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们》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孩子们》读后感锦集

2020-10-17 14: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孩子们》读后感锦集

  《孩子们》是一本由[日]伊坂幸太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们》精选点评:

  ●五个短篇由阵内这个人物融合成了一个长篇。我觉得阵内实在是很神奇的一个人,会在遇到校园霸凌时反而动手打被欺负的孩子,让他们产生面对同一个敌人的认同感;会认为世界会因为自己而停转;当一位妇人出于好意给眼睛看不见的永赖5000日元时,他会气急败坏的说为什么只给你钱不给我啊,说这和眼睛看不见不相干吧,你可真走运这样的话,一下子就化解了永赖因为看不见而受到过剩同情的烦闷,仿佛是在暗示“你和平常人没有一点不同”;他会故意让看不起父亲的儿子来看父亲的演出…虽然按照阵内的性格这些是他“正常的行为”,但还是觉得他很了不起。 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呢?罪与罚之间是否有清晰的联系呢?孩子的问题一定是因父母而起吗?

  ●人物塑造确实丰满,看完几个月后记忆犹新,但剧情实在略感无聊

  ●五个短篇,阵内真是个神奇的人

  ●伊坂老师!我敬爱的伊坂老师!

  ●坂本幸太郎比东野圭吾更可爱。

  ●typical伊坂模式!迷人随性的主角 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可爱死了 叫人团团转又打心眼里喜欢他

  ●3.5星 2020年第一刷 读起来很畅快

  ●准备做伊坂脑残粉(bushi)

  ●重读,为了《潜水艇》能有更亲和的体验。其实两次阅读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都是《孩子们》这篇里“我”和志朗调侃要给互相介绍女朋友的那段,自然又理所应当的还嘴绝对是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良剂”。已经是第二次“听”伊坂老师讲述同样的人生道理,但我这次只能打出三星,是我通透了思维还是厌烦了道理,不明白啊。

  ●为《潜水艇》重读。

  《孩子们》读后感(一):起身反抗

  我喜欢这个男人。

  男主还有作者。

  世界一直对我来说没有贫富贵贱,种族宗教,美丑。只有两种人,有趣的人和无趣的人。

  阵内这种男人多一些好吗!

  对父亲这种油腻猥琐事业有成的成功人渣,起身反抗,挥一计老拳,哪怕带着熊的头套。

  对银行劫匪,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和他们啰嗦,起身反抗,吐槽他们。

  对霸凌少年的其他不良少年,起身反抗,虽然拳头挥在要保护的男孩脸上。妙,笑劈叉。

  阵内,你是宝藏。

  他喋喋不休,他看似消极冷淡,他其实默默地看透了世界,却保持着孩子的纯真和热忱。看到问题少年的老爸在band任主唱时,那是我们每个平凡的我们一样的梦呀。他怎么处理的那么美妙啊。

  我不止一次的文学作品中看到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不是怪胎。

  阵内发现世界因为他失恋而停止了旋转。

  转身

  就去探索这个停止的世界了。

  我也是。我依然对世界好奇,有一天我实在忍无可忍地去问蜂鸟快递,为什么头上要装竹蜻蜓。。。。

  我时刻憧憬着那天我暴躁症犯了,旁边正好有坏人,我挥起老拳把这些坏人徒手打个稀巴烂。

  起身反抗。

  来来来,起身反抗。世界已经很无趣了,我们一起玩儿吧。

  《孩子们》读后感(二):一段很特别的时光

  伊坂小说中很独特的一部,人物的塑造盖过了故事情节的光彩,善与美是通过一切角色之间的关系表现的。当然,结构依然体现了“多重的构想力”,最后一章絮絮叨叨就只是为了解释那“一拳”的来龙去脉,这时的伊坂真像孩子一样天真又温暖。

