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主要思潮读后感100字
《社会学主要思潮》是一本由[法] 雷蒙·阿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6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断续续读了六个月…其实是买下时一周看了80%但韦伯部分拖着没读… 本书并不适合作为社会学思想的入门教材,相关的推荐《发现社会》。阿隆的文笔是各种拖泥带水而又不去阐述自己的释义,只是冗杂又不抓重点地去套路的解释文本和搬套二手文献式的讲解社会学家观点,这做到的并不是详细而是多余。
●看的这版没有王老师的翻译。这本书的定位貌似是入门教材,看名字好像也符合这种定位,但实际读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对几位社会学家思想的转译和介绍简直比思想家自己的原著还长还累还拗口。好不容易捕捉到的一点儿阿隆自己的观点,又不是很苟同。这种书不看说不过去,看了收获似乎也不大。
●很好读 讲得很明白
●作为法兰西学院社会学第三位头牌,阿隆的学术地位是公认的。站在二十世纪的中叶,他发表了这本以其讲义为主要内容的书目,其核心是:我或者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思潮理解这个社会?以我现在所处的环境来说,马克思是无异议。回到这本书,即使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以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来看),在社会学中仍然有诸多不同的学派,实证的,定性的。在我看来是件好事,至少我可以通过其他的框架来检验我对这个社会的直观经验。 说来惭愧,我并没有读完这本书中所讨论对象的著作,所以,我难免会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至少我现在还在看涂尔干,并没有想阿隆那样对这位社会科学的开拓者那般抵触。
●目前读到过的关于社会理论评介写的最好的了!
●定个计划(立个flag),放假前读完……译者非常有趣~ 不由想起了wu/nan/xing,该死(好好活着不好吗?)!
《社会学主要思潮》读后感(一):小白不要以这个为入门书
当初不知道看了那个推荐的,把这本还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当做入门书籍。结果就看一半就放弃了,心想:还不如我啃哲学,便匆匆以为社会学是如此枯燥乏味。
后知后觉,再看才品出作者的犀利的评论。如果没有一些社会学知识就直接阅读,难免会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建议对社会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后再看,而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悟。
不谈三大祖师爷,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帕累托了。这哥们的剩余物和派生物着实很有趣,也可能当时看的时候,自己的思想状态和理解状态正好和帕累托有些许了。用非逻辑行为来研究人类行为,用剩余物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大大打破我对帕累托只是一个经济学家的看法。
《社会学主要思潮》读后感(二):社会学主要思潮读书笔记
本人本来是一个程序猿,前段时间觉得应该拓展下自己涉猎的行业范围,了解下IT行业之外的其他著作,在南山书城碰到这本书,粗翻,其中有关于马列思想的评述,故屯下来准备看看。
首先,这本书从简介可以知道是作者RAYMOND ARON在索邦大学的讲义,分章节评述了7位社会学家的思想及其主要著作。因此,本书是一本对前人著述加以析评和融合的著作,可以通过书中提到的书目了解其评析的社会学家的主要著作及思想成就,个人觉得读完这些书目之后再回头读此书,应该会有更深的理解。
卡尔·马克思
在阅读本书之前,对马克思这种大家的著作及思想,只是单纯地想一窥究竟,只想从中获取点什么,但阅读此书之后,开始将马克思当普通人对待,开始学会像作者这样用严谨的批判性的视角去看待马克思提出的观点和思想,即,开始认识到国家及十数年教育一直灌输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样的思想很可能也是错的。这种批判性视角非常重要
在这一章节中,你可以得到“矛盾的产生”,“阶级的对立”,“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变化”,“基础建筑和上层建筑边界的不清晰”,”价值理论”,“工资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剥削理论”,“人的异化”,“产业后备军”,“国家领导下的中央计划化”相关论述及点评
《社会学主要思潮》读后感(三):读后感
看的第一本社会学,稍微艰深了些,但也有些读后感:
1、作者对马克思的批判在我看来是没有偏见的(这很难得),这也是为何苏共和我共一直努力打补丁的原因——当然这丝毫无碍马的伟大。
2、所有学科的历史都是批判甚至推倒前人思想、建立新思想的过程,但读者往往会发现,对最初那一波人开拓的“传统”意义的消解有很多方式,但建立新的意义太难了,这是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他们都没能做得很好的事。
3、社会学同经济学一样,都是随现代化一起诞生的,研究的对象都是现代化产生的。读社会学会觉其所述驳杂,包含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的议题。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社会学本就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对上述学科的方法论研究和综合探讨?以及作为现代化产物的经济学(在较低的程度上,因其数理逻辑成分多,价值判断成分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社会学(Sociologie)最初提出时其实是很西方的一个概念,当时面临的是科学的发展和神学的崩塌,西方社会长期赖以组织的精神根基动摇,于是知识分子亟需拿出替代方案。反观中国(或许还有儒家东亚?),我们从秦汉思想大一统后似乎一直就是骨子里的世俗主义和实用主义,从来也没有过真正形而上的神学,但同时至今也难说已将科学精神普及(试看疫中时人种种),西方社会学兴起背后的两大变量都不存,所以彼时甚或此时的西人精神焦虑,我们当然也难亲味甘苦。
5、以前看哲学史,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们的雄心壮志报以敬畏的同时,似乎总是对康德、维特根斯坦、经验主义和怀疑论中那股子“知止”的调调(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感到亲近,在本书中则是对韦伯(韦伯之于社会学似乎康德之于哲学,而且韦伯的认识论本身就与新康德派颇有联系)。这一点与本书作者通过对几个社会学家的身世和气质分析其学术倾向的手法暗合,所谓气味相投,写书看书都是如此。
