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姐姐:三分喜爱三分亲昵四分略带敬意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姐姐:三分喜爱三分亲昵四分略带敬意

2020-06-19 08:35:15 作者:豆瓣读书 来源:豆瓣读书 阅读:载入中…

姐姐:三分喜爱三分亲昵四分略带敬意

  关注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我们知道最近有一档综艺异常火爆,“姐姐”二字刷屏了很多人的朋友圈

  30个性格迥异的成熟女性站在舞台上,一群迷弟迷妹们在屏幕后面疯狂呼唤“姐姐”、“姐姐”。

  连曾经的霸总黄晓明都被训练成了“端水艺术家”,小心翼翼称呼各位姑奶奶们为“小姐姐”。

  “姐姐”这个词本用来形容年龄稍大的女子,放在这里倒显示出网友对30+女性们的三分喜爱三分亲昵四分略带敬意

  话说这些年来,对女性的称呼从美女女神到小姐姐、姐姐,已经演变过好几轮。这些称呼从侧面也见证了女性群体从自我觉醒,到生命力爆发成长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女性称谓变化

  01

  妇女能顶半边天

  提到对女性的称呼,不免令人想到“妇女”一词。妇女在官方词典中是成年女子的称呼,一般指 14岁以上的女性。

  不过这个词近些年被很多女性诟病,认为是年龄大、主妇的代称,甚至不愿意过妇女节。

  追溯到古代,“妇”这个词最早被赋予的含义其实是服从、服务意思

  《白虎通•三纲六纪》:“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

  《释名•释亲属》:“妇,服也。服家事也。”

  《说文》曰:“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妇女就是在家扫地操持家务的人,这似乎跟家庭主妇的定义一样的。历史上的妇女服务于家庭和男人,而解放后的“妇女”则被用于社会建设

  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为了号召女性劳动力,“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红装爱武装”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

  但是搞建设就不能讲究女性特质,于是我们到那时候海报里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朴素健硕朝气蓬勃

  于是,女性被统一“去性别化”,全员投入到建设中,甚至还诞生了“铁姑娘”、“铁娘子”这样的称呼。

  用性质坚硬坚强的“铁”修饰姑娘,也是那个反性感时代的性感。这对传统妇女“温柔”“贤淑”的弱女子形象,是一种颠覆

  一方面这些称呼好像极大提高了女性地位,让女性在社会中拥有话语权。

  但另一方面因为各种物质教育条件匮乏,这时候的女性大多数是文盲习惯逆来顺受少有自我意识和争取解放的觉悟

  想想我们的母亲们,她们身上除了妻子、母亲这两个责任型的女性角色,关于她们自己的女性特质恐怕从来没有发掘过。

  这时候的“妇女”一词更像一种被社会需求的劳动力

  包括现在很多女性社会组织名称都是XX妇女协会,比如世界妇女组织、联合国妇女署、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等等。

  妇女一词抹杀掉了女性特质,不突出个性,跟性感、温柔都挂不上钩,甚至在日常印象里,好像“中年妇女”要比其他年龄段更加“妇女”。

  所以,“妇女”一词被现代女性抛弃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追求独立、美丽的现代女性身上,她们当然不希望把自己和家庭劳动力捆绑在一起啦。

  02

  从美女到女神

  被我们熟知的,第一个大众化赞美女性特质的称呼可能就是“美女”一词。

  从“妇女”到“美女”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已经开始追求美好自我。

  女性开始构建自我的时间其实很晚,大概是在高考恢复后。要读书,要美丽,这是那时候大部分女性对美好自我的初识。

  女性开始按照自己的愿望自我塑造,“美女”一词满足了她们的内期待。

  但很快,“美女”这个词就被用烂了。只要路过大街小巷,你就能听到:

  “美女,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美女,帮忙扫个,送小礼物。”

  一下子,“美女”一词显得俗气且带有目的性,甚至还有一丝轻浮。所以许多女性觉得“美女”带有调侃和戏谑的成分。

  于是,“美女”的升级版“女神”出现了。

  “女神”一词最早出自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生经》:“雪山南胁,有大女神,名设陀怜迦醯(晋名摄声)。有五百子及诸眷属。”

