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花园》经典观后感有感
《秘密花园》是一部由马克·穆登执导,迪克西·艾格瑞克斯 / 科林·费尔斯 / 朱丽·沃特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治愈,美术园艺场景布置的目不暇接,配乐一流,加上科林叔好听的嗓音,小女主的勇气,可看性很强,同样是儿童片,翻拍得很有意义。
●第一眼看到镜头色调略失望,小玛丽出场我劝自己沉住气,爱说爱笑的玛莎小女仆变成叉腰大妈我就彻底心态崩了
●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女主就是个外强中干的富家小姐,从小缺乏母爱,又逢变故,所以不懂如何对人表达善意,自从遇到了那条流浪狗,打开了秘密花园的大门,善良的本性就再也藏不住了。很治愈的一部电影,里面的人物各有各的悲伤,最终相互治愈。画面很美,特效也都很高级,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说这个剧组穷,大概是偏见吧。脸叔镜头不多,但浓得化不开的情绪透过短短几个画面溢出屏幕,这就是老艺术家的修养。当然,硬要鸡蛋里挑骨头也还是能挑的,毕竟这个故事本身就很俗套,怪不了演员和剧组吧。
●略随便吧。脸老师仿佛直接从1917的战场上回了英国老宅(还烧了)一个关于我妈到底爱不爱我的问题,一个小朋友们互相拯救的故事,但是拍得也太平了。而且看起来真的挺穷的。
●真是魔改剧情 殖民地风情+英伦荒原哪个都没看够 光看了半天CG花园 童年滤镜加一星
读《秘密花园》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是姥姥带我去书店随意挑了这本书。这是我童年时代读过的最温暖的一本书,以至于长大后我还一直记得,玛丽是怎样从一个性格古怪的女孩变得活泼开朗,她和花园园丁,玛莎,迪肯,索尔比太太还有科林之间的友谊,她是怎样一点点治愈了荒废多年的花园,又是怎样用这个花园治愈了病歪歪的科林。
新版秘密花园的确画面美轮美奂,可是少了玛丽和迪肯是怎样小心翼翼的伺弄玫瑰,玛丽怎么放下架子去给迪肯写信让他带来花的种子,两个孩子是怎样让花园重现生机的,这些新版电影里都没有提到,反而用了各种华丽花哨的技术,让孩子们跑着跑着花园就生机重现了……观感虽好但是少了很多温暖的细节。
最让我意难平的就是缺少了苏珊索尔比太太这个角色,她是玛莎和迪肯的妈妈,家里一堆嗷嗷待哺的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还挤出钱来送给了玛丽一根跳绳,而正是这根跳绳才真正让玛丽开始体验并爱上了英国荒原上的户外生活。同时,在原著中,为了给远游的科林父亲一个惊喜,玛丽帮着科林扮演吃不下饭的病号角色,故意不吃佣人们做的饭,是索尔比太太让迪肯给他们偷偷带牛奶,土豆和鸡蛋,让他们在秘密花园里烤着蘸盐吃(馋了我十几年了呜呜呜呜),最后也是索尔比太太给科林的父亲写信让他回来看自己的儿子……总之索尔比太太给人的就是一种很纯粹很朴实的善良和温暖,我真的没想到新版电影居然会把这个角色删除了??!!可以说是新版电影最大的败笔了。
本来知道脸叔要参演我还抱有很高的期待值的,没想到改编成了这个样子,情节也弱化了很多。省去了很多玛丽和科林还有迪肯之间的小细节小故事,反而对科林和玛丽的两姐妹妈妈描写的戏份过重……看下来之后心里再也没有小时候看秘密花园原著的时候那种温暖了。总之推荐大家还是去看看秘密花园的原著,真的很治愈很动人!
