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浒传》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水浒传》读后感100字

2020-10-20 02:07: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水浒传》读后感100字

  《水浒传》是一本由施耐庵 / 罗贯中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5.00元,页数:1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浒传》精选点评:

  ●其实我是从第二册开始读的这个版本。确实比简版更丰富

  ●看了几篇水浒传的解读,非常过瘾。《水浒传》的版本众多,一般可以分为文简事繁本、文繁事简本、繁简综合本(全传本)、以及金圣叹腰斩本四类。人文社这个属于文繁事简本,一共一百回

  ●字大。

  ●宋江之迂腐腹黑,李逵之一根筋,林冲之隐忍憋屈,鲁达之豁达仗义,武松之屈而暴烈,公孙胜之置身事外,卢俊义之执迷不悟,杨志之霉运连连,李俊之审时度势,燕青之八面玲珑,吴用之恶毒尖酸,一百零八人,人各有命,人各有志,人各有面。七十回是圆满,百回是折色,百二十回是狗尾续貂。

  ●内容和其他版本的没什么区别,只是这包装太好了,不太适合平时翻看。

  ●其实单论书名“水浒传”三个字并不合适,“忠义水浒传”才是最合适的。此百回本是容与堂刻本,也是最为贴近古本的版本,主角宋江从头至尾都是忠义二字傍身,从乡邻之义、兄弟之义、再到国家大义,最后忠君报国为奸臣所害,都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很多人说梁山好汉大多是草莽之徒,说水浒传是反书,然而其实不然,其实水浒传更深层次的是对官逼民反、馋侫在侧、陷害忠良的腐朽的北宋末期的哀叹与无奈,从头至尾,水泊梁山的聚义过程和后面北征辽南征方腊,无一不是在北宋四大奸臣“蔡京、高俅、杨戬、童贯”的影响之下,水泊梁山走向衰落的过程正好是深刻地反映了北宋衰落的根源,君不明,臣不忠,而民自反,国自危。明李贽评水浒说,“(忠义)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心腹,乌乎在?在水浒。”此所论也。

  《水浒传》读后感(一):英雄的另一面

  水浒讲的是英雄。 英雄总是有独特之处的,不论是最后去扛旗的郁保四,还是酿醋的朱富,无一例外都是武艺高强。当然强中自有强中手,所以山上的英雄也分为三六九等,要排定座次。 英雄出处各不相同。虽说是英雄莫问出处,不过说起来,不少英雄原本就是政府机关重要工作人员,比如林冲、呼延灼;有些原本富甲一方,江湖地位显赫,比如宋江、柴进;真正怀才不遇的,像吴用、武松这样的倒是不多。由此看来,梁山不仅是个讲等次的地方,还是个讲出身的地方。 英雄也还要看资历,像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些早上山的当然座位要靠前一些,像朱仝、雷横这些和一把手关系好的,也必须是天罡而不能地煞。真刀真枪干出成绩来的孙立、黄信没有什么政治资源,哪怕武艺高强,只能沦为偏将。梁山是个讲政治的地方。 英雄们曾经年轻,曾经愤怒。林冲火烧山神庙的时候是怎样的愤怒,鲁达拳打镇关西的时候是怎样的愤怒,武松大闹飞云浦的时候是怎样的愤怒,哪怕是宋江,也有手刃阎婆惜的爆发,英雄们年轻时风风火火,最后在现实利益和制度面前,这些愤怒只剩了全伙受招安的无奈。梁山泊由盛而衰,又何尝不是世人成长、成熟的退化缩影。 所以英雄们最后都懂得等次,懂得资历,懂得政治,都能和光同尘,与世偃仰。 人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的是少年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只怕火上浇油,行事冲动。老年人世事阅尽,读了三国只怕权谋诈术,城府更深。可是我年届中年,重读水浒,没读出血气方刚,倒是读出了英雄们的另一面。也许是我读书的心态不对吧。

  《水浒传》读后感(二):《水浒传》阅毕掩卷——撕开宋江忠义之名的遮羞布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然而,有那么一群人,每个人的追求不同,非以义气之名相随,自许是义气冲天的梁山好汉,实则却是恶贯满盈的乌合之众。

