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时刻》读后感精选
《女性的时刻》是一本由[美]梅琳达·盖茨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性的时刻》读后感(一):「姐姐来了」
用书里这句话作为诠释我们为女权为平权而努力的目标,再恰当不过了。
当然争取权利非常重要,但这并非终点,脱离了理想和内核,权利即便交到我们手上,也不能最大限度被利用。
所以我们在勇敢为自己为同胞发声的同时,是否也该思考:到底要做些什么?才能更加硬气也更加有能力,去与男性平分秋色甚至更加被认可?
是能力。
唯有能力,是不分年龄亦不分性别,是强者的通行证,尽管这世界尚充斥着各种偏见、特权和不公平。
看了这本书,看了太多悲惨世界里的女性,反而更加珍惜现在我们自己的生存现状。尽管依旧比上不足,但毫无疑问绝对“比下有余”。
所以才更要奋发,更要当仁不让,
“千万不要因为你是女性,就因为性别或年龄而减缓你前行的速度”。
这本书中太多优秀的女性,不管是梅琳达还是屠呦呦,她们跨越了年龄、婚姻、国籍,始终在努力为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新的可能。
《女性的时刻》读后感(二):《女性的时刻》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听了一晚上听力,又重新把书翻了一遍,不断回想开始筹备这本书以来听到最多的媒体反馈:“这本书的内容离我们的读者太远了”。我们想了各种办法拆分内容,试图让它们更加简洁易懂,今天又禁不住问自己一遍,它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这本书并不是想让每一位读者都去关心第三世界的贫困女性,不必去想着如何帮助印度贫困村子里的孕妇如何顺利生产,也不必考虑坦桑尼亚山村中女性无偿劳动的问题。我们眼前就有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我们有星星,我们有苟晶,我们有奋战在一线却连基本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女性医护人员……记得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和渣总说,它让我油然而生出一种必须要做点什么的责任感,我也清楚地记得婉希跟我说有什么可以做的时候一定要叫上她,她甚至因为“星星事件”而决定改变自己要做的书的方向。
所以这本书真的离我们太远了吗?
最近因为要筹备活动,认识了梁钰、色阿等人,虽然一直没来得及和她们多聊,但是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她们做的事情。梁钰一直以来为一线医护人员组织捐赠物资的事情自不必多说,即便有误解、阻碍,她也坚持了下来,为无数的女性带来了希望。色阿,一个坚持做性教育做到自己开公司的酷女孩儿。弦子,一个有勇气,有力量,并且有爱的女孩儿,她说,“女性的泪水,至少该被女性珍惜。”
所以也突然明白当初生出的责任感意味着什么,是坚定自己不会被世界改变,并且相信只要努力,也许我们可以改变世界。
不管是梁钰、色阿、弦子、还是郭建梅、伊藤诗织和梅琳达,她们都是在改变着世界的人。
曾经看到有人说伊藤诗织是整个东亚社会的大姐姐,请记得她曾经说过,“我们身上具有改变的力量,今后等待你的道路绝不会平坦,但请你坚决不要放弃。”
郭建梅说自己像是一直在举着灯笼漫游,黑夜里处处艰险,困难丛生。但月亮始终在头顶。即使是现在,她抬起头望向月亮,眼泪也还是会流下来。
梅琳达说,人类的终极理想不是平等,而是联结,让每个人感受到爱。爱让我们向上。
而莓辣的slogan是:May you be free to love.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是女性的时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阅读《女性的时刻》,她离我们并不远,她甚至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
《女性的时刻》读后感(三):痛恨但又逃不掉的无偿劳动
我姥姥无偿劳动了一辈子,十几岁就嫁给了我姥爷,然后就开始了劳碌的一生。做饭、做家务、扫大街(我姥姥的工作),每天结束后都疲惫至极;结婚不久就生了孩子,生了好多个,有死了的,也有送人的,到最后只剩下了四个女儿。
我妈是最小的孩子,当我妈还在上初中时,我二姨生了小孩,他们夫妻二人要上班,没法带孩子,便送到我姥姥家来,过了一年,我大姨也生了孩子,于是也送了过来。因此,在那个住小平方、烧蜂窝煤的贫穷的年代,我姥姥不仅得做一大家子的饭,还得分时候做饭。现在只要轻轻一拧就能打开天然气做饭了,但那时用蜂窝煤的炉子要生火非常麻烦,做一顿饭真的很费劲。照看小孩子也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我姥姥事情太多,我妈与我三姨也得帮着带孩子,根本没时间学习与玩耍。所以我妈从不阻止我玩,除了她相信我的自制力外,她觉得她在人生最好的时候被强行困在家里看孩子做家务,她不愿意我再重蹈覆辙,希望我有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毕竟将来踏上社会,有的是苦头去吃,现在还是甜一些的好。
