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读后感精选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是一本由[日] 加藤周一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4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10年8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精选点评:
●四星半。极佳的日本文化著作。再次为加藤周一的博学、眼界和犀利所折服。 加藤周一围绕日本人的“现在=此处”观念,从日本语言结构、建筑、绘画、文学体裁、舞蹈等艺术表型形式的方方面面入手,剖析了日本人看待事物由局部推及整体、而非由整体推及局部的特性,这决定了日本人在政治层面、社会层面和生活层面均缺少远见、着迷于当下,也决定了日本人对“小”与“微”的偏爱和由此发展出的惊人的细腻的艺术。此种时间与空间观念的起源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地理局限的影响。 尤其书籍的第二部分,简直是日本版的《乡土中国》。加藤周一从日本人的“村落共同体”观念来分析日本一直以来所采取的外交政策,真是一真见血。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及国民性也决定着现今日本的对外观念。 加藤周一让我觉得,研究文化和国家文明真美好呀……
●时间有限仅挑了需要的看了。薄薄一本小书不算深入,但是确实百科,不故弄玄虚
●有些地方赘述了……讲空间的那部分很有启发。
●后半本涉及历史时感觉完全失控……
●有一些启发。行文总体琐碎,杂乱,有重复之处。总结和拓展。
●入门
●看完日本史和日本文化史再看这本正好,如果我能有更多语言学、哲学和美学基础就好了,真是知道的越多越感觉自己无知。看了下后记,作者有旅居欧洲、美洲和和中国的经历,又是医科背景,兼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也难怪能从历史、哲学、美学不同角度阐述日本传统文化中时间、空间的特点。
●加藤先生自言本书是他关于日本思想史思考的一个总结;作为读者从中获得不少启发,书中突出的几个问题点都有发散的余地。(有待知识的填充
●有趣。粗略地M几个与《历史意识里的古层》的相通之处:1)加藤周一探索的日本人时间及空间概念的“原型”——和丸山的“古层”概念。2)方法上,都从记纪里寻找线索,又通过看文化接触时异文化的“日本化”来验证这种“日本性”(加藤周一是部分的)。3)时间意识上的现在主义,与古层论文里的“现在中心主义”。
●超认真地摘录,没有原版所以尽力一点点根据翻译(斗胆说一句合格俳句译得真的太那啥了)找原文,跟自己较劲挑刺玩儿,很无聊的过程但的确收获不少。加藤先生所选的这个主题个人十分感兴趣,但遗憾很多地方都是一带而过不过瘾~总而言之通过此书让我终于对于日本人的,甚至是世界的时空观有了个大概的印象,也发现一些自己感兴趣而未被阐释尽的点,非常好。但也正因如此遗留问题点很多。做了摘录补充却缺了扩展,嘛~希望能更深入去理解加藤先生的思想~(≧▽≦)/~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读后感(一):《火田之村》、《焼畑のむら》
81关于村落共同体的论述,有注释一条,“福井胜义:《火田之村》,朝日新闻,1974,282页。据福井先生称,那个村子有很多表(堂)兄弟结婚的情况,还常有叔嫂、姐夫小姨之类的婚姻”。(按:在村落封闭的条件下,似乎会累积成内婚制)。“火田”猜是和制汉语“畑”,检索原书名为《焼畑のむら》,刀耕火种。朝鲜语“畑”训读“화전(火田)”,有화전민火田民,日语中也可以写作火田民(かでんみん)。嗯,好像也可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09525/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读后感(二):何谓“现在”何谓“此处”
时间中的“现在”和空间中的“此处”
在人意识到作为现在的现在和作为此处的此处时 偶然存在
只有这个人意识里是把“现在”和“此处”这两者看作一同存在的时候
“现在”和“此处”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才可以划上等号
或者说 这个人自己认为自己是处在“现在”和“此处”的结合点
如果人对所处的“现在=此处”不满足的时候 又可以用什么方法超越现在所处的时空间呢
