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
《京华烟云》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9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时在看《京华烟云》与《浮生六记》,私以为,本书更适合“晚清小红楼”的称号
●看的厚厚的胶装本,还在读书的时候就买了被搁置了多年才拾起。常被自己用来安利这本书的说辞就是,这书读熟了跟老外介绍中国文化信手拈来。值得再读!
●书是没的说。但没觉得木兰是多么真性情。八面玲珑的传统美德女性,道家女儿之评价过誉了。
●《Moment in Peking》的原名表达了作家创作初衷:"their own story was but a moment in old, ageless Peking, a story written by the finger of Time itself."
●很好的一本书
●9百多页到底没能在一个月啃完。。。阅读中最为乐趣的莫过于猜猜他用英文写的特有中国名词到底对应的是神马东西,比如地名,比如饮食,比如俗语。私以为中国人应该从中能更多得到回忆与乐趣,于老外更多的则是对过去中国习俗的惊奇吧~~节奏有点慢,有空再接着读吧。。。
●看了三遍,电视剧一遍,汉语版一遍,英语原版一遍。还是觉得回味不够。姚木兰真是一位奇女子。
●他发明了自动发牌机,自动门锁装置,编了英汉词典,写了京华烟云,将humor译成幽默。他曾经说过"若为女子身,必做木兰也。"可见他心中的理想女性就是他笔下那个真诚、善良、聪慧、自信、坚毅、才华横溢的姚木兰。他就是大师,林语堂。
《京华烟云》读后感(一):人世辗转
人这一世,是怎样的辗转。十岁的姚家大小姐能想到三十几年后的自己是在怎样的社会吗?虽然一开始就不喜欢素云,可是到她为国牺牲的时候不免会感慨人世沧桑,曾经的飞扬跋扈牛家,从大小姐到曾太太再到白面儿皇后,最后却是为国牺牲,她又怎么能预料得到呢?
木兰木兰,多完美的女子,做女人应该像她那样。莫愁像薛宝钗一样,面对生活,她坚韧而冷静。红玉的死,是命,是她太相信命,她就是林妹妹,像立夫说的,应该有六行,因为红玉是属玉的。曼娘是冰清玉洁而美丽的,她一生没有被安恩看过的身体却那样挂在了那里,试想,如果平亚不死,社会没有这样的变动,她会是一个美丽富贵的诰命夫人,可是谁又能想得到呢?
这书真的很棒,我太喜欢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二):京华烟云
终于结束了这本巨著!从年初到现在,时间跨度比较大,零零碎碎的时间凑在一起,甚至在考试前期复习阶段还很有兴致地品读此书,当然也是因为那时候涉及的内容是欢快的。读完结局,内心顿时轻松许多,战争的一些片段已经让我感到沉重了。
阅读此书的动机已经不太记得了,但明确地知道赵薇版电视剧,虽没有完整地观看,其中几位主角对于我的阅读还是起了促进作用的。及至阅读完毕,发现电视剧相比原著的改编实在太多,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任务。我还是很喜欢姚木兰这个角色的,她的优雅、她的某些处世方式(必须指出是某些)很令我欣赏,而她对于孔立夫的感情也让我认识到爱情有时候是可以这样的。其实我自始至终都不知道立夫是否了解木兰对他的爱,但是木兰明确的表现出来了,莫愁也是知道的,只不过他们都控制在合适的尺度内。我常常想,如果也有这样一个人可以让我深爱,哪怕我们最终不能一起走到婚姻,我也会愿意的~
文章最后出现的战争描述一度让我不忍心继续读下去,真实的历史或许比这个更加残酷吧?这些只是极少数富人的悲惨经历而已。可是作者还是给了我们希望,在木兰和家人逃难的路上,他们看到了希望,我们也长输了一口气。是啊,有如此多的优秀儿女在,中国还是充满了希望的!
