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帝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帝國》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28 03:35: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帝國》的读后感大全

  《帝國》是一本由Ryszard Kapuściński(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著作,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152.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國》精选点评:

  ●我喜欢这样优美的文字,生活的恐怖以及未来的不安定就这样平静地娓娓道来,仿佛这一切已经做好准备,只待发生或者没有发生。

  ●Россия есть Россия.

  ●病了能好么?

  ●就连现在也是暂时的,俄罗斯的实力不足以维持向心力

  ●

  ●XB

  ●卡普钦斯基

  ●從記者的眼光看待前蘇聯,著實不一樣,讓我領略了震撼,感動,擔憂,憤怒各種不一樣的滋味!

  ●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虽然事情已经很久远,有些地方读起来有些晦涩,但是作者依旧用不少闪光的片段牢牢吸引着读者的目光。例如,领袖像章,寒夜买糖,白兰地的酿制过程,沙漠中的人们..这些段落细节之深刻和精准,让人目瞪口呆,思绪完全飘到他所呈现的那个世界。最后以战争和和平中的一段对话结尾,也很意味悠长。

  《帝國》读后感(一):期待这本书!

  会给你带来很独特的感受。!!!!!!!!!!!!!!!!!!!!!!!!!!!!!!!!!!!!!!!!!!!!!!!!!!!!!!!!!!!!!!!!!!!!!!!!!!!!!!!!!!!!!!!!!!!!!!!!!!!!!!!!!!!!!!!!!!!!!!!!!!!!!!!!!!!!!!!!!!!!!!!!!!!

  《帝國》读后感(二):评《帝国》

  我想说的是:竖版书看起来真费劲!经常看完一列想看下一列的时候,对不齐,需要用手比划着看。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纪实文学”的感觉,我相信俄罗斯人读《帝国》,就像我读皮特的《江城》、《寻路中国》和《甲骨文》的感觉,以及朝鲜人看《我们最幸福》的感觉差不多吧,我好奇的是《帝国》在现在的俄罗斯算禁书么?

  书中有很多长句,似乎是从很长的英语定语从句翻译过来的,读起来略吃力。

  读到最后部分,感觉到故事的张力,其中解析苏联剧变的视角很独特。这书出现最多的一个人名是史达林。

  《帝國》读后感(三):苏联帝国已经瓦解,我们会走向何方

  个人崇拜的像章、海关的蛮横查禁、宗教的肆意摧残、少数民族的倾轧、政治异己的流放、媒体言论的完全管控、集体农庄的盲目、农民的饥荒与流离、秘密警察、自然资源有计划的过度破坏、沙皇、共产主义、帝国集权文化积累的恶习……所有的一切你都会发现是多么的熟悉。原来鸡犬相闻的两个帝国,历史问题的呈现竟何其相似也!

  在柏林墙倒坍的那一年,作者走遍帝国,看平常百姓,看这个民族是在怎样与时间对抗。他从普通人的生活出发,对数以百万穷困、筋疲力尽、挫败和赤贫,寻找着食物、衣服,有时只是求得可以起身屋檐的市民进行细致的描述。

  所有的描述,对于当下另一个帝国的君民都可以说是一种惨痛而又血淋淋的对照。相同的帝制在我们北面已经轰然倒塌、历史的车轮终究沉甸甸的压过那些集权者的坟墓。

  曾经80多年运转帝国的唯一政党,曾经那么的不可一世,就在1991年11月底突然被宣布为非法组织!曾经像木乃伊一样的神秘强硬而不苟言笑的他们的领导人,就那么的失去所有权利,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克林姆林宫的长椅上。曾经的1/2个世界,曾经的乌有之邦,曾经的人类精神崇拜城堡,突然就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帝国之南的我们,将会走向何方?!

  《帝國》读后感(四):評——瑞斯札德《帝國:俄羅斯五十年》馬可孛羅

  評價歷史難,評價歷史人物更難,評價一個大國的歷史真是難上加難。

  二十世紀的開頭以蘇俄的革命開始,又以蘇聯的解體為尾聲,猶如一座超級大廈的建起與崩塌,而大廈的內部結構與運行細節及她的建立崩塌的過程又是每個對蘇聯問題感興趣人最關注的。

  有關蘇聯的書我真是讀了不少,可這部台版書卻是波瀾國寶記者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傾盡全力與心血的著作。在華沙受教育的著者本人完全抱著批判現實主義的立場來完成大作,為讀者全方位,多視角地解析俄羅斯——這個神秘的國度。

