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虚构的彷徨》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虚构的彷徨》读后感摘抄

2022-04-11 03:00: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虚构的彷徨》读后感摘抄

  《虚构的彷徨》是一本由(日)太宰治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虚构的彷徨》读后感(一):眼泪为何而流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的头上,便是一座山。太宰治的伤感与无助,是其传奇一生的关键词。生于富贵家庭,本应衣食无忧,但因缺乏父亲的关注、母亲的痛爱,太宰治性格的敏感、FEN裂、冷漠由此而生发。 由《小丑之花》《狂言之神》《虚构之春》构成的《虚构的彷徨》,并不容易读懂。如果像阅读流行小说那般,以一目三行的速度去寻求文字内在的联系时,你会一无所获。相反,如果 以“一行三目”的速度阅读,那段与段、句与句的联系就一目了然,毕竟太宰治的生活虽然极具病态的美感,但还是离现代作者的期盼有些遥远。 在半醉半醒状态下,随心所欲写成的文字,是太宰治引以为傲的“自BAI”。也许只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恋,才能理解人有时候对于生与死是如此的清醒,以至于抱歉有且一次的生命。介于生与死之间,人生所经历的每一次起承转合,并不值得我们记忆,更说不上书写成文字。但终究没有让读者失望,太宰治还是以私小说的独特风格让我们知道了他如微风吹过,却不带去一片落叶。 爱恋,如同熊熊大火,看上去光华万丈,实则酷热难忍。太宰治手足无措地接受着上苍的眷顾,紧张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他从来没有相信被人所理解所尊重,只是觉得唯一支持他的精神动力莫过于急切寻找能懂他的人。如果对于下一分钟的美好没有切实的把握,还不如终止于这一刻,哪怕明知对方是装傻,或者在欺骗。 言语有时候表达情感,是无能为力的,特别是在邂逅时,散落在空气中尴尬犹如一枚枚尖针刺进彼此的心脏。不甘心的结果或许等同于沉默,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有时候说出一句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话,反而让对方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的确,我便是你终其一生要等待的人,不是因为思想,不是因为恋爱,只是因为彼此没有敌意。 感同身受是最具迷惑性的说辞,别说两个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就是自然界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树叶。何止是太宰治,没有人可以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跨入同一条河流,对于自我毁灭的执着与疯狂,于生者而言,涕泪横流的是常态,但是泪水为何而流,却是一段段阴暗无光的经历。

  《虚构的彷徨》读后感(二):望断人生路

  《虚构的彷徨》收入《小丑之花》《狂言之神》《虚构之春》三部长篇小说,是“无赖派”代表人物太宰治的代表作。无赖这个词在日本文化中,是无寄的意思,因为他看到生命是不美的,甚至是不可能美的,对此非常失望,所以转向了无意义、无价值生存。日本的传统是一个审美社会,一切都以美来衡量。所以说,我们不能用中国文化对无赖的理解。

  无赖派文学在日本主要是指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战后日本战败社会与现代人精神与感官世界,其远于主流文化之外,以颓废的态度来反抗社会的一种态度,我们虽然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此 无赖派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作为一个作家,免不了要经受得起寂寞,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而作家如果把作家当作一种职业,一种赚钱的工具,那必然要低下他那高贵而又有思想的头颅。

  《小丑之花》是太宰治的前期作品,文中的大庭叶藏与一女子相约投海,结果女子死亡,叶藏获救。这一事件其实是作者二十一岁时的亲历,因此,于叶藏身上很难区分哪些是作者自己所想,哪些是作者的虚构所托。叶藏被救之后,在医院里住着,兄长赶来为其处理警局的事,既看不出叶藏死里重生后的顿悟,也看不出他一心向死的执着,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悔不当初,就那么淡淡的,无所谓的颓废。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没有失望,也没有希望,即使是感受到了护士真野对自己的情愫,也不是不知所措或藉以重获生的动力,还是那样的可有可无,含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哀伤与悲戚。

  这本书里面的作品成为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地位,我们也可以当做是太宰治一生遭遇和他的思想变化的映射。因为作者的经历有很多反映在他的这部作品里,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他的自传体小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让我们将本书可看作是太宰治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反映他的内心世界。

