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风云》经典观后感1000字
《十月的风云》是一部由张一执导,李仁堂 / 张平 / 朱一锦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论什么派,都要拥毛,四人帮又是右派余孽又是地富反余孽,还是资产阶级复辟。这部还是完整的有质量,镜头语言也很老道。
●Cinema on Hua's period, the neglected transitional period. The doom of Zao Fanpai for their capitalistic sabotage?
●“地地道道的资本主义复辟”,这些电影也不是拍给工人农民看的,是拍给知识分子看的。什么党委书记、市委书记、记者、工程师,政治上的问题哪是普通人能懂的,不然都成了政治家了....
●文革电影
●中影史:是为拨乱反正时期揭露“四人帮”的影片,以文革后期广大干部群众同“四人帮”做斗争,以及“四人帮”及其爪牙迫害老干部、知识分子、革命群众等为主要内容。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比较简单,斗争矛头主要是“四人帮”及其死党,有的内容更是直观地说明“四人帮”是破坏文革的罪魁祸首。
●最后一战
●豆瓣评分比我想的要低呐!一部政治服务性质的电影!看老电影总是又想笑,又心怀一丝敬畏。
●为了毕业论文找来看的片子,虽然又红又专吧意外的还挺感动,那时候的台词写的可真好:“徐建,不要忘了走过的路啊,你还记得,解放南京,占领伪总统府的欢呼声吗?你还记得,淮海大战的决战情景吗?你还记得,在延安窑洞里我们一起学纺线的艰苦岁月吗?你还记得娄山关大捷吗?”“历史不允许我忘掉。”
《十月的风云》观后感(一):十月的风云
因为手头有点事情,所以这部电影一开始是听得,但是听了十几分钟之后感觉不对,分不出好人坏人,戏中每个人都是大义凌然的说话声,每个人都站在高处,只听得造反派和走资派的斗争。1977年的电影,哪个是哪个还真不好分。
忙完手头事情坐下来看,这一看才知道原来很清楚,李仁堂主演,自然是正方,那个大义凌然的记者是叶琳琅扮演,而且和和马书记住洋楼喝咖啡,自然是反派。剩下的就没有可说了,因为很公式化。
现在的造反派很多都在跳广场舞,走资派呢,一大早超市开门时有大量老头老太往里冲,这里面就有不少走资派了。现在的日子,造反派少了精神,走资派少了物质。
遇到这种稀缺的文革风格(未必是文革期间拍的)的电影,往往就忍不住,看完还得扯一番。
这片子片名很直接,讲的是就是10月,1976年的10月前后。
开头也很开宗明义,一上来主角写的书法就明示: 继承毛主席遗志,听从华总理指挥 。显然1977年这个年份就非常符合语境了,到了1978年,英明领袖慢慢就不那么“英明”了,1976年末刚干完仗,还没空艺术化表现。1977年正好,能让人们回顾时欣赏到一个没有毛主席的个人崇拜时期。
影片基本继承了文革拍摄手法,正邪两大方,正方省委书记也是军队政委,机械厂书记,都是打过仗的,也就是剧中说的“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的人,反方就是马书记和张记者,也是所谓的王副主席的特派员。其他算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有消极避世的,有幡然醒悟的,有纯粹的反方打手。
故事的舞台虽然发生在一个城市,主要还是一个厂,但直接对应路线斗争,与文革时以小见大的故事框架完全一致。
片中的矛盾冲突也非常鲜明,反派的理论是,社会矛盾是走资派和造反派的矛盾,主要政策就是造反派好,要斗垮走资派。正派的理论是,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且斥反派理论是资本主义复辟。乍一看这两个理论都号称是主席的思想,没啥区别。
不过开始不明白,想想倒是有区别的,走资派是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当权派,主要就是南征北战的老干部,造反派都是帮年轻后生,也就是文革新贵,这个的确是四人帮观点出发的矛盾。这个理论一旦站住,就说明当权的主要是走资本主义路线,那可不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了么。所以正派的说法是合理的。
如果把这部片子和《欢腾的小凉河》这部纯粹的批邓文革电影对比起来,就会发现从理论逻辑上,两者大致相同,但都是站在派别的角度考量,而且反派的思想由于鼓励年轻人造反老头子,可能更有蛊惑性。但为了批倒它,就从阴谋诡计的角度出发去狠批,也是一种策略性考量。