后来我出生了,也是我姥姥姥爷一手带大的。每天早上很早我姥姥都就会拿着大袋子出去买菜,买回来还要拿着家用的小称称一下看看有没有缺斤短两;家里买了洗衣机也舍不得用,因为她觉得费水费电,一把年纪还拿着大盆子和搓衣板,哼哧哼哧地洗一家人的衣服;洗完衣服就到了做饭的时间,她一定会让我在我中午下学回来(我小学和初中离我姥姥家特别近)按时吃上饭。种种事情太多了。
她操劳了一辈子,也就是去世前瘫痪的那大半年,才得以“休息”。还好,她已经到达了人生的彼岸。
我妈现在已经退休了。她之前想象的退休生活就是唠唠嗑、跳跳舞、旅旅游、玩玩手机,但生活就是这么猝不及防。我姥姥去世后,我姥爷变得越来越糊涂,虽然依旧能走能吃,但每天都要有人陪着伺候着,以防万一。由于种种原因,我妈和我三姨轮流去照顾我姥爷,于是我妈就只能两头跑。在那边要伺候我姥爷,回了家还要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我爸从来不做家务)。
我一直都不看什么小视频,但我妈妈很喜欢看,尤其是沙雕营销号。我曾对她说:“那些绝大部分都是假的,可千万别信。有那时间看看书、看看电影不行吗?”她说:“这多好看呀,现在眼也不行了,书上的字也看不清了。”我在心里还鄙视过她浪费时间在这些没用的事情上。但后来想想,她伺候一大家子,累了一天,我还让她看书学习,也太不人性了。我不需要做饭做家务,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脸红。
全世界有无数的女性被这种无偿劳动挤占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金钱上的奖励,没有技能上的提升,做好了没人夸,仿佛这是她们该做的,做的不好却会被责怪。她们,本来可以更优秀、更健康。我没有作者那样的能力与抱负,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给我和我的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并且常帮妈妈做做家务,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刷刷小视频,只要她开心就好。
《女性的时刻》读后感(四):The moment of lift
是即使跟书中的出现的所有人物,叙述的事件,隔着遥远的时间与空间距离,也能因书里面的某个时刻会一起流泪一起动容的一本书。
翻译的很不错,很流畅。之前看过<单身女性的时代>,所以是抱着已经被打过预防针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但是似乎,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更多的,也不一样的女性力量。日行一善,对于周围的人跟事物怀有善意,有同理心已然很难做到,至少是需要很努力才能去做到,至少自己是这样子。梅琳达最让我动容的是她的大爱,同理心还有善于自我反省,如她书里面写的她朋友含蓄问过她的一句话“如果你自认高人一等,又怎么可能与他们成为合作伙伴呢?”,然而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put ourselves in other people's shoes.即使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做出很多努力,需要打破舒适区,很多时候还需要跟自己的人性甚至信仰对抗,因为'那些被我们推向边缘的人,恰恰反应了我们的恐惧'。
整本书从相对宏观的角度,从生育到教育到无偿劳动到婚姻到性别偏见最后到职场,到学会拥抱心碎这些方面去讲述善意是怎样流动到具体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女性(人)身上的-----一个项目为什么会成立,初衷,如何具体去实施,如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调整修正改善做事方法,如何避免'美国富豪做善事的三大误区‘,如何避免成为'加剧纷争的另一个派系'?(里面写的关于对和平的理解,关于接纳等),从如何理解以及真正做到那句’落地途径与技术本身同样重要‘?还有,如何去坚持一直这样去做?又是如何,在这些所有的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过程中,打破自己,不断重新的认识自己,better ourself?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帮助他人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也在不断的收获自己。
梅琳达在书中开宗明义的写,'我必须接受自己能力有限,只能尽我所能所能做出贡献,我可以为自己无法帮助的女性心碎,但必须保持乐观。'以前总是觉得这一些都太过于遥远,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局外人);觉得个人渺小,能力有限;而且随着年纪渐长,也明白好事不是那么好做的,还不如就过好自己。除了当然,只有过好自己了,才能真正的更好的去帮助他人,这也是需要谨记的。但是现在逐渐意识到,其实这一切并不矛盾,我们当下的每一次决定,每一次行动,决定了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Try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our society.