  1935年太宰治以《丑角之舞》初登文坛,短篇《逆行》亦入围芥川奖,后来继续出版不少的作品集,其中尤其以晚期的《斜阳》与《人间失格》为人称道,被誉为战后日本文学的金字塔作品。

  太宰治的文学作品,无论短篇如《小丑之花》《东京八景》还是长篇如《晚年》《斜阳》《人间失格》等等,都是对自我生活的写照,主题也颇多重和,大多一个落魄主人公的毁灭之路,职业也往往是作家或者画家,连自杀的地点时间原由也与往往他亲身经历重叠。

  读他的作品都感觉像是在看自己,能看到内心的丑陋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所以才觉得恐怖但又有种吸引人的魔力吧。他可以做到坦诚,却无法做到信任。 奥野健男对他的评价是:“无论是喜欢太宰治还是讨厌他,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太宰的作品总拥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宰笔下生动的描绘都会直逼读者的灵魂,让人无法逃脱。” 读《虚构的彷徨》,特别是《小丑之花》,太宰治因拥有许多未知而可爱的叶藏,太宰治是将人类隐藏至深的龌龊完完全全地挖掘出来,包括自己内心的一切阴暗面都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每个人读他的作品都感觉像是在看自己,能看到内心的丑陋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所以才觉得恐怖但又有种吸引人的魔力吧。

  《虚构的彷徨》读后感(三):加油,奋斗

  史铁生曾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件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加缪在《局外人》中,曾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书看多了,经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家言论,这个问题太深奥,暂不深究,中国的佛教虽有轮回之说,但国人还是活的很现实的,岁月静好,如是安好。

  而在日本,对于这个话题,就不是那么云淡风轻了。看过的抗战剧里面,战败的日本兵,经常会剖腹自杀,《爱情公寓》里的关谷也是分分钟切腹自尽,因为在日本有一种自杀文化,在日本人看来,自杀是一种勇气、一种担当、一种美,就像樱花一样,花开时节刹那芳华,花败时零落成泥。

  日本的文学大家里面,就有很多是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比方川端康成,比方芥川龙之介,比方这本书作者太宰治。川端康成说,死亡是最高的艺术。太宰治一生中,一次次的自杀,就是杰出的行为艺术。第一次是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当时他还是高中生,就追随他崇拜的作家芥川龙之介,企图用和芥川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一生自杀5次,最后在他39岁那年跟一个女人殉情而亡。

  日本文化的浸染以及偶像的影响,导致了太宰治这一生,不是在自杀,就在自杀的路上。心情这么不美丽,写出来的文学作品,也大都是比较抑郁,从他所有的作品就可以感觉的出来。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在《小丑之花》中,大庭叶藏的故事,基本就是照着太宰治自己的经历来写的,同样的跳海殉情未果、同样的涉及协助犯罪、同样的在疗养院疗养。这部中篇小说刚开始写出来的时候,并没有乱入的作者的自言自语,后来在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才有了现在这个版本。

  《狂言之神》也可以在书中看到太宰治的影子,感觉就是《小丑之花》的前传,《小丑之花》交代了结果,那起因呢?发展呢?都在《狂言之神》中有了交代。这次自杀未遂纯粹是男主自己放弃了,放弃的原因是上吊这种死法太丑,“感到自身受到了严重侮辱 ”,然后抓住树枝,解掉绳子,趴在地上,“那一刻,我想起口袋里的高价香烟,开心得不得了”,体会不了这样的心境,但是在忙活了一天,静静地抽一支烟,听烟草丝丝燃烧的声音,感觉这个世界是如此的静谧与美好。

  后面还有《虚构之春》,加上晚年的 《回忆》《叶》《玩具》,就成了这本书《虚构的彷徨》。

虚构亦非虚构,彷徨乃真彷徨。

  《虚构的彷徨》读后感(四):非虚构与真彷徨,太宰治的矛盾人生

  说起太宰治,很多人的脑海之中总是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这是太宰治写在他的长篇小说《人间失格》中的一句,事实上,太宰治一生的基调都是围绕着这句听起来刺耳,想起来戳心的话进行的。如果不曾深入了解太宰治一生的经历,我们或许很难理解,该是怀抱着一种怎样的心绪,才会对做人这件事情觉得失去资格而感到抱歉。