而且这片子,除了一些必要的口号,其实政治上的说话都很含蓄,虽然意有所指,但都比较符合人物身份,高层不斗出结果,底层一边躲着说、一边使劲含沙射影,非常有意思、
总的来说,这种片子,看一部少一部,当文献电影看,很适合。
《十月的风云》观后感(三):时间线整理
2,继承毛主席遗志,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主角写继承毛主席遗志,听从华总理指挥,开头太尬聊了,5,要继续长征哈哈,引用列宁病危时46人声明书和托的公开信,反派让何凡多住院,9,卫视说聊天时间到了,是监视政委?11,因为剧本被批判,四人帮说不为错误路线生产,工人一直忙生产,没有考虑按既定方针办的遗嘱,14反派说斗谁杀谁,不抓班子,不啃掉大儒小儒是不行的,真露骨,16,西化的生活啊,高珊从批林批孔以后没有反潮流的精神,19,记者曾经,带着文攻武卫宣传队进厂宣传,问书记对wenge态度如何,又问对造反派态度如何,这就说不清了,22,上面的斗争那么复杂,你闹得清?26,毛主席周总理最关心的设备让造反派停产,到处搜老干部的材料,27,为供蟾主义奋斗终身,难道能把晚年留给自己吗,哈哈。19,32凭着记者的职务跟身份就能参加党委会哈哈这是指谁,这是党委会,不是股份有限公司,33书记家里挂着鲁迅,36,被批的剧本在太行山上有没有原型,难道老干部不值得歌颂?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们就必然成为民主派走资派?38有人偏要美化吕后,39,政委的老婆是书记老婆的领导呵呵,40,天天逼着省委转弯子,但个个都是老顽固,42,马冲就是派系头头,记者是北京来的呵呵,毛还说过不善于辨别特殊情况下隐藏的人?43反派密谋的时候拿着红旗杂志,45,高珊原来是造反派的领导,按既定方针办的临终嘱咐《人民日报》提了,华的悼词中没提,47按既定方针办就是让造反派和走资派决战到底,让民主派走资派继续掌权我们就要人头落地,51,“洪口”挨骂了,光明日报有重要文章,即指《按既定方针办》下面办事难,关键是个权字,“讲了十年策略了又怎么样呢”,斗了十年为什么不早抓军权呢,“不是在搞第二武装吗”,56,打圆场说73信箱,那是条条专政,应该改革,59,卫东机械厂,保卫东方呵呵,我的身体很好,我还能够为党工作哈哈,1时10分,书记说鲁迅说过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让他们不舒服,然后撕了离职表呵呵,记者拿出了光明日报,然后书记在背悼词,15对主席宣誓太假了,眼线都看到了好吗,16,比在太行山上反扫荡还复杂,高珊说可惜我是个晚来者呵呵,20,要撞车杀书记,桌子上放着茅台,搞了十年,连一个团一个师都没搞到手,临到打仗了才来搞武器,搞了帮秀才大喊大叫顶个屁用,“三小姐你不要忘了你爷爷和父亲的下场”,“你也不要忘了反右时的候党内受处分的教训”,“首长用了多少年的心血几个回合来夺取最后的胜利”,见上帝,呵呵,23,打手直接把雨衣扔到沙发上,脚踩着沙发,牺牲了司机,就是政委的儿子呵呵,27,寸权不让寸土必争,将来一笔一笔算,给华总理报告,说西山市情况好转请党中央放心,然后坐着加长版红旗走了,小徐“没有辜负了党的培养”,“这笔血债一定要清算”,呵呵,看望了老战同志(?),痛说历史,可惜淮海大战的功劳后来不归主席喽,赖谁呢。34,市委要开会,政委说不是是批虚联络站要开大会,主席说多少年内都有蒋家王朝的代表在活动,“我的历史上不曾有过国民党反动派的烙印”,“赫鲁晓夫也说过他是矿工的儿子”。36,上面来人取货,记者要逮捕证,“公安大全我还没拿到手”,特派员说我有,记者“首长什么都为我们想到了”,37,生命其所以可贵就因为战斗而存在,为战斗显示它的价值呵呵,41,接到了军委电话抓了sirenbang,然后两个老干部抛开一屋子人出去了,真讽刺。最后打绷带鼓掌太假了。直接说粉碎了sirenbang啊。
赤裸裸的报复剧啊,这种反wenge片的技巧比wenge片粗糙了不是一点半点。看反派一口一个“十年”“十年”的,抓了sirenbang无论怎么说是无法继续wenge了,英明领袖就是喊喊口号罢了。
《十月的风云》观后感(四):看老电影《十月的风云》
《十月的风云》是峨影厂1977年9月摄制的,编剧雁翼,导演张一,副导演滕进贤,演员有李仁堂、张平、朱一锦、贺小书、叶琳琅、刘子农等。
这部影片是描写老干部与四人帮做斗争的故事,上映时距离粉碎四人帮还不到一年,时间这么短促,能拍到这个程度也不错了。它描写了四人帮在某市的帮派势力准备响应四人帮号召,武装夺权,还根据王洪文要求,在某兵工厂私自制造武器准备用于武装政变。当时看电影还感觉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但今天再看,其真实性如何就不好说了。
