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第一个星期一》经典观后感有感
《五月第一个星期一》是一部由安德鲁·罗西执导,安娜·温图尔 / 王家卫 / 卡尔·拉格菲尔德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月第一个星期一》观后感(一):我们还是把重心放在美丽的服装上吧。
看完电影,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什么是中国的当代精神?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存在的的误解,Andrew Bolton已经申明了,这个展览所展现的是他们想象的中国,肯定带有很多的主观性,还有中西文化差异不可避免会对对方的文化造成不了解,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他们还是在尽可能地减少争议。但是发布会后面的壁画暴露在闪光灯下,这对于文物会造成很大的损失。anyway,服装很美很走心,我们还是把焦点放在服装上吧。
《五月第一个星期一》观后感(二):镜花水月
可以确定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艺术与审美与我们的确不同,有些人认为这是悲哀的,因为我们文化影处于弱势地位,较为被动。
东西方人士聚集在一起,讨论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的时候,确实有点尴尬,我们引以为豪的艺术元素,大多数源于古代,逐渐式微于现代,以至于现在流行的元素都是以西方为主。
但我个人对此并没有多么悲观,首先因为文化之间的分歧与隔阂比我们想象的都要深,西方世界不理解东方,难道东方就完全掌握了西方艺术吗。
第二个原因,看到形形色色的西方艺术家甚至媒体人,在试图理解并表达中国艺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变形与创新,最后产生的形象是一种全新的,混合的形式,难道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吗。
最后,我赞美这个勇敢的尝试,以“China to the looking glass”为主题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重要的展览,这是对中国艺术的尊重,对中国市场的讨好,我希望在讨论艺术与商业时,大家可以更加中立客观一些。
Anna作为Vogue的主编,真是太严格了,但是又好喜欢,仿佛看到了自己在研究室和教授在讨论课题,那种紧张感,和你说一句,对方立马给你回过去的酸爽感。一个项目的搭建需要太多人力物力,必须需要一个决绝的老大。
其实这个纪录片有意思的是在Andrew和墨镜王来到北京之后,走过故宫,并且就一些对于文革时期的一些想法和设计相关的谈话,墨镜王说的好啊,问题是中国现在还没有既定的审美。我觉得这是对的,但是不能因为西方不那么了解我们的过去就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制造中西结合的衣服,其实说实在的,我们中间又有多少人了解那段历史,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如何让类似于郭佩那样的中国设计师带着我们的历史和理解去和Anna她们讨论,这是解决的方式,任何需要创造的东西,都需要极其认真的深入了解,整个事情理顺了,难就难在去实行。
对于策划展,看到她们在为每个明星的位置发愁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大学学生会的时候,也会为每次活动,前排领导的座位考虑好久。
对于展览的衣服,我觉得很美,看着美国几乎所有的明星都来了,看着老艺术家们牵着少女,少妇的手说,这是我设计的。不过我最喜欢的一个小设计,是用一个塑料箱子里放一块黑色布,装一半的水,再将打碎的镜子放进去,箱子旁边放一个打灯,墙上就会有波纹一样的亮光,非常美丽,喜欢。
《五月第一个星期一》观后感(四):个人从中得到的启发
只是记录个人观想。
在香港油麻地的百老汇影城看了这部,讲“镜花水月”2015年大都会博物馆MetBall的筹备过程。
Andrew从高中时就梦想成为服装艺术部总监,一心想使镜花水月超越alexander mcqueen的影响力。他请到许多人,各个领域的高人。时尚界呼风唤雨的安娜图温,懂得用现场灯光营造氛围(用两千根光柱那位),因为花样年华而被认为最好传达了中国美的王家卫……还有许多,不记得了,因此觉得还要再看。
