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之谜经典读后感有感
《英伦之谜》是一本由[英] 劳拉·汤普森 / Laura Thompson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伦之谜》精选点评:
●“材料翔实”,关于11天的失踪之谜有合理的想象。
●看了五十五页之后,差点被“弗雷德里克”这五个字谋杀致死……
●看完这本书我算明白了,看来我基本不具有成为谁的狂热粉丝的潜质。那么热爱阿婆的书,但是有关阿婆本人的八卦,我读起来却是兴味索然。我只爱吃鸡蛋,对下蛋的那只母鸡不太感兴趣……
●想吃封面上的所有甜点惹
●把一部传记写成学术论文,读起来好费劲,差评!
●第一次耐心读完一本传记,若不是对阿婆小说都了然于心的话会看不懂,另外你们译得有点拗口@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篇几页后没有读下去,推演成分太多,对于这样一个近期才离开的著名人物,实在没必要如此写法。要当小说看呢,它又欠了精彩手法。
●啰嗦,沉闷。
●当年疯狂的读了十几本阿加莎的书,顺便把这本传记看了
●作者lura无疑对阿婆充满敬意和喜爱,也极其熟悉阿婆作品。然,1926年的失踪后,阿婆最忌讳的就是把书中情节和描写与其自身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虽然也绝非无关)。 还是以阿婆墓碑上的话做结吧(语出斯宾塞的《仙后》):“劳顿后的安睡,海上风暴后的港湾,战乱后的安逸,活过后的死亡,让人满心欢喜。”
《英伦之谜》读后感(一):相见恨晚
很久没有读到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了,这本书彷如及时雨让我“悦读”!长久以来,我经常会思考阿加莎的侦探小说,她的侦探小说里特有的对人性的探讨,她的创作灵感,她的写作背景,虽然好几年前读过她的自传,毕竟还有太多的好奇心有待满足,这本书让我感到极大的满足,某种程度上说,超过了阿加莎自己写的那本自传。因为作者对阿加莎作品的熟知令人赞叹,尤其是穿插入阿加莎以另一个不太为人知的笔名创作的纯小说和诗歌,为读者描绘出一个立体的阿加莎,更具有内在可信性的侦探作家传奇的一生。
读传记,我讨厌简单事实的堆积和罗列,那太机械了。我喜欢作者有自己的主管探索,并且能让我认同。我读书,喜欢把自己投进去,想象如果是自己会怎样做,那样做是否合乎常理个性?那么,对作者的要求呢,就是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而且要让我信服,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别怪我挑剔,作为一个有思想的读者,怎么能够满足于简单材料的罗列呢?传记写的是活生生有魅力有思想的人,如果只是堆积简单的材料,或者极尽吹捧歌颂之类,那就成为低级灌输性的儿童读物了。(云子)
《英伦之谜》读后感(二):不幸福的女人才能当作家
一直以为只有不好看、嫁人不成功的女人才写书。也许对部分女作家是成立的。
所以也默认阿婆长得不好看。事实上,阿婆挺漂亮的。
不过,宇宙间没有什么法则可以给婚姻上保险,确保老公不出轨;亦没有什么天平,可以在出轨之后,判断出是谁的过失。
阿婆自己的婚姻生活便具备了可观的戏剧性:无论是嫁给求婚者中性格与前途均颇为平凡的阿奇,还是为了挽回出轨的丈夫而离家出走(这种不按理出牌的方法也为大众女性所罕见),再是嫁给小十四岁的考古学家马克。
可笑的是,阿婆自己纵然成就很高,却始终认为女人应以丈夫为重,才华与事业,还是男人的事。因此,我简直要说,阿婆是“被当作家”了。
一句话,若先生可养家用,便不会开始写作;若婚姻幸福,便不会如此高产。
说到底,是女人这一性别的普遍不完善,阴差阳错的造就了阿婆。
本来,艺术的来源就常常是荒谬甚至庸俗的。
《英伦之谜》读后感(三):因为喜欢所以想更了解
阿加沙•克里斯蒂的大名举世皆知,中国的读者给她起了个昵称“阿婆”,她的读者遍布全球,老少通吃。她创造的马普尔小姐、波罗和福尔摩斯一样成了推理的代名词,另加一些“临时”的侦探们,她的一生创作了数百本推理小说,但也许有些人不知道她还创作过剧本吧!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本她创作的推理小说剧本《捕鼠器》,这部剧作从首演至今已经80年了,依然经久不衰场场爆满,最为著名的是由XX剧团的演出,其他各种改编的版本也不少。
她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无疑是杰出的,因为那个时代的女性普遍受教育不多,她们的世界只局限于家里那个小小的起居室,那个年代出来工作的妇女都是迫于生计,阿加沙在药房工作的经历为她今后的创作提供各种医学上的第一手资料。那个年代的作者基本都是以男性为主,没有人相信女人可以写书,而且是逻辑性很强的推理小说,阿加沙做到了并且成功了。
《捕鼠器》其实应该算一个密室推理,一群人受邀来到一个旅馆,然后接二连三地被杀,恐慌在小旅馆里蔓延,人们互相猜测谁是凶手,当人越来越少时,大家互相猜疑但又不愿意落单,这时每个人都开始忏悔自己的恶行,这时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大家意外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受同一个人的邀请来到这,而且这些人早年曾都牵涉到同一件事情中。此时,案情似乎有些明朗了,可到底是谁邀请他们来的呢?那个罪犯到底是谁呢?恐慌仍在蔓延,凶手仍然躲在暗处觊觎。
看过她的小说的人会说,永远也猜不到阿婆到底会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在我看来这是你看阿婆的书还不够多,当你了解她或她的小说后也许会隐隐猜到凶手,阿婆的个性中隐藏着一些戏剧性,波罗这个矮个子的比利时侦探本身也是极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在这个故事的最后,以为是侦探的人却是凶手,以为是嫌犯之一的却成了侦探,够颠覆够戏剧性了吧!