宋江曾经是郓城县衙的一名押司,虽是服务于官府,却不是正式官员,而是一个小吏,可以说是一个编制外的合同工。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份非正式的编外工作,宋江及其家人还是十分贪恋的。为何贪恋?宋朝的吏主要是经手税赋征收或者处理狱讼,而宋江作为郓城县衙头号押司,油水可谓盆满钵满。这正是宋江即使怒杀阎婆惜后被刺配江州,宋太公始终都不愿意宋江投奔梁山的原因,宋江便以孝义之名顺水推舟,一再拒绝晁盖等人的邀请。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宋江作为一个衙门小吏,且是农民的儿子,却能广交天下好汉,仗义疏财,名声之显赫远超皇族后裔柴进。但终因形势所迫,宋江最后还是上了梁山。

坐上梁山泊头把交椅的宋江,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追求的并不是在这种不入流的草堂班子里所享有的权力,他所追求的是进入正式编制,坐拥铁饭碗,从此吃皇粮。所以他上梁山后的最终目的便是坐等朝廷诏安,就这样他带着这群兄弟开始为他自己个人的目标和追求奋斗。首先要广招天下好汉扩大梁山势力,准入门槛是只要宋江看上的就是他的兄弟,无论是绿林好汉,还是梁上君子,他都要。面对朝廷将领的套路是对战前口水战先来一波,接着用武力征服并生擒,然后亲解其缚并礼拜,最后他们就死心塌地上山来了。

宋江作为一个曾经多次不愿上梁山的前辈,如今对于自己看中却不愿上山的人,唯有使用断其后路,逼入绝境的毒计。霹雳火秦明战败被擒后虽得到了宋江的礼遇,但始终不愿投奔梁山。宋江和吴用设计令人穿秦明战甲进城杀人放火,致使其家人被官府处决,家破人亡。如此构陷之恶毒,用心之险恶,使秦明退无可退,唯有归顺。美髯公朱仝获罪刺配后有幸得到知县赏识,也不愿意落草为寇。宋江和吴用用计暗使李逵残忍杀害知县之子小衙内,陷朱仝于不仁不义之境。宋江等人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尚能如此毒辣,枉称好汉。一丈青扈三娘在宋江三打祝家庄中战败被俘,未婚夫被杀,扈家几近灭门,与梁山泊可谓有不共戴天之仇,后又被宋江许配给王矮虎,这份隐忍甚至超出正常人的理解。扑天雕李应可谓有情有义又有钱,为帮宋江,不仅与昔日同盟祝家反目,而且身负重伤。然后这一帮似被一群无赖黏上甩不掉了。宋江和吴用设计哄骗李应,更是毁其庄园,断其回庄只念。李应惊讶之余,无奈落草。

据粗略统计,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中至少有四分之一人原本就是强盗劫匪,他们霸占一方,烧杀抢夺,经营黑店,拿人性命;又有一部分人是梁上君子,闲汉赌徒,偷鸡摸狗,偷驴盗马。就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一个号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义气联盟”。这样的配置显然得不到朝廷的平等对待,即使诏安后也以异类相待,因此朝廷下旨除宋江和卢俊义外均不得入城。而诏安这件事本身也并不是所有人的心之所向,只是敬宋江是大哥而追随之。宋江离自己的目标进了一步,却不能为他一百多个兄弟鸣不平。正因如此,他对兄弟的义气可以用“塑料兄弟情”来形容。

领导者的格局决定了团队事业的最大成就,宋江的格局决定了梁山好汉的层次仅限于乌合之众,且终会以分裂为结局。入云龙公孙胜征辽之后便归隐山林学道,凡有正经的一技之长,如圣手书生萧让善舞文弄墨,玉臂匠金大坚善篆刻玉石,铁叫子乐和善奏乐演唱,紫髯伯皇甫端善相马医马,神医安道全善妙手回春,都离开组织留京任用。最后征方腊之后损兵折将大半,凯旋归来的将士们出家的出家,辞官的辞官,出国的出国,少有真正享受封官授爵的。而宋江此时才真正的入了编制,可谓目标达成,人生圆满。