  作为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毁灭美学的宗师级人物,太宰治的作品多是以自我解嘲和戏谑的手法来进行创作的,他的创作风格虽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但总体上的一直是建立在无赖派文学基调之上的——通过描写颓废坠落的国民生活来追求思想的解放,抵制当时社会思潮。

  无论是前期的《虚构的彷徨》,中期的《童话集》,还是后期的《人间失格》、《斜阳》,虽然自嘲与颓废的基调随处可见,但却都能看出一种对于人与人之间爱和信任的追求,以颓废求解放,这和他本人的家庭生活以及当时时代的大背景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太宰治充满凄风苦雨的个人世界里,动荡的时代和个人“体会到自己罪”意识都无时无刻不加深着他的负罪感,很多事情都会演变成他思想中背负的罪恶,他因此而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统统都是我太宰治一人的遭遇

  《虚构的彷徨》是太宰治前期的一部以日本筑摩书房《太宰治全集》为底本的小说合集,收入《小丑之花》《狂言之神》《虚构之春》三部长篇小说以及《晚年》中的三部短篇《回忆》《叶》《玩具》,是一部颇具实验性的大胆而前卫的作品,

  我们在这些故事中不难看出太宰治本人的很多影子。

  太宰治曾说,“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他也确然是一个容易受伤的男子,太宰治的一生之中尝试过5次自杀,其中3次都将女性卷入了其中,直到第五次才自杀成功:

  第一次尝试自杀是在他上大学之后,对于自己的地主出身感觉到负罪感,而偶像芥川龙之介的自杀更是大大刺激了他,于是当时年仅20岁的太宰治采取了偶像一样的自杀方式——服药,想要告别这个他深感抱歉的世界,最后却因为剂量不足而自杀未遂;

  第二次自杀距离上一次仅隔一年,他与19岁的酒吧女招待相恋并相约在镰仓海边跳海,结果太宰治获救而女子则不幸身亡,这让太宰治被判以“协助自杀罪”,这一次自杀经历无疑又加重了太宰治的负罪感,他将这段经历写进了《小丑之花》当中,故事中大庭叶藏的故事有很多地方与太宰治的人生是高度重合的,这个故事也被看成是《人间失格》的先声。

青年时期的太宰治

  就像太宰治在《狂言之神》中那句嚎啕大哭的话:还说什么亡故未久的畏友笠井一,统统都是我太宰治一人的遭遇。

  至此,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早就难以分清,自己亦是戏中人,而再回头看书封上的那句“虚构亦非虚构,彷徨乃真彷徨”,觉得实在是难以言说的贴切。

  事业对于太宰治的影响也是极大的,连着三届芥川奖落选以及在东京《都新闻社》求职失败的经历,让26岁的太宰治第三次尝试自杀,这段经历我们在这本《虚构的彷徨》的《狂言之神》一篇中可见端倪:

“我不是在用药物麻痹头脑,亦非借酒壮胆。裤袋里有二十几元钱。我要秉持一丝不乱的井然意志去死。等着瞧吧。我的心志,直到死前一秒也不会蒙尘。”

  嗜药、酗酒、食物中毒……那时候的太宰治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度过的。

  至于第四次和第五次的自杀,也都是与女子有关,最后在他39岁时,与小他10岁的小情人山崎富荣相拥跳入了“玉川上水”之中,双双溺亡,如他笔下的人物一般,终是走向了自我毁灭。

太宰治和山崎富荣

那就活到夏天算了

  这本《虚构的彷徨》前后两部分是非常分明的,虽然都是太宰治前期的作品,但后三个选自《晚年》的短篇,行文相对明快一些,尽管依然难逃死亡和自杀的字眼,但依稀可见他青春时期的热情,也从更多的角度反映出他内心世界。

“本想去死来着。今年正月,别人家的长辈送了件和服给我,作为新年礼物。料子是麻的,上面织缀着鼠灰色细纹。大概是夏衣。我想那就活到夏天算了。”

  你看,虽然依旧是准备去死,但却可以因为一件夏衣而选择等待夏天。他用《回忆》记录童年,用《叶》来拾取温暖。

  其实早在23岁的时候,太宰治就已经开始计划用自己的死亡作为前提,来写作一部能够作为自己遗书的小说了。

  于是便有了《晚年》,他当时也不清楚是否应该在截稿之后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依然觉得“这也许就是我唯一的遗著”,从那之后,太宰治的创作从前期转入中后期,虚无、反叛与自我否定的暗流渐渐涌动开来,追求死亡和自杀也开始成了一种“日常”。

