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人物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小人物读后感100字

2020-07-18 2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人物读后感100字

  《小人物》是一本由〔美〕乔伊斯·约翰逊 Joyce Johnso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人物》读后感(一):【吾荐鉴书团】群星闪耀时

  周国平在《孤独》里说:“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犹记得第一次读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大约是在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高三。处于一种万军千马挤独木桥不疯魔不成活状态外表来依旧有序不紊地大量做着试卷,也是老师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但是耳机里是“涅槃”乐队的嘶吼声。如今提起凯鲁亚克第一反应就是“垮掉的一代”,而这个标签在当时对我的吸引力无与伦比,但是说实话,读起来很费劲儿强迫自己完全本书后抛到一边了,对美国当时那个年代背景缺乏、把中国式的“叛逆”带入美国“垮掉派”后的不适,我发誓再也不会重读。

  当然,现在的我“食言而肥”,看完《小人物》后默默拿起了《在路上》。当月亮过于闪耀时,人们通常会忽视周边的群星。而《小人物》里,乔伊斯笔下的那些“垮掉派”脱离了历史纸张爱丽丝艾伦、赫蒂......这些人血肉丰满,已不再是我脑海中仅仅一个简单印象了。这不仅仅是个人传记了,是一代人回忆录

  乔伊斯在与凯鲁亚克相遇之前,两条平行线描写非常具有镜头感,阅读过程一度产生电影版的画面。乔伊斯自小在“望女成凤”的妈妈殷切期盼长大,在遇到凯鲁亚克前的关于乔伊斯自身的描写,让我想到了纪伯伦的《先知》,穆斯塔法告诫众人:“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而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所生的儿女。他们借你们来到世上,却并非来自你们,他们虽与你们一起生活,却并不属于你们。你们可把爱给与他们,却不能给与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思想。”

  切换到凯鲁亚克,那时的他和早期的几位“垮掉派”小有名气,而《在路上》却无法出版,甚至第一次与乔伊斯见面时,由乔伊斯为囊中羞涩的他买单,这也让乔伊斯产生了一种快乐

  后来两人的爱情跌跌撞撞,而通过乔伊斯的笔下,也看到了“旁观者”眼中不一样的凯鲁亚克,那个无法离开母亲、在“成名”后不知所措的杰克,而对凯鲁亚克的爱意一生都未消减的乔伊斯也让人心疼,不可置否,杰克对乔伊斯的影响如此巨大。通过她,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变化,那些传奇符号的消逝。

  “我是一个四十七岁的女人,我常常有着世事无常感觉。如果说时间像一首曲子,你可以反复重来,直到将谱好。”

  《小人物》读后感(二):淑橼读书会_青春期的爱情——评《小人物》

  这是一本全面而深刻的青春回忆录。

  小说语言精炼,节奏舒缓,似一股脉脉的溪流,携裹着淡淡的悲伤色彩。

  关于“小人物”的解读,书末的“各方好评”里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克里斯托弗认为“小人物”代表了一个时代,是一代人的统称。而安妮则认为,“小人物”是相对垮掉派“大人物”的存在,专指“他们的女人”。

  书的主角有两个,杰克和爱丽丝。杰克1957年出版《在路上》之后,成为炙手可热的名人,是垮掉派的代表人物。那时候,杰克刚刚跟乔伊斯约会,开始成为一对若即若离的恋人。为了这段感情,乔伊斯表面上不露声色,淡然处之,内却平生波澜,时刻魂牵梦绕,如履薄冰。杰克依然如故,四处寻欢作乐,一个月后远赴墨西哥流浪,根本没有把乔伊斯放在心上。

  这段感情曾经带给她许多满足,却也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值得庆幸的是,她从泥淖中顽强地走出来,开启了一段励志的人生。她的好闺蜜爱丽丝就没有这么幸运。

  1951年,在巴纳德学院,爱丽丝疯狂地爱上了已婚的哲学老师亚历克斯。为了能够得到青睐,她爱上他的一切,包括他的老婆和孩子,她也能包容,恭敬,和谐地相处。可是,她只是被同情,却没有收获真爱。她一度失望、放纵、折磨自己,甚至选择割腕自杀。她爱的纯粹、疯狂、不计代价,大都揶揄地称呼她“疯女珍妮”。