而且,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啊。每一次的事不关己还有沉默,都是一种默认,某种程度来说,都是一种许可。
以前认识的一位黑人小女孩儿,叫Lucy,名字是母亲随便取的,太随意以至于到4岁的时候仍然没有去政府机构入户(需要父/母去申请),导致不能上学,即使她的亲戚(也就是我这位朋友)想资助她上学,都没有可能。在我这位朋友的孩子们都能用英文跟我正常交流的时候,lucy连回我简单的问候how are you都显得很困难,由于太小,有时候她好像又记得那么一点怎么说,有时候甚至好像听不懂我说了什么?直到后面朋友的孩子来城里面读书,而她最终因为不能读书而回去乡下了。后面朋友告知我lucy的母亲并不在意这个孩子,因为lucy母亲也是这样过来的,而她也不知道孩子父亲是谁。
这是影响我很深的一件事情,即便我几乎没有参与到整个事件当中,但从那开始,我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需要帮助的人有很多,包括Lucy的母亲。而有时候,即使自己想要伸出援手,也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做,因为这不是给一笔钱,或者进行一场对话,就能改变的。
'别让他们被世界忘记'。
读完此书,我似乎明白了所有科幻片里面试图表达的,此处借由<指环王>里面的sam跟Frodo的对话:
Frodo: I can't do this,Sam.
Sam: I know. It's all wrong,by rights,we shouldn't even be here,but we are here.
It's like in the great stories, Mr. Frodo.The one's that really mattered, full of darkness and danger they were. And sometimes you didn't want to know the end… Because how could the end be happy? How could the world go back to the way it was...When so much bad had happened? But in the end, it's only a passing thing...this shadow. Even darkness must pass. A new day will come. And when the sun shines, it will shine out the clearer.
Those were the stories that stayed with you… that meant something,even if you were too small to understand why. But I think Mr. Frodo, I do understand. I know now. Folk in those stories had lots of chances of turning back, only they didn't.They kept going... because they were holding on to something.
Frodo: What are we holding on to, Sam?
Sam: That there's some good in this world, Mr. Frodo. And it's worth fighting for.
’爱让我们向上'。
《女性的时刻》读后感(五):印象最深三点:偏离目标、改革文化陋习、认可女性无偿劳动
Netflix去年9月推出了纪录片《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不仅介绍了他从商界领袖转变为慈善家后,如何着手解决一系列持久顽固的世界性问题,比如贫困、儿童健康等。也刻画了梅琳达与他的婚姻关系、伙伴关系、以及在基金会的工作关系。
听说Melinda出了自传,很期待;而中文版几乎没隔多久就面世,带给中文读者很大方便。
这周拿到书后,翻译很流畅,我花了不到三小时就看完了。诚挚推荐大家阅读。
如果你关注以下话题,应该会有所收获。
1)女性发展、男女平权的问题。梅琳达介绍了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关注哪些相关议题,为什么关注及如何推进其发展,包括产妇与新生儿健康、自主计划生育、女孩教育、女性无偿劳动、童婚、务农和职场女性等。