《秘密花园》观后感(二):神秘花园|向前走
故事开始,小女孩的境遇和当年《太阳帝国》的贝尔有一拼,一夜之间失去了父母,在战争中颠沛流离。
残酷的战争,并没有让小女孩学会生活,因为很快小女孩就不用再领略战争的滋味。
阴森的庄园,奇怪的亲戚,诡异的气氛,满足了所有猎奇的心理。
在这样的庄园里头,小女孩还继续着自己的所谓“贵族”气息。但是,时代在进步,小女孩的那一套很快行不通了。
首先,小女孩被“仆人”当头一棒,当年的“理所当然”,其实也没什么道理吧。
想仗着自己的身份找回面子,但很快被打脸。
小女孩在一次次“挫折”中,渐渐学会了尊重,对厨师长说一声“Please”,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开了窍的小女孩,终于学会了成长。
而在那片神秘花园中,还有更多的成长需要自己去探索。
伤心欲绝的脸叔,存在感不强,亡妻已经远去,而自己还困在局中。
对亲人的思念,当然难能可贵。可是如果沉溺其中,这大概就是情商的问题了。
不仅如此,脸叔对待孩子的做法,也是活久见。
小小的孩子,被精神禁锢在床上,这波操作当真666。
不过,脸叔毕竟是脸叔,还是贡献了整个故事的金句。
大人,往往会被小孩子所教育。
在痛苦中沉沦,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孩子。不如挥挥手,和过去说再见。
向前走,往事用来回味吧。
《秘密花园》观后感(三):有点令人失望
怀着对93年版电影前作的热爱甚至对续作《重返秘密花园》这部口碑一般的电影的偏爱,2020版刚出资源我就找来片子看了。首先说我没能看完整部电影,看了将近一个小时退出来了,因为真的对剧情和人物失望。甚至很多大家说好看的镜头我也感觉导演和摄影似乎力不从心,强行堆叠了一些自然风景照加干冰烟雾而已,远不及前作93版的水平
秘密花园 (1993)8.41993 / 英国 美国 / 剧情 家庭 奇幻 / 阿格涅丝卡·霍兰 / 凯特·马伯里 海登·普劳斯秘密花园8.8(美国)F.H.伯内特 / 2007 / 译林出版社两个主要原因导致了电影(在我眼里)的彻底失败,其一就是剧情生硬的改编,其二是不讨喜的人物和台词。很多朋友说画面很美,其实我感觉也很反常,有机会后面再提一下。
儿童奇幻电影本不该要求太多,可惜导演决定了翻拍有诸多优秀前作的电影,原著秘密花园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内容本身也并不十分深奥,如导演和编剧能稍花功夫,很容易微调改编成一部小清新治愈佳作。本作2020版请了脸叔这些大牌明星出演成年角色,原以为在角色上会多下些功夫,结果看完预告片就感觉有些失望了。原著及前作里着重表达的是女孩作为父母忽视家庭排斥受害者的形象,但并不刻意美化她的自私和冷漠,而随着新生活的开始,她身上逐渐展现出了新的特性,改变和成长是随着花园的复苏,朋友的陪伴水到渠成的。但20版的女孩角色不仅年龄偏大,时间也已经设定到了二战后期,不会自己穿衣服这件事情还在电影里强调两次显得十分尴尬。女孩在还没有发现秘密花园和认识迪肯的时候拒绝上学,和自己的叔叔当面对刚拒绝受教育的情节也很奇怪(原著、前作和音乐剧里的说法是女孩和叔叔见面请求了能否借用一片土地种花的,上学一事也只是双方都同意的暂时推迟,体现了女孩搬来后一段时间的成长和为人本质并不坏的事实)。这些剧情bug导致女孩演员显得非常神经质,似乎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成长进步。
另外提一下男孩的演员,选取的也不出彩,男孩应该是一个认为自己重病将死,且从未离开房间的人,这种情况放在影片中二战后的科技医疗背景下就已经显得很不正常了,电影中的小演员看不出任何消极和苍白之感,只是乖戾而已,角色塑造也不讨喜。20版还复杂化了男孩女孩与各自母亲间的关系,毫无必要而且逻辑不自洽。