6、一个颇为虚无主义的想法:伦理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仅在于为智力精英们说服自己和他人信奉某种价值提供智性的论证,进而为权力精英们提供一定合法性来源;至于绝大多数非精英,杀鸡焉用牛刀,国家机器渗透到每时每处每人的意识形态宣传机器已足敷应用了。
《社会学主要思潮》读后感(四):11.03-03.09
仅对书内的内容进行梳理,自用。
导论
社会学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更广泛的存在(群体),例如阶级、民族、文化等社会宏观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目前社会学存在两派:一是主要被苏联认同的综合的、历史的、决定论的社会学,将社会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另一派是流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分析的社会学,通过民意测试和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
前者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包罗万象,能综述各个方面,从过去推测未来并宣告社会主义必将来临;后者利用了科学的方法,将组成社会的人划分成一个个团体,能找到其共同性。
前者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其服务的地方变得保守,而在其他地方显现出了革命性;后者则与前者相反——遵从社会准则,对一切都保持着改良主义的态度。
*Raymond Aron选择孟德斯鸠(Montesquieu)是受 Léon Brunschvicg 在《意识在西方哲学中的进步(Le progrès de la conscience dans la philosophie occidentale, Paris, Alcan, 1927)》中用一章致敬孟德斯鸠使用与奥古斯都·孔德(Auguste Comte)的综合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古典分析方法的影响。选了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是因为法国对他并不大了解。Aron没选圣西门(Henri de Saint-Simon)是认为他天赋高但思想不足,蒲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偏向伦理学家和社会主义者,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作品还不到“创始人”的程度。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第一部分:创始人
夏尔·德·塞孔达·孟德斯鸠(Montesquieu)-11.10
孟德斯鸠有着科学并如实地认识社会的志向,他在某些方面的思想比创立社会学这个词的奥古斯都·孔德(Auguste Comte)更“新”。他整理了不连贯的材料,使其成为条理清楚的资料。
在他的著作中,有两种解释社会中风俗习惯的方法:一是从表面的、偶然的现象中找出深层次(人们遵守法律)的原因,用以推测和理解未来;二是找出事件中的共同性,在风俗与法律之间必然有一个中间体的原则和类型,可将其应用到多样性当中。
1.政治理论
《论法的精神( De l'esprit des lois )》主要有三部分:1-13归纳了几种政体类型与形成其的性质和原则;14-18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和人类管理机构的物质和自然原因(气候土壤);20-26研究了社会因素(贸易货币人口宗教)。最后几章讨论了罗马,做出了历史阐述。19承上启下,论述了国家的精神,29写了怎么制定法律,属于纲领性的归纳。这本书里有当时为主导的古典政治哲学中的基本著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影子,由于作者身份多样,因此这本著作是不连贯的。
他通过性质(构成政体的东西,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和行使这种权利的方式)和原则(支配人们服务政体运转的情感)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君主、专制。
共和:全体(民主共和)或部分人民(贵族共和)掌握最高权力,原则是道德。
君主:某个人通过既定法律治理,原则是荣誉(尊重地位赋予的一切)。
专制:没有法律规章、全凭个人意志人性行事,原则是恐惧。
政治制度的影响因素:社会幅员,某种不可缺少的情感(&宽和与非宽和),与平等的关系(平等,差别和不平等,恢复平等)。
非议:专制主义是否和另两者一样是一种政体?将政体和幅员联系在一起有宿命论的危险。政治制度和社会形式的关系。
2.《论法的精神》中的社会学(社会学)
孟德斯鸠关心三个问题:如何让人理解政体,影响因的存在本身以及它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人接受并评论政体),制度的普遍存在与特殊性(围绕天性)。
第一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形成政体的外部原因,因素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释原因和社会(综合解释还是罗列从属/主导)。
孟德斯鸠研究了地理环境(土壤气候),民族的总精神,社会因素(贸易货币),人口数量和宗教。其中宗教和劳动组织和交换是主要因素。他利用这些因素解释了三点:法律(着重组织家庭生活的民法、刑法和政治制度的组成法)、习俗和礼仪——法律约束的是公民行为,后两者约束人的行为,习俗和礼仪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内心活动一个是外部举止。
*Aron认为:将人口数量安排在第二,先谈物质再谈社会因素会更合理;他依从了古典政治学,并未将工业因素考虑进去。
第二个问题上,孟德斯鸠并没在概念方面深入。在逻辑方面,他认为物质环境可直接决定人的生理和心理(但在奴隶制和气候的关系上,他用了“不理性”这个形容词,从决定论和普遍的道德标准做出了两种解释,带来了矛盾)。
*Aron认为:孟德斯鸠和其他社会学家一样发现一个不应存在的政治制度不可避免时,就会接受它(怎样能对不可避免提出改革意见呢?);地理因素并不是必然而是让某种制度更容易形成的促成因素;他在人口和技艺方面只看到工艺性失业的弊端,忽略了生产力的增加。
第三个问题上,孟德斯鸠认为自然现象、社会因素和一切社会特点都有的传统精神因素构成了总精神(一国的文化,地理条件和历史情况形成的特定集团的生存、行为、思维和感觉方式,制度持续期间所需的情感)。一种因素可能逐步成为主要因素(例如在物质因素对古代社会比对文明社会的约束力要大)。孟德斯鸠表现出了两种思想,一种是政治制度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国家的强弱兴衰和人的重要性等级*),一种是国家的总精神(包含所有局部的解释,使政治社会学发展到社会的社会学)。
3.孟德斯鸠的思想(事实与价值)
历史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学家是否应该解释而非评价制度?如果不把多样制度归为一个,是否就要逐个研究并且找出共同性?