然而佞臣当道的年代,一旦与他们曾有过节,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你的茬。宋江自认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无奈看重自己身故之后的名声问题。当其被奸臣毒杀时,唯恐自己最忠心的小弟李逵为报仇而造反,所以先用鸩酒将他毒杀,只为保自己和梁山泊忠义之名。宋江把兄弟的性命置于虚妄的名声之下,如此未雨绸缪,只觉过犹不及,不仅体现了他的愚忠,而且说明了他极度的自私,兄弟情对他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

  《水浒传》读后感(三):侠义已终,江湖逝去

  杂感,《水浒传》

1 关于《水浒》,好多人(实不相瞒,在豆瓣上这种关于文学作品的讨论和解读很多,辩证看待)都说,其实梁山好汉也不是英雄,或者说好人。 比如李逵,杀无辜的百姓和无辜的官员堪比地主豪强。再比如孙二娘,她的营生是屠夫的行径。 (关于滥杀官府,在官僚体制下的很多官僚也是求生存,不是像高俅般无良。他们不过也是裹挟在社会里生存的凡人。他们不过初始便选择了妥协。) 而妙的是,很多比较让人印象好的,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尤其是林冲——若说武松,鲁智深有鲁莽的因素,那林冲真的是全书最好的人之一。他一上来就是想着妥协于现实,在体制内混罢,说不定混好了,且再怎么样都有家有业。可是现实一次次打击他,最后他一无所有了(尤其是那个雪夜,还有最后各个英雄相继落幕的一段,那种无奈和悲戚是全书最深刻动人之处,也是最让人感慨之处),只好逼上梁山。他什么错误都没有犯,仅仅因为社会的不平,失去妻儿,失去官禄,失去一切。 然而,最后,反抗者只好打着“忠于天子”的旗号选择妥协,也只好为了生存而妥协。他们自我安慰着“当今天下,奸臣当道”,殊不知皇帝是最大的罪人和坏人——可宋徽宗,何尝又不是深陷宫墙,随宋的兴亡而沉浮。——自古便说人决定了社会,但可笑的是,在许多的时候,多数人却被社会左右,反了一世也改变不了什么。人造出了社会,制度,官僚和政权,最后又深陷于之,无法打破桎梏。 梁山的人们因生存而造反,又因生存而招安。他们反抗,他们停下反抗,自始至终他们只是想寻所谓自由无拘无束和不受压迫,可从未想到造成压迫的不只是“世道”二字,是整个封建官僚社会制度。 中国人自古时便是“有造反而无革命”,这片大地上从来都有理想。可在曾经的一千多年里,最后又有谁初心不改,理想不泯,亦不妥协于现实?这残酷而不停轮回,重复着符咒般历史周期律的社会现实,真的让人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世道,都有一种彷徨和迷惘,一种无奈。 2 有人说水浒的林冲被逼,武松被逼,鲁智深被逼,宋江最后的怂与招安,都写的是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改变不了社会,在社会面前,世界面前,尽管人有太多憧憬,壮志,不满,但当大闹一场,最后只能无奈妥协。社会改变人,而一小部分人改变不了世界。(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到现在,但至少曾经是这样。) 这很深沉。很现实,又很超脱现实。 有位友邻谈到水浒,引用了台湾一部电影(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我没看过)里的话——“这个世界,是不会因为你而改变的。” 