93版选角电影魔幻化的花园场景也非常不自然,不知为何做这种改编。电影开篇还给了荒原一个一片荒芜的镜头,转眼就镜头就变成了庄园里的林荫大道和热带雨林,也没有进行解释,如此怪诞的魔幻花园场景自然不需要一个老园丁打理,导致原作中混入孩子中的成年人—老园丁这个重要角色被拿掉。影片中的问题儿童是要随着他们耕耘的的花园复苏一起成长痊愈的,如果只是两个孩子偶然发现了自然之美而被感化,实际上秘密花园也就不再秘密。
原著及前作时间设定在战前贵族家庭,地点设置在荒原是有原因的,那是一个技术和医疗都不发达的时代,所以会出现母亲摔死,女孩父母病死,男孩疑病不敢出门,一家人都情绪低落最后借自然之魔法痊愈的故事。电影改编到二战后,一个被士兵征用过还通电的房子里,男孩女孩小时候还见过面,显得整个电影故事继承于原著的神秘感也被削弱。
最后,说下摄影,93版印象很深的一段就是男孩迪肯绕过灌木迷宫,骑上白马,奔向原野的片段,画面饱和度很低,但原野白马出现在眼前的瞬间豁然开朗。20版想象力倒退,迪肯出场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干冰烟雾,还梅开二度,视野极其受限,有点喜剧效果。花园里一片纯绿色,演员衣服也是绿的,镜头给多了看着也不舒服,林荫道的镜头印象里也是满屏绿,下面放两张图大家对比下,哪个满屏绿,哪个柔和一些很容易看得出来。配乐也要顺便喷一下,听听93版的原声吧,水平完全不同。
20版93版20版93版业余影迷感觉这两年奇幻电影下坡路走的有点严重,甚至会在新观众面前砸掉经典前作的牌子,心有不甘,吐吐槽。希望有更多奇幻佳作面世,而不是大家挤去影院看各种重映。
《秘密花园》观后感(四):我的童年没有在此归来
首先得要说明《秘密花园》是我童年最爱的童书之一,翻来覆去读过很多遍,甚至到现在谈起来,它的情节在记忆里也一点都没有褪色。而且鉴于我是一口气连续看了1993和2010两个版本的《秘密花园》,以下内容中可能时不时就要cue到原著和93版电影,言辞也许偶尔过激预警,望勿怪。
当我看完93版《秘密花园》的时候老实说我有一点点小失望,因为在原著基础上它的改动其实挺多的,以至于我寄希望于20版能够比93版更忠于原著一些,但是当我看完20版,我觉得我失望得实在太早了,跟它相比93版真的美好太多了。如果说93版仅仅是在剧情的顺序和细节上做了部分调整,那20版则简直是人物、剧情、叙事全方位垮掉。
20版的人物,从气质到性格,没有一个符合原著,嗯,就是“没有一个”,一个都没有,全员ooc,一个都不符合。(除了关于年龄和身量的推测,以下所有评论仅针对角色的气质、扮相和行为方式,与演员长相无关。)
坦白讲,电影刚开头的时候我对玛丽是没有什么意见的,在逃离霍乱的匆忙中被一众惊慌失措的仆人忘在房里的大小姐,没问题。但是往后看十分钟就能察觉出这个玛丽并不“孩子气”,她的气质是有些聪明气的,神态表情给人的感觉带点敏感,甚至有点小忧伤,诚然,这符合本作中苦求父母关注而不得、只能自己给自己讲故事排解寂寞的玛丽的人设,但这完全不是《秘密花园》中的玛丽。原作玛丽在故事开始时是个长期被耽溺享乐的父母忽视、身边仆人和奶妈唯命是从、认定母亲不爱自己、不希求母亲爱自己、自己也不爱母亲、面对父母的死都不掉一滴眼泪的这么一位坏脾气小姐,在这样的玛丽身上,骄纵任性、默认自己该有仆人的行为是合理的,但是放在本作这位仍对父母怀有情谊,甚至对母亲的死执念颇深,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过早地长大、懂了点世事的玛丽身上,小孩子式耍任性闹脾气的行为就显得非常突兀且做作(尤其是当她挑完食发完脾气转头就跟旁边小伙子说“你想听个故事吗”,着实莫名其妙)。另一方面,原著玛丽是在发现了秘密花园之后、在与玛莎迪肯和老园丁乔本的相处之中慢慢解放了孩童天性,逐渐从又瘦又丑的大小姐变成了健康快乐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儿。而在本作中几乎看不到玛丽有多少成长和改变,从头到尾大部分时间都因为纠缠着长辈们(到最后都没讲清楚)的往事而苦着一张脸,不谈孩童天性,连快乐的感觉都极少表达。如果大自然、动物、花草,以及写在大标题里的“秘密花园”都没给我们的女主角带来快乐,那这部作品还配叫秘密花园么?唯一值得肯定的是玛丽的衣服到底是有颜色的,没像93版似的给孩子整了一柜子“黑色、黑色和黑色”的裙子,但是就本作反复出现的那套蓝色衣服,水手领子小圆帽,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像唐老鸭……
