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牛棚杂忆》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牛棚杂忆》的读后感大全

2022-07-07 18:27: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牛棚杂忆》的读后感大全

  《牛棚杂忆》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棚杂忆》精选点评:

  ●一个荒谬的时代更值得铭记

  ●就是想了解一下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样的。 虽然季老的文笔略轻松,但细思之下,其中的折磨真是难以想象的。 前面部分跳着看,主要看中间部分,后部分都是一些不太相关的序没看。

  ●大二

  ●看得心惊肉跳

  ●虽然我还没活到季老那么大年龄,但对季老的文字感触太深。

  ●季先生还是很坦诚的人,散文最大的特点也就是真诚,果然是慈父一般的性格。

  ●平铺直叙地揭示了那个黑暗的年代,何不珍惜当下的和平。

  ●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季老,那个年代的经历者的身份像我们展现了那些我们现代人很难想象的过去。

  《牛棚杂忆》读后感(一):一本真正的历史教科书

  精辟地把冠冕堂皇的政治运动概括为:整人;犀利地把名正言顺的阶级斗争提炼为:折磨人。若隐若现引出了纹革发生的原因。历历在目地描绘了惨无人道的批斗经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性和人的异化。令人心情沉重,发人深省。苦难至极,心理防卫机制反倒要发出笑声。季羡林用他炉火纯青的文笔制造了诙谐滑稽的气氛,更反衬了胸中无限愤懑。

  《牛棚杂忆》读后感(二):关于历史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们对于历史都是艰难的盲人摸象,在混沌之雾中艰难的窥测,尤其是近期发生的不光彩的事件,揭开他们的真相,犹如深扎进黏滞的沥青内,还要睁开双眼去搜寻去撬开埋在砂砾里的星点光芒。比如,俄罗斯作家&女记者——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的《二手时间》、《战争中没有女性》、《切尔诺贝利的回忆》、《锌皮娃娃兵》…她写了一本又一本悲伤的书,像一名手执手术刀的情感医师,剖开人心底已被时间腌渍老化的伤痕,剜掉腐肉或是抚慰疤痕。无数件个人的记忆、遭遇、现状、情绪、思考,组成的历史是比考据更无法撼动的真相证据,也是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和亲历感的血肉历史。她在倾听这些苦难诉说时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记录、书写、并出版这些笔记所面对的阻碍,我还没有读到具体的相关内容,也许毕力完成心愿之后,这些付出的和承受的都和日历一页页翻过就好了。

  到文末,回顾时,反思无答案,有一万个理由,却都不觉是所属的答案。

  拿这份痛苦换取身后留下的纸墨香,愿不愿?再次抉择,我也不知道会如何选择,一念间,而已。

  我们能做些什么?其他的都不知道。只知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一项,便是不抱偏见、心存人性、打开双耳双眼。别将自己关进与己无关的牛棚中。

  《牛棚杂忆》读后感(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的词,怀念妻子的。然而看完季羡林老先生的《牛棚杂忆》,脑海里却浮现这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浩劫,有多少人不甘于受屈辱而选择了自绝于人民,是的,连自杀都是一种罪名,会连累家人朋友。

  用手机看的,只有短短300多页,却几乎是不忍心看下去,天下竟有如此荒谬可笑却又如此天经地义的事情,人人奉为圭臬,照章行事,风风火火,群情激愤。文化大革命是必然的,因为政治运动从未停歇,因为政府害怕藏在人民中的奸细吧,所以鼓励人民出来发表意见给身边的同事领导提意见,美其名曰为了进步,实质上就是为了把水搅浑,好浑水摸鱼。虽然确实不乏一些真正的右派,可是大部分人被划分为右派也许仅仅是被排挤,仅仅是因为单位的指标问题,右派还得每个单位划指标呢,怎么能糊涂得如此理所应当。

  三年大饥荒没有被饿死,右派也陆续放了回来,人民仍然是非常信任政府的。可是,文化大革命又来了,是无产阶级对知识分子的革命教育运动,知识分子要重新改造。他们的一言一行可能都透露着反党反社会的意味,所以要被无产阶级不断的教育,否则革命的队伍就非常危险了。

  无产阶级最好是什么都没有,所以连良知也消失不见。既然处处都有反革命,知识分子大都持才自傲,那就需要团结一切无产阶级来教育他们,课就不用上了,否则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会被教坏的。红卫兵也应运而生,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领导者,负有教育好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当然要不遗余力。

  所以他们随意的宣扬某人的某些行为具有什么倾向,从只言片语中或者纯粹就是个人恩怨,到处贴大字报,多么伟大的发明,只要人多势众,抓住一点苗头就可以对知识分子任意的侮辱谩骂拳打脚踢。当然,也不是任意的,他们是有严格规范的流程的,他们有组织有纪律甚至还有不同派系,先是贴大字报,然后广播通告,就成过街老鼠了,再然后带人抄家,查找罪证,然后是押解批斗,先是念毛主席语录,然后历数罪状,然后是不断的呼喊宣号,配合着犯人的拳打脚踢,不许抬头,扎着马步,被吐唾沫被扇耳光决不允许还手。批斗完以后可以回家,过几天,红卫兵有兴致了又可以来一次,是家常便饭。而且政策是文化大革命一次要七八年,七八年又要来一次。多么绝望啊。

  打着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一切牛鬼蛇神都出来了。闹的最凶是最坏的那些人,然后就是跟着看热闹不怕事大喜欢迫害折磨人的那些人,这类人最多,他们没有什么想法,只是趁乱把自己天生的坏毛病全都展露出来而已,还有一些是害怕如果不这么做,自己就要成为被批斗的对象。虽然口号喊得喧天,大家都很激愤,可是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点错误都没犯,尤其是处在边缘的人们,更是人人自危了。