法律有两个概念:戒律和因果关系。孟德斯鸠在寻求戒律性的因果论,法律的精神就是人类各种社会的戒律性法律与可以影响或决定这些法律的诸因素的全部关系。
如果以上为真,孟德斯鸠的研究对象就是戒律性法律,因果关系是对戒律性法律的解释,他就会接受法律决定论的观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实际上,他没有满足于假设立法者的目的并从因果中推出结果,他既承认决定论但又保守,不仅提了建议还对制度做出了道德方面的谴责。
——孟德斯鸠相信在普遍有效的实在法之前就存在公平关系和公道原则,这是一种与人和本性和理智共同存在的,并非出自立法者意愿的普遍适用的支配法则——这就是第三种法律。
①孟德斯鸠的思想逻辑包括了三个因素:观察实在法的多样性,用各种原因解释多样性,利用解释向立法者提出建议。但他一方面想用因果论解释实在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想把握普遍的标准(平等/对等),还要照顾到因果关系,因此他将各种物体分等并提出各种各样的法则的理论(他经常被批判混淆了三者)。
②孟德斯鸠思想的第二个方面是明确了自然人——先于社会的称作为人的人(抽掉集体的人)。他和霍布斯的理论(认为人本性就是和自己同类作对)相反,认为战争根源是社会现象而不是人的本质,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但没像卢梭一样看出必须恢复原来的平等(民众掌握绝对权力),只是提出了政治的目标应当是减轻社会本身造成的不平等的祸害。
4.评价(可能的解释)
孟德斯鸠的哲学史简化了的决定论哲学和传统自然权利哲学的结合,一种十八世纪理性普遍学说和十九世纪历史学派中盛行的强调特性的历史观融合在一起的正当但不完善的尝试。
他适应不平等,但认为社会秩序本质上是不平等的,自由的条件是社会各派力量的均势和名人执政——他哲学的基本点是自由主义:政治秩序的目的是通过各派力量的均势(法国君主政体下平民贵族和国王、英国君主政体下平民和特权、罗马共和政体下平民和贵族)确保政权温和。
他的思想并没有那么矛盾;他在指出多样性的同时也力图抓住一致,书中也有当代社会学家在寻找的集中解释;他为特定的社会活动的目的性提供了参考(例如国际法);他为人性的普遍规律提供了参考;他将共时和历时思想结合(用一个社会的部分解释同代,用过去和历史解释这个社会)。
他不相信进步。
他不是创始人的原因:当时社会学这个词还不存在;他没对现代社会做过研究,很大程度属于古典政治哲学范畴;着重国家而不是经济和社会。
他是最后一位古典哲学加,第一个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基本由政治制度决定并提出了自由的概念;他用社会的概念重新解释了古典政治思想,并用社会学的观点对社会集体的各个方面做出解释。
*十八世纪法国政治学家有过一场关于法国君主政体与贵族在君主政体中地位的论战,罗马、专制和百科全书派认为法国君主政体源自罗马帝国(选帝侯,法兰西本可以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历史将证明法国国王主张专制制度,;日耳曼派(孟德斯鸠所属)认为法国贵族特权源自对法兰克人的征服——导致了种族主义思想,录入日耳曼人和高卢-罗马人最为高贵。
奥古斯都·孔德(Auguste Comte)-11.15
1.三个阶段
奥古斯都的哲学思想分为三个阶段:断言、解释和证实人类一致性的理论——以其著作为标志。
【1】1820-1826,《社会哲学文集》:《现代史简评》《重组社会的必要的科学工作简介》《对科学和学者的哲学研究》《论神权》
他和大部分社会学家一样以解释自己所处的时代为起点,认为社会处在危机之中,以“神学”和“尚武”为特点的社会类型正在逐渐消失,科学和工业的社会正在诞生(取代),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需要由后一种的制度的胜利才能解决,而智力改革是社会改革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综合各门科学,创立一种实证政治学。社会学的作用就是理解这种必然,必不可少而且不可避免的历史变化并帮助这种秩序实现。
*神权在每个时期里都是由: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用作社会秩序准备的思想的人代表的。
【2】1830-1842,《实证哲学教程》
他发展并确认了在第一阶段就提出过的两条基本规律:三种状态的规律及科学分类。
人类应当经过三个阶段的规律:把现象的存在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归因于抽象的实体(比如大自然);不解释现象,不想找出缘由,只是观察并找出各种现象间的联系和规律。
——这三种状态只有和科学分类结合时才有意义,各门科学的排列揭示了才智在每个领域里成为实证才智的顺序(实证的方法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里先得到承认,在复杂学科里出现得较迟,学科越简单越容易得到实证思考(甚至观察的现象会得到自然承认),这样才智就成为了实证才智)。
将二者结合起来是为了证明:在基础学科里取得胜利的思想方法也应当在政治学中取得胜利并达到创建社会学(一门实证社会科学)的目的;科学不再是解析性的(研究孤立的现象)而是综合性的(必须要研究全貌,部分是无意义)一点奠定了社会学的历史统一观的基础。
这种将局部放在整体中,综合先于分析的研究方法也就随之推出了一点:社会学第一位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它的先决条件是确定现存,将要存在和应当存在的东西,职能是先决条件+确定人类和社会秩序的实现一致。
【3】1851-1854,《实证政治体系》《论人类宗教社会学》
为了让人类历史成为一个整体:各个时段和社会应有一种可以被认识和确定的性质;由于社会组织是多样的,这些社会都应该有一种可被认识的基本秩序;可以由人性和社会推断历史演变的主要特点。
为了解决如今的矛盾,加速社会变革进程,应创立一种像过去神学思想支配社会秩序一样,支配现时社会秩序的科学思想体系——一种综合性的科学。立足于最普遍的规律,立足于人类发展最基本的规律,可以发现人类能以某种方式使用的总的决定论的科学。
为了建立统一性,就必须参考人性永恒和社会秩序基本永恒额概念,他的哲学思想以三大命题为前提:
【1】西欧工业社会有典型性并将成为全人类的社会→典型性并未得到证实
【2】科学思想有双重普遍性,具有普遍意义并且能在学科中衍生→有争议
【3】人类统一性
2.工业社会
十九世纪初工业社会有六个特点:工业建筑在为获得最大效益的科学的劳动组织上;人类因为科学组织劳动得以打量开发资源;工厂要求工人集结;职工雇主,无产者与企业资本家潜在或公开对立;生产过剩的危机增多,贫困增加;经济制度是追求利润的自由主义。
社会党人认为45是决定性的特征(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的产物),自由派认为6自由贸易是经济进步的决定性原因。孔德介于二者之间,他认为前1~3是决定性的;456次要,危机是表面的,可通过改革解决。
孔德认为把抽象确定制度作用并把经济现象从社会中分离出来的自由派是形而上学,并认为他们过高估计贸易或竞争的作用。他不认为有根本上的对立,所有人利益应该是趋于一致的。
他认为生产资料和资本的集中是有益的,不可避免,与私有制并不矛盾。私有制与公有制也不对立,经济和政治权威都是个人的权威,富人总是处于强有力的地位,这种地位只能靠财富获得,在任何社会秩序不可避免,既然总有人位于这样的支配位置上,掌握着资本经济社会权威的人很适合,但他们不能滥用,而是要为集体行使这种职能。
不过他还认为除了经济和社会外还有一种精神等级(道德秩序),每个人都应追求价值秩序而不是权力秩序——他意图创造一种教权,为对社会做出解释并贬低世俗等级制度的、有道德意义的人行使。
