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浇米》影评摘抄
《蕃薯浇米》是一部由叶谦执导,归亚蕾 / 杨贵媚 / 班铁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13在电影节看的首映。 中间有一段一直黑色的场景突然转场特别明亮 有点晃眼睛(捂脸 )。以及中间有很多魔幻现实的拍摄手法。 音乐真的很喜欢,好的配乐更能烘托电影的灵魂。 在最后蕃薯浇米字幕出现的时候 我很喜欢那段俯拍人物和食物的画面。 结尾秀妹在理发店永远的睡着,然后出现了理发店门口写的:从头开始。 前后呼应 我觉得不错。
《蕃薯浇米》影评(二):那些年的日子
《蕃薯浇米》一部纯闽南语电影,记录了福建的民风民俗。特别喜欢影片中的两位老戏骨,还有李少红老师和专业的团队。影片越往后看就越觉得心情有些压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归亚蕾饰演的母亲一角真的是惟妙惟肖,农村家庭的琐事,记录了她跟好姐妹的家长里短互帮互助。
针对现代社会的痛点,孤寡老人在老龄化严重的当下, 家人无从依靠带给她深刻的孤独感,唯有闺蜜青娥相知相伴, 十分接地气走心。
《蕃薯浇米》一部以晚年孤独女性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女主归亚蕾和杨贵媚将女性晚年的生活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影片中秀妹中年丧偶,儿子远离身边生活,和儿媳在乡下生活,在孤独的乡村日子中度过了所谓自己的生活。和阿水师的不被人接受的无奈的情;用自己治疗的所有药物换来两壶油和布娃娃来迎接儿孙的到来,结果并不那么圆满……演员在影片中的每一个神态动作都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特色,影片风格也很有地域风情。总之,不错的电影。
《蕃薯浇米》影评(四):平平淡淡才是真
★★★★★ 平静又惊喜,是到了最后三位主演对着镜头比心说我爱你们的时候才有想哭的感觉。他们完成了一部电影,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还在不动声色的继续着。生活如番薯浇米,平平淡淡才是真。两个老人的友谊真的让人感动~有留心导演的镜头运用,很有个人特色,好多镜头都话里有话,用以表现阿母的内心,看得出导演的用心,对闽南民风的还原很亲切。很希望电影被更多人看到,关于老人的陪伴问题,老人黄昏恋的问题,都极值得大家思考
《蕃薯浇米》影评(五):后半生我该怎么度过
开头梳头,结尾剪头,理发店门口写着“从头开始”,串联了起来。节奏很慢,更像纪录片一样,记录着闽南地区老年妇女的生活状况,日常生活;信仰神明,神鬼托梦,算命先生;家庭以夫以子为核心。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面子最重要。大家本不富足的生活里相互帮助,各自家庭不幸、相互安慰继续生活下去。偶尔小打小闹的姐妹,细心照顾你爱着你的人,幽幽的阳光照进恬静的生活,虽然害怕闲言碎语,但还是希望和你一起。平静无波澜的生活因为经历着身边亲密人的离开而愈发孤单,所谓每天自己付出,却得不到回应的爱,只有知心的姐妹即使无言,也能够感同身受,替你接着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才是我后面日子的寄托,可这一点失败之后,我也没有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了。可以说放下了所有牵挂,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
《蕃薯浇米》影评(六):“蕃薯浇米”观后感
这是一部反映闽南妇女生活和情感状态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电影。
三位主演都是演技派,导演选角也是用了心思。闽南海边乡村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拍得不错,许多细节刻画得真实动人,还有深厚的主题和怀旧味十足的闽南语歌曲。
勤劳善良的闽南女,一辈子辛苦劳作,上了年纪后,精神的寂寞、物质的溃乏、身体的衰退和观念的挣扎交织在一起,幸好还有浓浓的人情温暖和生生不息的信仰,支撑她继续前行……
电影的总基调是“怅惘中的小美好”,通过讲述小人物命运,试图寻本溯源地探讨人生大议题。虽然情节节奏有点乱,拍摄手法也较为青涩,但作为导演处女作已实属不易。
毕竟在商业片流行的今天,仍有人愿意去拍这样一类小众电影,是难能可贵的。
《蕃薯浇米》影评(七):杂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幕。秀妹对着家人说对不起。好像是人老了,总有一根敏感的神经,总担心给子女添麻烦。作为子女的我们,总说长大了要好好孝顺父母,可是在长大后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对父母的烦躁。 影片有很多关于闽南的记忆:惠安女的装扮、地域迷信、妈祖神明等等。还有秀妹老喜欢用红色的头巾,其实在闽南这儿,也喜欢红色,因为红色的寓意是好的。影片里的构图,光线,也颇有文艺片的感觉,这点给人有视觉上的快感。 影片不仅透露了乡愁,也透露了工业城市对乡土中国的冲击,阿娥面对工业化菜棚的无力,望也望不到头。 还有亲情的淡漠。秀妹身体不好,打电话给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便互相推脱。秀妹出门忘记关火,两个儿媳的第一反应确是呵斥而非关心老人是否平安。 还有我挺喜欢结尾的。秀妹去理发店理发,画面定格在从头开始。
《蕃薯浇米》影评(八):没有水,泉州就变成了白川。
看天线宝宝看红绿以赌博,额,这个可不好。
倒卖医保药品。
不可乱丢神像。
老人家咳嗽,希望儿子回家看望,两个儿子推说要忙。
带状疱疹为何不用阿昔洛韦而用鬼针草?
