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色旅馆》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白色旅馆》读后感锦集

2020-07-09 23: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色旅馆》读后感锦集

  《白色旅馆》是一本由(英)D.M.托马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色旅馆》精选点评

  ●太好看了(翻译不错呀,但的确错字略多了一些)。想读弗洛伊德了。

  ●文本丰富可惜作者水平太一般啦

  ●无论体裁结构,还是情节语言,都是重口味啊~~

  ●语言好松,什么翻译……

  ●冠以后现代之名的都还是离远点好

  ●听说是本大睡来睡去然后到最后都死光了的低级色情小说才借来一读的。妈的又是精神分析小说是哪样。还那么长,导致今天只读了两本书,以头抢地耳。

  ●起初是一首情色的诗,继而是朦胧混乱日记,接下来理性病理分析把读者拉回现实,最后是纪实性的残酷事件记录阅读过程中由轻飘飘感觉逐渐转为沉重,并且伴随着一种侦探式的发现。性的欢愉与死亡的悲怆只有一线之隔。

  ●那首诗把我震住了。

  ●已卖

  ●第六篇之前是想打五分的

  《白色旅馆》读后感(一):一个女人一生

  到中间觉得是三星,看到后来又加一星。作家伟大之处,故事是个好故事,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在写人生同时期时,用完全不同语气笔法,让你想像不到情节会延伸到那么久,延伸到她的垂垂老矣。总之很特别,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读读看吧~回到寝室把书放在桌子上,沾了一书油,气死哥了,在我桌子上做饭也不知道干净操***。

  《白色旅馆》读后感(二):开头是黄色结局黑色

  开篇看起来不堪入目,整页整页的描写场景以及欲望,在火车上看的时候有点尴尬,前面的黄色已经给我很大的震撼

  但是更震撼的是往结局的过度,一个一个看似分开的章节慢慢链接起来,女主角的命运就这样从开头就被定下来。

  精神分析或许还没能清楚分析出她的生命,她其实只是一个正常女人,对性的压抑让她得了癔症,典型的癔症患者

  得癔症真是一件轻而易举事情,包括我自己,所以看书的时候里发毛,这完全就是癔症患者指南

  结局带点黑色幽默,也很沉重。神秘主义笼罩全书,每个字都像符号一样可以被细心解开。

  或许你和我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女主角那样的人。

  《白色旅馆》读后感(三):真真假假,就是那个真实

  如果能跳过所有的黄色的话,我是很愿意再多看几遍的,可是如果跳过去了,剩下的你就无从判断了。

  我几乎是耐着性子看完的。

  人因为想表达自己想法,所以开始写日记,又因为潜意识中总觉得有人会看到,而不愿意真实的写下来。人,总是有这种矛盾。有倾诉愿望,又始终不愿意让人知道最真实的自己。可是,你能说你知道的你自己就是真的吗?潜意识总是自顾自的给自己描上美丽的色彩。

  没办法真实的面对自己,是一种悲哀吧;

  新兴的心理学,力图让人的心理文字化,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解析,似乎能看透人了,呵呵,为什么人总喜欢探个究竟呢,就像破案。

  从亚当吃下那个善恶果开始,人就喜欢这些是是非非,喜欢弄明白对对错错。

  活在对错判断里面不能自拔,也是一中不幸吧?

  看到底,还是不知道到底那个说法是真的。就像你活到底,也无从定义你自己一样。因为人不一样,看法不一样;动机不一样,所以说法也可以很不一样。

  没有那个衡量的标准,是给人类的又一陷阱吧?