人们认为他对工业社会的描述有不务实的空中楼阁之感(过分乐观和详细),也不认同他的战争一去不复返的论调。(要每个人去认同的西比拉......)
3.社会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孔德把孟德斯鸠、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和波舒哀(Jacques-Bénigne Bossuet)作为他的启示者。
“规律是由事物本性中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人类理性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变化的基础+天意论=社会现象取决于严格的决定论,这种决定论是以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变化形式出现的,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又是受人类理性的进步所支配,只有实证的思想方法才是有效的。
孔德的历史观:他起初认为一个社会若是存在多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方法就是混乱不堪的,只有存在一种被所有社会成员接受的思想的社会才有统一性。但实际上历史上从没有他所想的思想的协调一致,实证方法从基础学科发展到其他领域则说明历史的动力之一就是思想的不一致性。后来他也认识到了思想的多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认为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思想协调一致,只有自发的拜物主义和最终的实证主义才能做到。
Q1:人类历史为什么应当发展?
A1:历史在发展到人类理性达到实证主义之前不会停下。
Q2:如果历史是理性的进步史,那么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其他活动间的关系是?
A2:人类理性的主要阶段可以被过人的才智预料,人类才智还指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并表明社会和人性在最终阶段的盛况。如果历史是一部才智发展史,又有一种思想方法可以适用于全人类(实证主义),那么这种历史就应当被看作(可以成为)一部“统一民族”的历史。
Q3:既然历史是“统一民族”的历史,为什么人类的各个支系会有独特的和不同的历史?
A3:孔德维护多样性,他列举了人种(差异性是在共同本质上发展起来的)、气候(看到进化的差异程度)和政治活动(个人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历史进程,伟大的人物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三种差别。
静力学和动力学是孔德的社会学的两大部分:静力学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动力学揭示到达实证主义最终阶段之前的过程。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
静力学本来是研究各个社会和几个主要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这样做会超出历史社会的差异性(?),因此变成了对整个人类集体的基本秩序的研究;动力学原来也是说明人类社会先后经历的几个阶段,后来成为观察人类理性和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的顺序。
4.社会静力学(人性和社会秩序)
静力学在逻辑上可被分为两个部分:对人性结构的初探和社会性质的结构的研究。
对人性的初探
他认为人性有两重或三重性质:良智(感情才智)和活动。人是本质上活跃的生物,由情感支配的活动需要才智的控制(由情感而行动,为行动而思考)。才智在大脑与感官相连,情感在大脑后部与运动器官相连(人行动的驱动力只能是感情)。
存在三种感情:利己(性欲食欲母性骄傲),扩大到与他人相连的(军事是推动障碍的本能,工业的创造工具的利己主义,虚荣心),利他(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在平等基础上的爱慕,范围扩大的子对父生对师下对上的崇敬,在宗教中发扬光大的仁爱);才智则分为(归纳演绎的主动抽象具体的被动)理解与(模仿口头书面)表达;活动分为办事的勇气,行动的谨慎和实现目标的坚定不移。
社会基本结构的研究
他说明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它的产生是因为:所有社会需要协调一致,这种一致性要求全体成员承认一个协调统一的原则。宗教包含三种人性特征:精神方面(教理),感情方面(通过崇敬表现的仁爱),实际方面(制度)——崇敬支配情感,制度支配教徒的公私行为——宗教应当具有人类的全部禀性(精神情感活动)才能实现统一。
他认为所有制(人类的物质产品超出了创造产品的人的生存需要,可以传给后代)是能动社会的反映,语言是才智的反映。二者的共同规律是积累的规律。人类之所以存在传统是因为交接,文明的条件是世代的持续,活着的人继承死去的人的思想——孔德是一个主张传统的人。
“人类的组成是死人多于活人”“死人越来越支配着活人”他只论述并把西方家庭类型作为典型(偏执而绝对了),家庭内部具有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的典型特征(平等慈爱复杂的指挥和服从),他认为支配权应当归于男人,女性智力不如男人但掌握着最崇高的精神和爱情的权力(阿隆竟然说这是主张人人平等)。家庭中有历史持续性的经验。
他只承认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这两个政治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社会不可避免并且应当受力量(人数和财富)支配,孔德发认为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应当包含一种与力量统治相对应或纠正这种力量的东西——教权(早*智力权力-晚*感情或情感权力)。教权有调节联系神化节制约束俗权的作用,用精神力量使强者神化在历史进程中是必要的,到了最终阶段时只能部分神化,学者们得到节制和约束作用。
静力学的研究在智力活动情感方面为动力学指明了方向。静力学中:智力的历史是从拜物到实证,从主观投射到外部到发现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的过程;活动是从军事阶段转为工业阶段;情感是利他主义的逐步发展(但生而有之的利己没有改变)。
5.从哲学到宗教
社会学和哲学的关系源自承认人类同一性的思想原则。孔德的哲学思想是他著作中的三种医院:社会改革派的、综合各种科学的方法及成果的哲学家的、自封为一门新宗教的人类宗教的大祭司的意愿。
孔德与提出局部而谨慎建议的孟德斯鸠不同,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解决方法。他认为改变组织和制度无用,憎恶暴力,而想改变人的思想方法,让所有人成为实证主义者。不过他认为历史有其规律,这些都应该自发实现,
他早期的主要目标是改造社会和综合各种科学知识。他认为科学是信条的源泉;他认为科学真理的基本内容是规律;科学是原则并且还具有教育意义;如果没有科学,我们的主观印象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他的武端在于认为规律自成,因此不赞成概率段认为探索太阳系etc.是无用的);他自认为发现了一种等级结构和制度(低等的东西可以影响高等的东西,但不能决定高等的东西);他认为科学是实证精神的表现和结果但同样也受到威胁,一经分析就分散,他认为学者们太专门化了并且不想改造社会而只想满足自己的学者的任务。
