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故事》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城市故事》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10-19 23:0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故事》经典观后感有感

  《城市故事》是一部由艾伦·保尔 / 西拉斯·霍华德 / 史黛西·帕松执导,劳拉·琳妮 / 艾伦·佩吉 / 保罗·格罗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故事》精选点评:

  ●有没有能破解旧金山queer神话的美剧…

  ●感受不到主线和副线的区别,主次不分剧情想抓的太多结果都没兼顾好,艾伦佩吉现在只能接剧了吗。

  ●San Fransico真是美的不像话。全片色调音乐人物都很饱满,几段谈话的表演很深刻,当代LGBTQ人群的挣扎享受还有年轻人与social media的关系阐释的很好。期待月末去Madrid的游行。

  ●建议删除70%角色,把思路理顺,不要随便黑化,拍个120分钟的电影就够。

  ●出乎意料得好看,本以为是和looking差不多的lgbt狗血剧,没想到是一部其乐融融家长里短的亲情长剧,里面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活与真实,虽然罪魁祸首的女孩的动机我不是很能理解,但是她引出的一系列事件都考验了这个社区坚固的友情、亲情与爱情,每一对情侣都有和大多人一样的甜蜜和矛盾,闹分手与和好也是常有的事,基本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得非常立体,个人最喜欢的是第八集安娜年轻时候的故事,见识了那个年代背景下他们经历了多么非人的待遇和付出什么才获得现在这些权利,安娜可能在朋友眼里是卑鄙的,但是如果换作是她们,八成没有人能拒绝那样的生活吧。有一集里ben和Harrison的朋友在桌上对立的观点像是映射了现实中年轻一代和老年一代queer看法的区别,反映了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意在让观众去思考,这一点也是很巧妙了。

  ●充满各种queer色彩的生活剧,不过太短了所以有点流于表面,像Michael和Ben的分手就有点没来头。话说EP妹子的帽子是她本体吧233

  ●Lacking conflict

  ●六月初刚到旧金山就在街头看到这部剧的大型广告牌,六月最后一天的 Pride Parade 看到 Netflix 的花车,城市故事剧组,Murray Bartlett 坐在黑色轿车里向大家招手。自由包容多元如空气般自然的旧金山,三面环海风景如画现代又秀美的旧金山,虽然按我的标准有点冷……说回这部剧,我感到自己对 Mary Ann 颇有认同感,Michael 说她 “too earnest”,真的是成于此也败于此,这种认真别人未必理解接受和回应。(以及打扮不事张扬、没那么牙尖嘴利,也不代表内心就保守。)喜欢 Laura Linney 的表演,能表现强势背后的迷茫、脆弱、手足无措,一个立体的女性形象,而不是一味逞强永远自信永远正确,那其实也是一种脸谱化,并且无聊。这种紧扣生活的美剧真的特别有活力,很多内容还需要再思考沉淀。至于旧金山还是会再去的,找个九月,据说那时最暖和。

  ●想要生活在这样diverse的海边城市

  ●单独一星给第八集,一星给杰克&玛格特,最后一集有点拖沓了。

  《城市故事》观后感(一):Episode 8

  That bitch still alive

  我们终究知道了谁敲诈了安娜和安娜过去的故事。当Ysela被找到后第一句是哈哈哈,很符合人物性格。

  这一集不太轻松,尤其看到60年代的安娜选择了作为变性人的尊严而放弃了千载难逢无可取代的爱情时,放映的价值观是自我价值认同与群体利益高于一切吗?同时映射了第六集当Ben跟老基辈的争论与代沟,我从来没想过这个性小众群体还能描写代沟但是是一样的一个情景下,确实很精彩。

  《城市故事》观后感(二):精神五星

  在YouTube看到这剧的预告片的时候就感觉它有种特别的调调,但转眼就忘了就忘了。要不是前几天的《visible in tv》看到某个片段想起来找、在自己的想看里翻到,怕是要错过了。

  看了visible才发现这是个重启剧,原本的故事是tv史上非常重要的酷儿剧。在对它的历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看它,意外地被感动到说不出话来。

  anna的故事显然是重启新加的,但第八集难道不想让你站起来掀翻这座容不下两个相爱之人的城市吗!你看,即使是境遇相隔千山万水,只要肯真诚地特写人性和爱,就一定能找到观众共情。

  在设定里,巴巴里巷六十多年的历史一直在庇护着这个光鲜城市角落里的破碎的人,直到今日仍然如此。这部剧有必要重启吗?几十年前人们所面临的挣扎和痛苦也许早已化烟,但今天的人并非就没有他们要直面的痛苦啊。从les到trans到gay的身份认同转变,年下恋情因为时间和经历所造成的无可弥合的代沟,残破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对亲密关系的扭曲追求,当然还有人到中年的遗憾与悔恨,谁说今天的生活就是一帆风顺到只剩无病呻吟?