2)对梅琳达盖茨这个人感兴趣。想知道这位女性的成长经历、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何支持避孕和计划生育,她与比尔盖茨在婚姻中如何相处和建立平等的关系,平衡职业与家庭等。
3)对公共议题的传播感兴趣,很多故事讲述了如何推进核心议题时兼顾或平衡多个议题和复杂情况;如何说服顽固人群改变文化社会陋习的第一线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三个点
还有产妇和新生儿健康、职场女性等章节第一个是偏离目标怎么办?第二个是外人是否有资格,及如何破除传统陋习和改变旧的文化?第三个有意思的概念——女性无偿劳动。
一、偏离组织目标怎么办
2003年基金会在印度开展Avahan项目,依靠性工作者实施艾滋病防治。她们当然应该且乐意 1)坚持让客人用安全套,2)接受艾滋测试,3)治疗性病,都是显而易见的好处。
但性工作者们说不。她们更想要不被暴力侵害。
这诉求明显偏离目标,项目也缺乏专业性和资源。但深入询问后,这确实是最重要紧急的需求——坚持让客人用套,可能会被打;身上带着避孕套,也可能被警察发现或殴打。防止暴力和防止艾滋病的联系,原来在此。
一键警报系统诞生。一遇危险可一键召集多人到警察局叫嚷,还带着公益律师和媒体公关施压,高效有力。再往后,更多社区中心建立,简单的煤渣小屋里,聚会喝茶聊天,顺便领安全套。这成为女性获取帮助、互相鼓励的场所。
梅琳达说,这个完全由性工作者提议和建设的项目,根本没汇报给基金会,而且即使汇报了应该也不会批。基金会定位是创新性慈善机构,不负责项目落地,发安全套已经偏离目标了,建社区中心保护和赋权女性就更别提了。项目是疯狂的,效果也是。
以为偏离目标时,可能正走在对的路上。你需要的,可能只是坚持一下,倾听真实需要,获取更深洞察,探索和尝试更有创造力的方案。
二、打破传统陋习
在谈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女性割礼、童婚等毫无改观的陋习时,大家会义愤填膺,要求立刻、马上、迅速停止此类行为。而书中两个人的故事和观点让我印象很深。
建立Tostan组织的莫莉认为,愤怒的效力是短暂的,而同理心才能改变体系。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设身处地去感受其生活,抱有兴趣和好奇心去理解事物为何至此,并耐心去解释为什么需要改变。
比如,沟通时会用客观的“摘除女性生殖器”,而不是带着道德批判色彩的“残割女性生殖器”,甚至尊重传统都不提到“割礼”这个词。她们会从内部探讨,而不是外部批判。把受过训练、懂得当地语言的协调员去村里生活三年,推进社区对话。让人去思考她们的根本价值,再去对照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看自己是否遵循或违背了这些价值。
梅琳达则更多去反思了外来者的作用,凭什么局外人有资格去支持社群改变自己的文化?这难道不是用自己的影响力,把自己的价值强加给自己几乎一无所知的群体吗?首先,她认为基金会支持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每个人有同等价值,男女生而平等,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由。如果文化让一部分人凌驾于他人之上,那就值得去撼动。
其次,推动理念形成,不仅要靠一个人的力量,在女性议题上,不仅要推动一群女性联合起来,也要集合男性力量,依靠一个社群内部自发形成变革。
最后,外来者的作用是双向的,能促进社群对话,帮助找到和清楚道德盲点,但这种权利可能会被滥用,因为外来者谈论自己的做法,只在意这些做法能否在他们的价值体系达成他们的目标。
三、女性无偿劳动
直到1988年经济学家Marilyn Waring出版《计算女性劳动:全新的女权主义经济》一书,女性的无偿劳动,如煮饭、打扫、照顾等,是不被经济学认可为工作的。而根据Marilyn的计算,如果有人按市价雇佣工作完成女性的全部无偿劳动,这将是全球最大的经济部门。
无偿劳动的概念从此被了解。另一位经济学家Diane Elson为缩小男女无偿劳动的差距,制定了三步走3R策略:Recognize认可、Reduce减少、Redistribute重新分配。
梅琳达提到,当比尔盖茨送女儿上幼儿园后,更多爸爸也这么做了,毕竟比尔盖茨都有空送孩子上幼儿园。在外人想当然地认为,她和比尔会遵循传统男女家庭分工时,他们尽可能做到消除一切失衡,只承认那种根据才能、兴趣和经验自然形成的、而非一成不变的高下。
要在全世界提倡男女平等,不是靠女性崛起、男性没落,不是认为女性比男性优秀,而是男女要共同进步。而且不仅靠一个女性去认可,去在婚姻和工作中努力去实现平等,更是靠一群女性的自我觉醒和相互鼓舞帮助,最终靠男女共同追求这样的平等。