  著者採取散文的筆調,不拘泥於形式,從自己的西伯利亞之旅談起,首先帶著大家進入這塊冰漠的荒原以及人民,在他看來,西伯利亞不僅酷寒,而且讓人不可思議。冰天雪地,人造的城市,還有自帝俄時代就是流放政治犯的天然監獄,從這裡能瞭解最真實的史達林的大清洗的寫真。

  接著,著者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特寫:亞美利亞,烏克蘭,莫斯科,分別象徵著納卡衝突,大俄羅斯主義及對烏克蘭的鎮壓(大饑荒),蘇聯崩潰前的“八·一九事件”,幾個特寫讓讀者深刻理解蘇聯的實質。既反映了著者的學識水平與文字功力,也避免了枯燥冗長的流水帳。

  本書所反映的是諸多方面的情形:從在蘇聯旅遊過程中的每個細節,到那裡的人民;從蘇聯當局摧毀聖彼得大教堂到大清洗,大饑荒;從普通百姓的貧苦生活到特權階層的奢靡墮落;從邊緣城鄉小鎮的點點滴滴到首都莫斯科的權力核心的角逐。也记述了著者本人在那里受的教育:秘密警察突然检查学生佩戴领导人像章的轶事,极具讥诮反讽的意味。

  著者不愧是資深記者,在書中引用了文學作品中的經典箴言(把每個時代比喻行駛的火車),還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冷笑話。在闡述分析解體的專題中,則用了三個細節場景,分別反映社會,軍事,政治三個層面;在最後的“八·一九事件”中,保守派的軍隊居然沒有食物供應,最後莫斯科市民帶來食物,漸漸導致了天平向改革派方向傾斜,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決定歷史。

  我個人認為:此書是一部融歷史,地理,政治,社會,蘇聯專題於一體不可多得的紀實文學著作。讀完她受益良多,不讀之則會後悔。

  《帝國》读后感(五):《帝国》| 尽力到达时间、体力以及机会所能达到的任何地方

  - 和帝国初次「相遇」-

  卡普钦斯基的《帝国》具化了我对历史的某些想象。读史书是件挺反人性的事儿,明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却要强装上帝视角,高屋建瓴地俯视时光隧道里的芸芸众生。所以我一直认为,应当先读文学、读纪实作品、读回忆录,将自己浸淫在那段生活体验中,再去抽象、去建构,去读大历史。

  “帝国”,听上去多么大历史的字眼。它可以是盖达尔笔下消亡的帝国,从罗马洋洋洒洒一路写到苏维埃,以学者的视角分析石油危机后,多米诺骨牌般倒掉的经济链条;也可以是康奎斯特笔下最后的帝国,剖析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们与俄罗斯民族纠缠不清的宿怨,最终是如何将帝国拆得七零八碎。但无论如何,帝国都是作为实验台上的手术对象,我们可以顺着科学的手术刀深入肌理,但它始终不是跑着的、跳着的、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与我们对话的,掩卷之后,我只敢说我对帝国有了一点点认识,但绝不敢说我认识帝国。

  “我和帝国初次相遇在连接波兰品斯克小镇和南方边界的桥附近……”我不知原文的用词是否也和「相遇」一样温柔,但是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抓住我了。我和帝国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即使它仍然是个可怕的庞然大物,也是个有棱有角、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知觉的存在了。

  另一个抓住我的是相遇的地点,「边界」是《帝国》中常出现的意向:「身为人,天生就不适合住在边境」「在光荣大地上失去生命的人,有半数是在起源于边界问题的战斗中输给了鬼魂。」边境可以有很多意味:封闭或开放、对抗或和平,因为远离权力中心,这里能自发生长、保护某些东西,但也正因为远离世人的目光,一些不宜在大庭广众下宣发的丑恶,也在此处暴露无遗。

  于是,一九三九年的九月底,一个七岁的波兰小男孩在边界与帝国初遇,此后的半个世纪里,他将持续游走在帝国的边界,从西伯利亚到高加索,从布列斯特到太平洋的马加丹,横越北极圈,抵达阿富汗,如他自己所言,「尽力到达时间、体力以及机会所能达到的任何地方」,唯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说,我们认识了帝国。