  我们的主人公阵内,在伊坂宇宙中是一个很有分量和内容的人物。他在与本分的大学生鸭居、善良诚恳的家庭法院调查官武藤、拥有非凡感受力和先知般思考力的永濑的互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青年时期的阵内叛逆、乖张,喜欢弹吉他,喜欢喋喋不休地说胡话。作为调查官的阵内果决、嘴硬心软,拥有神奇的办事能力,常靠无厘头的想法和举动改变事情的走向。

  阵内是永远的孩子。他相信奇迹。伊坂认为,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我们就是要创造奇迹。”这个长篇在主题设计中也纳入了关于日本家庭法院制度、未成年人犯和家庭教育的深邃思考。阵内说:

  「和孩子们打交道,可不是讲什么心理学或社会学。他们不是统计数据,也不是数学公式、化学公式,不是吗?况且是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独一无二。那种说什么谁像谁的话,我可不敢恭维。我就受不了别人老说我像约翰·列侬。可是,有些调查官常常挂在嘴上的却是‘啊,这孩子是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这和以前处理过的案子是同一个类型’。这样把孩子们嵌进不同的型号里,孩子们会高兴得起来吗?这就像是情人节里所有男同事都得到了巧克力。从喜欢的女孩那里得到巧克力,满心欢喜地打开,却发现是和其他人一样的人情巧克力。这都是一样的悲剧。作为一个调查官,面对孩子,就必须抱着‘他和其他任何人都不相像,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孩子’的想法。」

  到这里,已是相当精彩的独白、相当有力的演说。可伊坂之所以为伊坂,阵内之所以为阵内,就是因为:

  「可正是说了这番话的阵内,还没过去十分钟,就已经拿起橡皮在报告上吭哧吭哧地擦了起来,还说:“不管了,这种事应付一下就好,反正少年犯的事都一样,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最后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了。」

  如果说爱与勇气是伊坂世界里的终极奥义,这奥义浮现在文字中化身一双翅膀,一半归音乐,一半归中二的力量。

  《孩子们》读后感(三):歪理战胜世界,放肆地创造奇迹去吧!

  “尸体总会散发出腐臭味吧?就算埋了也会散发出来。他们想要用爵士乐把这个掩盖住。”

以前看书看剧,总有角色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仰天长啸——“为什么我做的事都是错的?!”换成鸭居、武藤或者优子的话,估计要跪地大喊——“老天啊,为什么阵内做的事全是对的?!”阵内这个神奇的家伙,似乎无时无刻都在胡说八道或者给别人造成困扰,但好巧不巧的能够化解所有麻烦事,【未经任何人许可,就擅自飞越了世间的一切麻烦事】。

在银行里肆意妄为,成了个【连劫匪都要拖累的家伙】,甚至趁乱摸走了30万日元。

在公园里偷懒翘班,把自己打扮成【肯托洛伊】,藏在皮套里出手教训了一个【不知羞耻的家伙】,毕竟那个人还是他那个【最差劲的老爸】。

就算是失恋,也会细致入微地观察,直到得出【世界为了他停止运转】的结论,即便最后一头扎进了为勒索犯所设下圈套。

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阵内,担任起家庭法院调查官的职责,一方面会胡乱填报问题少年的跟踪表格,一方面也会义愤填膺地呵斥贬低这份工作的家伙——“我们的要做的就是创造奇迹!”至于具体的方法,可能是抄一本诙谐幽默的厕所语录,也可能是办一场热情爆炸的朋克摇滚演唱会。管他呢,对阵内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孩子们都在奇迹般地慢慢变好,不是吗。

世界上的纷纷扰扰,或许阵内才是那个孩子。被鸭居不留情面地讽刺为【因为讨厌而率先吃掉的面包边】,反倒给自己和别人喘息的空间,嘴里几里哇啦地胡说一气,去赢得所有世界上所有的歪理大战,甚至还会很骄傲地拍着胸脯去展示所谓的成果。阵内拥有过度的赤子之心,非但是脱离实际的,甚至在文学作品中都是不多见的,这种精彩度爆表的角色百般追求也不可多得,读完他的故事是需要怅然若失的。