3 其实这些造反者无所谓好坏,说他们是“起义英雄”没什么错,但是不够深刻。(我也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想到。)因为这群人根本没怎么想推翻赵家社稷,他们只是在追求一个充满压迫和不平等的社会里,作为强盗,作为江湖上人,有的那种自由。 可是,他们最后失败了。他们只好妥协,向现实妥协。 所以我有时候想,《水浒传》是写了一种理想对于现实的妥协和破灭——我当然没有那么思想深刻,更没有故作深刻。这样想,因为《水浒》中有很多侠义,有很多智勇,有江湖上的规矩和门道,有武功高强的好汉,有无酒不成活的游民,有孤独浪迹四方的报仇的行者,有不满清规戒律,不满现实残酷而浪迹四方的和尚。这多么像武侠小说。 可是,武侠小说中的侠客,都最终有了自在的余生,抑或安稳的归宿。而《水浒》给了我们一个残酷的,无奈的,让人唏嘘的结局,黑暗如当时的社会。 梁山去矣。我想,在梁山逝去几百年之后,《水浒传》写出江湖的逝去。 接下来就是更无证据的想——施耐庵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朱元璋和陈友谅等反元起义。当时施选用了宋代的造反往事,当然有迎合大众审美的意味,不过,也有一部分应景和“吊古凭今”的缘因罢。施身处于的混乱与造反,也应于当今中孕育出写往昔事的灵感。 施对于起义,大概一直抱着不是很乐观的态度罢。因为农民或者强盗起义,如果不发展成为地主阶级领导的起义,古往今来无一胜利。而地主阶级掌权后,又不改原来的封建和官僚制度。百姓不过各方斗争的刍狗而已。——是的,在无数的斗争,血洗和打杀之中,可曾想过那些底层的,无可压迫的苍生百姓,夹在起义军和官军之间,又要遭受多少苦难?又有多少人无声地死去,连名字都消失在时间里。英雄好汉留名千古,而更多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故纸堆中连一句话都不配拥有?…… 明清的小说家,大都对官僚间的斗争,所谓功名,身后事,皆不在意。因为他们不是士大夫,他们与百姓同悲欢,共离合,他们见证了社会的不平,他们中有人(如施)经历乱世,有人家道衰败,有人仕途未竟……所以这小说中,将现实之残酷写得让人心里难受。 江湖一直是中国人的一种美丽的传说。那里的人逃出封建剥削,逃出官僚制度的压迫,逃出皇权的管辖,自由自在。只有爱恨情仇与武林规矩能支配他们。而《水浒传》,宣告江湖这个美丽传说的破灭与逝去。所谓侠胆忠义,终是仍旧被封建官僚社会的不平而埋没。 侠义终兮,江湖去矣。 (草稿,未完) 附:豆瓣的Tommy友邻的评论提出了一种思考—— 宋江从头至尾都是忠义二字傍身,从乡邻之义、兄弟之义、再到国家大义,最后忠君报国为奸臣所害,都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很多人说梁山好汉大多是草莽之徒,说水浒传是反书,然而其实不然,其实水浒传更深层次的是对官逼民反、馋侫在侧、陷害忠良的腐朽的北宋末期的哀叹与无奈,从头至尾,水泊梁山的聚义过程和后面北征辽南征方腊,无一不是在北宋四大奸臣“蔡京、高俅、杨戬、童贯”的影响之下,水泊梁山走向衰落的过程正好是深刻地反映了北宋衰落的根源,君不明,臣不忠,而民自反,国自危。明李贽评水浒说,“(忠义)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心腹,乌乎在?在水浒。”此所论也。 我想也是有道理的。

