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瞎老鼠》读后感摘抄
《三只瞎老鼠》是一本由(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308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只瞎老鼠》精选点评:
●《三只瞎老鼠》好看,其他实在不怎么样啊…而且感觉在阿婆的其他集子里出现过?
●情牵波伦沙,失窃的钻石虽然出版过,但是重新品读后还是很有意思。锣声再起应该是幽巷谋杀案中死者的镜子的缩写版,阿婆看来很喜欢这个故事,死者的镜子明显更饱满了,爱情侦探这一篇的诡计很有趣,类似的套路玩了一个反转,黄色鸢尾花、五彩茶具、与犬为伴、木兰花就略显一般了,最后的标题作三只瞎老鼠没想象中那么好,但也算中上水准了。
●这本和以前有重复,一般。
●一气呵成的短篇小说集 完美!应该可以开始看神秘的奎因先生啦! #2019 017 via微信读书
●推理故事一般,不过阿婆写人性依然很闪光入微~
●几个短篇都挺合胃口,有些不是推理,但是可以感觉的到阿婆的作品的确很有渲染力。标题篇尤其精彩,紧凑且极具画面感,爱了。
●一本混搭风的《三只瞎老鼠》,帕克•派恩、波洛、奎因先生、萨特思韦特轮番登场。只一本,阅尽各路侦探断案风格,高效率入门阿婆推理教。
●前三篇和结尾三只瞎老鼠不错,中间几篇有些一般了
●20_02#短篇集。两篇帕克派恩,两篇波洛(一篇《幽巷谋杀案》的原型,一篇《闪光的氰化物》的原型),两篇哈利奎因,两篇爱情故事(?),加一篇重头戏《三只瞎老鼠》。当然《老鼠》最佳,两篇奎因我也挺喜欢的。
●除了两篇奎因和两篇非推理以外,其他都改编了或收录在了别的短篇集里,因此这本读起来亲切又温馨。
《三只瞎老鼠》读后感(一):感想
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的短篇全是推理,结果不是!不过非推理的几篇也很有趣,毕竟阿加莎的侧重点一直是“心理”(人性)。
和《死亡草》相比的话,我还是觉得《死亡草》的各个短篇更精妙。但是,包括非推理的几篇,《三只瞎老鼠》这本短篇集中的故事对情感的拿捏、人物的塑造都依然很棒,尤其是猝不及防读到《与犬为伴》那篇的时候,我哭得像个巨婴……咳。
个人认为其中写得最好的一篇还是压轴的《三只瞎老鼠》。
《三只瞎老鼠》读后感(二):看冰雪封山后的疑云
看冰雪封山后的疑云 三只瞎老鼠,同样是根据阿加莎著名舞台剧改编成为小说的作品,而这个版本的出版内容新星出版社也说明了,主要就是,捕鼠器,中的内容。 这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当年的作恶的人如今看起来都已经改过自新或者说只是生活的比较困窘而已,而当年的小孩子,如今却已经长大成人,回来为了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的童年来报复。 如果说什么事情最容易让人心神不宁,那就是不知道你的报应什么时候到来,也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会找你报复的人,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提心吊胆心惊胆战最为可怕。 而这样的人不得不伪装成为外强中干的影响,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吧。 当年的事情无论是不是有意无意,对于小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其成长的轨迹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然后作者巧妙的让大雪成为封闭空间的条件,无论如何,被害者和作案者都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当然估计原先是为了让故事冲突更加集中,毕竟是舞台剧改编。 有些人觉得是作者耍赖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个人倒是觉得如果作者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告诉你凶手是哪一个,那还看什么推理看什么刑侦,直接看纪实文学算了。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很好的把故事限定在一个被大雪封闭的饭店里面,这里面有当年事件的始作俑者,有成年后回来满心复仇计划的人,也有希望找到真相的侦察人员,还有不明真相只是被无辜裹挟进这个漩涡的存在,看作者如何故布疑阵,而读者能否拨开迷雾呢,个人评分7.8分,推荐指数四星。