  两年后,爱丽丝在亚历克斯家的派对上认识了艾伦。他凭借《嚎叫》当仁不让地成为垮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自称是《白痴》里的梅什金,有着纯粹的心灵,为人处事也完全凭着本性而为。偏偏爱丽丝对他一见钟情,声称艾伦是她的“代求者”——帮助她向上帝祷告的人。艾伦还是一个同性恋者,他爱着彼得。他们三人在很长的时间里共同生活。1961年,艾伦抛开爱丽丝,选择与彼得出发去欧洲。爱丽丝失望地说,没有爱、怜悯、智慧、美貌、谦逊,二十年已经足够。1962年,爱丽丝跳楼自杀。

  作者对“垮掉派”男女两性展开了剖析和思考。

  男人的反叛伴随着社会意识的觉醒,是对社会秩序的宣战,促使他们走上一条与世俗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渴望自由,大多居无定所,衣衫褴褛,终日与艺术和诗歌为伴,闲坐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一生郁悒潦倒,却旗帜鲜明,永不退却。对他们来说,女人是空中加油站,是五彩缤纷的颜料,是“脱下来挂在挂钩上的大衣。”他们享受着女人的崇拜和快感,却厌恶和嫌弃她们带来的羁绊。

  “梅什金”拥有纯洁高雅的灵魂,同时也在自私而任性逃避责任,回避现实。杰克不承认自己的孩子;艾伦抛弃深爱她的爱丽丝,在同性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赫蒂分娩时,他的丈夫勒罗伊出门去朗诵诗歌。爱情和婚姻中,女人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被动地位。

  1955年,乔伊斯20岁,她失恋了,“痛苦得无法自拔”。紧接着又怀孕流产,身心遭受巨大打击,“性的惩罚,恰恰是分性别的”。

  茨威格在《马来狂人》里讲述了一个因婚外情而意外怀孕的美艳妇人,为了保守秘密,守卫尊严,她舍弃正规的医院,选择一处偏僻而简陋的民房,请一位中国老婆婆做流产。后来,手术失败,她因失血过多而死。

  恋爱中的人,男人要承担责任,女人要洁身自爱,也许这就是《小人物》要告诉读者的秘密,也是乔伊斯要对朋友般的儿子丹尼尔所说的话。

  《小人物》读后感(三):【吾荐鉴书团】垮掉派中的一段小恋曲

我只喜欢一类人,他们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刻,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像行星抨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

凯鲁亚克这段闪光漂亮又激情四射的文字宣言更像是对他自己以及同类人的标榜,有着自负自傲的口气。事实上以他为首的垮掉派确实是那样一类人,他们一边放浪形骸一边燃烧才华,一边让保守的人吃惊排斥一边让追随者死心塌地。他们不乏鼓动性的言语写进文学作品进而也是在铺就一条道路,而这条道路从一开始就有深刻难以磨灭的女性脚印,证明着她们曾经的站位与力量。遗憾的是多数人并未把眼光投射到她们身上,也没有耐心和兴趣去听辨她们在文化变革中发出的声音——缺席也是误解的开端。

在《小人物》这本书中,乔伊斯富有感情地回忆了那个年代一群男人和女人的思想与生活,也包括自己与凯鲁亚克短暂又难忘的恋情。作为一部回忆录,《小人物》既属于乔伊斯本人,也属于爱丽丝、玛利亚等人。正如她在书的末尾所言,“如果时间像一首曲子,你可以反复重来,直到将它谱好",那么《小人物》就是乔伊斯凭借那个时代留给自己的的余音回响,以自己出色的才华和文笔将其扩展变奏为一首经典抒情乐曲。

书中呈现的凯鲁亚克与乔伊斯的缘分聚分比较微妙。二人相遇是在1957年,当时乔伊斯21岁恰是青春年华而凯鲁亚克33岁算是中年叔叔。但这种年龄的落差并没有造成他们进一步交往的阻碍,相反的又和成长轨道差一块积蓄出巨大的能量,让凯鲁亚克与乔伊斯这两颗行星在撞击中发出迷人光辉,而且许多年后从乔伊斯自己的描述和追忆还可以看出她是多么乐于沉浸在往昔光辉中。再具体到二人的相遇细节,他们酒馆的见面有赖于金斯伯格居中牵线搭桥充当媒人。其时凯鲁亚克的“垮掉圣经”《在路上》屡次被拒绝出版,日子游荡不定身上不名一文,最后结账时还是乔伊斯出的餐费,这一结果让乔伊斯相当快乐,可以说一顿饭就活捉一个异性可爱。之后的陋室藏男更是让乔伊斯一脚踏入垮掉派运动的风暴眼中,见证他们的风荡残云。

