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需而变》读后感锦集
《应需而变》是一本由Peter Merholz / Brandon Schauer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123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应需而变》精选点评:
●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
●产品的设计需要全局观及践行,因此也就需要团队各种角色成员间的紧密配合来实现。
●书中普及这些元素「用户体验」「同理心」「企业重视设计」「敏捷设计」「设计流程」,大概是09年的书,整个行业已经变得不一样了。但是在5年前能够看到这本书应该会有不少的帮助。
●太简单,翻译太差
●想了解世界上最好的UX工作室Adaptive Path吗? 那你不要错过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 ——Adaptive Path的设计师们
●这本书貌似是写给公司高层看的,就在说设计很重要很重要,要重视重视啊,至于怎么做好设计,则没啥内容。。。
●就认识了“同理心”
●案例故事尽是些陈年往事
●讲empathy, co-design, rapid iteration,比较务虚。
《应需而变》读后感(一):受用
这本书还是挺受用的。很薄,做设计、产品的不妨看看。句句有力。
——“要学会同理心,真正的理解用户。”
——"真实的体会到用户使用软件时的情景,给出一个漂亮、互补、完美的解决方案。"
——"手机、Web、客户端不同层面的合理分工可以让每一个接触点发挥优势,去掉不合适的功能来避免挫折。"
《应需而变》读后感(二):还好
这本书还好,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有关设计的感悟随笔,但是你不要期望有一个系统的一步一步深入的指导。感觉它就是一个简化版本的《用户体验草图设计》。嗯.....我刚刚发现了一个糟糕的设计: 我提交评论的时候,豆瓣提示"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但是并没有提醒我应该提交多长的评论。而且,提交的时候,把我之前的评价清掉了.....在微博横行的时代,评论短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懂。
《应需而变》读后感(三):内容还不错,翻译质量有待提高
书比较薄,内容还算不错,就是一些地方的翻译不是很白话,让人不易读懂。
书中重点强调了设计要作为公司战略,设计要以用户体验为主。
感觉本书主要讲了理念,实操和实例较少,不易执行和操作。到是适合开拓思路,拓展视野,其中柯达和苹果的例子较多,也较有代表性,值得看看。
马上读到最后一章了,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和没太读懂的失落感并存。在读完后,需要重新回顾总结一下,否则书就白读了,呵呵。
《应需而变》读后感(四):希望读完原版后能加上几颗星?
不知道是原书的表述就是这样还未点到就止,还是译者翻译上语句的问题,总是让人有一种不够酣畅的感觉。
不过此书的翻译上确实还有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但是作为设计书籍匮乏和偏主观的特点,确实需要更多这样的译者来帮助分享更多有用的知识。
这本书是在飞机上来回的两个航程上看完的,看完了之后不知道它想告诉我们什么,也许本人愚钝,没有设计的慧根吧。
所以,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想去看原版。
《应需而变》读后感(五):薄而有料
外国人写的书,逻辑思维方式和大纲完全不遵循中国人思维,不过看后用Mindject进行整理,发觉还是有些料的。
核心:企业竞争力是用户需求研究、设计、敏捷的技术开发。
围绕核心进行阐述,其中不乏绵羊理论、同理心、人因、经济理性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评估式研究与生产式研究的差异等专业名词的讲解。如同标题,应需而变,需求不可多不可少,不可大不可小,不可肆意增加或减少,要根据核心用户,核心人群的需求进行调整,根据市场反馈的情况,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整,调整框架结构,调整流程,调整方法,调整模式,调整时间和计划等。
好的产品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的系统。不仅仅是仅仅关乎于产品,还与公司战略,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
M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