  - 童年的三件记忆-

  什么叫做「领袖」?卡普钦斯基只用两件童年回忆便讲清楚了。一是波兰的小学老师教俄语字母,不从「a」而从「S」教起,老师丧气地解释道:「孩子们,看我们书的封面,第一个字是什么?」——那本教材叫做《研读列宁主义》,它的标题开头是——「斯大林(Stalin)著」;前几秒我还在猜测,会不会是因为「苏联(Soviet Union)」?然后就意识到自己too young too simple,低估了独裁者的自恋程度。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是无奈,第二个故事就颇戏谑了:苏联秘密警察给孩子们发放「领袖」徽章,包括安德烈耶夫、伏罗希洛夫、日丹诺夫、米高扬、莫洛托夫、赫鲁晓夫等等,当然还少不了是别人两倍大的、斯大林同志头像的徽章,并要求孩子们全部带上。但是,前方的分拣似乎太粗心了,孩子们很少能直接分到完整的一套头像,要不有了日丹诺夫,却没有米高扬,有两个卡冈诺维奇,却没有莫洛托夫。如此便产生了「互市」,有了比价,四个赫鲁晓夫可以交换一个斯大林,一个莫洛托夫可以换三个别的头像。「领袖」头像的价值以他们的政治地位为基础,孩子们对他们地位的感知来自大人们的言语评价,然而在孩子的世界里还有些更单纯的评价标准,伏罗希洛夫对小卡普钦斯基的价值很高,因为「他身着军服,散发出战争的气息」,加里宁的价值也很高,「因为他长得像波兰人的爷爷…脸上还带着某种像是微笑的表情,在这群领袖当中堪称独一无二」。

  什么叫做「驱逐出境」?书本上读到的一般都是数字,某某年苏联从某某国强制迁移了几万到几百万人不等,至多再加一个可怕的死亡比例来增加血腥气。这里却能切实读到这种恐怖:「驱逐出境都在夜间进行,我们这边的方式叫做事出意外」,选择驱逐对象也相当随意,他们可能前几个晚上在一条街上进行扫荡,然后突然打住,转到另一条相距甚远的街道商户,但只挑门牌号是偶数的。犯罪给人带来的恐惧也是类似的。比起有目的的仇杀,我们更害怕流窜作案的连环杀人,或者是无差别袭击的恐怖分子。只在这些人的一念之间,一些人就可能幸免于难,同时另一个家庭家破人亡,在那段恐怖的岁月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睡前叮嘱居然是:「嘿,你,不要睡着了!」,该是怎样的恐惧可以让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下这样的命令?即使孩子最后真的睡着了,母亲也是绝不会睡的,随随便便的一点脚步声都会让她脸色苍白,直至天亮。

  这三个故事加在一起,合成了某种真实又诡异的微观政治图景。独裁者的权威不经意间渗透进生活,刻意制作的宣传偶像却被孩童做了意义消解,而真正残酷的政治,则发生在见不得光的地方、发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等到作者长大了,他就会发现,这些政治故事从来就没有变过,改变的无非是发生的规模罢了。

  - 无神论者的造神运动-

  在微观层面上,偶像的打造是一个个别在胸前的徽章;把这种偶像制造工程的规模放大,那就成了街头一个比一个宏伟、高耸的领袖雕像。

  1931年7月,斯大林通过《真理报》发布了一条消息,要在莫斯科修建一座苏维埃宫殿,而宫殿的选址不是别处,恰恰是基督救世主礼拜堂所在地。这座为纪念1812年抗法战争胜利、历时四十五年建成的宏伟东正教教堂,显然是被不动声色地判了死刑。卡普钦斯基的愤怒溢于言表,他用了一连串排比:让我们想象墨索里尼下令将圣彼得大教堂夷为平地,让我们想象法国总统杜马下令将巴黎圣母院夷为平地,让我们想象波兰的毕苏斯基元帅下令将雅思那古拉修道院夷为平地。这无法想象,但斯大林却毫无障碍地做到了,拥有三百万人口的莫斯科即将失去他们的大教堂、圣母院和修道院,但他们「什么也没说」。

  在内部的黄金、画作、珍宝、大理石等等被掠夺殆尽之后,破坏者以逐步爆破的方式将礼拜堂夷为平地。当日只留下这一张照片,1990年以后在原址上礼拜堂进行了重建。

  斯大林原本的计划是,建一座超越欧美的苏维埃宫,它的宫殿要比帝国大厦大六倍,顶上的列宁雕像要比自由女神像高三倍、重上两倍。苏联不能在高速公路等等方面超越美国,但是,说道「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看起来可以满足斯大林的野心。

  然而苏维埃宫最后并没有建成,无神论者斯大林妄图取代基督教上帝,打造共产主义神明(虽然雕像是列宁,可是他才是现世真正掌握实权的神)的伟大工程,到了赫鲁晓夫时代流产成一个供特权阶级享用的公共泳池。打败他的,恰恰又是社会主义制度自己:极低的办事效率拖沓了工程进度,无休无止的政治斗争分散了他的精力。布尔什维克党试图嵌进沙皇的造神传统中,证实它自己也能够赋予生命的源泉,结果,无论是这座流产的宫殿,还是它半个世纪以后自身的命运,都证明了它的落败。

  (未完,待续)

  来自 世界说 越越 尔乃戎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