  巴巴里巷的起源代表着酷儿族群的苦痛挣扎、就像剧里说的,年轻的租客是生活在一层又一层的酷儿文化沉淀上的,作为anna黑历史的房子也成为了城市历史的沉积岩,一代代新老更替组成了它难以管窥的横切面。结尾安排的反派固然滑稽和脸谱化了,但它费尽心机要进入巴巴里巷内部也恰好证明了这是一个高度凝结和紧密的社区。

  这片前半部分就是很稀松平常的lgbt肥皂剧,全尺寸的床戏和年轻人的狗血drama几乎让人皱眉。但因为他们是嫁接在这座公寓,嫁接在这座城市历史老枝上的新芽,所以他们的浮夸和矫情都显得理直气壮。这座公寓的72租客生活和追求各异,角色也难说有多可爱迷人。但她们之间的羁绊和情谊如此深厚,以至于它几乎变成了童话中的小屋。

  说实话我一直对《friends》和《will and grace》这类老剧不感冒,我理智上能明白观众们为什么喜欢他们,但那些不需要为房租、信用卡账单和工作生活的真实油盐操心的故事情感上并不能触动我。而这部剧是真的让我切身体会了这种感受,并非他们的生活多完美、他们的人生多有趣,而是在诺大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小角落可以让你停止提心吊胆、不用踮着脚尖过日子,这种庇护纵使只是童话故事也让人艳羡和感动。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隐约感受到的调调就是这种「老友记味儿」啊。

  我大概能想象mary ann和brian在原剧里是怎样的风光,但我也并不会去看。未来还有很多新故事,剧里那座城的历史也会继续延续。而我想知道的是,世上有没有这样一个角落给我呢?

  《城市故事》观后感(三):叫他“人妖”怎么了?性别与性取向是一个无限可能的光谱

上周才看完《城市故事》,“Tale of the City”,一部Netflix自己出的描述旧金山生活的迷你剧。在下面开篇之前,我可以直接建议对性别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去看这部剧。对于我来说,《城市故事》不仅仅像是一个轻松喜剧,更像是一本可以提供性别文化参考的手册。

【本文有情节透露】

据说十多年前还有前两季的《城市故事》,但因为时间跨度大,而且剧情也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所以就不讨论了。在2019年这季《城市故事》中,旧金山被描绘成一个乌托邦,几个主角的故事分别围绕着这幢城市里的建筑“巴巴里巷”开始展开。这栋独立在半山腰的巴巴里巷,在这个故事里变成了一个LGBTQ“社群公寓”。例举几个角色和人物关系:Ellen Page饰演的Shawna,自然也就不用说了,虽然在剧中表现得像个Lesbian, 但其实也很像个Queer。Shawna在酒吧工作时与之前来巴巴里巷拍纪录片的Claire make out,但两人一直没有确定关系,也一直处在一个若即若离的状态,于是Shawna也跟一对异性恋情侣发展出了多边关系。Shawna一直住在旧金山的父亲Brian在和的老朋友的一次长谈后,怀着探索爱情关系新可能的心情,与这位朋友也make out了,以此也可以对观众表达出:和朋友在一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题所言,性别与性取向是一个无限可能的光谱,跟曾经那些陈旧的二元论界定不一样,性别不再局限于非女即男,而性取向也不是异性恋为主导,同理,对性和性伴侣的选择在《城市故事》中也是多样的。

住在巴巴里巷的gay couple,Michael和Ben需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前男友Harrison的潜在挑战。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在第四集中,Michael和Ben受邀去Harrison家吃晚餐,同在的还有一帮中老年男同志,都是比28岁的Ben大了一两轮的同志前辈。席间,这些前辈同志们聊起了之前曾经在南美洲山区的旅行经历,如何花钱买到服务,如何被马丘比丘的原住民背上山,他们充满了高傲的“享受”情绪。一群白人中年男性同志,让夹在中间的黑人Ben显得格外突兀。尤其是当他们以一种趾高气昂的情绪和刻板印象来表现他们的南美洲经历时,甚至让正在观看的我也感到了那种溢出屏幕的“白人优越感”,用最近常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white prevelidge from the middle aged white man”。因为言语和态度的轻蔑,也难怪Ben在之后当一位前辈同志提到“人妖”(trannie)的时候,Ben终于忍不住一语道破“人妖”一词是很冒犯的,紧接着瞬间全场陷入尴尬。这位同志瞬间黑脸,马上开始了反击,同时也指出了新老LGBTQ群体,甚至是LGBTQ群体与直人之间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论题:词语和代称有那么重要吗?用剧中角色的话来说就是:“Why is your generation so absessed with labels?”