  其实联想到太宰治中后期的作品,前期的这几个短篇读来会让人觉得有一种感动暗生,因为在这些故事和经历中,虽然能够看到太宰治贵族家庭里严密的秩序和森严的管教,以及他在孤独与矛盾的泥淖之中挣扎的身影,但温暖和明快还是依稀可见。

  《回忆》是作为“我幼年及少年时代的告白”而写成的,它讲述了太宰治的童年经历和青春期时候的一些经历,和前面《虚构的彷徨》三篇一样,主人公依然是作者本人经历及思想的代言人,以人物之口诉说着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

  奥野健男在《太宰治论》中曾指出,太宰治前期作品的基调是一种“反定立的精神”,这大概就是源于他深深埋在心里的自卑感以及宿命感,一面被同学排斥,一面要强颜欢笑;一面同情着弱者,一面又具有着贵族意识。

  这不仅影响着他前期的作品风格,也是他中后期作品中可以寻见的基调,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尝试反击,不断地走向灭亡。

  自尊和自卑,懦弱与自由,太多矛盾的因素夹裹着他,这让他满心期待着能够追寻真正的自由,保全完整而真实的自己,却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灰暗的现实生活,带上面具去不断迎合。

  无论是非虚构还是真彷徨,都是太宰治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一种直接折射,回望太宰治的一生,他一面批判着他的家庭,一面又体现着极大的留恋,这让我想起在《斜阳》中直治的遗书上写的一句话:

  “我就是一颗小草,在这个世界的空气和阳光中难以苟活的小草。我的生命中欠缺或缺少一种素质,苟活至今,已尽了最大的努力。”

  一面渴求空气和阳光,一面又缺少了活下去的素质,想来,将个人之丧渗透进每一部作品和每一段人生的太宰治,也是深深爱着这个世界的吧。

  《虚构的彷徨》读后感(五):从《小丑之花》看日本自杀次数最多的作家太宰治的“无赖”风格

  前言:

  日本战后有一个名叫“无赖派”的文学流派,作家们有着反抗权威的意识,对生活采取自嘲和自虐的态度,专写病态和阴郁的东西,具有颓废的倾向。“无赖派”最先由太宰治提出,他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实际创作,所以说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文学的杰出代表。而他的代表作《人间失格》可以说是无赖派文学的最高成就。

  太宰治是无赖派作家,所以他大多数作品都是一种病态的自述,充满了自我嘲讽、自我戏谑的口吻,写尽人物个性中的阴暗面和社会的病态现象。作品流露出来的个人气息几乎没有向阳的温暖,有的是个性冰冷的颓丧。作为太宰治算是早期的作品《小丑之花》,它在展露太宰治颓废一面的同时,我们通过人物大庭叶藏看到他那时候的年轻狂妄和无知傲慢。

以自我真实经历为写作素材,作品背后倾注的是个人情感困扰和自我毁灭的价值取向

  1.《小丑之花》与真实经历。

  1930年11月,21岁的太宰治在东京银座某西式酒吧结识一位有夫之妇的女服务员——田部呈子。两人同居三天后,相约于江之岛袖浦跳海自杀。结果田部呈子溺水而亡,而太宰治被救免于死亡。太宰治被认定犯有协助自杀罪,后来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免于起诉。

  作为日本文学界自杀次数最多的作家,太宰治一生前后有5次自杀的经历,直到第五次才自杀成功。《小丑之花》是选自他第二次自杀的经历作为故事蓝本,发表于1935年5月。小说讲述大庭叶藏和恒子相约在镰仓腰月町殉情后,女人死了,大庭叶藏被救在青松园海滨疗养院治疗期间与友人和医院护士之间的故事。