伊坂幸太郎也很有魔力,新手拈来地将他创作的不同作品相互穿插,我在读《金色梦乡》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里面提到了《奥杜邦的祈祷》里面的轰大叔和旅鸽,这本也说了一句【“音乐有时是会拯救人的。”】,除此之外还提到了《阳光劫匪》里的四人小组。就算不能参考漫威构建一个【伊坂宇宙】——也确实没有必要,这种小彩蛋也会轻松搏得书迷们的会心一笑。

  《孩子们》读后感(四):小太阳伊坂幸太郎,不只是推理作家

  在世上一切事物中,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世界的运转从不考虑个人的意志。如果谁和恋人分开了,这个世界本该为他凝滞不动。——杜鲁门·卡波特1

  “人质也可能在面具下面吐舌头呢,对吧?”

  ——赶在下班前到银行取钱,却好巧不巧遭遇抢劫。劫匪只拿了一沓钞票,还勒令所有人戴上幼稚的卡通面具。

  2

  “调查官先生,你太笨了。不过,人虽愚蠢却不自知,这也不算罪过。”

  ——约谈的少年和监护人关系僵硬,豪宅中人人古怪:号称出门旅行的母亲迟迟未归、一向厌恶爵士乐的父亲大声播放萨克斯豪迈的曲调。

  3

  “为了失恋的我,这附近的世界停止运转了!”

  ——那对夫妻看似亲密,女士却没有戴婚戒。还有那个抓着皮包的中年男子,戴大号耳机的青年,看文库本的年轻女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这里一动不动两个小时了。

  4

  “最早的婚姻维持了七年,然后是五年,现在则是三年,世上本来就有那样的活法,仅此而已。”

  ——把女儿放在中间,让父亲和母亲朝各自的方向拼命拉,强求的一方会用力,而真正为女儿考虑的人一定会因为爱惜女儿而先放手。

  5

  “人打人难逃追究,熊打人总不会有事吧?”

  ——在我的世界里,身体周围的声音仿佛流水,有时冰冷,有时暖和。喧闹的大街是一条水声轰鸣的浊流,而深夜寂静的人行道就好像流水淙淙的小溪。

  今天的阵内似乎很不一样,连我的导盲犬都没有对他摇起尾巴。忽然,一阵不安袭向我的心头。我向左边转过脸:你真的是阵内吗?

  阵内是伊坂幸太郎《孩子们》一书当中的主人公。

  伊坂一向热衷于用文字的架构去模糊情节的先后和人物的关系。在大量第一人称叙述的交织当中,主人公阵内的形象被渐渐勾勒出来。就好像从他人的眼、他人的口中去窥探、去挖掘一样——你总会想,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这个阵内是真实的他吗?

  一个家庭法院里专门负责青少年犯罪事件的调查官。

  应该是怎样的大人呢?

  在人们的想象当中,做一个合乎社会规则的成年人,或许就意味着牺牲自己身上的童真。在那些一板一眼、循规蹈矩的期待当中,做一个有资格教育未成年人、让他们悬崖勒马的“训导员”更应当如此。然而,调查官阵内却带着他跳脱于常理之外的真实人设站到我们面前。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相信人生可以从一张白纸重新开始,相信孩童时光的天真可以长久地持续下去。

  阵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和漫画书盗窃犯、以恶作剧敲诈为乐的高中女生、以及他们荒唐透顶的家长打交道的调查官,他的人生信条可以说是再正确不过了。麻烦就麻烦在,他似乎没有不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