Ben指出“tranny”一词很冒犯

借用Ben的回答,如何称呼别人是很重要的,事关平等和尊严,尤其当这群人来自一个享有特权和肤色和阶级的时候,就更应该注意。我完全赞同Ben说的这一番话,当Ben是一个黑人角色的时候,他的这番话对一群中年白人男性说出,就显得更有说服力了。但是对于老一辈的同志群体来说,所以现在的LGBTQ能享受到的权益,都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争取来的。所谓的Ben能拥有的作为一个gay的平等,也是曾经那些初代同志们努力争取来的。他们经经历的社会甚至是不管同志群体死活的,而现在这一代年轻的新同志们,却可以为了几个关于身份的称呼而如此认真地开始口角。现在LGBTQ群体生活的这个相对安全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也是他们那一辈一路走来换来的进步的代价。

中年同志们侃大山的晚餐

这场晚餐的对峙非常震撼我。作为出生在千禧后一代的的LGBTQ群体,没有办法感受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性少数群体所遇到的不公正对待,甚至可以说是被抹去的生活经历。经历过上世纪平权运动的前辈同志们,经过一定时间的阅历积累,现在或许已走向乡绅化,然后站在一个较高的自上而下的角度来评判当代的LGBTQ运动,有失公允。席间这些前辈同志们的话偷换了一个概念,他们似乎觉得经历过蔑视的少数群体就有权利继续对少数群体施以蔑视,颇有几分“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意味。尤其是当Ben指出他们的语言轻蔑的时候,他们却觉得这是政治正确。但换句话讲,一个黑人或亚裔提到自己生活经验中所遭遇到的轻视,一个白人怎么好意思说那是政治正确?

事关尊严和可见性

除了这一场关于性别、时代以及肤色种族的对抗外,《城市故事》中还有一个很引人注目的角色,一个亚裔lesbian角色Margot。Margot作为一个lesbian,和刚刚完成性别转换的伴侣Jake共同经历了身份危机。Margot自认是个lesbian,但面对曾经的女朋友变成男朋友后,她不确定自己是否是还爱这个人,或只是怀念与这个人的回忆。Margot在剧中是一个非常明确自己的目的,且毫不踌躇的角色:其一,她是lesbian,坚定地喜欢女性;其二,她一直很想要个孩子。于是自然而然地,当曾经的女朋友Jake拥有男性身份的时候,Margot也渐渐发现自己不爱他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果断的亚裔lesbian的角色。曾经有过的经历告诉我,很多人看到亚裔肤色的女性,就会先入为主地假定你是异性恋。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菲律宾裔澳洲籍的性少数女孩,她的社交账号就发了这么一条:I‘m brown, I can still be queer。LGBTQ的话语权由西方文化所带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尤其针对亚裔女性酷儿,她们的身份和生活经历在完全被淹没或者忽视了。一方面,影视作品中缺乏亚裔女性酷儿角色。这类角色的缺席可以导致某种gentrification in queer community,也就是所谓的乡绅化,让白人和西方意识领导LGBTQ文化的话语权,因此亚裔女性酷儿才会失声,变成被动对象。于是乎,那位菲裔澳籍的酷儿女孩才会如此直白地提醒大家:就算我是黄的,我也可以是酷儿。另一方面,当影视作品中像Margot这样的亚裔lesbian的角色增加,于是现实生活中,亚裔面孔也被表现在这个性别和性取向的光谱上,整个社群才会交织而多元,最终达到平等。