如果细究他们后来的关系发展就会发现,这段表面上看起来浪漫的恋情会走向分道扬镳跟凯鲁亚克本身具有的性格矛盾性与成长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他既有负责任的一面又有不负责任的一面,具体就是他可以拒绝承认自己前女友生下的孩子,又可以声名鹊起经济好转后为自己的姆妈买房子同住。在处理母亲与其她女性朋友关系时又受控于姆妈,类似于妈宝男(乔伊斯就在她哪里感受过一点该是害怕失去孩子的敌意)。转向乔伊斯这边,她明知是飞蛾扑火但依然无怨无悔。虽然她有着独立自由的精神追求,但毕竟受限于自己的女性身份、社会加诸于她们身上的桎梏、女性养活自己门路的稀缺等,以致于或许她在凯鲁亚克身边时偶尔流露出了淡淡的寻求稳定控制这样的思想。这就容易给凯鲁亚克造成压力和牵绊感,让他对乔伊斯保持若即若离。庸俗的说在这段恋情里他们是各取所需,各自成全,但乔伊斯似乎付出得更多。凯鲁亚克这艘大船更多的是要在乔伊斯女性柔情修建的避风港里寻求一种安慰和平静,而不是载上乔伊斯去征服大海。有些男人永远是心在远方的风筝,搭上女人这条风筝线就想远走高飞,离开这条线又害怕粉身碎骨。

后来在秋天的某日他们两人争吵分手,才子佳人样式的恋情仅仅持续了一年左右。乔伊斯对凯鲁亚克抛出了“你什么都不是,只会夸夸其谈!”凯鲁亚克也毫不留情,不无残忍地回应道“单相思让人厌烦”。之后乔伊斯伤心离开,凯鲁亚克没有去追。直到她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詹姆斯约翰逊(他也有不羁的味道),带她坐上哈雷摩托在车水马龙里穿梭狂飙,乔伊斯以前真正渴望的在路上才得以实现,因为仅在生活上垮掉并不算是圆满。怎奈造化无常时运不佳,这个叫詹姆斯约翰逊的男人后来因为出车祸身亡了。但他跟凯鲁亚克一样,肯定会被乔伊斯常常怀念。两个男人都给了这个女人不同的生命体验,在人生道路上不虚此行,他们在她那里会有同等的重要性。当然如此说并非是抬高男人的地位,事实上乔伊斯本就是一个有独立作风的女人,而且她比他们都长寿,是她选择了他们也战胜了他们。

最后,《小人物》确实非常值得一读,它至少能满足多数人的八卦欲和好奇心。读这本书最好的状态是放逐自己让自己跟他们同行上路,去了解笼统的时代精神灌注到具体个人身上时会呈现出怎样的深度与广度。

  《小人物》读后感(四):我是个年轻译者,我要上路

  《小人物》译后记

  作为一名年轻的译者,我很幸运地在四川大学陈杰老师的推荐下接到了翻译《小人物》这本书的任务。我和陈杰老师是在讨论他所翻译的凯鲁亚克代表作《在路上》的过程中熟悉起来的。陈老师认为我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便推荐我做这本书的翻译。起初我非常忐忑,因为虽然已经从事翻译工作六七年的时间,但这还是我第一次完成一整本文学作品的翻译。这让我非常激动,再一次感谢陈杰老师。

  事实证明,从我开始着手翻译之后,我更加忐忑了。我做过许多小说选段和诗歌的翻译,但终究是文学作品,其翻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这本《小人物》是一部回忆录,里面所写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这就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尽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翻译一些人物对话或者描述中的习惯性用语等。也是因为是回忆录的原因,整本书的写作风格趋向于口语化、温和的叙述,因此译文在这方面也是尽量贴合了原文。