  这是一个会步步逼近持枪劫匪,自信满满地宣告“你们拿的都是假玩意儿”,然后严肃地请求“让我弹弹吉他”的怪人。

  伊坂曾表示,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最喜欢的形象是小偷黑泽,其次就是阵内。

  这两个角色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他本人的写照。无论是诙谐戏谑的说话方式、荒诞不羁的推理思维,还是那种我行我素的处世步调,都像是伊坂本人信步走来,用自己的笔告诉更多的“孩子们”:不要怕,我们都是孩子;或许我们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我们一定不能做个坏孩子。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塞进了伊坂满满的童心。在大量诙谐的口头语、双关语和看似轻飘飘又无厘头的情节之中散乱着各种伏线,直到最后才一口气收紧打结。他的蝴蝶结打得十分漂亮,让人不仅带着满足感收下这份惊喜大礼,还感叹能够遇到这样一个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成年人是多么幸运的事。

  不喜欢他的人会觉得伊坂有不少毛病:比如文字过于随意,情节有点幼稚,说好的严肃推理、反思社会呢?怎么总是这样怪诞的绑架案?而喜欢他的人只会想:啊,这个人是我的玩伴,是和我同行的、一个有趣的灵魂,仅此而已。

  负责少年案件的调查官,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孩子们》当中,伊坂借由不同的出场人物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上司说,要在通达法律的同时,又能将法律搁在一边来和孩子对话。同事说,我们是孩子们唯一的盟友。而阵内说,调查官就是“藏起手枪的牧师”,虽说必要的时候也会拿起手枪,他更愿意做一个倾听者,倾听每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

  这样的大人,又怎么会被世界所欺骗呢?

  伊坂幸太郎,是谁?

  法学院毕业的“模范宅男”,父亲在银座开画廊,自己则是个仿佛永远不会老去的娃娃脸。

  与东野圭吾、宫部美雪并列为三大日本当红推理小说作家,名作《死神的精确度》影视改编版由金城武主演,《金色梦乡》电影则由雅人叔联手香川叔相爱相杀。出道即获“新潮推理俱乐部赏”,此后更是横扫各大书店文艺部门,在日本推理界的“后起之秀”当中颇为耀眼。

  即便如此,给伊坂作品贴上“推理”的标签,其实是不太合适的。真相从来都不是伊坂追寻的终点,也不是什么起点——他不爱拷问人性,不指责也不控诉。再不堪的案件,在他笔下也不显悲凉。

  这里就像是天才艺术家信笔勾画一个漂浮在现实之外的世界:这里有他爱的摇滚乐,夹杂着电流声的披头士是他的底色;这里有一本正经地胡说的正反派,小人物不经意间念叨着大道理;这里散乱着无数镜之碎片,每个或直接或间接的当事人的声音重叠在一起,伏线交错,最终被“一网打尽”。

  被问及代表作之一《金色梦乡》的创作初衷时,伊坂这样说道:

我习惯以悲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对于描写一个美好圆满的结局有些许抵触心理。同时,我也不想写让读者心情沉重灰暗的东西。于是我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决定去写“在悲观的舞台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

  即使五度入围直木奖又铩羽而归,依然坚持幻想拯救地球。

  这样的伊坂幸太郎,从来都是一个忠实于自我的写作者。

  如果用东野圭吾和伊坂幸太郎作比,前者就像是月亮,而后者则是太阳。

  在某乎搜索“伊坂幸太郎”,看到这样一则有趣的回答:

  “反正我每看一本东野圭吾之后要看三本伊坂幸太郎来中和致郁感。看完《白夜行》之后要抱着《金色梦乡》睡才能缓解心塞感。所以《幻夜》我看完简介就撕了。库存的伊坂用完了。”

  伊坂作品的基调是温暖的,正如《金色梦乡》一样温暖的金黄色。他喜欢用孩童的笔触去描绘他所看到的世界,不刻意、也不用力,只是不紧不慢地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铺陈开来。而无论是喜欢他短小轻快的文风、还是赞同他纯真治愈的眼光,“伊坂流”的读者们都会在这本《孩子们》当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