干的人来扶持,生活怕是会一团糟。假设宝玉和黛玉这种神交的一对儿皆为夫妻,其实想想也不容易生活的。情太深的两个人不适合生活在一起,只适合彼此挂念。当两个人真正成为彼此的精神依靠和港湾时,两人的关系早就超越了婚姻,超越了物质,超越了性。最后两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一起,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人能够交流,能够陪伴,能够在在世俗混沌冰冷的世上感受到彼此的慰藉。电影《芳华》最后那个场景让我一直印象深刻,名字我已记不得,男主女主最后的结果是生活在一起,也没有结婚。我觉得这才是两人关系的最高境界,不需要证明,不需要表现给外界,不需要外力绑定,只是心理上以及其平淡的心态来相信对方,依赖对方,这是一种看破世事的满足感,亦是一种找到心灵归宿的平静感。这样的伴侣可遇不可求,老天安排了就有,没安排就无,感情这种事,如果来作为衡量人的重要标准,那么绝大多数人这辈子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读后感(四):读《蒋勋说红楼梦》
读《蒋勋说红楼梦》
2019.05.30
《蒋勋说红楼梦》之六, 2019年第42本读物。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1月版,2015年5月第二次印刷,28.6万字,268页。
在红学研究中,蒋勋的《蒋勋说红楼梦》走的是文本欣赏的路子。这套书一共8册,是蒋勋一回一回的解读红楼梦前80回内容的通俗读物。
蒋勋不过一个普通的台湾学者,书中没有什么惊异的观点,但这书的确能够起到红楼梦入门的作用。评价给五星-吧。
第六册解读是的红楼梦第51至60回。
这10回,是精彩纷呈、感触颇深的几个章节。特别是探春代理管事的两个章节,太精彩亮丽了。
第一个是宝琴的惊艳出场。宝琴如绚丽的彩虹,戏不多,但亮丽,片刻间完成10首七绝怀古诗。当时,宝钗不过15岁,宝玉14岁,宝琴更小,以此推算充其量13岁吧。即使从娘肚里就读书,也不会连易经都懂吧?如此年纪怎的如此厉害?这有些夸张了吧。
第二个是王熙凤生病,李纨探春代管荣国府事务,结果是:薛宝钗、平儿二人的见识与为人处事亮瞎了眼!
以前读书,经常看到林彪评价红楼梦,见人就说,要学习平儿。现在终于体会到林彪为什么这样评价。
平儿与宝钗两个人,太厉害了。这两个人的说话做事,真真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原来话竟然能说的这样好。一定记住这些内容在《红楼梦》的第55、56回。倒是没有觉得探春多厉害。她会的那些招,我们也懂。
我理解林彪之所以三番五次的讲要学习平儿,以当时的大环境以及林彪的副手地位,应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平儿对主子的绝对忠诚,林彪可能的意思一方面是说给主席听的,他绝对忠诚,另一方面是说给自己的部下听的,你们要对我忠诚。第二个,与人为善。第三个,干练 。第四个,超强的应变能力。平儿,也是通才,记不得是谁说的了:“平儿有治国方略”。但,因为平儿有我们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所以有很强的代入感。
至于宝钗,类似圣人,没有毛病,什么都通,什么都在她掌握内,离我们凡人太遥远了,代入感差。其实宝钗的问题恰恰是太完美太标准了。这样反而与读者有距离。如同水浒传里鲁智深与武松一样。鲁智深太完美,大家反而更喜欢接近常人思维、有常人喜怒哀乐、而且具有常人没有的超强能力的武松。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第3页:对它太多牵强的介绍和诠释可能都是在伤害这部小说。因为好的文学一定有它自己的文本。
第15页:“胶柱鼓瑟”是现在已不大用的一个成语,就是明明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了,还要再继续弹。
第54页:在人世间的某种淫秽事件发生以后,会连累到高贵的情操。
第60页:这就是晴雯命不好的原因,自己都带病爬起来要帮别人做事了,还先要说句难听话。
第74页: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庄头”就是所有佃户的总管。
第96页:《八义记》是明朝的徐元写的戏。这个故事就是后来的《赵氏孤儿》。……贾府在元宵节的晚上为什么会演这出戏,我也觉得不解。
第100页:“灯花灿烂,却无人声”其实是在写作者的心事,表面上的繁华热闹之中有一种荒凉之气。
第101页:这是人世间最高级的情分,也是最难做到的情分,很多时候情都变成表演了,缺乏了发自内心的那种真诚。
第117页: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重复两次正月半和两次散了,是在暗示说一切东西终究都要散(王熙凤讲的笑话)。
第144页:十二金钗里真正有产业观念的其实是宝钗。
第155页:“勤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一开始表现得太积极、太勤快的人,最后可能是最懈怠的;还有,一开始讲得太漂亮的,我可以保证给你的利润比别人高好几倍的,很可能有贪心的成分。
第162页:贾母因说道:“甄家又不与别家相同”,这里其实话里有话,因为甄家才是真正的曹雪芹家族。
第175页:在我们的文化里,父亲比较可怜,父亲的身体是比较拘禁的。
第179页:可宝玉这个孩子很特别,他要讲的一定是别人的好,他看到的,只是人世间美好的东西,不好的他看了只是伤心。
第186页:这是宝玉在《红楼梦》里最重要的内心独白,也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很多人都愿意讨论宝玉最后是不是出家的问题,我觉得重点不在出不出家,因为出家也是一个行迹,也是一个凝聚,这里曹雪芹真正要讲的生命就聚散,很像庄子(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拿出来你们瞧,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灰;灰还有行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有凝聚,人还看得见,须得一阵大风吹得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
第187页:宝玉就跟紫鹃说了很重要的一段话:“从此后再别愁了。我只告诉你一句总话:‘活着,咱们在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这些部分更能证明《红楼梦》这本书讲的并不完全是宝玉跟黛玉的爱情故事,而是一群年轻人曾经有过的纯洁而不被污染的梦想。
第189页:过去女孩子送礼,不会去买外面的礼物,而是送亲手绣的枕头套、手帕,他们会把很多情感寄托在针线里,是一种阵线情(黛玉送薛姨妈生日礼物)。
第195页:那不是人文教养应该鼓励的(情敌见面就吵架)。
第197页:有没有发现紫鹃比谁都急,因为她也隐约觉得黛玉唯一的对手就是宝钗,如果宝钗的妈妈去说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完美了。
第209页:公冶长是孔子的一个弟子,传说通鸟语。
第233页:“……玲珑过梁的篮子。”“玲珑”是指精致细巧,“过梁”是有提手。
第237页:我们的社会中没有这个习惯(父母与孩子谈心),因为父母、长辈、老师已经变成了一个身份跟阶级,根本就没有人跟人平等的那种亲。
第248页:我还是认为第八十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因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即使是没有经过删改修剪,本质也应该是好的,因为他的语言品位不会变。可是第八十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作品中的那种贵气不见了。
第254页:大家有没有发现林黛玉也孤僻,只是层次不同而已,她也总觉得所有的人对她不好,其实她是用高傲在维持这种孤僻,跟贾环没多大差别,只是贾环更粗俗罢了。
第255页:赵姨娘这个时候已经有一点像美狄亚了,把对外的仇恨转向自己最亲的人,因为她的怨气对外受到了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