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的读后感大全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讀完紙張不好完全可以忽略好嘛!(讀完立馬加到五星)翻譯非常中國化!非常好! 故事表面之下的解讀性非常廣闊。常看常思。 語言對思想到底有多大的控制力? 恐懼-摧毀一個人的底線
●无需赘言,经历过西班牙内战的(奥威尔、铁托等人)才对主义有深刻的认识…
●看完勒庞的《乌合之众》,书中提及奥威尔的《1984》,遂拾起这本闻名遐迩的著作一读。
●可能我们多数正常人都没有设法去理解过或者设法去理解过但是最后发现根本就无法理解那些精神失常的人到底会是经历过什么样的大喜大悲怎么能这么脆弱一下子就疯掉了……但是,若当你也经历了人生的震颤,或许在某一时刻,你会感觉自己似乎不知不觉地也来到了理智的边缘,那时你会发自内心地理解到,精神,有时其实真的是有那么脆弱
●老大哥在看着你们: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可笑又可怕的社会,可悲地感觉有些似曾相识。
●相形之下,更喜欢动物农场。过度压抑的故事,用动物寓言的形式表达,更容易接受。思想控制比肉体消灭更厉害,无孔不入,无坚不摧。
●最极端的控制是思想控制,自由若没有个人界限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自由。还好,时代在变。庆幸自己所在的时空,又警惕着big brother。又或许,更该警惕的是过于注重感官的沉湎而带来的麻木。
●震惊
温斯顿觉得他胜利了。然而死亡的瞬间,内心还是想到了那件事:他热爱爱老大哥。于是,最终会胜利的还是奥勃良,和他们的党。
“奴役即自由”,书中让我感到最恐怖的是电幕无处不在,即使没有电幕,也会有话筒。却林顿的小屋也不过是另一处思想警察的据点,没有什么是绝对隐秘的,你以为的自由只是他们没有在意你罢了。
开始听到一九八四这个书名,是在课堂上,似懂非懂的听着反乌托邦的著作,慢慢想要去了解这本书的内容。翻阅下来,第一感觉就是,1948年完成的作品竟有着预言般的效果,电幕似乎是电子屏幕与摄像头的结合(如果处处都布置的话),老大哥仿佛也意有所指,思想警察或多或少能找到现实中影子。
动物庄园轻巧的嘲讽,被一九八四残酷的现实主义描写升级了,美苏中的冷战态势以及极权统治下的阶级分层被想象放大、推向极致。而唯一有望反叛的“无产者”却占人口大多数,又为呼吸留下了一丝缝隙。
相对而言,成书更早的美丽新世界则抛弃了对战争的需求,把世界压缩为一体,而将极权的科技手段推向极致,在任何阶层中都消灭了那种希望,仅以可怜的自留地作为缝隙。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人的脆弱是无限的-再伟大的人也有“弱”的地方
这本书很是震惊,开始的一二部分是按着我自己的预想读下去的,但在到了第三部分,整个人都被吓到了。它给了我看待政权以及人思想的另外一种看法:似乎客观存在的东西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客观的东西也是在主观的肯定下存在的。你以为现在大家那么聪明不会再信上帝了吗?其实上帝变成了叫科学的东西。人们开始相信科学,只因这是“科学的”。比如现在的很多高科技产品,以前会说是是上帝的恩赐,现在会说这是科学导致的。这道理很相似。但又讲了,这很重要吗,反正我可以用就行了,所以人在探讨真理的时候很优越很高尚,但在事实上又带着人的自私,人的脆弱。
《一九八四》读后感(五):这本书能在中国出版真是庆幸
庆幸可以在中国出版,说明国家开明。
悲哀还有很多人或企业抱着守旧思想。
应该正视,不是掩盖。
这本书是我看过最豁然开朗的一本书,心惊肉跳,但一想,还能如此,不禁感慨国家包容,与寻求发展之心。希望这本书可以被更多人读到。
遇事想一想,自己在追求什么,这是我读这本书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