画符治病。
老了依然有人爱。
老姐妹。
异地夫妻辛苦多。
男人的不作为。
年轻人的不作为。
好像农村里都是老一辈在撑着家庭,年轻的不知道在干什么。
晒得像地瓜。
借口生病,长大在外的孩子才会回家。
人帅,腰直骨直。
在农村,老年人不能有爱情?
盲人歌手叫卖乞讨。
牛跟人。
师父专门来看她。
老老太劝她:眼前的事比身后的事更重要。
烧蜡烛练习打腰鼓,舞姿好美。
以为要结束的时候,没想到还有。
《蕃薯浇米》影评(九):蕃薯浇米,食来味甘。
“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了寻一片屋檐可以遮风挡雨吗,神明也是。”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看一部闽南语电影,是《蕃薯浇米》,音译为地瓜稀饭。生在闽南,长在闽南。电影一开头,就把我拖入那个熟悉的语言社会。 秀妹和青娥,是普通的惠安女,裹着头巾在盐场、田地间做活。日常的吃食是一碗番薯浇米。稀饭是无味的,放入番薯同煮,食来,味甘。 对微型海边渔村里的人而言,远方即是未知。妇女们聚在天后宫,向妈祖娘祈祷海上的男人能够平安归家。她们身上,是几代人的故事缩影。终于在被放映的那一刻,千万个秀妹,千万个青娥,又一次复活。 小时候有幸学过一段时间梨园戏和腰鼓,唱戏不易,在粤东和闽南一带,荔镜记的爱情故事在戏台上已传唱百年。「陈三五娘」尚未开场,可看戏人已驻守了半生岁月。我的外婆、阿太也是秀妹和青娥中的一员,她们的姓名前,冠夫家的姓氏。又如我在黄锦树的《雨》里看到的那样,死后,墓碑上镌刻着来处:「福建 南安」。 人生,人死,魂灭。 一碗蕃薯浇米被世界遗忘,始终未变。
《蕃薯浇米》影评(十):《番薯浇米》,讲述的便是最淳朴的人生。
《番薯浇米》,意为地瓜稀饭。很难得的一部完全闽南语作品,或许是因为自己是福建人的关系,所以对这部电影有格外的期待,虽然不会闽南语,不过分外耳熟。影片中的很多情节也曾是儿时经历过的,闽南大社、歌仔戏、老旧的雕花木床、惠安女的头巾,所有元素加起来很好诠释了地域特色,归亚蕾老师将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村老妇“秀妹”演绎地再自然不过,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给家庭,早亡的丈夫、外工的儿子、冷漠的儿媳、不亲的孙子,所有的一切加起来让这位传统的老妇对生活不再抱有期待,只盼平安喜乐就好,唯有好姐妹“古娥”的陪伴给了她一丝欣慰,印象深刻的便是在火龙果地里两人俏皮的互动,好景不长的是姐妹突然离世,感受到人生无常的“秀妹”想要换种活法,努力练习腰鼓却也抵挡不过岁月的摧残,一切的不顺恍如大山般压向她,也砸死了她心中的稻草,最后她在理发时悄然逝去。
虽然是新导演,几场过度也略显生硬,不过不影响感官,从镜头下能感受到导演所想表达的,从题材到故事,从人物到表达,都用最淳朴的方式映入眼帘,直击心灵,虽然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可是很多农村依然传统而老旧,这部电影也很好的把它代入给观众,着实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