  因为故事采用了历史人物的原名,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一方面必须兼顾书中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又要兼顾故事叙述过程中的文学性。这里要感谢认真负责的编辑吴健老师。此处我以两个译名的翻译为例。书中凯鲁亚克称他的母亲为“Memere”,初稿的时候我直接音译为“梅梅尔”。吴老师提醒我,“Memere”在法语中指上了年纪、身材微胖的妇人,因此建议我译为“老妈”或者“阿妈”。我在吴老师的提示下进一步查找资料,发现凯鲁亚克在《荒凉天使》中曾提到,“Memere”是凯鲁亚克在父亲去世后开始使用的对母亲的昵称,“Memere”是魁北克人对祖母的称呼,他是跟着自己的侄子这样称呼其母亲的。但根据前后文及“Memere”这个单词的音节,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是一个带有亲昵意味的称呼,如果译为“祖母”则完全丢失了这种美感。经过努力我们又查到,在中文一些方言里,将祖母称呼为“嫲嫲”,这既保留了原文的音节美,又表达了一样的意思。然而,吴老师再次提出“嫲嫲”是一个生僻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未收录此词,似乎不太符合出版规范。最后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姆妈”一词:“尊称年长的已婚妇女”。至此,终于得到了我们心中最好的答案。

  又比如,作者乔伊斯的猫,原来叫“烟”(Smokey),后来凯鲁亚克给它重新取名叫“Ti Gris”。我起初以为仅仅是与“底格里斯河”同音,便音译为“底格里斯”。吴老师向我提出,凯鲁亚克有个小名叫“Ti Jean”,所以“Ti Gris”应该译为“小灰”(法语中,ti即petit是“小”的意思,gris是“灰”的意思)。因为猫本来叫“Smokey”,本身就该是一只灰色的猫,所以凯鲁亚克叫它“Ti Gris”,既描述了它的特征,又同了“底格里斯河”的音。我这才记起来本书第十章确有一处,凯鲁亚克的母亲称呼他“Ti Jean”,我按法语的发音译为“小让”。以上两个例子也说明了此书翻译的难处:又要查证各方面的相关资料,以保证哪怕细节上的正确性,又想尽力地维持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美感。因为这个原因,书中在一些必要的地方加入了注释,但又为了阅读的完整性尽量减少了注释(通过附录的人名译名对照表,有心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人物和事迹,而无须通过我们画蛇添足的注释,打断阅读的快感)。它毕竟是一部回忆录,而不是一部史书。这本书所讲的,是“垮掉的一代”一些核心人物的生活。了解美国文学的人应该都对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等人及他们的作品非常熟悉,也通过他们的传记资料对他们的生平不感陌生。但这本书呈现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视角,一个作者乔伊斯自诩为“小人物”的角色的视角——同时代的女性的视角。好比我们看到一座漂亮的建筑物,有人在讨论它的结构,有人在讨论它的装修,有人在讨论他的建筑师,而这本书讨论的是它在修建之前以及修建过程中的“砖瓦”所见证的故事。一座建筑物的完成,少不了设计师的蓝图,少不了精美的内外装饰,更少不了积极地参与着、支撑着建筑物的砖瓦。我想这也是乔伊斯所要表达的内容之一。这些作者在书里称为(也是被当时的时代所认为)男人背后的“小人物”的女性,敢于冲破时代的束缚和偏见,去同当时的男人们追寻同样的精神上、身体上、经济上的自由,其实他们比这些男人更加努力,更加勇敢。

  在最后,我想再次感谢陈杰老师在我动笔之初就提醒我要做好译名对照表。书中涉及大量真实的人物,如果不是一开始做好了译名对照表,恐怕在后续的翻译过程中将遇到巨大的阻碍,这也是我想借此提醒跟我一样初做此类翻译的新人的。此书和陈杰老师所译的《在路上》相隔不久出版,书中所引用的《在路上》章节均采用了陈杰老师的译本,在此致谢。另外也要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的Duncan James Poupard老师,在我翻译的过程中不厌其烦地给我帮助和支持。

  译文一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李兰

  2020年6月24日

  《小人物》读后感(五):MINOR CHARACTERS MATTER

  标题借用了最近高频出现的短语。彼短语迄今尚无定译;如果要让我来翻译这个标题,我大概会翻译成:

小人物恒大。

  不管是那边的黑人,还是这边的女人,都是美国文学里永远的焦点和永恒的热点。然而,直到今天,两者依然摆脱不了minor的标签。

  比如,我们谈起“垮掉的一代”,首先跃入脑海的必定是凯鲁亚克、金斯伯格、巴勒斯,一群白男。仿佛女性是天然不会“垮掉”的。以至于我正儿八经地将“女性”和“垮掉”串联在一起,是两年前才发生的事。