应当产生一门以社会学为中心和原则的综合性科学,所有的科学都应当以社会学为汇集点。他认为人们应当客观思考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等级制度,主管思考与人类有关的能揭示人类所处的地位对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按照秩序生活都是有益的各种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知性科学之友透过历史,在社会中观察人的活动和作为才能了解(心理学家的内省和康德的自省都不能)——这是如今的知识社会学——观察分析解释人在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的业绩表现出来的智力的科学,并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
阿隆认为孔德天真幼稚,但他让人们去爱所有人都具有并应当具有的美德也让人们团结起来。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1.24
怎么解释他所处的时代/总体社会理论/对历史的看法/对社会学的看法/历史哲学政治学的关系
他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是什么,认为人类无法事先认识未来。
第一个时期实际:《共产党宣言》、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个时期: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作用并预测变化)
1.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社会-经济分析
他将现代社会称之为资本主义合会,并把这种社会固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的冲突)置于思想中心地位,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性质并可预测历史发展。马克思思想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性和对抗性的解释,马克思的全部著作就是用某种方式力图说明这种对抗性是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是阶级斗争——马克思的第一个决定性思想。
人类的历史的特点是社会阶级的人类集团(一方面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对抗,另一方面将逐渐定性并只有两个集团,唯有这两个集团真正具有一种政治愿望和特定的历史愿望→中间等级没有任何历史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是享有特权的少数人的团体})之间的斗争。书中提到资本主义靠不断改革生产工具才能维持统治,但收入分配和所有制关系并未同步改善,大多数人依旧无产和贫困。因此资本主义特有两种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财富的增长和大部分人日益贫困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会由大多数人发动,并未所有人谋求利益,这场革命是资本家自己造成的。当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后,社会的对抗性就会消失。他同大多数19世纪的作家一样认为政治和国家是社会本身发生的现象之外的次要现象(冲突的副产品和表现),政权是社会冲突的表现。
Q1:依据什么理论看到了现时社会的矛盾和已知各种社会的对抗性?
Q2:解释阶级斗争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发生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怎样演变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所有人都处在一定的、必然的关系当中,不以自身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思想不是解释来源,超个人的社会关系也是);在任何社会中人们都可以识别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变革的某些时刻,历史运动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很容易引进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要求一种革命的理论;区别了现实和意识(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因此社会关系解释思想→是今天知识社会学的基础);粗略勾画了人类历史的阶段(四种经济制度/生产方式:亚细亚古代封建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归为非西方和西方两大类)。
2.《资本论》
与哲学无关的经济科学著作/对经济问题作的现象学或存在主义的分析
第一卷是自己发表的,二三卷是去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来的。
他认为每种经济制度都有自己的规律。要根据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运行方式,并且要根据它的运行方式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
第一个观点: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逐理论,利润至上。
他提出物物交换和通过货币这种等价物的间接交换。后者会多处一部分货币,这种利润是哪儿来的?为什么制度可能呢?
论点①价值-劳动理论:任何商品的价值大体上都与它包含的社会平均劳动量(可计算但不均衡所以要平均)成比例(商品的价格随着供求情况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论点②像商品价值一样,劳动的价值也可以衡量。
论点③:工人生产一个以他自己以工资形式取得的价值相等的价值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少于他的实际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是凝结在工资中,剩余劳动会会创造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提高剩余价值增加剥削率:延长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率)。
第二卷将资本主义当作整体,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方法。
第三卷通过对资本主义结构及其运行所作的分析提出这一制度变化的初步理论。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etc.