  《小丑之花》背后的真实故事反映了太宰治的成长经历对他生活的影响。太宰治从小缺少母爱,父亲对他格外的严厉,这造成他从小心思纤细、敏感、自卑。

年轻时和中年时期的太宰治

  2. 《小丑之花》与自杀背景。

  在一次酒吧里他结识了有夫之妇田部呈子,田部呈子在酒吧做高级服务员。由于丈夫是诈骗犯,在监狱里,所以为了生计和探监,田部呈子不得不进入酒吧工作。她对生活感到衰倦至极,想到了死。于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生活中看不到希望时,当田部呈子提议死时,太宰治没有多想,爽快的答应了田部呈子的提议。于是两人约定一起在镰仓腰月町跳海自杀。最终田部呈子溺水而亡,太宰治被救起。

  由于自己没溺水身亡,所以他背负“协助自杀”的罪名。尽管后来他免于起诉,可他内心还是充满羞愧且终身带有罪恶意识。

  所以通过《小丑之花》这部小说背后的真实经历和自杀背景,我们可以得知太宰治个人与家庭情感关系是比较矛盾的,想亲近却又疏远,想受人重视却又自卑不已。同时我们也得知太宰治现实生活中对这个世界是充满恐惧、烦恼的,他是一个消极、颓废的自我毁灭者。

独特的叙事方式,以作者身份参与作品独白与男主叶藏的故事相结合

  第一次看《小丑之花》时并没有完全看进去,对于穿插进去的作者本人对作品和个人的内心独白,没有领会其在文本中的含义。它的存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延展了太宰治作品的一贯风格。

  1. 叶藏的故事:敏感自卑却又想得到他人的关注。

  叶藏相约恒子一起自杀,自己意外被救,恒子却溺水而亡,被救之后他背负起“协助自杀”的罪名,面临被起诉的境遇。在此期间,他在青松园海滨疗养院治疗,期间有朋友飞驰、表弟小菅、护士真野等人与之相处。从这样一群年轻人的日常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既真实又虚伪的叶藏。

  同在疗养院里除了叶藏还有一号、二号、六号三间病房的年轻女病人。叶藏内心极为在乎她们对自己的看法,但是又假装什么都不在乎。他在阳台上矫揉造作摆出一个“大”的姿势,其实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她们对自己的关注。在被小菅发现后他又敏感的走进房间,在被飞驰取笑时又默不作声,用友人的话说,那就是“大庭这小子,全世界的女人都想要”。叶藏想得到他人的关注,特别是女性的关注,可又敏感的害怕自己那种刻意而为之的举动被他人看穿。

  在小菅谈论自己半夜如厕遇到同旅馆年轻女子时,内心真实又卑鄙的想法时,飞驰与小菅自己都在笑得乐不可支,叶藏也在笑,可他内心笑得并不是那么起劲。他们三人之间对于女人的看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无疑又是失败的。而对于才相约情人赴死失败的叶藏来说,他不知道自己在女人面前是不是失败的,但是至少现在是有负罪感的。所以他笑得不起劲,笑得很虚伪,内心各种阴暗的想法,比如懒惰、狡猾、杀意、欺瞒等纷纷扰动他的内心。因为他知道这种场合下谈论女人,一般都不会有真实想法的表露。

  当叶藏在疗养院最后一天时,女护士真野和他聊了很久,睡在一起,可谁都没有迈出那一步。叶藏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她,也许还没有从恒子的事件中走出来。真野喜欢叶藏,但是她又不敢迈出那一步,就这样一夜无言的度过。等到天亮,两人相约去后山赏景,当真野说想回东京时,叶藏又邀请她去东京找他玩,似乎又留了一线暧昧的希望。可他们俩在看着脚下江之岛时,一切又是“仅此而已”。叶藏想得到女人的关注和爱,可出于自身的敏感和自卑他无法主动表露心迹。他骄傲的以为所有自己有意思的女人都会主动向他表白,同时他又卑微的躲在自己内心的阴暗处看着一段情感的离开。

  叶藏的这种形象就是太宰治他本人的形象,缺少家庭温暖和母爱的太宰治从小渴望女性的关怀。为了吸引他人的关注,他有时候做出违心的举动,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来换取别人的关注。所以,现实中太宰治更多的是和自己同病相怜的人有共鸣。相约赴死的人都是自己的情人,也算的上是风月场上的情人。这种自卑与敏感,渴求关注和关爱的心理和太宰治是一样的,所以他们更容易走在一起,但是也更容易相约赴死。