  《水浒传》读后感(四):水浒传里权力游戏

  《冰与火之歌》大热的时候,很多人讨论,它和《三国演义》哪个书的权谋水平高,事实上,三国也许知名度最高,但是四大名著里,《水浒传》才是真正写权谋写人性写到骨子里的。

  什么是权谋,同一系统内部不能公开的竞争叫权谋,系统和系统之间的竞争那是战争。三国里不同势力之间的角力是以战争为主导的,梁山上同一个屋檐下的兄弟之间的尔虞我诈才是权谋。权谋是软刀子的战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多的地方必然是非多,因为人和人的理念终究是不一样的。有人崇尚秩序,有人喜欢自由;有人讲仁义道德,也有人信奉丛林法则;有人出身世家,有人起家于草莽。梁山上面,真的是什么人都有,三教九流,自然少不了明争暗斗。

  梁山经历了两次权力更迭,三个阶段。巧合的是,三个阶段的梁山之主,都是死于非命。

  第一阶段是白衣秀士王伦主导的时候,此时的梁山还很小,和其他土匪恶霸占领的山岗没什么区别。巅峰在林冲雪夜上梁山。林冲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是真正的头面人物,本身武功见识都非凡,而林冲以外的梁山人物王伦、杜迁、宋万、朱贵等都是乡下土匪,没什么文化没什么眼光。林冲虎落平阳,不得不居于野犬王伦之下。

  王伦自然是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的,他驾驭不住比他厉害的人物,所以第一次见到林冲的时候,虽然很客气,但是却是千番百计要让林冲走人,又是送金银,又是下投名状任务,软硬兼施,逼林冲走。

  林冲因为遇到了杨志,机缘巧合,还是留在了梁山。

  这就给日后王伦的惨死埋下了伏笔。王伦明知自己技不如人,虽然一开始想办法要送走瘟神,但是计策失败,此时就应该想清楚如何保全自己。林冲比王伦厉害,心里又不是真正的对王伦依顺服帖,只是暂时屈身在旁,王伦还敢大摇大摆的继续当老大,这就是王伦最失败的地方。相比之下,杜迁宋万朱贵等人反而还精明一些,自知能力卑微,所以很低调,到了后面并入梁山,也不敢自称元老,乖乖排在后面,得以保存。从这几人的态度来看,也可以看出,王伦在头领之中,也没有什么威望,虽然名义上是头领,却没人愿意同生共死,这和之后的晁盖宋江是有巨大的差距的,领导力太弱。

  林冲并死了王伦,反水迎接晁盖上山。这是王伦最后一次机会活命,他应该知道梁山已经成了香饽饽,各路人马都盯上了这里,自己要么让贤谦退,要么主动出走,螳臂当车,没有好下场,他偏不,所以晁盖取代了王伦。晁盖是第二任梁山之主。

  说到这,就要讲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基本盘。基本盘是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基础来源。我们说一个人的权力有多大,很多时候不是被法律之类的赋予的权力,而是来源于其能控制和影响的人的数量及质量。宗教领袖一声令下就灭掉世俗政权的历史发生过很多次。军阀作乱绑架皇帝割据一方也不是什么罕见的故事。宗教领袖的信徒,就是他的基本盘,狂信徒越多,宗教领袖的势力就越大。军阀长期带兵,亲自带出来的部队,就是自己的基本盘,这些人可能不怎么待见皇帝的诏令而只听自己将领的命令。

  晁盖的基本盘就是早年和他截取生辰纲的几个人外加此次上山之后并入的几个人,其中吴用后来转投宋江而公孙胜则淡出权力格局,所以晁盖的基本盘其实就十来个人。这就是晁盖在后续惨死的根源。如果说王伦是因为自己能力见识不足,晁盖就是在于基本盘的经营不善。

  及时雨宋公明在江湖上名声太大太好了,到宋江上山的时候,热热闹闹带了四十几号人上来。这些人要么是宋江的粉丝死忠:戴宗、李逵、花荣等。要么是宋江的亲戚朋友徒弟跟班:宋清、孔明、孔亮、雷横、朱仝等。要么就是通过宋江的关系才和梁山搭上线的揭阳帮李俊等人。到了后面,宋江几次带队下山攻伐,由收降了一大批人马,这些人马以朝廷的高级将领为主,在梁山上,也不得不站在宋江一边。

  所以,晁盖在梁山上当无权之主,神仙一样供着,但是却完全被宋江架空了,以至于江湖上只闻梁山伯宋公明而不知晁天王。你会发现,晁盖活着和死了基本上存在感和用处都差不多,死后变成一个牌位供奉在主殿上,一样接受梁山好汉们的供奉朝拜,就是不会听他的调遣话语。

  所以晁盖开始着急,开始愤怒,终于在曾头市主动要求自己带队下山刷声望收人心。结果一去不复返。

  晁盖死之前还是留下了一道毒计。

  宋江刚上山的时候,晁盖看宋江势大人多声名显著,就想把山寨让给宋江,宋江拼死拒绝,最后宋江勉强才愿意当个第二。如果晁盖出了事,自然是应该宋江接替晁盖,众望所归,名正言顺。但是晁盖死前却说的话是,谁拿住了史文恭替我报仇,谁就是山寨之主,直接不愿意把位子直接传给宋江。其实此时宋江得位已经是大势所趋,人所难免,晁盖死前这句话,无非就是要再给潜在的反对分子提供一点机会,或者说,晁盖知道宋江自己武功不行,是打不过史文恭的,给宋江制造难题和难堪。