表明资产阶级会消亡的论点:无产阶级化和贫困化(社会学方法);分配给人民群众的收入不足以x吸收日益增加的产品,资本主义制度失去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消费者对市场上产品的需要的平衡(经济学方法)。
3.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含糊不清之处
解释众多的原因:社会学的概念与一种哲学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有不同的关系;人们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下了不同的定义和概念本身的不明确性;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马克思是由哲学转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中间经过社会学。马克思社会学本质上是社会学,但它也希望成为一种哲学。
通常人们用恩格斯提出的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社会和制度的更迭代表了各个哲学阶段和人类各个发展阶段),英国的经济学(价值劳动理论、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和法国的历史学(阶级斗争)来解释马克思思想。
为了让哲学得以发展,历史应当认识的人性和人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呢?
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思想概念:
①黑格尔认为人有双重互相矛盾的地位,一方面他通过投票这一活动身为公民、属于国家,拥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则身为市民社会的一员(企业主/劳动者)拥有特殊性。特殊性影响普遍性的使命(ex企业主不能直接为集体劳动),所以人应当在劳动中有参加公民活动同样的方式参加普遍性活动(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
②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是专业化的人,劳动分工使大多数人不能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总体的人是不会被劳动分工弄得支离破碎的,非专业化的(拥有综合技能的)人→总体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属性能完成人的定义范围内的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本质上是劳动的生物,在不人道的条件下劳动会失去人性(革命应当解放劳动,社会将会人性化)。
异化:人对自己感到陌生,以至于在自己的活动和劳动中认不出自己。
有两次经济异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引起的;市场的无政府状态。第一次异化中,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不表明人的存在而退化成了生存的工具和手段,企业主则谋求利润剥削工人,没有人性可言(这是哲学和道德学上的批判)。
他认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分析在一个受自发规律支配的制度下无法支配自己生存的个人和集体的异化,是在哲学和道德上批判资本主义为人限定的地位。
(后面几页没懂)
4.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含糊不清之处
“决定”这个词太精确生硬,“影响”这个词太空泛;部分概念模糊(esp.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很难确切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5.社会学和经济学
6.结束语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1.29
他偏向民主问题,确定社会特点然后对社会的各种方式进行比较(认为某些特征是与现代社会或民主社会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共同基础上可建立多种政治制度)。
1.民主与自由
《美国的民主制度》:为什么美国的民主社会是自由的?
《旧制度与革命》:为什么法国的民主演变经历了那么多苦难?
首先要对托克维尔的民主和民主社会下一个定义,他通常用此指某种社会类型(繁荣安宁而不是强盛荣誉,给最多人福利,理智而非才能,缺点而不是罪恶,少罪恶和伟大的行动)。他认为民主是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地位平等(非智商和经济,而是生活方式水平工作职业尊严荣誉),与平等社会相适应的政府就应当是民主的政府。并且当地位没差别时,主权就应由全体成员来掌握。
他的的思想是孟德斯鸠英国君主政体理论的发展(法国君主政体中不平等既是自由的动力又是自由的保证,而英国则是以代议制和重商活动为基础的自由君主政体)。
论点:既然自由(不存在专断)不能以不平等为基础,那么它就应当以地位平等的民主现实为基础并受到政府的保护。
他研究的问题:社会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不致陷入专制制度(怎样使平等和自由共存)?
托克维尔认为真正的贵族政体的历史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军事活动,工业商业是可变的,因此不会重新形成传统的贵族政体,并且商业和工业活动造成的财富不平等与现代社会的平等趋势并不矛盾。
2.美国的经验
美国社会的偶然的和特殊的地位;法律;习俗与风俗
地理和历史地位<法律<习惯风俗宗教
①土地辽阔,没有值得担心的邻国,由拥有先进文明和技术的欧洲人建立起来的,清教徒式的平等和自由→不存在贵族政体,优先发展工业活动
②研究托克维尔论述美国法律的方法:理解美国宪法的作用,预见其变化,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解释;最有利于保护自由的法律(联邦制,他和古典哲学家们一样认为大国才拥有保证安全的力量,效果又能适应环境和情况的多样性)。
他认为威胁民主制度生存的主要危险是:立法权完全屈从选举团的意志,立法权集中了政府的其他全部权力→权力有集中于立法机构的倾向。
美国规定立法权分属两个议会,设立了总统→这个职务相对免受选举机构和立法机构的直接压力;法的精神替代了贵族制度,尊重司法形式有利于包围自由;多党制不提出相反的施政原则而是关心社会上的问题,讲究实效。
托克维尔提出另外两种半制宪、半社会性质的政治形势:自由结社,由自由结社出现的自愿组织。他批判了可能会被滥用的新闻许可证制度,但他认为取消这种许可证是更坏的制度。
③自由的条件是人的习俗和信仰,习俗的决定因素是宗教。
法国自由不稳,美国自由存在的原因是美国将宗教和自由意识结合,法国现代思想和教会则冲突,这是民主制度保持自由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在一个实现自治的平等社会中,每个人意识中都必须有一种道德纪律,每个公民都应当出自内心而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服从这一继续。这种道德纪律就是宗教信念(这点来说他是孟德斯鸠的学生)。
他针对法国权力集中,说明了美国权力下放的好处。
→托克维尔和孟德斯鸠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的地方。P217
3.法国的政治悲剧
《旧制度与革命》:为什么法国的民主演变经历了那么多苦难?