科林身上存在和玛丽相似的问题,就是显得过于老成。原著描写科林头发略长、苍白瘦弱,“一看就是个经常生病的孩子”,在科林的选角和造型上明显93版更胜一筹,直发尖脸眼睛亮,跟画似的挺有几分被“金屋藏娇”的味道。但20版科林一进入视线,我只感觉他也就是个身板子长得比较瘦的正常男孩而已,况且他身量看起来挺高,说十三四岁都不过分。而且,和玛丽一样,科林缺乏最基本的孩子气,原作中的科林虽然任性骄傲歇斯底里,但本质上是个非常纯真干净的小孩儿,书中有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科林在与玛丽聊了很久之后才突然想起来“我们是表兄妹呀”这个简单的事实,两人为此哈哈大笑,本能的感情存在于理智之前,充满童真又十分可爱。以及,玛丽是在目睹了科林对管家太太和仆人们下达命令之后才萌生出科林就像个“小王子”的想法的,他俩刚见面时聊得非常热络,完全是孩子之间基于好奇的问答和讲故事。反观本作中,科林刚见面时就对玛丽吆五喝六,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毫无改观,也就是本作这个人物性格过于神奇的玛丽能依然跟他继续对话,毕竟原作的坏脾气小姐要是迎头撞上这么一位大少爷,估计也就没有下文了。
接着谈一谈苏比家的姐弟俩。比较遗憾的是93版和20版都删掉了苏比太太的戏份,因为她对玛莎和迪肯的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原著里苏比太太俨然一个理想母亲,我觉得她很像哈利波特里的韦斯莱太太,甚至还比韦斯莱太太更有文艺范儿。不太富裕还养了一家子的孩子,但是个性乐观,温柔和蔼。她不愿意用家庭教师之流来管束孩子,她鼓励孩子们去户外奔跑,给孩子们吃得饱饱,她和迪肯一样能分辨出各种动物和植物,她对待花草“也像对待孩子们一样”,可以说苏比太太是很懂生活、很爱自然、很有情趣的一位妈妈。她养出来的孩子,必定是独立、自由、善良、友好而且特别有趣的,他们可以淳朴,但决不土气粗鲁——而不巧这偏偏是我在20版玛莎和迪肯身上看到的特征。
先说玛莎,是没错,原著玛莎也惊讶玛丽居然不会自己穿衣服了(这一点被93版改掉了我觉得很可惜),但原著玛莎对待尚还娇气的玛丽更多的是一种大姐姐看小妹妹的感觉(她的确也是家里的大姐姐,照顾弟弟妹妹早就成习惯),小孩子不懂事,她并不特别介意,她嗔怪但并不责怪,引导但并不强势,而且她是真心照顾玛丽的,不然她也不会送玛丽跳绳、鼓励玛丽去种花种草。很显然本作把这些温馨的日常删得一干二净,20版的玛莎不仅没有大姐姐的亲和力,她看玛丽还总有一种不耐烦加上嫌弃的意味,而且还老是用说教的口吻讲话(包括后面对待亲弟弟迪肯),满脸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隐含骄傲以及对习惯了被伺候的大小姐的鄙夷。她会责怪迪肯不守规矩,妈妈会把他送进学校,来,复习一下之前提到的苏比太太的育儿作风,不必多做解释。与此相比93版的设计委实不错,玛莎逗弄一脸严肃的玛丽,一句“我以为小女孩儿都喜欢被挠痒痒呢”,妙龄少女的俏皮、乡村女孩儿的单纯、邻家姐姐的亲切全都有了。