  宋江在众人的拥戴下,暂时当了梁山之主,但是不能名正言顺,心有不甘。晁盖留下的计策要如何化解,又想不出来,所以明面上,全梁山很生气,恨不得立马就去踏平曾头市,实际上却拖拖拉拉,最后干脆先不去报仇了,等养肥马,大家休息充足,明年再说。

  如果花荣射死了史文恭怎么办,花荣固然会坚决让位,但是却让花荣和宋江心里横上了一道杠。如果林冲鲁智深拿了史文恭怎么办,这两人八成不会让位的。

  此时,吴用和宋江就想出来了一个计策,就是找个人来顶锅。

  于是,河北名人卢俊义就倒霉了,人在家里坐,锅从天上来,自己安分守己离梁山也远远的,结果祸事自己找上门来。梁山好汉不去找史文恭报仇,却大老远跑河北来找卢俊义生事,害他家破人亡,骗上梁山,然后让卢俊义去拿史文恭。卢俊义身不由己,只能甘当枪使。卢俊义最后如愿以偿的抓到了史文恭。但是卢俊义刚上山,没有任何根基,如果敢坐梁山的宝座,那是怎么也坐不稳的,甚至很危险。卢俊义当然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和凶险,所以宁死不从。最后宋江只能勉为其难做上了第一把交椅,然后给卢俊义坐自己以前的位置。

  卢俊义这个人,名望很好,用来当招牌很棒,有利于未来诏安,同时在梁山没有任何基本盘,和其他人都不熟,所以威胁不大,放在第二当副手可以隔离其他有实权但不同心的头领。宋江的权术水平非常高,之前自己当二把手架空了一把手,现在自己做了一把手则拿无实权的二把手当空气墙。

  但是,为了防止有人还是想着把卢俊义争取过去,日后又翻出晁天王的遗训来生事,怎么办,宋江又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宣称挖出了一块石板,上面已经由老天把大家的座次给排好了,借天意坐实自己对梁山权力格局的安排。

  梁山上的人马,主要构成有几大类。第一是各地的土匪恶霸草寇,比如说什么打虎将李忠、锦毛虎燕顺、李俊为代表的揭阳水匪等等。第二是地方胥吏官僚等,比如宋江、雷横、朱仝这些。第三是地方名人地主士绅,比如柴俊、卢俊义、孔明孔亮兄弟等。第四是朝廷在任大员,主要是武将,比如关胜、秦明、呼延灼、张清这些。第五是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比如安道全、萧让这类。

  从派系上来说,又主要分为如下几派。第一派就是宋江派,包括宋江的跟班死忠粉丝亲朋好友,几个核心人物就是戴宗、李逵、花荣、吴用、宋清、孔明、孔亮。第二派就是以鲁智深为首的落草派,核心人物是鲁智深、林冲和武松,这派人基本上对朝廷失望透顶,是最反对诏安的或者本就习惯了当草寇反感朝廷管束的。第三派是原本晁天王的人马,基本被边缘化。第四派是朝廷投降的将领,很多,都是昔日朝廷大官,关胜、呼延灼、秦明、董平、张清等,这一派虽然各自不怎么团结,但是都有一个心愿就是早日诏安重新回朝廷拿官位,所以和宋江比较合得来,也是宋江竭力拉拢的一派人。第五派是水军,梁山泊水军是很重要的,但是水军却排序不高,李俊为首,因为水军基本上就是李俊一个人在控制,后来李俊早早装病退出梁山带着人到海外建国,也看得出,李俊本就是一个半独立的统帅。