逃避是没有用的
因为问题并没有解决
如果既无力改变现在和此处 也无力改变自我
是否就没有其他方法超越呢
或许并不需要改变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寻求改变来获得解救的道路呢
真是愚蠢而脑残的想法
人是无法改变的
可以稍微调整的
只有自己的看法
看法改变 世界也将在瞬间改变
……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读后感(三):《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
很薄一本小册子,甫翻开就觉得舒畅,完全不卖弄名词,论述的风格非常质朴,那种从实例里条分缕析再进行抽象升华的方式合极了我的胃口。关于时间的前半部分,如果说还有点哲学意味的话,那么后半部分的空间几乎就是政治、历史、文艺现象的罗列堆积,显得气弱神虚,像是上了半学期课的老师,开始由内而外的粗糙疲乏。加藤老先生毕竟是文学家,确实有些汲汲于现象。而且仿佛也就没有想从这些十分切身的现象中升华出一点点令人热血上头的小火花来。
这种态度在时间的行为方式那一节,如果说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身为公民的有如长辈一般的温柔感,那么到“逃脱”那里就显得有些令人惊讶了。加藤就仿佛是吃了冷香丸,显示出一种无动于衷的冷酷和热情缺失。根据本书的观点理解,所谓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在结构化的历史中才能产生的,是在把自身置于世界与时间的整体中才能产生的,也是在有垂直感的视野中才能产生的。站在这个角度看,可以在阅读本书时同时玩味作者自身的态度,他的态度也算是一种日本的缩影。
还有种乐趣,看书猜星座。一度怀疑加藤这种不偏不倚的优雅,加上这种并不精致的写作,会不会是天秤座,特意请日本朋友帮我查到,加藤生日是9月19日,差了两天,倒是处女座了。不过从下面这段倒也可见一斑,原来这种态度还是有思想基础:
“加藤周一属羊,自己说温和的个性也多与羊相通。所以,1968年他写的自传就叫做《羊之歌》。在这本书的跋中,加藤周一这样描述自己:“不胖不瘦,不高不矮,不富不穷。语言和知识两相杂糅,半是日本味,一半是西洋味,宗教是不信任何神灵,天下政事是自己不怀青云之志,道德价值则采取相对主义。几乎没有人种偏见。艺术是大大喜欢欣赏,却没有达到亲笔绘画。亲手演奏的地步。”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叹:日本文化实在是相当世俗的文化,视域也相当狭窄,然而不伤其独特味道。即使认识到了这一点,还是不得不承认魅力犹在。如加藤所说,强调“此处”的文化归根结底需要“现在即永远”、“此处即世界”的普遍智慧。因此,“禅”在日本文化中具有它的作用。这种在最本质的“内”中实现的超越,比起“宣言”、“主义”,更有妙悟和灵性的色彩。似有所悟,是历史把最适合它的赐予了它作为蓬莱仙车,还是我看到的它本来就是已经被注入了禅的灵气的它?还不得而知。
加藤说关于禅体验的内在理解已经超出了本书理解范畴,那我就只好感谢他,把我送到了下一程的车站。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读后感(四):关注“日本”、“文化”与“空间”
在网上搜到这本书,是因为其书名同时涉及了“日本”、“文化”、“空间”这三个关键词,故而欲探个究竟,作者是如何在日本文化的大框架之下,讨论“时间”与“空间”。
作者在序言部分已经把整本书的结构思路解释的很清楚。先是从感性的一般认识引入,比如述及日本谚语“将往事付诸流水”、“福在内、鬼在外”等,带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即日本文化在时间上重视“现在”、在空间上重视“此处”。围绕这个观点,作者带出了论述的概念框架,探讨时间与空间观念形成因素,如对于时间,日本岛国明显的四季循环易于形成一种循环反复的时间观念;对于空间,生活空间的界限,村落-国家的结构化,均引向一种内外有别、范围界定清晰的内向空间观念。进而,作者围绕这个概念框架,铺开了全书的章节构成,时间与空间的“原型”如何形成,时空观念在文化、艺术、政治、生活等各个层面的表征,以及时空观念作为一种世界观,如何影响日本人在当下、此处的行为、选择、抉择等等。最后,作者尝试对“现在”-“此处”时空观的作出联结。