和孟德斯鸠一样认为重大事件要用重大原因解释,事件的细节则和结构的情况不可分割。
他不认为革命危机是偶然,革命危机是有特征的,按照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的→任何政治革命当它希望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的时候,并且自诩为是拯救全人类的道路的时候都具有某种宗教性质。
他认为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阶级是:贵族资产农民附带工人阶级(只是单纯地列出旧制度时期法国的主要社会集团)。
Q:旧制度的全部机器在欧洲都已衰败,为什么革命只发生在法国?有哪些主要现象能说明这一事件?
A:法国各特权阶级既有等同划一的一面又有彼此分离的一面,它们虽然实际上彼此相似但由于特权、风度和传统的不同而彼此分离。政治上缺乏民主使它们无法达到对政治团体的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那种团结一致。
他也带着一些贵族色彩地一个国家只能由这个国家里富有和有教养的部分人治理,赞同制宪议会。认为最伟大的革命是标志着从旧制度到民主制度过渡的革命。
他认为法国大革命并非偶然(民主制度总有一天会卷走旧王朝),但从确切形式和插曲来看并非必然(是历史运动和人的共同作用)。革命一事好坏兼有,知识分子醉心意识形态而对治理国家毫无经验,
4.民主社会的理想类型
《美》一和《民》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美国社会),用社会学的观点解释了一个历史危机(法国大革命)。
《美》二主要谈的是精神经验,作者表明了建立某种理想类型(民主社会),并根据这种类型推理出社会某些趋势的观点。
他提出了四个问题:智力运动会引出什么结果?美国人的感情会有什么结果?习俗会有什么结果?政治社会又是如何?→此时他根据少量事实就能重新构思和推断,超出了原有水平。
法国相较美国来说并不热衷于公共事务而是专注于政治理论。民主社会倾向于相信人性的无限可完善性,进步的思想与民主社会共存。
Q:为什么在民主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感情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得平等的愿望(这种愿望可以使人去接受役使但不会导致顺从)?
在这种社会中一切职业都收到尊敬,因为都是以工资为生的。
风俗有变温柔的趋势。所有重大的正适合思想革命都是传统向民主社会演变的过程而不是民主社会的实质。→民主社会的革命很少,是反对革命的社会(在革命中有所失的人会越来越多,不甘在变幻莫测的革命中用他们的财产进行冒险),是永不会满足的社会。认为吵闹多于革命的一点是正确的,但托克维尔低估了工业和科学的发展。
他尊重法制,认为革命就其定义来说是违法的;他认为民主社会不太会卷入战争,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打仗;他担心军队是否会很好战(和平时晋升很难因此渴望战争);如果民主社会出现了独裁者,那么为了强化权力和满足军队需要会力图发动战争。
总结:现代社会经历了两次革命,第一次(对权力的反抗)旨在实现社会地位的日益平等、生活方式的整齐划一,将行政权越来越集中于最高层,不断加强行政管理;第二次革命(为了中央集权)则是不断削弱传统的权力。
他在政治上至自由党,社会学上属于孟德斯鸠派(把描写社会学的描写方法、整体和社会类型分类,以及通过少量事实确立抽象理论的倾向这三者结合起来),他不相信过去的历史有不可避免的规律,不相信未来是预先决定好的。
社会学家和1848年革命-11.30
1.奥古斯都·孔德和1848年革命
他对自由主义的代议制机构的覆灭感到高兴(基本条件并没存在于法国,糅合君主政体和议会是不可能的)。他认为英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削弱君主政体,法国则是君主和城镇资产阶级削弱贵族,但法国革命的敌人是旧制度的最高象征——君主政体。他赞成中央集权,认为其符合法国历史规律。
2.托克维尔和1848年革命
代议制机构覆灭令托克维尔感到遗憾,他认为行政权下放至关重要,关心立宪议会。他称路易·拿破仑的王朝是“私生子王朝(自己的姓氏+叔父的威望+自己可笑的轻举妄动之外一无所有)”。他指出法国有着对执政者的藐视的地方性现象。
3.马克思和1848年革命
他认为社会动荡是必要的,和托克维尔一样认为传统的君主政体和贵族制度崩溃后,旨在实现社会平等的民主运动必然会指责继续存在的资产阶级特权。前者认为消灭经济上的不平等是可能的,后者觉得不可能。马克思想找出各种事件的全面关系,托克维尔则坚持冲突的独特性。马克思认为农民是一个只能由本阶级以外的人代表自己的利益的被动的阶级(所以农民选了路易·拿破仑而不是自己人)。他认为真正的革命的目的并不在于夺取机器而是要摧毁它(托克维尔则说如果生产资料应当归集体所有,经济应当集中,那么人们应当寄希望于什么奇迹才能摧毁国家机器?)→马克思认为为了实现革命应当最大限度加强政治权力和国家集权。
*托克维尔得出的结论:为了限制国家的至高权力记忆这种权力额无限扩大,应当增加中间团体和代议制机构。马克思则认为国家与社会相对而言的部分自主性与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矛盾的,但他同时又希望社会主义革命会导致国家机器的消亡。但他还是不太自愿地承认了制度冲突的纯政治因素,以及国家与各种集团相对而言的自主性,只要存在着这种自主性,社会变革的因素就不能简化为阶级斗争。
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是法国政治社会学学派的创始人。这一排不太拘泥于教条,首先关心政治又不轻视社会基础。他们提出政治独立性的看法,并且像自由主义者那样想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不能带着个人好恶去观察的民主社会,这种社会有独特之处但并不是人类前途的终结。→谨慎的, 略带怀疑主义的阴影。(Aron认为自己是这一派“不合时宜的信徒”)
奥古斯都·孔德派影响了涂尔干。这一派轻视政治和经济的重要性,重视社会关系和全社会的统一性。他们把“协调一致”视为基本观点,不断分析和提出各种观点,努力恢复社会的整体性。孔德对他成为工业社会的现代社会的赞赏几乎毫无保留。→乐观的,倾向于公正。