  女神在古代一般指女性的神明,用在现代口语中,代表了具有优秀品质,美好外表,兼具“可望不可及”气质的女性,也可以看作是女性对自我要求的提高。

  很多女性称自己向往的女性形象为女神,男性也会称自己心仪的女性为“女神”。

  同时段,“女神”的反义词——“女汉子”也被大家广泛认知。

  提起女神和女汉子,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小品《喜乐街》里的贾玲和瞿颖,“女神”是富美,有气质有颜值,而女汉子就是屌丝,自己换灯泡自己掏马桶。

  她们的对比,就像是社会对女性要求的两种极端体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总的来看,无论是“女神”还是“女汉子”,女性们对自我的认识大多投射在他人的评价上,对美的标准更多还是被男性所左右。

  所以,当她们面对挫折时,一般会抱怨“渣男”或在社会那里找原因,并不具备独立的自省意识,从女神的神坛滑落后,甚至自嘲为“女汉子”。

  

  03

  小姐姐时代

  美女过于轻佻,女神过于高冷,而“小姐姐”这个词正好中和了前面两个词的缺点。

  “小姐姐”最开始是二次元对萌系女生的称呼,后来火出圈成为大家对温柔可爱女生的统称。它的受众很广,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女性都可以被称为小姐姐。

  仔细拆分一下这个词,用“小”来修饰“姐姐”可以让女性感官上更加年轻化。你想想,如果有人管你叫“大姐”(很容易联想到闲人马大姐),可能一个板砖就过去了。

  卸下高跟鞋的高冷女神,去除打扫卫生的妇女的粗糙感,化身“小姐姐”的女性们略带可爱,更增加了一份亲切和敬爱。

  同时,“小姐姐”的流行也是网络用语卖萌性质的体现,称对方为“小姐姐”也是将自己置于弱势一方,这种不具攻击性的语言,很容易拉进网友之间的距离。

  而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大火的“姐姐”一词则相对成熟化,如果对30+的女性称之为“阿姨”好像多少有些暗示其年龄大的意思,称为“小姐姐”则又有些不够正式。

  “姐姐”在小姐姐和阿姨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感,相比于“女士”又不显得那么板正,更有亲切感。

  天津人就喜欢管女性叫“姐姐”,这里的姐姐同样是表示尊敬和亲切。

  但无论是“小姐姐”,还是“姐姐”,都体现了大众审美对于幼感化的要求。

  就像同年龄阶段的30+男性群体一般会被称为“大叔”,而我们的30+女性却只希望被称为“姐姐”。

  “阿姨”本来是与“大叔”对等的称呼,被女性嫌弃,恰恰印证了中年女性危机的迫切性。

  还记得前段时间中生代女演员谈到自己的职业危机,称在这个年龄段接不到剧本。

  社会一方面要求女性年轻化,另一方面中年女性得不到重视,还要拼命装嫩。

  这种难以自洽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所以,当我们兴奋地使用着“小姐姐”,“姐姐”这样的称呼时,别忘了“阿姨们”也需要认可,也需要温柔以待。

  语言是社会价值观、文化的综合体现,一种称呼代表着一种社会观念。

  女性厌恶被称为“妇女”,是她们展示自我价值的要求;女性不愿被称为“女神”,是她们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反抗;而“小姐姐”终有一天也会被她们抛弃。

  因为在女性追求自我的道路上,会发现更多有价值有色彩的角色,不被捆绑在一种角色里,“做自己”才是她们的终极追求。

  最后,希望小姐姐、姐姐、阿姨、妇女们都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呀。

  -END-

  作者 | 阿里梅梅

  参考 | 《女性乌托邦》,李小江

  铁姑娘,维基百科词条

  ■ 往期精选

  这些关于宇宙的浪漫句子,安慰了阴沟里的我

  小镇走出来的高考状元,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一个13岁女孩的日记,为何成为全世界阅读人数最多的书之一?

  小姐姐、姐姐、阿姨、妇女都是一样的美好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