安娜图文强势而自我,对展览的许多细节都亲自把控。包括座次如何安排,如何保证重要的人物一定在场。而她team中的人同样非常专业。胖胖的pr(maybe)在现场一边与艺人们不失分寸地寒暄,一边不忘严厉提醒同事记得让重要人物出镜。他们从活动中募集资金,用于慈善,也用于服装部的运营。
王家卫因为花样年华的功力而被认为是中国美的最佳传承者,因此请进去被负责相关部分。在北京,他谨慎提醒andrew把毛的画像放到佛像中是不妥当的,姿态非常委婉而中庸,又始终坚持并给出建议:设一个专区,与佛像区相邻。在灯光安置有些晚的情况下,也当机立断去安排andrew的工作,展现领导力,令人刮目。
每个人都非常专业。
用心做好一个展览,呈现文化,吸引人关注文化或事件本身,同时赚到钱。
这是我喜欢的方向。慢慢也许会走近这个领域。
《五月第一个星期一》观后感(五):没有误解,没有尴尬
非常明显的,主办方对于中国文化史非常用心,尽可能呈现一个他们所理解的,而且竭力避免非议误解的中国。有趣的是,西方背景的主办方尽可能将“中国”的范围延长,而中国的人士,以问问题的女记者为代表,都以“有可能产生误解”为理由,力求给“现代”更多的篇幅。所谓“中国”,绝不仅仅是49年之后或是所谓“现代”,或者更准确的说,49年之后或是所谓“现代”的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中反而是沧海一粟。如果以“有可能产生误解”为理由,力求给“现代”更多的篇幅,这样呈现出来的“中国”,反而更有可能导致或者加深西方对于“中国”的误解。
Andrew和Anna对于女记者的问题,回应为“对方过于意识形态化”。事实上她们没有说出口的,或者是她们顾虑地主面子不好意思开口说出来的,是49年之后或是所谓“现代”的中国,并没有能够让艺术家或者主办方大做文章的艺术或者审美体系。这个“皇帝的新衣”被任何一个西方人指出来,都会被认为是殖民主义遗风或者东方主义,只有能够沟通中西,并且熟悉中国艺术体系的华人,才能够点出这一点。王家卫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What is the cotemporary Chinese esthetics?There's none at this point. Sad but true.”此言一出,争论立时平息。
中国人的身份本身,绝对不意味着中国人就一定比西方人更了解中国文化。China Studies,是彻彻底底西方的产物,却早已是成熟发达的学术体系。因为对方是西方人,因而认为对方一定不懂中国文化,那是无知,在这个出发点作出的任何论述,都有危险。
《五月第一个星期一》观后感(六):不错的时尚纪录片,尴尬的中国意境
如果作为一部时尚纪录片来说,这部片子不错的,里面的那些精美华服,已经可以让人饱享视觉盛宴,但是如果要说整个展览有对中国现代时尚展示的缺失,和对中国美意境解读的浅薄,也无可厚非。这是我们中国人纠结的点,因为我们厌倦了老外一提起中国想到的永远是龙袍、佛像、毛主席、红卫兵……这种象征性的符号化的东西的确浅显,但是我们不能责备我们的历史,以及别人从我们的历史中撷取灵感,有繁华的过往是一种财富,无需纠结被人浅显解读,精美绝伦的事物,是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的,不会因为是旧的是过往的而不合时宜。只要结果是好的,作品是美的,最后就值得赞赏。
但是片子里以西方视角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嫌弃我们总是做以前的中国元素,那么你们对外输出的现代时尚是什么?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值得深思,我们近代究竟有没有软文化输出……
不过解读浅显是个人的错,对一种文化领悟不够深刻,或者审美和创意不够,无论是展览还是时装本身,都会流于肤浅。
我个人最喜欢的两个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 和 John Galliano ,这两位也是把中国元素用的好的设计师。但他们是少数派,可以从现场很多明星的服装看出很多欧美设计师对中国元素的解读还是令人乍舌的,日日的鸡蛋龙袍装就不说了,郭培的设计除了铺天盖地的刺绣,什么都没有,青花瓷系列倒还算是拿得出手。