马克思派用社会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进行了解释。既有对工业社会的热情又对资本主义表示愤慨,对遥远的未来极为乐观但对将来却心情忧郁十分悲观,生成灾难、阶级斗争和战争会长期存在。→空想的,认为灾难不可避免。
第二部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埃米尔·杜尔凯姆/涂尔干(Émile Durkheim)
他认定的社会学方法的法则:用另一种社会现象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用另一种整体现象解释某种整体现象。
基本观点①:从历史观点看个人并不是至关重要的,个人是集体的表现。
基本观点②:保持(最低限度的)集体意识(机械关联,维持社会作用),个人才可能享受判断和行动上的自主权。
1.《社会主义劳动分工》(1893)
这是涂尔干的博士论文,主题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①机械关联:因相似形成的关联。
②有机关联:不同,而要协调一致所形成的关联。(有解体和混乱的危险,需要①的存在
基本观点①:集体意识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它按照自己的规律演变,不仅是个人意识的表现或结果。在①占主导的社会里,集体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意识。→个人诞生于社会,而不是相反。社会第一性,个人第二性(个人意识在自我以外的社会在历史上有优先地位,必须用集体解释个人而不是个人解释集体)。
刑事法:惩罚错误或罪行。在①中与集体意识抵触的行为被认定为罪行的可能越多。
恢复原状法/合作法:在错误发生后把事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组织个人之间的协作。目的是为了将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
现代社会意味着出现了社会分化的现象,契约主义就是这种现象的后果和表现。原因则是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则是社会量、社会物质密度和社会精神密度的结合作用。
2.《自杀论》(1897)
自杀定义:凡由受害者本人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死亡。
首要任务是将自杀率的变化和社会现象和环境建立起联系。
争论点:心理先兆/社会决定。
涂尔干运用了共变法,力图证明心里病理状态频率、遗传与自杀频率无关。针对模仿,他认为人们混淆了三种状态:意识融合(个人感受同样的情感,但现象的支柱是集体本身),个人像他人一样行事(服从集体的规矩),处在相同场合下的机械反应。他认为还要区别感染(个人间的现象)和传染(集体现象)。
他认为可确定的自杀是:利己自杀(宗教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孩子状况),利他自杀(英雄主义殉道军队),由社会混乱引起的自杀(经济危机等各种失望的情景,欲望和满足间的不协调)。
→利己主义(麻木不仁对生活缺乏依恋)更容易轻生,利他(毅力和激情)到了极点的人也容易,对生活恼怒和反感。
他认为始终有一股社会潮流贯穿,而社会表现出病态是因为个人对集体的依存关系不够(家庭宗教和政治没有一种可以满足个人的要求,唯一有力的是行会组织)。
不足:统计数字不准确(申报后才知,没研究自杀未遂的次数),相互关系的有效性并不肯定;和心理学的争论。
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创立一种全面的宗教理论,思考建立一种高级宗教理论是否合理和可能。
希望证实宗教的目的是使社会变形。
①氏族和图腾制度
世界被分为在俗和离俗。宗教是以圣事、与圣事有关的信仰组织以及从信仰中或多或少合乎逻辑地派生出来的宗教仪式或惯例为前提的。
②宗教概论
如果宗教旨在崇敬不真实的神灵和由于人们的恐惧变了形的大自然力量(失去客观实在性的对象),宗教就相当于集体的错觉。那么为什么不相信科学呢?→他要建立信仰客体的现实性(崇敬的实际上是集体力量,唯有社会是自己神化的实体,属于大自然范畴但超越了大自然)而不承认传统宗教的精神内容。图腾信仰或仪式在本质上显然与任何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相似(是个人对超越个人力量[世俗]的社会本身[神圣]的崇拜)。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崇拜他们的社会,神圣的东西首先依附在非个人的集体力量上,这种力量是社会的再现;集体生活本身紧张使得社会处于激动人心的状态时,社会本身就会去创造神或宗教。
象征和仪式这两种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宗教仪式有积极消极赎罪惯例三类,目的是维持共同体、加强个人属于集体的观念、是人们保持信仰和信心。
③介绍了宗教主要的社会本质(知识社会学
分类法的原始形式和宇宙的宗教形象紧密相连;一个概念只能从社会中来;认识论能解决经验论(一切概念都是直接从可以感觉到的经验中来的)和先验论(一切概念是存在于人类脑袋里的)间的矛盾(D认为二者都是错的)。
4.《社会学方法论》(1895)
社会学要研究专门现象,能用其他学科观察和解释事物的同样的方法来观察和解释它的对象。
——必须把社会现象看作事物,社会现象的特征就是社会能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
如何区别正常现象和病理现象。
5.社会学和社会主义
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不止一个,而是不同的融合(主要是机械和有机),在各个时期和社会都不同。
社会问题不是经济而是道德问题。人类的欲望无法满足,需要一个道德权威(集体意识不可抗拒的要求)加以限制。(但是人类社会不正是因不满足才会发展的吗?
建立职业集体,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人服从纪律
6.社会学和哲学
组织起来和提高觉悟
帕累托和韦伯纸质整理
部分翻译不怎么通畅,让人有些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