看字幕的台词

之后由Margot引起的剧情线是跟一个中年酷儿(暂且这样称呼)Deedee的恋情。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基本上跟Michael(45岁)和Ben(28岁)差不多,但双方交往起来也完全没有什么阻碍。在gay群体中,似乎流行着这样一种趋势,交往比自己年龄大些的男性,并称之为“daddy”。而相比之下,lesbian们似乎少了些这种对年龄大点的“mommy”的刻画。但回顾影视作品,《布鲁明顿》或者《卡罗尔》中,也描述了发展得比较自然的一老一少两位女性之间的恋情。《城市故事》中青年的Margot和中年的Deedee发展的关系更直接,在聊天中互相吸引,紧接着开始顺利交往,中途没有多余的情节,给观众的感觉即是:一种大快人心的lesbian情节。说一个题外话,在lesbian群体的文化模因中,隐约充斥着一种对大龄阿姨的钟爱。比如最近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各种独立的勇敢的“熟女”形象往往可以得到lesbian群体的青睐。

话说回来,值得称道的是,《城市故事》的性少数角色基本上是由性少数群体自己扮演的。Ellen Page的身份就不用说了,Margot的扮演者May Hong的现实生身份也很贴合自己的角色:一个亚裔女性酷儿。扮演transgender man的Jake,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历过性别转换的。剧情赘述到巴巴里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故事,Ysela, 一个跨性别女性,扮演Ysela的演员Daniela Vega也是2017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普通女人》的主演,她也是第一个斩获学院奖的跨性别演员。对于由LGBTQ演员在影视作品中饰演性少数角色,相比之下,由顺性别或异性恋饰演性少数角色在近年来不断引起争议。之前有“寡姐”Scarlett Johansson接演跨性别角色的电影《Rub and Tug》,最后在一片对直人出演性少数群体的骂声中退出。而最近又有Julianne Moore揭露十年前出演的lesbian电影《孩子们都很好》的剧组在没有试镜任何针真正酷儿女性的情况下,直接让直女演员参演主角。顺性别的直人该不该出演性少数影视作品的主角?这个问题已经萦绕在整个社交媒体上许久。我想留下这个问题以后再做讨论,毕竟几句话也是说不清楚的。不过在我看来,如果影视作品中性少数角色再多一些,人们就似乎不会揪着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和几个角色而“喋喋不休”了。

《城市故事》全局充满了一种欢快的幽默态度,以及很多“秘密暗号”(secret handshake),这些暗号能够引起LGBTQ群体的共鸣。比如面对转为酷儿群体研发的安全打车软件,Shawna的妈妈Mary Ann自嘲:“那我这个中年直女还能上车吗?” 而Ellen Page饰演的Shawna说:“那你就假装是个女同性恋”,紧接着模仿起女同性恋走路的姿势。Mary Ann全剧都在饰演一个处在一群LGBTQ之间的尴尬直女形象。以及Michael说他一眼就能从穿着打扮看出窗外的包工头是否是个女同性恋,于是Brain叫Michael去说说豪华,身为gay的Michael拒绝道:“为什么我要去,难道我们之间有secret handshake吗?(指gay和lesbian之间)” 诸如此类,《城市故事》不断地展现这些属于LGBTQ文化模因,让整个观影过程都让人忍不住发笑,并且还会好奇,下一个情节会抖什么包袱。

Michael对gay和lesbian之间secret handshake的回应

最后,虽然没有看过之前两部《城市故事》,这部2019年的《城市故事》展现了一个互相信任和自由包容的旧金山,虽然在性别和性取向上刻画了很多可能性,但同时也表达了这部迷你剧在性别和性取向的关系上不提供任何范式。我在YouTube的一段采访中看到,从第一季跟随至今的主演Laura说:“在1993年第一季拍摄的时候,LGBTQ这个词都还没有成形。” 而如今在2019年第三部中,Margot问Deedee:“你是queer吗?” Deedee说她在旧金山活了30年,不知道queer这个词到底代表了什么,就跟油价一样,这个词每天都在变。

Margo和Deedee

对于LGBTQ社群来说,queer是个umbrella term,一个安全的又包容的词。城市刻画了人们的身份,对于LGBTQ群体来说,我们透过屏幕,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别人的城市故事,再反射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旧金山、悉尼、伦敦、巴黎、蒙特利尔、阿姆斯特丹、曼谷和台北等这些城市看起来像是一个孕育和反射LGBTQ文化的乌托邦。看完《城市故事》后,我也怀着尽量广而告之的心情,如上所言,希望城市环境在不断的演变中,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不同群体可以变得更加包容,对于性别和性取向的光谱,对于身份政治和情感关系,发展更加的丰富的多元文化。

【如果这篇文章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敬请指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