整个晚宴还是尴尬的,中国镜花水月的寂静空灵飘渺意境,遇到美国热闹的Met Gala就必须尴尬,尽管日日在表演时按照之前Ana Wintour 要求的说了一句:Isn't it amazing how fashion can bing two couture together……
布展过程中,王家卫提点了一句:Try not make it too busy, because --Seeing too much is seeing nothing,看到最后还是觉得现场too much。
《五月第一个星期一》观后感(七):中国元素在西方人眼中的模样
最开始看15年“镜花水月”的红毯照时,满满都是吐槽:“这根本不是中国元素”“这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吗”……诸如此类。看过影片才知道,红毯不过是一个形式,一场慈善晚宴的开场,真正的主角是里面的那些是时尚亦是艺术的作品。
展览的主办方在这个展览的选择和展馆设计上煞费苦心,他们也坦言,这是他们对于中国的认识,从老电影里升华出的,从照片和文物中提取出的,他们认识的,他们带着梦幻和幻想的中国。那个中国甚至带着些神秘与危险。所以,没有什么好吐槽和不能理解,原本就是他们眼中的中国,再曲解也不过是一种构想,曲解,那就让他们了解就是。
但是,我们眼中的中国元素又是什么,很多时候也不过是那些符号:青花瓷,龙凤绣图,旗袍,牡丹,红色与金色……置于影片中记者和邓文迪提到的为什么不多表现现代中国的问题,王家卫给出了一个答案
很可悲但又是事实的一件事情。我们讲到中国元素,依靠的依然是之前遗留下来的东西,但是却要求别人去展示现代中国,这不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吗?
【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在喧嚣的晚宴背后,Andrew一个人走过他精心准备的展厅,看着摆放的作品,加上背景音乐女生沙哑的嗓音,有一种凄美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有一种演出结束后的京剧演员卸妆更衣之后,在空荡的后台看戏服的感觉。】
《五月第一个星期一》观后感(八):费力不讨好的一次展览策划
每年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召开的met gala,是时尚界的一次盛会,一票难求,并且对参加红毯的嘉宾,也有极高的要求。比如,安娜温图尔曾经拒绝卡戴珊家族的人进场,金卡戴珊直到和侃爷在一起后,通过作为侃爷的陪伴,才得到了穿纪梵希花桌布去参加红毯的机会。
最初met gala是diana vreeland为大都会博物馆筹措资金而创办的,经过时尚女魔头安娜温图尔的时尚影响力,让met gala更具话题性、明星效应。
这部片子以2015年中国:镜花水月的主题展为依托,为我们讲述了大都会博物馆工作人员、vogue时尚人员、中方艺术指导等对于策展、展厅布置等的幕后的故事,最后,众明星走红毯,推向高潮。
关于中国艺术相关话题,总是出力不讨好,中国人说这不是东方,西方人说就是想象的东方;但是中国人你自己又做出多少东方的东西呢?所以,安德鲁老哥还是很圈粉的,毕竟这个主题还是费力不讨好,他真得是尽力了。最后,他接替退休老员工,成为了部门主管,也算是对他辛苦工作多年的报偿。
但是,一个中国主题展,除了王家卫、邓文迪作为顾问,叶晓薇作为记者外,有单独的镜头、自己意见的表达外,即使在最受媒体关注的met gala的环节,却没有几个中国身影。一场中国主题展,无论中方怎样觉得西方误解,西方如何表示我努力了解东方了,东方依旧是缺席的,东方最后还是想象中的东方,双方都努力了,但是结果,东方只是西方开趴体的一个由头而已,最后,所有宾客站起来,和着日日动感的歌声,舞动着,这不就是西方开趴体的状态吗?那一刻,宾客们,除了安德鲁老哥,谁会真正关心东方是否真得被理解?!
看着壁画、石像,就在没有保护的前提下,周围有工作人员在施工、周围光线一直很强,我都有点心疼。
日日出场费最高,但有话题性啊。她的工作人员说这不是慈善活动,日日商演就是这个排场,她是个nice,得到了vogue工作人员无奈的冷笑。但鸡蛋摊饼确实很有话题性,最后那两首歌怪怪的。
安娜看她女儿那个眼神啊,真是柔情似水。
你可以说工作中的安娜是强势的,但是她的建议都很中肯、很准确、很有价值。
一直在排、调换的座位板子。
老顽童JPG带着Alicia keys看展,他真得了解时尚历史,他能看得懂,应该是当天met gala少有的几个认真看展的,而是来蹭话题、提高曝光率的。
郭培的衣服,真奢华,但她的中国元素讲述,除了刺了中国的龙、用上了中国的陶瓷,堆砌出来的所谓“中国风”作品,也不见得比西方设计师的好很多吧?