  人,因为不真实,所以没有信任,因为没有信任,所以无从安息。

  累。

  其实,看了一半,就不想看了,因为无非就是这样,只是是一个更高级的呈现状态而已。

  《白色旅馆》读后感(四):人类如何才能得到拯救?——读小说《白色旅馆》

  刚刚读完英国著名小说家DM托马斯的名作《白色旅馆》,对这部小说充满了敬意。这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度的佳作。

  梦幻、呓语、性、精神分析、人情世故、世态沧桑、历史事件,构成整部小说的结构。小说的主人公丽莎,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是由于童年时期偶人目睹了母亲和姨夫之间的伦,因此心灵收到创伤,加之长大之后父亲和哥哥对自己的疏离,使得丽莎受到精神疾病的煎熬,最明显的症状是强烈的性饥渴。后来,丽莎遇到了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经过弗洛伊德的疗伤,丽莎逐渐走出了自己的心理阴霾。

  小说的这部分十分精彩,因为简直就是《梦的解析》的通俗版。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影响深远,其核心观点是:一,梦是愿望之达成;二,梦是经过伪装的。小说在这里,通过弗洛伊德对丽莎的分析,我们能够理解丽莎内心的痛苦。“白色旅馆”象征着子宫,这表明丽莎内心对爱、对安全的渴望。

  小说的第一部分就是一首长诗。有时候,诗和梦非常相似,因为诗,也是“愿望的达成”,和“经过伪装”的。诗,是人类清醒时的梦话。

  丽莎后来在自己的歌唱事业上比较顺利,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但美好的现实很快由于纳粹的到来而破碎。当摆脱了心理的阴影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梦魇般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生与死之间,为了义子科而亚,善良的丽莎选择了后者。

  关于纳粹的大屠杀,小说的这部分写得触目惊心:在他们被枪杀后,即将被埋葬的时候,纳粹们发现她还活着,这时候,“他(指纳粹军官)找到了她的下身,小心地,甚至是动作优雅地,把刺刀捅进去——德米丹克(纳粹军官)手很轻地握着刀柄进进出出,模仿性交时的插入动作,发出一阵狂笑——女人的身体还在不断抽搐、放松、抽搐、放松——”

  阿!弥!托!佛!

  读到这里,我们不知道这是否还是人间。人类的邪恶,有时候是甚于野兽和魔鬼。

  书的最后章节,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复活,丽莎与母亲相聚在一起,终于冰释前嫌。丽莎谈起了自己的感受:“不管怎样,我认为只有存在某一种形式的爱,就有希望得到拯救。”是的,不信仰上帝的丽莎替上帝说了一句平凡而伟大的预言。这也是人类唯一能够拯救自己的方式。

  丽莎真的很单纯,她不明白为什么人世间有时候怎么会变成地狱,她喃喃自问:“我们来到人世,本该快快乐乐地享受生活,究竟出了什么事?”

  是啊,究竟出了什么事?这或许是连弗洛伊德也难以回答的问题。

  《白色旅馆》读后感(五):《白色旅馆》的“超凡气质” 柴橚

  《白色旅馆》的“超凡气质”

  柴橚

  卡夫卡曾说过,看书就要看让自己痛苦、让自己受伤的书。也许他说得有些刻薄,那么把要求降一档次,也许是要看备受触动的书。对于我来说,托马斯的代表作《白色旅馆》就算其中一部。

  小说第一部分“唐璜”仅为主人公安娜所写的臆想长诗,诗中对性爱场景细腻的述说,对性爱动作赤裸的描绘以及大胆袒露对性的渴望与追求,无不从声、光、色、形等多方位刺激着读者的感官。但性爱过程又常常伴随着洪水、火灾、雪崩;性高潮之刻,总有人暴死。这种生与死的较量,人与自然同时迸发的力之美,又能体会到生死轮回的厚重感。读来犹如一杯上等的加冰威士忌,灯光下轻轻一晃、流波韵转,明艳沉醉。轻轻入口、清涩乍现、醇和而又悠长。

  第二部“盖斯廷日记”更是匪夷所思,通篇都是阐释第一章的诗歌。人物的死亡意识与情欲的冲撞(弗洛伊德所提倡的“生的本能(往往又是指性爱Eros)”和“死的本能(往往又是指死的愿望Thanatos)”)在这里表现得更加激烈:“他进入她身体,他们进入屋子,她弄不清哪个动作在先。甚至来不及看清楚房间是什么样子的,她已躺在床上、两条大腿分得很开……可是到了第二夜(她以为那是第二夜,却早已完全丧失了时间概念)一块拳头大的燧石飞进敞开的窗户……他们听到一声沉闷的巨响,原来是凉亭的顶塌了……她说:‘有些人淹死。今晚的浪很大,他们的船翻了……’”。而爱与死交替过程中频现的象征事物——火、洪水、雨、枫叶、黑猫、公牛、李子、鱼儿等,如同游戏中偶得的彩蛋,令人费神思量,回味无穷。