  我在上一篇《在路上》的编辑手记里,提到蛐蛐帮我牵线搭桥,请到陈杰老师出山,贡献了他的第一部译作;《小人物》的面世,则有赖于她的推荐。实际上,当她听说陈老师要译《在路上》之后,不假思索地便发来一句:

我还想翻译女性垮掉作家。

  自然,于我,这是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我彼时对垮掉派的认知约等于“垮掉派三巨头”。蛐蛐给我科普,一开头便是乔伊斯·约翰逊,“这是最出名的,其他还有四五个,都是奇女子,都是跨界的艺术家“。她还特别提到另外两位——黛安·迪·普里玛和赫蒂·琼斯。如果说我要专攻女垮引进和出版的话,三本书都可以做的;但毕竟精力有限,最终还是选定了乔伊斯·约翰逊的《小人物》,她做过凯鲁亚克的女朋友,和我要做的《在路上》是可以产生一些关联的。

  上面提到的两位,在《小人物》中也出现了,尤其是赫蒂·琼斯,出现得还不算少。

  虽然《小人物》是蛐蛐极力想翻译的,她硕士论文写的就是这本书,博士论文也与之相关(论“女性介入男性主导的文艺圈”),但出于一些个人原因,她最终没能成为本书的译者。

  哪里会想到,这本书确定译者并不难,难就难在落实版权。译者早早定了下来,等到和外方签下版权合约,却是半年以后的事了,离《在路上》上市已经不足一年。稳妥起见,这半年时间,我没让译者动笔,就这么耗着。

  毫无头绪的我,问遍了国内几家主流的版代(大苹果、安德鲁、博达、光磊),得到的答复都是:我们不代理。我一度将要放弃了,不做也罢。

  我只能在网上胡乱地搜索,也不知道哪一天,竟然瞎猫碰上死耗子,进入了一个从没听过的国外版代公司的网站,上面写着,他们代理乔伊斯·约翰逊。喜出望外的我,直接写信给这家版代,很快收到了回信:原来兜兜转转,我还是要通过光磊获得授权。

  后面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虽然依旧拉锯般地持续了数月之久)。签合同,开始翻译,不赘。

  关于内容,我无须多言,想必会有不少读者在看完后到此畅所欲言。这实在是一本能够引起很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共鸣的书。我曾经说过,“垮掉派的《圣经》”《在路上》并不是每一个人的菜,有的人读得热血澎湃,有的人硬着头皮读了不少,也无奈中途放弃。但《小人物》不是这样——你不需要了解“垮掉的一代”(你从零开始,捧读本书,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个特殊群体的影像便会在你的心底逐渐清晰),你不需要了解上世纪中叶美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书中会通过诸多细节,为你娓娓道来,揭开面纱),你只需要跟随着乔伊斯的脚步,漫步在半个多世纪前纽约的大街小巷,置身于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些肤色各异的纽约客中间,你就会不虚此读。《小人物》读起来很舒爽,时不时会很抒情,有点让我回想起当初读《伊甸园之门》的感受了。

  《小人物》是这样结尾的:

我是一个四十七岁的女人,我常常有着世事无常的感觉。如果说时间像一首曲子,你可以反复重来,直到将它谱好。

  而在本书中文版出版的时候,乔伊斯·约翰逊,那个在《在路上》出版时陪伴在凯鲁亚克左右的年轻女子,也已经是八十五岁的老妪了。我不清楚她的身体状况;正值疫情在纽约肆虐,我实在不能不担心她的。版代通知我,眼下纽约无法正常收取快递,寄给乔伊斯的样书便只能暂且扣留在我这里。我希望这本书能早日漂洋过海,去到她的手中,让她再一次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些往事,点点笑容浮上嘴角。

  去年,《纽约时报》将《小人物》列入“过去50年最好的50部回忆录”,对我而言,似是一个嘉奖,好歹又多出了一条可写的文案。《纽约时报》并没有看走眼,它对本书的评价,正好是对本文标题的解释:约翰逊写活了那些也许被历史最终判定为小人物的人,但对她自己那一代人来说,这些小人物大到足以塑造那一代人的意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小人物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