  2. 作者介入文本叙述:独白式的发问,延展作者一贯的文本风格。

  在《小丑之花》中,有不少太宰治本人对情感态度、自我剖析、小说好坏等不一样的独白。

  比如对自己小说的吐槽,变得失焦模糊,讽刺自己是不得要领的蠢材。比如嘲讽自己是三流作家又是过度的自恋,且以“怀着美好的情感,人会创造出丑陋的文学”自勉。对于自己写小说的风格进行批评,惊叹于自己的笨拙,写不出那种格调浪漫的言情故事。在此有什么理由,因为羞耻与浪漫言情,所以又主动去破坏自己的心态,做一个低级趣味的作家。嘲讽自己的小说都是在净写瞎话,充满矫情可恶,算是对自己过去生活和人生状态的一个复仇行动。

  在叶藏这个人物故事推进时,太宰治在对于他写作作品内容谈得也更多。说自己的文本空洞无物,尽管想避免但是有无法逃离这样的怪圈。渴望自己的作品产生极大的价值,同时有自卑的希望自己的作品是粗劣也还算不错的作品。也因此,他在一步步丧失关于写作的自信力。

  随着《小丑之花》内容的深入,作者自己反思作品是很无趣,徒有其表,写一页和写一百页的效果是一样的。以自己的优点来勉励自己,再次用“怀着美好的情感,人会创作出丑陋的文学”来自勉。可结束之后,又觉得这是荒谬的,因为他写小说是出于无心,但现实又不是这样。太宰治从小立志做作家,深受芥川龙之介的影响。

  在写《小丑之花》时,他的生活状态又是一种悲剧色彩,比如原稿成了茶壶垫被烫出乌黑的烫痕;比如说逼问妻子阴暗的过去;比如自己故作端庄仪表隐藏落魄。所以对于小说中叶藏四天的疗养院生活,似乎又是胜过太宰治五十年的生活,更甚是一辈子。可现实是太宰治才39岁去自杀了,说明当时他的生活和他的精神世界是处于一种随时会崩溃的边沿。而自杀似乎能促使他获得更大的生存的能量,所以他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杀中生存下来。

  就在他想放弃《小丑之花》时,他想起叶藏,他想拯救叶藏,其实也算是拯救自己。可对于自己动手的小说,他认为是过于形式,没有解脱与超脱,让小说成为粗劣的作品,让人物成为悲剧人物。又再一次强调“怀着美好的情感,人会创作出丑陋的文学”,以承认自己不懂文学。

  《小丑之花》作者随着叶藏的故事发展而贯穿其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知,为叶藏赢得了更多展示自己的可能。这种作者个人经验式的独白为呈现出太宰治众多小说的一贯风格,对于自己从事的感到厌倦和自卑,但是又渴望自己从事的让自己一夜成名。可事实并非如此,这部小说还不算是太宰治最具个人特色和文学价值的作品,但是它和《人间失格》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它的价值又是比较高。对于作品中作者本人参与独白,这又是独具一格的私人写作风格,让作品更有人情味和真实性。

太宰治人生“三部曲”

《小丑之花》中“小丑”是太宰治对自我人生的一种嘲讽,而“花”是一种空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

  太宰治的成长经历看似光鲜,实则充满悲伤。童年的太宰治是缺爱的,敏感的,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做不真实的自己以求得他人的关注。这种行径无疑就如同“小丑”一般,披着虚伪的外套,做他人喜欢的自己,而不断的放低、否定自己。

  1. “小丑”是太宰治对于自我人生经历的一种嘲讽。

  《小丑之花》的内容其实不复杂,所要讲述的故事非常的简单,但这种简单的背后是太宰治死里逃生后的一种自我保护。文本中我们看到叶藏除了在开头流露出深深的愧疚和罪恶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以一种“笑”的面态来武装自己。

  在疗养院叶藏穿上善伪的外套,摆出引以为傲的侧脸来吸引其他女病人;在小菅谈论女人时,其他人都在发出内心的笑,叶藏却笑的那么不起劲,笑的很虚假;在面对真野时,他想却又不敢,敏感和自卑。文本中所展示的叶藏在外人看人真的是一个优秀的人,是一个能吸引人的人。可实际上他是用小丑一般的举动来引人关注,是个骄傲又无知的年轻人。他内心是脆弱的,用表里不一的行径换取一个看似健康的男人形象。

