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卓越读后感1000字
《再造卓越》是一本由(美)柯林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多案例,只对郭士纳的案例很有感触。翻翻看即可的书,两天来回地铁上阅毕。
●和前两部水平差挺远。
●The crisis is likely to happen when ascribe all one’s success to his endeavor, other than thanks for others’ help and good fortune. So please be humble and aggressive.
●比起《大败局》好处是思路清晰的多。但是跟另外两本一样,畅销书的范儿重了点。
●優秀的互聯網企業都立足於長遠戰略,基於自身的技術優勢,一方面通過強化技術能力來壘高護城牆,另一方面通過收購,牢牢把握市場領先者地位和開拓新領域,進而打造形態豐富、自我造血能力強的生態系統。
●应该从《基业长青》到《从优秀到卓越》再到《再造卓越》,基本是越来越差,险些就是2颗星了,不过《选择卓越》可能会达到4星的级别。
●要写读后感,逼死我吧!!!
●感受,你可以很清楚的说出来它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你可以打倒我甚至杀死我,但是你永远都不能打败我。而且,这不仅仅是在这次捕鱼过程中才体现出来的,而是老人一生的践行。第五级领导人,先人后事,训练有素的文化,核心价值观,造钟而不报时…等,在实践中,有谁能实实在在的坚持下来,直到有所作为?
企业衰落第一阶段:狂妄自大。企业衰落第二阶段:盲目扩张。企业衰落第三阶段:漠视危机企业。衰落第四阶段:寻找救命稻草。企业衰落第五阶段: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摘自《再造卓越》
《再造卓越》读后感(二):没有像优秀到卓越给我带来极大的惊喜,但是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让人眼前一亮
没有像优秀到卓越给我带来极大的惊喜,但是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让人眼前一亮
随便抄录的一段
(然而,现实中的一切并不都是清晰可辨的,很多情形都很令人困惑,杂乱且模糊不清,需要你自己加以解读。实际上,最危险的并不是忽略确凿无疑的事实,而是对模棱两可的情形判断失误,一旦情形不利,你将陷入灾难缠身的险境。)
一直在探求失败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企业内部做项目的时候,也想追溯历史上的辉煌今在何方,但立项的资金从来都只支持去发现现在所谓的亮点和成功,吉姆柯林斯再一次写出了我想读的内容--失败。寓言说,成功的人一步步爬上高楼,但常常会反过来抽调自己一步步爬的梯子,然后向楼下的芸芸众生说,look,我就是这样飞上来的,于是众皆膜拜之。所以,我天生对成功者的感言总是持怀疑态度,很想能探究失败为何。这本书写出来我想读的东西!
《再造卓越》读后感(四):抄录的
1.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并非是“成功的企业有何共性”或者“失败的企业有何共性”,而是“如何将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进行对比,会出现怎样的差距”。
2.如果忽视了原有主营业务所蕴藏的潜力,或者更糟糕的是,因为感到厌烦,从而忽视了原有业务,把注意力投向另一个大商机,以为成功将会自动降临。这其实就是一种傲慢的态度。
3.如果公司一味地强调经常改变,那么也会和不思变革的公司一样衰落。
4.最优秀的公司的领导都像虚怀若谷的科学家一样,把自己视为本行业的学生,会不停地问为什么,见到任何人都有把他们的头脑掏空的本能。
5.如果公司在进行大规模收购的时候,仅关注的是浩大的声势,而非倚重敏锐的洞察力,那么新的收购活动有可能会搞垮自己的公司。
6.如果一家公司收入的增长速度总是快于招募精英人才的速度,那么公司的发展不仅会滞后,而且会陷入衰落。
7.对于任何出类拔萃的公司而言,发展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基石就是拥有能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人才,这也是企业自律文化的首要原则。
8.如果你能招募到富有责任感的员工,那么不通情理的规矩和愚钝无用的官僚作风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9.在从事研究的这些年里,我对个人的领导力一直心存怀疑,因为我发现大型机构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很多人戮力同心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一个人卓越的能力。
10.没有哪个领导者能够单枪匹马地打造一家基业常青的企业,而大权独揽的不合适的继任者一个人就能把企业搞垮。
11.最危险的并不是忽略确凿无疑的事实,而是对模棱两可的情形判断失误。
12.在衰落第三阶段的企业往往有一种共同的行为方式(它们也会把这种行为方式带入第四阶段),那就是掌权者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或者外部因素上,而不是诚实地应对企业面临的问题。
13.公司重组会给你带来一种错觉,会让你误认为公司正在做的事情是富有成效的。但是面对不利的数据和迹象时,如果你的首选对策就是重组,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在漠视危机。
14.如果你已经陷入到了衰落境地,那么你要尽快回归稳健的管理准则上来,而且是当下就要回归。
《再造卓越》读后感(五):企业的健康手册
失败与卓越,显然不是一回事。卓越是极大的成功,失败是它的反面。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有句古话可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讲的就是失败与成功的辩证关系。可是失败为什么会与成功有这样的新的联系,就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了。著名的管理书籍作者吉姆.柯林斯就试图在他书《再造卓越》中辨析两者的关系。
吉姆.柯林斯曾获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杰出教学奖,先后任职于麦肯锡公司和惠普公司。其所著的《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是畅销全球的管理学书籍。《基业长青》揭示了公司保持卓越的秘诀,《从优秀到卓越》则描绘了优秀公司如何实现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伟蓝图。如果说,这两本书告诉我们如何经营好一家企业,那么,《再造卓越》就是告诉我们如何避免把一家好的企业做坏。
柯林斯写作这本书的动因是:在《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中研究的一些曾经优秀的公司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强者为什么会衰落呢?一些昔日的行业帝国为何基业难以长青呢?”对于衰落的企业,作者打了个比喻:“企业的衰落和人患病时有相似之处的,患病早期,不容易察觉,但容易治愈; 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很容易察觉,但却很难根治了。企业也一样,表面看起来或许坚不可摧,其实已经病入肌体了,很有可能会一落千丈,坠入深渊。”通过对一些衰落企业的分析,作者总结出一个曾经卓越的企业衰落的五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是狂妄自大;第二阶段是盲目扩张;第三阶段是漠视危机;第四阶段是寻找救命稻草;第五阶段是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
西谚云: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对于个人如此,对于企业同样如此。曾经的成功让企业的决策者充满了自信,这些自信其实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而下属、同行、媒体有意无意的造神,更让其狂妄自大。很难想象,一个狂妄的人会做出一个理性的决定,疯狂扩张是其必然选择。此时,危机已经出现,但决策者视而不见,就像不能纳言的独裁者。于是衰落就不可避免的开始了。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企业面临重病的局面,最忌讳的就是病急乱投医,如果不问病因,盲目寻找救命稻草,只能适得其反。不能得其方而治,久而久之,企业便被人遗忘甚至灭亡。这就是一家卓越企业衰落的逻辑过程。
当然,柯林斯不是仅仅列举各种表象。他做了深入的分析,探寻了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同时也给出了他的解决之道,理性却不乏希望的激情。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不妨好好看看这本书,就算目前你的企业状况非常健康。这本书就像是企业的健康手册,不时拿出来对照检查一下,一定可以预防很多企业病。越早发现,越易治疗,发现太晚,病入膏肓,企业也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