还有安德鲁小哥在比尔老爷子耳边低语,老爷子微微表示,这个met gala,已经背离了diana vreeland的初衷了,太明星化、浮夸,而忽视了对于时尚展品历史、文化、艺术的关注。
《五月第一个星期一》观后感(九):Andrew Bolton的艺术与商业平衡的大秀
首先是觉得这个英国男人实在太会穿了。之前对Thom Browne的品牌风格是无感的,但是他穿Thom Browne实在太优雅、学院派了。好看过秀场的模特(缺文化),也好看过他的男友创始人本人穿(身形肥)。窄脚西装裤很适合Andrew Bolton,而他的宽肩可以轻松驾驭Thom Browne的开衫和窄西装。知识分子的气息,压得住衣服,不轻佻。
穿男友品牌Thom Browne家开衫的Andrew Bolton其次是一个非常深度思考的人。努力的打破西方对于东方的刻板印象:龙、青花瓷这些,也邀请了王家卫作为艺术顾问。虽然邓文迪短暂出镜了几次,但是没看出来在思想概念层面对于此展的贡献。展的镜头给了Viviene Tam的Mao Dress好几次,这也可以算是纪录片导演的一种刻板吧。诚然,如王家卫所言,说到中国当代时尚,there is none.曹其峰补充到:it's making。商人果然说话好听很多。那年赵薇的红毯礼服是曹家的品牌micheal kors。那一届华人星光熠熠,我还记得国内铺天盖地的报道和最佳着装评选,如果仅看国内的报道,大概以为2015 met gala 华人影星艳压好莱坞了。但是到了老外的这部记录以中国为灵感的时装展的纪录片中,一个镜头都没有。镜头给了Rihanna,给了anna wintour的女儿bee shaffer,给了痞痞的justin bieber等等等几十号明星和设计师。中国只是用十几秒采访了下郭培,可惜郭培真的是“绣女”吧,作品只能一直靠重工刺绣、多少工时来撑,接受采访讲的好无聊,谈不上designer,更不用提genius了。
Actress Zhao Wei (second from left), fashion editor Zhang Yu (third from left), designer Vivienne Tam (fourth from left), actress Li BingbinAnna忙着商业的部分,Andrew忙着艺术的部分。认认真真看展的有Jean Paul Gaultier和Bill Cunningham,绝大部分名流明星在尽职尽责的完成菲林曝光的部分。纪录片给了一些大展的镜头,但实在是太不够了。YSL和John Galliano的东方灵感服装真是太美了!它们就是艺术!不是么?诚然,当代已经不是19世纪,画和雕塑才能称得上艺术,现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进行阐述与表达。
这个展的影响力远不及McQueen的savage beauty,纪录片的末尾只能用观看人数超过savage beauty草草结束,而未提及一些知名第三方媒体或者人物的评价和定论。
2015年,国内的媒体,也没有好好的报道这场东西方交融的艺术大展,都在渲染红毯大秀,点评中国元素的明星着装。其实,官媒和商媒吸引大家不远万里去看大展、吸引墙内墙外媒体高度赞美大展才是正经事啊。展是让中国元素进入西方顶层审美体系的通道(虽然这些中国艺术也是西方设计师幻想之中的)。
看完很感慨曾经美中的蜜月期,放到2020年简直难以想象曾经的和谐。Andrew Bolton已经退休,中美也进入了新时期,Anna Wintour依旧活跃着Anna Wintour是个敏锐的商人,不知道她会接下来为china market做点什么吗?
如果做japan主题,日本的审美哲学、时尚表达、服饰剪裁已经自成一派,独挡一面,美学即可抗衡欧美、也已融入欧美。如果这是经济带来的艺术喷薄,中国未来20年可期么?还是说除了经济这个先决条件,还有个前提是更加多元自由的创作氛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