我个人感觉:第一,即便四人帮真想夺权,也只能是最高层的想法,而这属于绝对机密,地方基层造反派不可能清楚中央高层的斗争内幕,他们不可能像片中描写那样,有改朝换代武装夺取政权的想法。像为发动政变而生产武器这种事情恐怕只有上海才会做,其他省份不可能,毕竟生产武器是有严格程序的,没有军队的指令,只靠地方政府自行操作是不可能的。
第二,四人帮真的想搞政变吗?我觉得未必,那是一帮文人,既不懂军事,又没有军队的根基,又不掌握近畿部队。王洪文虽然当过兵,但只是基层小兵,完全没有军事战略素养,甚至战术素养都未必有,顶多是个民兵司令水平,而民兵在国家政局中只能是配角。张春桥虽然理论水平颇高,但在军事方面也是门外汉。他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到被逮捕有将近两年时间,却基本上没有在军队掀起什么波澜,军队还是掌握在叶邓手里,期间陈锡联主持了一段时间军委工作,也没有配合四人帮做过什么事,叶帅的威严还在。如果张真的想搞事情,他完全可以在军队政工系统大量培植自己势力,与掌握军事的老帅分庭抗礼,中国一向是提倡党指挥枪的,而政工人员地位也是很高的,张没有这么做,说明他没有这个深谋远虑,说到底他只是个文人理论家,对宫廷政变这类事情一窍不通,这点连华国锋都不如。他即便想夺取最高政权,脑子里想的也只能是苏联那一套,就是勃列日涅夫夺赫鲁晓夫权的招数,通过中央开会这种合法程序进行。张春桥一直是想当中国的苏斯洛夫,以理论导师的身份控制中央,让江青王洪文在前台,他在幕后。或者当总理掌握实权。
片中有很多那个时代特色的东西,现在的人恐怕很难理解:
比如李仁堂关于托洛斯基的一番话,代表那个年代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符合那个年代干部讲话的特征,那个年代很注重马列主义理论学习,毛主席多次提出干部要学马列,学理论,除了马列原著外,还包括联共党史,所以那时干部发言时有关国际共运的典故经常随手拈来。现在我们都知道联共党史是被斯大林阉割过的,当时可是作为真理来应用的。
再比如两个造反派聊天时互相揭底,一个说对方是地主后代,一个说对方是漏网右派,以此说明双方都是出于他们阶级本性才搞破坏的,这显然还是当时的观念,当时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就是坏人的内容。批林批孔时曾说过林彪是形左实右,本质右得不能再右了,所以后来批判四人帮还照葫芦画瓢,说四人帮也是极右,这就是把右和坏划等号了。尽管他们的表现明显极左,也要说成是极右。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他们的出身有什么关系嘛,他们干坏事完全是自己的事。这就是时代的差异。
朱一锦是洪晃的继母,演过《五朵金花》里的拖拉机手金花。本片中她扮演一个曾经的造反派,后来积极向党委靠拢,成为一个积极抓生产的厂干部。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之一。刚粉碎四人帮时,中央精神对造反派还是要一分为二,严厉打击那些顽固追随四人帮死不改悔的“闹派”,而对积极向党委靠拢的“保派”则持团结态度,本片设立这个人物就是为了图解中央政策。邓希贤上台后,只要是造反派就统统死啦死啦滴,不管你后来表现如何。甚至很多省份里那些文革中继续工作的老干部也不管四七二十八统统死啦死啦滴,这就把揭批四人帮变成了派性斗争,当时的术语叫“翻烧饼”。
片中刚开始,市委书记来看望下属工厂党委书记,一个人掂着一篮水果就过来了,现在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看后肯定不会相信,要搁现在,书记后头怎么着也得跟着一大帮人,有人专门掂东西,有人照相。
片中有一些明显的不合常理之处。比如李仁堂和叶琳琅关于列席党委会资格的争论,两个人都没说到点子上。记者敢于列席党委会,必然有上面的授意和授权,肯定会通知相关部门,这是常识,不可能让当事人自己凭着当过造反派的身份就提出要参加党委会,因为这并不是理由,当年的造反派多了去了,谁都能因此参加常委会会议岂不乱套了。这表明编剧不太了解当时的官场程序。至于李仁堂把这扯到资本主义复辟上更不靠谱,挨不上。
还有,马冲只是个管工业的市委书记,怎么能有权撤销一个军工企业的党委书记?当时这种大企业的书记都是副地级,甚至大都兼着当地党委的副书记,而且军工企业是条条管理,地方党委想换人必须经过行业管理部门同意,哪能一个地方党委的副书记一句话就能撤销工厂书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