  所以,在《小丑之花》中,太宰治借叶藏这个人物将自我展现的淋漓尽致。叶藏不是不悲伤,只是他不想表现悲伤,他把对生活和人生的绝望都隐藏在笑面之后。在自我的世界里,舔舐自己的痛苦与悔恨,在死后余生的希望中睁着。但是为了不让他人看穿自己或者为了寻求更多的关注,他需要用表演来粉饰自己的悲伤,让自己像一个小丑一样。这样在他人面前就是轻松的,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笑面的叶藏,悲伤与痛苦都隐藏在内心那个隐蔽的角落。

  2.“花”是太宰治鉴于自我痛苦的人生经历,映射在叶藏和作品中的一种美好的空妄的理想。

  由于太宰治从小得不到母爱,父亲极为冷漠和严厉,所以他从小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但是按照正常的程序他几乎得不到关注,所以他就只有做一些怪异的举动来赢得他们的关注。可这样的关注不一定都是善意和美好的,所以太宰治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敏感虚伪的。一开始他也是渴望的得到真善美,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开出美丽的理想之花。

  可现实中他如同小丑般举动,又怎么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呢?所以,“小丑之花”自然而然的成为太宰治内心的空妄理想,现实中是不能有所希冀与回报的。

  太宰治崇拜芥川龙之介,可就在他渴望成为像芥川龙之介那样的人时,崇拜的人却选择自杀。这让太宰治内心的理想之花饱受打击,因为自己身份问题,在遭遇一连串的打击之后。他选择了第一次自杀来回避这样的人生和世界。

  自己喜欢艺伎小山初代,可家人因为对方身份的特殊而坚决不同意。太宰治为了追求爱情,在和家人僵持了三年后,最终同意大哥以断绝家庭关系为条件,二人在一起(可以结婚)。因为自己追求的爱情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所以在这之前又遇见了和自己同病相怜的田部呈子。谈不上多喜欢她,只是生活经历有情感共鸣,在看不到人生的出路时,相约赴死。

  《小丑之花》和《人间失格》是高度关联的,前者算是后者的一个故事情节的详细铺述。作品人物是一样的,所要表达的也相似,但是前者是太宰治年轻的作品,所以还显得年轻有些许阳光,而后者则是阴暗与颓丧。把两者结合起来看,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展示了太宰治那时候有希望过得更好,也曾做出过努力,所以才会有“花”的展示。尽管“花”不是那么的真实,存在理想之中,但是至少还有“花”存在。而不会像《人间失格》那样直接冲击我们的眼球,失去做人的资格,多么丧多么衰的一句话。

  《小丑之花》中叶藏和真野在爬山赏景时,“叶藏遥遥俯瞰大海,脚下就是高达三十丈的断崖,江之岛在正下方显得很渺小。浓稠的晨雾深处,海水荡漾不定。然后,不,仅此而已。”原本一切都是朝阳未升的彩色游云,缓缓流动,美好的一切就在朝阳升起之后。远处和近处似乎都是美轮美奂,值得畅想。可叶藏还没来得及多想,就自我阻止了,用“仅此而已”做了一个了断。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空虚的迷幻的,即使畅想的再美好也是无济于事。一切的美好就如同朝阳未升的美景,朝阳升起一切都化为虚有,就剩下“仅此而已”。

  所以,我们结合太宰治早期的人生经历,再看《小丑之花》时,我们明白“花”其实一开始真的存在太宰治内心。可随着他的成长经历,花开始变得虚无缥缈,成为太宰治人生的一种美好追求。这种追求又是不可实现的,是空妄的虚伪的。

  结语:

  《小丑之花》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太宰的人生经历,不去看《人间失格》,那我们可能不太能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小丑”并不是真的小丑,而是指太宰治自己和他自己伪装的言行,在他自己看来,他就是一个小丑。

  而关于“花”我们能探讨的就是它所象征的内涵,个人认为我们看到的“花”其实就是太宰治生命从开始到结束时,一直所追寻的个人理想中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可战后日本对他们那一代的影响太大,再加上太宰治自身的经历,导致他所追寻的“花”成为一种空妄虚无的存在。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