我个人较关心的“空间”观,特别是具体而言的建筑空间,其实这只是作者大框架的其中一环而已。但作者的论述思路还是吸引我的。当我们极为抽象地谈论“空间”时,往往忽视了其所处的具体的文化、地域、资本等特征,而作者恰恰是从这些开始,为我们展示了日本传统空间观念的上下文,从而使得对空间的讨论不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进一步地说,其实作者所关注的,除了必须谈及的建筑、城镇空间结构(物理空间),还更多是社会空间的结构,如社会层级、群体组织、政治架构等等。
就我自己有目的的阅读而言,暂且把目光聚焦在作者对日本空间特征的论述上。对日本传统空间的论述,作者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几条考察的线索,一是从日本创世神话中分析的空间认知,如《古事记》中叙述的世界仅限定在日本的“八大岛”,故而其“空间界限是封闭的”;一是回顾了日本历史上,自九世纪结束派遣遣唐使后,日本就一直处于锁国与集权化,直至十四世纪的内乱以及十九世纪的重新开放,长期的封闭形成了清晰的内外有别的观念;一是日本村落形成的地理环境,多位于山谷、盆地,几面环山形成了区域的界限与内向的观念,并且在对待外部的关系上,远近差异的观念亦相当分明。
在此基础上,作者概括了日本空间的三种特征,一是“深处”的概念,如森林的入口,山岳的神圣感通过神秘的入口、通过层层递进的空间得以显现。畏研吾在《自然的建筑》中谈广重美术馆的设计时,也谈到神社是为了彰显其所在的山岳而存在,而参道就是通往神社、通往山岳的空间轴线。“深处”概念除了在祭祀仪式中得以呈现,也反映在世俗空间上,作者提到“向深处移动的话,私密性就会增强”,由此把家庭、村落、环境整体结构化在同一概念上。二是对水平面的强调,世俗、宗教建筑均为平房,延地面展开,即便是佛教传来的五重塔,亦被“宽阔的屋檐在四方向水平伸出,将垂直线隐藏起来了”,“塔的日本化即是塔的非塔化”。作者进一步叙述道,这种对水平线的崇尚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也反应在如舞蹈的动作上,演员的挪动也是不离地面,水平移动。第三个特征是“扩建”思想,即建筑、城镇往往从单体不断加建,慢慢形成整体,反应一种自下而上的建构过程。“桂离宫采取的是扩建方式,它体现了日本建筑家的感受性”。扩建通常由小开始,对每一个单体、每一个局部的增加都精雕细琢,由此形成了令人惊异的细部经营。扩建的组织方式,为了适应不同的因由,如使用、如占据等等,导致了结果的多样性,亦回避了对称的倾向,适应了对“非对称性”的偏爱。
在概括上述特征后,作者尝试以几种典型的日本空间形式作为典型案例分析。比如茶室空间。在上文提到的村落-庭院-建筑的层层深入的背景之上,茶室作为一个过渡体呈现出来。如日本农家建筑常有的缘侧空间一样,茶室也是作为庭院空间的一部分延伸,而非独立。作为庭院、环境要素的一部分,茶室自身的表现性就变得非常的克制,建筑依靠简易的支柱立于地面,材料不事装饰直接表露,空间尺度压缩至极小(两张榻榻米),“建筑具有否定它自身的构造”。在手法极端克制、要素极端简朴的建筑中,萌生了“闲寂”的美学,强调个体的内省与对自然的微妙关照,这又是另一层面上的极端丰富,即“细部无止境的升华”,比如茶碗在手中旋转时,“‘景色’会根据角度不同,随着茶碗外侧的釉色变化呈现出复杂的状态”,从而与环境形成交互的关系。从细部到整体,从小到大,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相互关照、掩映。又如谈及神社、城镇这些具有群体组织性的空间时,作者一再述及其扩建的结构方式,导向了非对称的、甚至“混沌”的空间(芦原义信语)。同时,单元组织上顺应地形、横向铺开,形成水平线状的整体空间。
对于建筑、庭院、城镇空间的构成方式,作者大致作了上述的归纳与分析。回过头来,我想我需要得到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权威的结论,而是这套论述的支撑依据以及整体思路。作者加藤先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点从他的论述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得到。比如对于日本空间特征的归纳,他的角度并不是固定的,“深处”的概念反映的是对文化、仪式、组织关系的关注,“崇尚水平线”的概念则反映出他对整体形态、形式语言的敏感把握,“扩建”的概念又反映出从要素组织方式到社会架构的提炼,以及延伸至美学、技艺的讨论。阅读中,常常可获得丰富的感知维度。
显然,在这种丰富的线索中,对日本空间与文化的阅读,只是开始,而非结束。
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