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桥边》观后感摘抄
《金水桥边》是一部由刘飚执导,黄志忠 / 倪大红 / 李幼斌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水桥边》观后感(一):非常不错的剧。
演员表演都很好,感人!推荐!历史的陈述有感觉,带入年代感。从主角到配角儿个个都很好,几个家庭妇女演的也不错,受迫害的那个时期看的人心里最难受。时代的悲剧,时代的跃进,剧情勾起了共鸣。506070年代生人必看。有人说剧情拖拉,但我认为剧情太快的话无法表现那个时代的变迁,个人认为很好。
《金水桥边》观后感(二):平民的历史
此剧以情感和刑侦双线推进,以小人物的在历史大背景下的现实生活展现了三十年的历史变迁。故事推进不急不徐,平实却真切感人。看到小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虽无奈、无力,却依然勇敢直面生活,依然表现出人性中的爱与温暖时,特别感人。它不能算作刑侦片,它应算作怀旧情感剧,是值得踏下心来慢慢欣赏的好剧。
《金水桥边》观后感(三):良心剧啊!
精心制作的良心剧,剧中李乃文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当今诚信缺失,利己主义,趋炎附势情况严重最好的解药!有人觉得情节过于拖沓,这和故事的情节内容有关,不是所有的情节都适合快节奏,也不是快节奏都是适合所有观众的!同时,该剧跳出了常规反特剧的框框,更符合我们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让我了解了该剧导演,也就是中欧列车劫案中莫斯科商会负责人的扮演者。
《金水桥边》观后感(四):红色题材,传帮带
《金水桥边》观后感(五):值得看看,也仅仅是看看
集数有点长,剧情进展比较慢,光腚总菊不是规定不准超过30集么?怎么现在的剧集越来越长了。演员基本都是科班出身,演技里面唯一想说的是倪大红,怎么每部剧都是司马懿的范儿,不管什么角色都感觉阴险、低沉、狡诈,越来越受不了了。李乃文的形象本身,就像极了具有那个时代质素的军人,加上演技,另类的喜感。黄志忠演了个挺逗的角色。。。。。唉,现在的电视剧为什么都要夹杂大量的感情戏份呢?
《金水桥边》观后感(六):剧本不错,演技也不错,也不算太拖拉。
演员表的李幼斌在哪里?
女二春花颜值不够,表情呆呆的。发呆卖萌像极了我前前前女友。(操,想起来好心酸。)前面演的有点过于卖力,表演痕迹明显。总体演技还行。
后面结局有点怪。。。给共产党留了个几十年的大boss,boss深藏二十年。最后也没啥大成就。当然我不是期待发生点啥,我是觉得这些人应该早放弃。
(boss是谁前面就有镜头交代了谁是特务,不剧透)
我觉得作为主旋律电视剧,还算不错。
《金水桥边》观后感(七):双男主赞
《金水桥边》观后感(八):三十年的日子
孙大光(李乃文饰)是一名战斗英雄,被老连长(程煜饰)调到北平公安局工作,所带队伍以旧警察局为班底,什么做派的人都有,其中一个“刺头”叫钱有根(黄志忠饰),但他也是颇据破案经验,二人在经过不服气、矛盾和破案中建立了友谊,同时住进四合院。
钱有根是解放前的警察,老资格,破案很有,一套,他一直钟情青梅竹马的春花(柯蓝饰),但春花是一名妓女,钱有根没钱给她赎身。
房东关全和是皇族后裔,家传宝贝无数,口头禅就是老佛爷或祖上,靠房租生活。解放后最担心房宅被共产,故希望请门神(二位公安)入住。房客赵大力是个出租车司机,开一辆美国车,结婚多年无子嗣。
初期的四合院就是这样的组成了。
故事讲述自1949~1979年,三十年间北京四家人以破案和生活二条主线展开。很有趣,很精彩。有困难,有矛盾,有冲突,有无奈;有欢乐、有幽默、有喜悦,但他们都“一家人”共同承担。电视剧52集,很长,我的归纳水平有限,同时也就不剧透了。哈哈哈!