  季羡林老先生反思,现在的青年人不知道文化大革命,这是可怕的,不知道它的危害,就有可能悲剧重演。今天甚至仍然有人叫嚣着要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因为领导阶层腐化,知识分子迂腐,但是任何时候都是不能以偏概全的,我不知道那些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何居心。但是在这个文化大革命的痛仍然没有被正视,仍然没有人忏悔当年罪行,没有任何纪念活动以提醒青年不要重蹈覆辙的今天,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当年的情况,即使是不完全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更需要辩证客观的去认识它。

  《牛棚杂忆》读后感(四):看不见,也不敢看

  之前读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十讲,个中俏皮幽默与智慧淡泊交相辉映,实在是让人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欢快体验。尤其是文中处处可见的赤子胸怀,通过一个耄耋老者的笔触恣意挥洒,更是觉得难能可贵。

  也是读了其中的一些段落,开始对他的《牛棚杂忆》心存好奇。是的呀,经历过那样的年份,还能以淳朴可爱之心面对生活,该有多么惊人的强大的内心,才可以做到对这个世界的宽容和大度。

  然而现实大海总是会冷不防让你的自以为是土崩瓦解。于是,在《牛棚杂忆》的开篇几行,就已经读到了季羡林先生希望这种事情既已空前、务必绝后的批语。一个慈善老人可以令子夜恢复白昼的白眼,鲜鲜明明的出现在我的眼前,既觉得有趣,又觉得心疼。

  文化浩劫这件事,实在是很难一言蔽之,而其中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冲撞,想来谁都无法给出一个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观点。

  在这个层面,季先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受害者身份,一早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开展那一番口诛笔伐的控诉。相反,他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历史洪流的某种无可奈何里。他同情那些被大浪晃晕的人,迷失了自己的善恶本心。他并不觉得所有施加暴行的人,都是因为独立的人格和思索去作恶。他的宽厚,用一种对“乌合之众”的包容表现出来。

  他不止一次的提到,陷入蒙沌里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因为某些污浊的洪流来了,便被卷了进去而失去了自我。

  同样的,他也以自己的某些不可思议的转变来呼应施暴者的麻木。譬如自发的对“喷气飞机”这一动作的晨练,譬如对“万岁”两字的俯首帖耳,譬如对“恶形腥臭”的独善其身……各种不寻常或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岁月悠悠的烤炼下,都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是季先生对中国千年以来“士可杀不可辱”秒变“士可杀也可辱”这一转变的痛心疾首。也是他对知识分子这个身份成为原罪的莫名和感伤。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记述的一位解放初期排除万难回国的学者,已经病重到连吃饭都很难坐起来的状况,依旧要在牛棚的恶劣环境里,用一声“到”来回应革命小将的点名。

  当然,如果满眼宽厚,则实在太假。那几年季老所承受的种种,则显得夸大和空洞。

  不仅仅是抄家、批斗、劳改种种可怕情境,而是身为一个学者的某些固有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崩塌。师生关系、亲友关系、同事关系,都成为了让人胆战心惊的存在。尤其是人需要以落井下石以自保,以栽赃陷害以求全,以罗织杜撰以独善,人性本恶这件事,从未如此赤裸裸的存在于所谓的和平年月。

  他的气恼,成为了多年后笔端的情绪,鲜活生动,又无可奈何。季老说,他之所以迟迟落笔,是希望施暴者能够用反省的态度,告诉世人,当时到底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情。然而迟迟等不来,直到自己忍不住迟迟落笔。

  时间已经带走了太多的受害者,让太多的后人以为当时的暴行不过是小说桥段。于是,身为受害者的季羡林备受五内俱焚的煎熬。他的笔下,家中的婶婶和妻子,整日惴惴不安,曾经的同僚和伙伴,终日惶惶不定,过往的学生和子弟,每日恨恨不解。这样的日子,寻常人靠想象都捱不下去,季先生却用亲身经历证明了人的忍耐度可以到达怎样的奇迹巅峰。

  这应该是国人的骄傲,还是国人的悲哀?

  然而连季先生自己都以犟脾气而自称看不见也不敢看了,谁还能给出答案呢?

  季先生的率真让他可敬,怒气让他可爱。

  而真正打动我的,是他在浩劫之中,依旧心怀感恩和赤诚。

  他记得工作人员对他婶婶的叮嘱“收好钱慢慢走”的善意,他也记得对他手下留情的某些小将的悲悯。现在看来都不过是偶发恻隐甚至不足挂齿的零星小事,对于季先生来说都是雪中送炭的暖心之举。

  我不知道,是因为这些暖心的小事,保全了他的赤子情怀。

  还是他的赤子情怀,让他可以看见这些暖心的小事,并从中感受宽慰。

  作为曾经想用资本主义方式“自绝于人民”的学者,我可以想象他求死之前的绝望和晦暗,也可以揣摩他最终苟延残喘的木讷和无力。他的笔触,生着气还勉强保持轻快,有恼火却尽量维持平和,更处处可见难以克制的悲伤仍心怀希望。

  那些年那些事,空前绝后的希望。

  然而作为一个读者的悲伤是,他在书中吐槽的那些人那些事,现在依旧随处可见。

  虽然是散落各处,未有成为和那些年一样恐怖的气象。但麻雀一样随处可见,依旧让人心有戚戚。高晓松曾在他的节目中借《三体》指出人类从未做过吸取历史教训的事,结合季先生的回忆来看,真是最残酷的愚蠢。

  我却没有季先生的豁达与大度。

  于是只能拾慧的选择“看不见也不敢看”了,似乎也呼应了另外一个老掉牙的道理,却实在懦弱的多的多的多。

  然也只能罢了,随他去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