《三只瞎老鼠》读后感(三):误导的艺术——三只瞎老鼠
一直比较喜欢看本格的作品,所以看书的时候也会代入成侦探,希望能够发现各种蛛丝马迹,提前猜出真凶。
结果就被阿婆狠狠地摆了一道,书中登场的人物几乎阿婆都给出了一些疑点
贾尔斯:童年不明,和老婆两个人都很年轻,而且前两天偷偷去伦敦了;
莫莉:我也偷偷去伦敦了没想到吧;
少校:对农场案件很熟悉,波伊尔太太被杀的时候在逛gai,阿婆还专门描述了下要去“采取行动”,不过看到这里基本确定他不是凶手了。。。
雷恩:年龄刚好,而且伪造身份;
外国人:突然出现,化妆;
特洛特:年级很轻不像警长;
故布疑云的做法巧妙地让大家一直憋气到揭晓答案。看起来谁都很可疑是增强悬疑性的常见手法,这篇小说运用的就很好,而且一些疑点比如夫妻去伦敦的原因,最后轻描淡写地带过,另一些疑点,比如少校身上的,还融入了事件的解决,就很nice了。
扣掉的一颗星是我觉得解释和推理还不太一样,如果你告诉我证据可以用一种方式解释,我能够理解和认可,但这种解释并没有足够多的逻辑关系是由前至后地得到的,就总觉得在想象力和严谨的推理中间的平衡没有找好。比如少校其实是警察的这一点,其实小说中的伏笔并没有特别精准地导向,只是最后解释通了而已。
当然对于推理小说来说,做到一种超越大多数人的想象的解释,就已经可以称为精彩纷呈了。只是为了严格一点, 留着五星给阿婆其他的作品打分比较好。
今晚去看《捕鼠器》的话剧,现在更加期待啦~
《三只瞎老鼠》读后感(四):创作力实在蓬勃的阿加莎
2020-24
阿加莎的短篇小说集。
《与犬为伴》和《木兰花》是讲女性生存处境的小说,不是阿婆最擅长的范畴,文从字顺吧,没有特别惊艳,但其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其所处的时代看来应该是一流的。
《情牵波伦沙》和《失窃的钻石》是帕克·派恩的故事。前者更像一篇通俗小品文,讲社会伦理,人情练达,有着不动声色的英式幽默,结尾还不忘淡淡地讽刺一把人性。后者甚至都不需要展示推理过程,描述场景,然后给出推理结论。
《锣声再起》和《黄色鸢尾花》是波洛的故事。前者是传统的以命案开始,推理为过程,结局先故意引向最佳嫌疑人,再指出真凶的叙述方式;后者略微逊色,是无意闯入案发现场并通过观察阻止犯罪和捉拿真凶,谜底是一次性揭开的,过程就显得没那么复杂。
《五彩茶具》和《爱情侦探》是萨特思韦特和哈利·奎因的故事,这两个主角的故事很奇妙,有一种似幻非真的迷幻感,奎因这个人到底是幻觉还是真实存在,作者刻意让其停留在暧昧的状态,算是阿婆的推理小说中比较特别的一类,有些现代派小说的影子。
总的来说,这些小短篇可能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展开复杂的推理,比起长篇来说可能会有读完后意犹未尽的感觉。
但我还是要给这本书四星,因为最后一篇《三只瞎老鼠》。
这个故事的舞台剧版《捕鼠器》我是怀抱着极大的期望去看的剧本,最终只能遗憾地给出三星。第一幕传统结构之余悬念还是非常强的,第二幕却迅速塌了下去。当舞台上不再有能够剧烈推动人物情感的事件发生,单纯的推理就显得局促而欠缺说服力,这极大地影响了舞台最擅长的情感外化功能。又想始终营造悬疑氛围,又想讲清本来就不包含行动的推理过程,还想充分探讨人物内心,在舞台上是很难兼得的。很明显这部戏没能做到这些,人物成了作者意图下牵线的木偶,夸张而造作的外化行动都让人尴尬。在真凶暴露的那一刻,舞台行动就完全停止了,剩下的阐释、说明,都显出了作者对舞台艺术的力所不逮。
但是小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观感。小说可以有更多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而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巧妙地引导读者的判断。特别是最后一个关键场景,当莫莉被要求一个人在钢琴面前弹奏《三只瞎老鼠》,她感觉像在为自己的葬礼演奏安魂曲时,一系列内心描写,成功地将恐惧的氛围渲染到了最高潮。丈夫贾尔斯的形象在小说中更为立体,逃兵克里斯多夫·雷恩的形象在小说中也更有批判意义。战后,满目疮痍,互相吸引的陌生人对彼此依靠的渴望中带着不确定的恐惧,这些复杂情感都通过小说的描写展现了出来。
戏剧是都呈现在舞台上,观众想看哪里看哪里;小说是存在于文字背后的想象空间,作者想让读者看哪里读者就只能看哪里。这样看来,阿加莎要讲推理故事,还是用小说更为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