《女性的时刻》读后感(六):梅琳达的死结
梅琳达盖茨有三个主要身份:比尔盖茨的老婆、盖茨基金会的联席主席、天主教徒。在盖茨基金会运行的很多年里,这三个身份放在一起原本很和谐。这种和谐背后的逻辑是“达则兼济天下”,或者用基金会的话来说,就是实现“全球健康”和“全球发展”。右手是盖茨所代表的科技和财富,左手是天主教的“爱你的邻人”。当这两只手握在一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比尔盖茨和梅琳达要大老远跑去世界最偏僻的角落,改善最穷苦人的生活。
可随着基金会工作的深入,梅琳达的两个身份打起了架。
从实现“全球健康”和“全球发展”的角度,梅琳达发现推动这两个目标的关键节点是推动性别平等,改善女性的生活。困苦的女性的地狱式生活是一个死循环:出生在贫穷的家庭、缺乏教育机会、面临性暴力风险、早婚、连续不断地生育、精力和时间被养育众多孩子的无偿劳动占用、导致无法利用那些可以把自己拔出困苦的机遇——比如可以多挣一点钱的微型商业、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种子选育等等。可事实是:
婚姻开始,成长就宣告结束。梅琳达意识到,她的“全球健康”和“全球发展”、“爱你的邻人”的目标走到了天主教身份的对立面——要实现“全球健康”和“全球发展”,就要改善女性的境遇,要改善女性的境遇,就需要实现性别平等。
举个例子,在非洲农村,种地是几乎都是女人,可用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技术却只对她们的丈夫开放。男人们有权选择种子,却绝不会去了解真正种地的人(女人们)想要怎样的种子,因为从文化上,男人认为女人是愚蠢的,种地是女人干的活儿。结果呢?不种地但握有特权的人(男人)选的种子降低了种地人(女人)的工作效率。最终一家人全都吃不饱。
这就好像,明眼人花钱为盲人建一座图书馆,但在决定图书馆里放什么书的时候,却跑去问明眼人的阅读需求。这样造出的盲人图书馆里,一本盲文书也没有。于是盲人还是读不了书,明眼人也不会来盲人图书馆读书。资源被白白浪费,明眼人一方面觉得我花了钱却没有效果,另一方面还觉得盲人不给面子、不爱读书,于是就更不屑于去问盲人的需求。
权责分家,一定是瞎指挥、乱忙活。这就是穷困陷阱里解不开的结,它死死地打在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上。
那怎么解放女性的生产力呢?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女性拒绝童婚、有节育的自由、把浪费在过度生育上的时间精力拿来对抗贫穷,让女性有和受教育的权利、用知识来对抗贫穷,让女性在婚姻中有和丈夫平等的话语权,谁说的对听谁的,而不是因为是男的就有权瞎指挥。
以上听起来都很对,只有一个问题——天主教不许。
梅琳达发现了她自己的死结,这也是这本书最好看的地方——作为天主教徒,她发现,要遵循教义“爱我的邻人”,就需要违背教义,比如推动避孕。
更惨的是她还是比尔盖茨的太太,是盖茨基金会的主理人,全世界都知道她是天主教徒,她的一举一动都会掀起舆论讨论、引发政治斗嘴。换个打安全牌的富太太,可能会直接选择放弃真正的慈善,转而做些听起来感人、实则不会改变世界的慈善。
可她是梅琳达盖茨。
对我而言,相信自主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站出来倡导这项有违自己教会教义的事业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是我不愿看到的。犹豫中,我跟父母谈过,也请教了我自幼就熟知的几位教士和修女,听取了几位天主教学者的意见,还跟比尔和孩子们聊了聊。我想问的是:“人能在信奉宗教的同时,倡导一项违背教义的事业吗?”我得到的答案是视情况而定,这取决于我们的良知,而这良知恰恰源于信仰。具体到自己,我的良知正是来自天主教会的教海,我走上这条道路,也离不开教会的指引。在我心中,践行信仰意味着去帮助身处社会边缘的人,重新接纳那些被排斥在外的人。正是为了践行信仰,我オ会深入一线实地考察,才会被女人们问到避孕问题。所以,我不否认天主教的教义的确禁止避孕,另外,教义也告诉我们要爱自己的邻人。当一位母亲向我索取避孕药具,只因为盼望孩子茁壮成长,这两种教义就会令人左右为难,而良知告诉我,我应该支持她的请求和她抚养子女的心愿。我认为这属于爱我的邻人,并不违背基督的教海。过去十年间,我曾试着去理解教会中反对避孕的顽固派,也希望他们理解我的想法。我相信,如果一位生过六个孩子,再也无法承受孕育和抚养之苦的三十六岁母亲出现在他们面前,提出避孕的请求,他们也会默默设法为她破例。