我喜欢这个剧是它的积极态度,不是阿Q,普通人不能左右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如何生活、工作是真谛。故事充满人与人之间的情意,矛盾也在情中生,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违背人性的为老不尊,没有违背人伦争夺不义之财,喜怒哀乐我愿意跟随他们。所以我喜欢这个电视剧。非常值得一看。
《金水桥边》观后感(九):比较一般
网友说得对,剧情确实拖沓,但是有些剧情又没交代清楚。感觉演员表演有点用力过度了。编剧编的也有点用力过度了。
剧中想塑造一个神探角色,把一些真实案例改了一下加到钱有根身上,但是钱只是个派出所民警,这就假了。比如模仿笔迹骗银行钱那个案子,其实是模仿的总理的笔迹,骗的人民银行总行的钱,这样的案子怎么可能交给派出所。
另外剧中郑新兰和父亲丈夫划清界线,这在当年非常正常,反而说明郑是积极跟党走的,否则她怎么会嫁给孙光大,也就是说你娶的就是一个革命青年,等你自己和她爸爸被定性为特务和历史反革命的时候,又要求对方讲亲情,放弃阶级立场,这不就是以个人立场为标准,对对方是双重标准了吗。况且划清界线也不是宣读一纸说明了事,没把你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就已经很温柔了。
解放后北京治安确实不好,特务活动多,反革命会道门趁机作乱,剧中描述确有现实依据。这些特务、邪教、黑社会,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也是越来越多发的毒瘤,应该彻底铲除。
剧中赵大国自首及时,否则就赶上第一次严打了,哪还能保住命。其实有些人物没必要强行洗白,这也是“京派”伦理剧的通病,演得演得就没有坏人了,或者说坏人变好了。最后就连国民党狗特务好像也没那么坏了。
关于建国后的历次运动,影视剧可能确实不好表现,但是也没必要妖魔化。那个年代工厂也要做工,农民也要种地。而且在1972年前后,老干部就属于团结结合的对象了,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是没错的。人民群众,而且只有人民群众才能对政府和干部起到切实的监督作用。你贪污腐败,还不让人家斗你,这是什么道理。
在七十年代,我们村是有初中的,现在连小学都没有了。那么小的孩子,要不走十几里路上学,要不就住校,这个教育形势,只会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那个周大民,当了造反派的头头,如果是隐喻,尚可解释。如果是正常编剧,那就不太正常。
剧中孙光大在组织教育下,对赵春华态度的转变,是有限的表现出年代剧应该表现的人物思想进步或者说变化的一个看点。
我觉得这种年代剧,或者伦理剧,应该表现出在历史浪潮中人物生活的变化,更要表现出人物思想的变化。
《金水桥边》观后感(十):《金水桥边》黄志忠匠心独具写春秋
作为一名警察,由黄志忠扮演的钱有根的形象,存在着一定的颠覆性,他看似没正形,其实很靠谱,粗中藏细,有情有义,屡破奇案建奇功,用黄志忠自己的话说,钱有根是一个“一身臭毛病的好人”,就是这样的设定,突破了既往“高大全”式的正面人物塑造,反倒显得更接地气,毕竟人无完人,即便这个全身心为民服务的草根英雄有一些缺点,都是可以被原谅。
《金水桥边》的黄志忠,对钱有根这个介于小人物与人民公仆的巡警的拿捏,很精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莫不透露这着一种小市民的狡黠,但这种小聪明,在追踪和断案的时候,又往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使他可以明察秋毫。
但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万能”人,无论是侃江湖黑话,还是摆摊伪装卖馄饨,都是行家里手,毫不露怯,情感方面又带出平凡小人物的命运多舛,与心仪的赵春花的几度流离,与失散弟弟钱有财的爱恨情仇,都让这个人物更加立体和饱满,当一个演员精准的号对了角色的脉的时候,在剧情中加诸的各项细节,都能呈现得浑然天成。
当然,演员对角色的把握与感悟,用中医大夫的号脉相比,并无不妥,好的演员,同样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内外兼修的,同样讲究一种“匠气”,似乎近些年,随着大工业的继续侵袭,传统文化对于“匠气”一词更为推崇,因为这里面有着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有着对从事行业的敬重,当然,更多的是痴迷于所从事“手艺”的忘我钻研,刻苦琢磨。因为,手艺人一生都执着于一种手艺,术业有专攻,这是匠心所在之处。
如果说演艺圈,有哪位担得起“手艺人”的名号,黄志忠必须算一个。黄志忠踏入表演行当的经历堪称传奇,当然虽然生于书香世家,但却是天津体工队的专业篮球运动员,但在1991年,这个有着文化的底子和体育的身子的22岁大男孩,在两万人的艺考中突围,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成为了老师的得意门生,也是当届的优秀毕业生。
众所周知,踏入中戏,并不代表就能成名成腕,相对于一些在校期间便风光无限的同学,黄志忠经过了毕业后的十年苦修,或许,这也是他至今都比较低调而沉稳的原因,在时光的雕刻中,他雕刻着表演这门“手艺活”,等待着好的作品与角色的不期而遇……当《大明王朝1566》的导演张黎告诉黄志忠他可以演海瑞时,黄志忠用自己的积淀和对角色的完美把握,一鸣而天下惊。
在《大明王朝1566》之后,他又出演了一系列叫得响的作品,他以手艺人特有的耐力塑造着许多经典的人物角色,如《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杨立仁、《新亮剑》的李云龙、《中国远征军》 的韩绍功、《四十九日·祭》的孟繁明、《暴雨将至》的田继业、《生命中的好日子》的韩墨池,还有这部《金水桥边》的钱有根,中国影视圈其实不欠缺男演员,但欠缺的是,对表演有执着,对生活有激情,对角色能疯魔的专心致志的演员,黄志忠带来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汉子,撑起了属于中国爷们的半边天。
最近,黄志忠不仅仅由于正在播出的《金水桥边》被频频提起,他参演由林兆华、韩清共同执导的易卜生名作《人民公敌》话剧的消息,也令战台烽心生无限期待,这是黄志忠首次在人艺的舞台演出,而他从1996年起,已经有二十年没有踏上过任何话剧舞台。
话剧不同于影视剧的拍摄,更讲究一口气连贯到底,大幕拉开,就没有“安身”(action)重启的机会,是对艺人综合素质特别是语言肢体表演功底的强大考验,作为易卜生的经典剧目,《人民公敌》将于5月19日演出至6月5日公演,话剧的彩排已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相信黄志忠这位手艺人 ,又开始埋头苦干的徜徉于话剧的艰辛却美妙的世界中,等待那舞台上的完美绽放。
人生是公平的,对待每个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但人是不同的,励精图治是一天,浑浑噩噩也是一天,每个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完全靠自己把握,至少黄志忠的人生,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以“匠人”的精益求精,用一个个令人难忘角色,用一次次光芒四射的登台出镜,书写着影、视、剧中悲欢离合的春秋,也书写着自己令人崇敬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