而迪肯,迪肯在原著里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没有之一。日本有句谚语说:“小孩子是风之子”,我想迪肯就是这句话最好的具象表达,他的人物魅力就在于不怕风不怕冷的无拘无束,跑遍荒原仍然生机勃勃容光焕发,他会吹自己做的木笛子,和所有动物和所有孩子交朋友,“他能让砖地上都长满鲜花”。他就是个不会飞翔的彼得潘,是个手里握着“魔法”的精灵,连玛丽都说他“是个天使”。但20版是怎么表达的呢,20版迪肯不仅不像个孩子,连少年感都不存在,刚出场时一身深色军大衣(…),一脸沧桑、风尘仆仆,更离谱的是一上来就来了一套“吐沫为盟”的操作看得我是目瞪口呆,这就是我为什么觉得本作里的苏比姐弟格外土气粗鲁,会和花朵说话的苏比太太教出来的儿子会觉得手心里吐完唾沫再跟人握手很正常么?我对此怀有疑虑。而且这个迪肯似乎和他姐姐一样打心里认为玛丽和他之间有“阶级”差异,“除非你是个淑女”这句话潜台词是否是指“你们贵族不懂我们民间习俗”?另外让我最难以忍受的是,不仅编剧对迪肯性格把握一开始就走偏了,最能体现迪肯灵魂的情节还一点都没保留,没有迪肯陪玛丽修缮花园,没有迪肯和玛丽陪科林玩耍、学走路(学走路这么重点的情节居然不拍!),有时候甚至只是个背景板、工具人,更吊诡的是,不提那么重要的母亲苏比太太倒也罢,反倒偏要提一个原著从未出现的父亲,可到了我们也不知道这位勇敢的父亲到底有什么丰功伟绩。至此我可以判定,迪肯或许是20版《秘密花园》拉垮得最严重的角色。
女管家麦达克太太没有太多好说的,毕竟93版和20版都不太符合原著,把她改成了一个专横严厉的老太太。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演员形象的问题,93麦达克太太虽然一点不讨喜还独断专行,但她的戏份的确有那么一两场有点滑稽效果。但20麦达克太太(看了演员表才发现她居然就是韦斯莱太太),比起“麦格教授”,我觉得她更像乌姆里奇……
至于庄园主人克雷文先生,老实说我觉得20版科林叔是比93版约翰·林奇更适合这个角色的。93版表达得有点过分阴沉敏感,老让我想起希斯克里夫。其实原著里的克雷文先生跟玛丽对话时的态度很平静也很善解人意,而且写到科林房间时也提及,虽然他不去看望儿子,但很关心科林,房间里的好东西应有尽有。所以他应该是个虽然忧郁但大体上很温和的老绅士,这和科林叔真的太贴合了。然而令人吃惊的是20版克雷文先生居然比93版还阴沉敏感甚至已经到了比儿子还歇斯底里神经质的地步了,摔盆砸碗扔东西的情节我着实没想到……另外,原作里克雷文先生是认同小孩子应该自由自在地在外面跑的,结果这里也是气头上直接说把玛丽送学校去,说真的,你们可不可以放过寄宿学校……
最后再顺便唠叨两句电影本身的问题。这部电影的叙事节奏严重失衡,这是当我慢悠悠地看了大半部电影,感觉还没演到(应该的)正事儿,一看进度条电影却已经只剩三十分钟的时候意识到的。这里面无意义的镜头实在太多,最典型的就是关于两位母亲没完没了的“鬼魂式”闪回,闪到最后也不知道母亲们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更莫名其妙的是被玛丽称为杰迈玛的那只狗,活生生把知更鸟的戏抢走了一大半,并且他还就是只普通的狗,对剧情发展并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有这时长你拍一下迪肯收养的小羊羔或者那只叫“上尉”的狐狸都行啊!更更更离谱的莫过于结尾处房子大火,克雷文先生死里逃生,来到花园就瞬间幡然醒悟“我们的孩子们教会了我们什么啊”,此处疑惑,治愈克雷文先生的难道不是那个蓦然之间已经恢复生机、学会呼吸新鲜空气、学会了走路和奔跑的儿子吗?他回家看到的第一眼就是奔跑着来到他面前的科林啊,请问这个电影都快演完了走路还靠拐杖的科林治愈了谁啊?克雷文先生到底是被什么治愈了啊?
回到这部作品,“秘密花园”本身代表着无忧无虑,代表着孩子的世界,这个世界应该是用最本质、最真实的童趣和梦想结构而成的,《秘密花园》本身想要歌颂的就是这种孩童心灵里的至纯至真的感情,因为不谙世事而勇往直前,因为不染世故而阳光明媚——只能靠梦想来回味的童年就应该是阳光普照的,秘密花园里的童年从来不为过去陈旧的纠葛而沾上徘徊不去的沉重阴霾,童年本身就不应该这样。
一分给IP,一分给画面。不能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