  老一些版本的《水浒传》前言里,会把水浒表现为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地主的正义农民战争,实际上,这不过是为了过审强行瞎编的,你信了就完了,整个水浒,和农民阶级真没半点关系。普通的农民小民,大概就是被各种山大王抓起来就生吞活剥了,孙二娘的肉包子,或者心肝剖出来做成一副醒酒汤。这一点上,水浒和西游很相似,这些主人公好汉,实际上更像是妖魔鬼怪占山为王。

  宋江和吴用闷头研究了半天,搞出来了一个平衡各方势力的排行。借用的方法还是陈胜吴广那种鱼肚藏书天降神谕的套路。

  宋江第一,毫无争议。卢俊义第二,没有实权根基的空气墙,只能依赖宋江。吴用第三,军师和各种黑心点子的谋划者,早就和宋江绑定在一起。公孙胜第四,不争权又有实力的元老。关胜第五,对朝廷大将们的尊重示好,其实朝廷投降的大将,基本上排序都不低。林冲第六,最有可能威胁宋江权力的人物之一,用关胜在前面压住他。秦明第七,被宋江攀了亲。花荣第九,虽然花荣只排第九,但是因为是宋江的死忠,梁山军权最大的,其实就是花荣,吴用和花荣,一个掌文一个掌武,宋江高枕无忧。

  柴进第十,柴进其实也算被宋江害到家破人亡上山的,偏偏又不是宋江这一派的,而是人缘极好,几乎大部分梁山上有头有脸的主要人物,都受过他的恩惠,买他的帐,是个四面通达的人物,宋江不得不给他面子,又要有所堤防。所以给柴进配了第十一的李应。李应也是不属于任何一派的人物,比较中立,他和柴进管钱粮,互相也不会勾结,大家都放心,还能互相牵制。

  朱仝第十二,虽然这人武功也一般,什么都一般,但是早年处处照应宋江,宋江感怀其恩。而且,朱仝是个人品很好的人。

  鲁智深和武松分列十三十四,其实鲁智深才是山头势力的核心人物,他同时穿起了林冲和武松,又有见地头脑,武功又高,是反诏安的中坚力量。最后得道坐化。武松最后也看破了,出家,反对不了就退出,不陪宋江玩,一样得了善终。

  十五十六十八十九的朝廷投降武将,虽然武功高,但是上山晚,和宋江交情也浅,只能这样。十七的青面兽杨志是很憋屈的,杨志一样是忠良之后,名气不输给关胜,武功也很高,而且是多面手,基本马战步战弓箭都是一等一的好手,能压呼延灼一头,却只能排这里,只能说他一方面没什么主见和声音,另外又主要跟鲁智深这些人混,属于好欺负的。

  排二十的戴宗,纯粹是因为宋江的关系,才当情报总管。他武功也不行,唯一的能力就是跑得快。如果说搞情报,还不如燕青这些人。二十一的刘唐,晁天王嫡系,梁山元老,只能屈尊这里了。

  二十二的李逵,如果梁山上谁最讨人厌,那就是李逵,很多人跟他有杀亲之仇。基本上就是他帮宋江干那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滥杀无辜、屠人全家简直家常便饭。如果不是死死抱紧宋江大腿,其他人要他命的真不在少数。能把他排在这里也不容易了。要说英雄好汉,替天行道,李逵是与这几个字最没关系的。

  二十五的雷横,虽然和朱仝是好基友,各方面能力也差不多,但是因为对宋江没那么亲密,名次就差了很多。

  二十六的李俊,水军统领,实权派。梁山的马军里虽然以朝廷降将为主,但是也有花荣和秦明两个宋江的嫡系。步军虽然都是反对派为主,但是也有李逵这个嫡系。唯独这水军,是宋江根本插不进手的地方。梁山泊,水军其实才是主力,但是地位却压得这么低,就是宋江不放心李俊,事实上后来李俊确实也自己带着人独立走掉了。

  三十二和三十三的杨雄石秀两基友,也是属于没有任何派系但是实力也不错的人物。三十四三十五解珍解宝两兄弟则是登州帮的成员。登州帮加起来也有十来号人,全部都是亲属关系,其中以孙立为长。孙立武功和骠骑里的某几位也不相上下,却被挤到地煞去了,其中缘由也是耐人寻味。