至于文中传达的道家理念,我还是没有太明白,姚老先生一直推崇的道家思想或许是不错的吧,有待了解~
《京华烟云》读后感(三):读后感
原本只是想看这本书,去图书馆的时候只借到了英文版,就当锻炼这几年所学的英语了,用了一个寒假多的时间,总算是磨完了,大概的故事情节也都能读懂。
被先入为主的思想占据,木兰理所当然的成为女主角,因为她太过完美,而不成我最喜爱之角色。木兰自始自终还是个传统的完美女性,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庸之道,她没有冲破传统的婚姻束缚,屈膝于父母之命,也是为妹妹做出的牺牲,之后也是一直保持着对立夫的纯洁友谊。多年之后,孩子也已长大成人,而她依旧还如当年的她,这可能是她早熟的一种表现吧。在其他的人物当中,作者刻画的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凹凸有致,真正是性格决定命运。莫愁在这之间显得更加睿智而机警,命运也相对木兰比较幸运,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通篇以中国近现代作为背景,以1900年义和团运动逃难作起点,以1938年抗日战争逃难完结,跨越了主要人物的整个青春韶华。老一辈人如姚思安等在正式抗战前走完一生,这是告别过往,新一代如Atung等加入了保卫家园的战争中,迎接中国真正的独立。木兰一代是整个过渡时期的人物,家族的兴盛衰微紧随国家命运。在历史的大洪流下,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而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和奋斗精神才真正推动着家国进步。
《京华烟云》读后感(四):再读《金华烟云》
这本书我在学生时代看过,可是那时因为涉世未深,对感情也是懵懂无知,所以并未留下太多的感动。可是这次重新读这本书,内心很激动。书中的人物让人很感动的,木兰,木兰的父亲,曼娘,莫愁,立父,在他们身上你可以体会到父子情深,姐妹之情,友谊,爱情。
木兰没有我们现今社会定义的成功,可是她无疑又是成功的。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敬畏和付出,对亲人,朋友的慷慨善良,在知识她是聪慧的,在为人处事上是智慧的。她能享受生活的富贵,也能接受过着乡村妇人的生活,并且都是享受其中,所以纵然生活在社会的动荡时期,曾家大宅的封建,守旧的大宅中。她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并且将这中快乐影响给身边的人。
作者并没有给予木兰特别的东西,比如传统小说中女主有一群爱慕者在身边保护自己或一个惊艳的身世。在书中,你可以感受到的是木兰是一个很平凡,有血有肉的人,甚至于她的思想中也有一部分的封建社会上的那套理论,但是她与时俱进,并能用自己的智慧过得很快乐,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她善良但是并不软弱,从下人对待的她的态度中你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虽然她没能嫁给自己的爱情,但是能从爱情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在婚姻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我想木兰这样的女子不管是生活在哪个时代,她都是男人想娶,女人想为之朋友的人。难怪林语堂说木兰是他理想的女子。
感触最深的是木兰面对丈夫荪亚喜欢上女学生曹丽华时的处理方法和反省。她用自己的美丽,智慧和大度面对曹丽华,用包容和理解的态度面对丈夫的出轨,使曹丽华成为自己的朋友,让丈夫在不尴尬中反省自我和敬佩她。并且在处理好这之后,她也很快的反省自我,于是重新改变自己穿衣风格和生活方法。我想出轨在现实社会上时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能想木兰一样机智的处理和面对的,应该没有几个吧。
纵然我们没有木兰的美貌,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让自己成为像她那样智慧,善良,热爱生活,有勇气找回和面对真正的自己的人。 我想这是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五):中国人的生活
这是我第二次读《京华烟云》了,距离第一次读已经9年了。Moment in Peking是我大一时期读的第一本英文小说,这个月重新借来读,觉得9年前的内容都忘了,像是读新书。这样的感觉真好,大概跟九年前比,我也是一个reformed的人了。
读的过程中我本来很反感林先生有意无意的抄袭《红楼梦》,人物的布局啊命运啊行为啊,觉得什么都好,但抄袭是硬伤啊。可是读到最后觉得木兰融入时代的洪流发现她作为无数中国人的一员,在延续着中国人的生命,这无数的生命中发生的故事本来就是一种传承和延续,所谓“抄袭”也可能只是世间烟火气的传递和生命力的传承。生生不息得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爱情和婚姻,林先生的态度其实挺明确的:这是两码事。木兰爱着立夫,却又幸福得嫁给了孙亚;后来在后海在泰山在监狱在逃生的路上无数次想到这份爱,木兰都小心翼翼藏起来,小确幸吧。关于孙亚和曹丽华那段,木兰和父亲的处理方式真的很假;但从木兰口中说出了对男性对婚姻的一些观点:妻子总是别人家的好;生活需要情趣;婚姻是金木水火土的搭配。
最后就是道家思想和家国情怀。可惜作为一个青年,我觉得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上自己做得很差劲。不知道历史就谈不上未来;不知晓自己的identity就很难讲世界公民。现在,真的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摘录两段:一段关于道和无为;一段关于竹子:
If they are right, they will do some good, and if they wrong, as in this individualism. Don't worry. Let them fight it out. When a thing is wrong, they will get tired of it themselves after a while. Have you forgotten Chuangtse? Nobody is right and nobody is wrong. Only one thing is right, and that is the Truth, but nobody knows what it is. It is a thing that changes all the time, and then comes back to the same thing.
The peculiar shapes of bamboo leaves and tall slender trunks always suggested to her a smiling slender maiden with a fringe on her forehead. She thought often how the shining, brownish-yellow-and-green surface of the bamboo trunks was a well-known symbol of the gentleman, the straightness of line suggesting independence, the hollow center standing for open-mindedness, and the hard joints standing for the gentleman's integ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