  第三部“安娜女士”中的主人公则变成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此章通过近似分析报告般的陈述来探寻安娜左乳房、卵巢痛的根源,对安娜的诗和散文近乎完美的理性分析,睿智揭穿安娜的谎言都会让读者心意自满,享受到弗氏理论思想的伟大与玄妙,生出一种顶礼膜拜之感,断定找到治疗心灵之痛的万灵药;另一方面,深入的治疗逐渐揭露安娜以往悲痛的人生:母亲与姨夫的通奸;父亲的冷漠、隔阂;哗变士兵的恐吓与侮辱;独自来到首都之后的遇人不淑;对R太太短暂的同性恋情节;对自己犹太血统的忧患;与丈夫分居……这些无不让读者唏嘘短叹安娜个人生活的黯淡与社会秩序的混乱。

  第四部“疗养地”的主人公又回到安娜,前半部叙述她初愈后的一段生活经历,其中尤以她的情感心理变化写得惟妙惟肖。而后半部分,小说讲述安娜在给弗洛伊德的信中提起多年未曾复发的病痛再度发作,并承认虽然他一度探进她的内心“到达谁也不曾探究过的深度”,但也坦白过去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未曾发现的谎言。这就对弗氏疗效再次疑惑、混沌起来,吸引读者读下去。

  第五部“昏睡的车厢”写的是巴比亚大屠杀,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借用阿纳托里•库兹涅索夫的纪实性文字,反映残酷的真实感:女主人公安娜和她的孩子在被子弹击中之前跳下悬崖,但德国士兵还是发现了她,猛踢早在弗洛伊德那里就诊时疼痛不已的胸部与骨盆。残酷的场景还在继续,一个士兵拿刺刀在她的下身模仿性交时的动作不停地捅,女主人公抽搐--放松,抽搐--放松,仿佛真的是在经历一次性高潮,直到彻底死去。其实安娜一直有种特异功能,能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一切,现在终于被证实了,她超人般的洞察力使得她能感知未来世界的丧心病狂,预知身心的疾苦。正如福柯所说的那样,她的“这种非理性体验恰恰是在现代世界中心理学的意义一直加以掩盖的”。

  至此,小说的前四章无非是作者蓄意用弗氏论构造出的美景。当读者赞叹其美轮美奂,他却用铁一般的事实(巴比亚大屠杀)证明:“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无法探访……,如果有一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人类的始祖亚当时代便一直在聆听、做笔记,他仍然无法充分探究一个民族的心理,甚至无法了解一个人的想法。”也许, 弗洛伊德最多能让一个人的灵魂得到救治,但面对着整个人类的偏执与疯狂,他却一样无能为力;如果不是所有的人的灵魂都得到救治,那么个体的心灵救赎也变得毫无意义……。

  既然精神分析不是解决人类问题的灵丹妙药,人类本身又无法逃避现实群体社会的洪流,出路在哪里?作者在第六部“营地”中把这些已经逝去的人带到了桃花源般的“新居留地”。其中频现的“迦南”、“约旦河”、“沙仑的玫瑰”、“以色列的帐篷彻夜通明”等事物都能在《圣经•旧约》中寻得出处,人们只有在这里才能生活快乐,掌握命运自身,而这一切到头来又都是幻境、空想。小说的结尾部分才展露作者的哲学观:人类心灵的不可知性,爱(生)与恨(死)的不可协调性,以及人世的悲苦与凄凉。其实,早在小说开篇引用叶芝的诗句作为引言就有所体现:“我们以幻想满足心灵的渴求;这样的养料使人的心更残忍;维系仇恨的养分多于滋润爱心的需求。”

  纵观这部小说,读者从迷惑到了解又再到迷惑的曲折变化,也是一种从神秘到理性最终回归神秘的心路历程。《白色旅馆》所表现出的“超凡气质”所留下的无限遐想空间,让读者审视、思考社会与人生、理智与心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