  三十六的燕青,卢俊义的心腹,实际能力非常出色,几乎是个多面手,样样精通,人又聪明,武艺也好。却被挤到天罡末位。一个是出生低微,一个是卢俊义本身也没有什么根基。

  梁山的权力格局虽然是108头领,但是其实又是天罡为尊,地煞为辅。就像一个企业的董事会和股东会一样。其实你能控制董事会,这个企业就基本上控制在手里了。宋江在天罡末尾的排名里已经开始放水充数,稀释天罡的权力,毕竟他最主要的亲信都进来了而且比较靠前,放一些没太大背景势力的人可以平衡天罡的控制力。

  地煞排序第一的是朱武,朱武作为吴用的副手排在地煞第一,实际上吴用是不懂军事不懂排兵布阵的,朱武才是正牌的军师。可惜朱武不是宋江的嫡系,也没有什么很强的派系支撑,所以只能屈居地煞。但是朱武的能力是没人质疑的,地煞第一毫无争议。后来朱武也跑路跟随公孙胜去修道了。

  紧接着又是一堆骑兵副手,其中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孙立,其实孙立的能力和八骠骑差不多,但是只能被压到这来。余下的就是各种之前的出生比较低能力比较低的土匪恶霸流氓为主的头领以及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还有宋江的弟弟宋清,基本啥也不会,一样坐了把交椅,管的还是宴席,简直是又轻松又有油水的好工作。

  最后来说梁山的内斗,主要就是诏安。以宋江为核心的一大半人是主张诏安的,但是也有另外一批骨干及元老反对诏安。金圣叹评宋江是个下下等的恶心之人,事实上所言不虚。宋江是个对正统和权力非常迷恋的人,所以心心念念就是诏安,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

  如果没有梁山泊,宋江只是一个小吏,最基层的公务员,想混出头,那是千难万难。根本没法和卢俊义这样的著名士绅、柴俊这样的世家名族或者关胜这样的朝廷高官比。宋江又很想要这样的名望身份。怎么办,靠混官场,他是没戏了,一把年纪还是最底层的胥吏。于是,就想出了这样的毒计,叫砸锅法,先搞一大出事情,引起朝廷的注意,让朝廷重视自己,这样再名正言顺的归顺朝廷,就可以曲线救国弯道超车。

  梁山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闹得小就是草寇,被朝廷天军一下就镇压了,闹得大,有成绩,那才是霸王,可以接受朝廷诏安,直接获得官身。

  问题是,宋江知道,梁山这个地方,都是土匪恶霸山大王为主,自己要去提诏安,那是绝不可能的。所以他要往梁山里充数,混入更多同意诏安的基本盘。

  宋江和吴用恶毒就恶毒在这里,为了拉拢一批对朝廷有好感的人,就专门去迫害朝廷的高级官员,先把人家害得家破人亡,然后再劝人家来入伙帮自己诏安。卢俊义就是最冤的,他都不是讨伐招惹梁山的人,却被主动找上门来害了一把。朱仝和上司的小孩关系好,李逵就一斧子砍死小孩逼得朱仝没办法只能上山。

  最后为了诏安,梁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宋江又被朝廷拿去驱虎吞狼,用完就鸟尽弓藏。在权术斗争上,宋江在梁山可能无敌手,但是在朝廷官宦重重叠叠的地方,自己一个底层小吏的修养就远远不能应付了。

  梁山的结局也很不令人意外,早早和宋江脱离关系的人,比如公孙胜,是一点麻烦也没有,安享晚年。后来才看破的人,比如鲁智深武松樊瑞朱武等人,也都各自脱离了宋江,自寻天缘,也得了善终。借宋江的力重新回到朝廷怀抱的高官们依然当高官,柴进和李应自回庄里当地主,李俊带人出海当国王。跟着宋江当炮灰的那没话说,太蠢。还有跟宋江绑定太死的,吴用、李逵花荣三个,只能陪宋江去死了。尤其吴用和李逵,毒计害了多少人。

  ===========

  公众号:【公鸡王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