这就是倾听的力量,它能打开心灵,释放你心中的爱一一而爱永远排在教义之前。因此,我认为自己不是在跟教会作对,而是遵从了更高的教义。我得到了教士、修女和信徒们不遗余力的支持,他们认为我为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发声,帮助她们获取足以拯教她们孩子生命的避孕药具,这些做法在道德上是站得住脚的。我欣然接受了他们的指引,并欣慰地发现,其实女性天主教徒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会使用避孕药具,并相信这合乎道德。同时我也知道,一切道德间题归根结底都取决于当事人自己。良知并不总是站在多数人那边。无论别人怎么想,只有我才能为我的行为负责。这就是我的答案。当梅琳达这么说的时候,我是服气的。在这些句子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人。
而当梅琳达对天主教直接开炮的时候,我就真的相信,在天主教徒的面纱下,她其实有着女性主义者的灵魂:
几个世纪以来,信徒们都在教堂里聆听女性“没有资格与男性共同侍奉神衹”之类的教诲。我们无法估量这种灌输对女性的形象造成了怎样的损害。我坚信,因为男性把持的宗教蔑视女性,所以才会出现压制女性的法律和习俗。这并不意外,歧视女性或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偏见之一,教会不仅是最古老的机构,而且改变起来比任何机构都更缓慢、更艰难,因而更容易抱残守缺。我所在的教会禁止人们使用现代避孕药具,而这道禁令本身只是冰山一角,它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女性禁止成为教士。如果女性能成为教士、主教、红衣主教和教皇,教会绝不会颁布当前这道针对避孕措施的禁令。同理心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如果神职人员清一色是未婚男性,我们就不能指望他们会设身处地地为女性和家庭着想,站在已婚角度、女性角度或育儿角度思考问题,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就是男性制定了伤害女性的规则。将负担推卸给“他者”,是对决策者永恒的诱惑,正因如此,如果一个社会允许“他者”参与规则制定,而不是在一旁坐视别人决定自己的命运,那么这个社会就更有可能支持平等。天主教会宣称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挑选的使徒均为男性,因此教职是男性的专利。他们想以此拒绝讨论女性教士问题。但我们轻易就能指出,耶稣复活之后首先在一个女人面前显灵,并吩附她把这个消息告诉男人们,因此只有女性才能将喜报带给男人。解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会却表示,禁止女性担任教职是项“惯例”。一个以爱为己任的机构竟将女性排除在管理层之外,这是莫大的讽刺。即使抛开这点不谈,那些大权在握的男性以规则保全男性的统治,也从未质疑过自己的动机,这实在令人沮丧。他们的辩解在几世纪前或许还有一定的迷惑性,如今,男权社会已经被撕下了伪装。我们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教会的力量部分来自上帝,部分来自男性一一排斥女性的那部分就来自男性。今天,人们对男性把持宗教提出了道德考问,其中最尖锐的问题之一,就是他们还要以上帝的名义维护男权统治到什么时候。我所从事的慈善工作并不直接鼓励女性在宗教界发声,然而,鉴于男性把持宗教有百害而无一利一一进步宗教领袖的呼声则有百利而无一弊一一我必须赞扬那些在宗教界挑战男性垄断地位、帮助女性放大声量的女人。女性无法靠单打独斗贏得胜利,她们需要男性同盟。对他者的每一次接纳,都离不开体制内部的活动家由内而外的努力。她们深知这一点,因此,她们在每种偏向男性的宗教中都提出了连串令男性如坐针毡的问题。谁愿意与女性并肩作战?谁又会为维护规则而保持沉默,即便明知它们是错误的?“达则兼济天下”。到底什么是“济天下”呢?不是授人以鱼,甚至不是授人以渔。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扶贫也救不了全世界。极端贫困的实质,是个人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摆脱困境、找不到出路、努力毫无意义。但当所有人站到一起,就诞生了希望。而能让所有人站到一起的,就是理念的共鸣,同理心的胜利。这才真正是属于女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