我作为阿婆忠粉,认为阿婆这辈子最精彩的故事,是她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失踪记”,当时她已经成名并已经和第一任丈夫结婚,整个伦敦为之沸腾了,全城的人都出动来寻找她。有意思的是阿婆以为自己给世人留下了足够多的线索来找到她,可是几天后依然没人注意到她留下信息,最后她忍不住了,又做了件自爆行踪的事。当她再次出现大众面前时,众人指责她玩弄了全伦敦的人,可是没多久大家又原谅了她,因为他们担心阿加沙生气后再也看不到波罗的故事了。这样,你可以理解阿婆受欢迎的程度了吧。
《英伦之谜》读后感(四):谁识阿婆真面目
在海上放晴的时候,读完了这本书,书名是《英伦之谜》,写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传记,不过,端着红茶,品过之后,我开始动笔记录对此书的感受时,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这是劳拉·汤普森写的一本小说,小说的女主角叫阿加莎·克里斯蒂。
生长在中产阶级家庭的那个聪慧、苗条、矜持的清丽女子,有深爱她的睿智母亲,教她知识的温文和蔼的父亲,有交好的姐姐,闲暇之时,她写小说娱乐自己,她利用散步的时候跟自己对话完成了自己小说的结构勾画,然后,她开始尝试完成她的小说。不久,有了英俊的骑摩托的青年来爱他,她嫁给他,并生育他心念念的女儿,接着,她再次开始写作。这时,丈夫开始遇到了事业上的瓶颈,只因这女子也曾经历过那个”无忧无虑“的父亲被骗失财差点家道中落的危机,她深刻了解金钱的重要,于是,她开始售卖自己的小说贴补家用,她有天分,但缺少经验,出版商欺负她订了廉价的合同。虽然如此,她依然成为一名知名小说家。但不久,丈夫却因她投身写作和自己的孩子而受到冷遇自己发生了婚外恋,还提出离婚。虽然这女子也曾经历过家庭的经济危机,但这次的危机不仅仅是金钱,而是女人当做一生事业的感情危机。这时候,她离家出走了。失踪了。另外一个女人——玛丽·韦斯特马克特(阿婆的笔名)隐约出现了。
我们的作者劳拉·汤普森在此之前告诉了我们很多这个娴雅的女子具有多么有条理、有秩序、安宁理性,但,这时候她失踪了,而这段日子成为了她一生里的秘密——《英伦之谜》
在这一段秘密日子里,劳拉·汤普森精致地描绘了深深被伤害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离家出走之后的心理变化,最后,她有了一个结论“(阿加莎·克里斯蒂)像微笑的幽灵一样穿行在哈洛盖特的大街小巷,读着报纸上关于她自己失踪的消息,还有什么能比这样一个女人更神秘莫测的呢?”是的,像她前面描述的那个明理懂事略带天真的女子就应该是那么乖巧而神秘莫测的摸样,“于是,这个故事继续存在,极其吸引人;那些想让它休止、想通过‘解开’它而毁掉它的人,处处遭遇挫败”。
紧接下来,劳拉·汤普森便开始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这个叫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女作家离家出走之后,媒体大量报道带来的各样各样源自她小说中案件变化的猜测,详细地表述了种种由这件离家出走事件产生的各种影响,强调了这件事情对很多人的一生都发生了改变,其中甚至包括了处理事情的警官。最终,失踪了十一天之后,阿加莎·克里斯蒂从女人最大的痛苦里走出来,很淑女地走了出来,回到了原来的生活里,离婚,然后,有了第二任丈夫,并跟随她的第二任丈夫并肩而行,此时的她,已经深刻领悟了她那个智慧的老祖母曾说的:”你发现了藏在每个人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快乐,对绝大多数女人来说,快乐意味着来来往往,忙活一些琐碎的事情……幸福就像穿在一根线上的珠子,是由细小的东西组成的。“ 最后,她还成了剧作家,拥有了更多的作品,更大的名气,同时,作为人类历史上其实以描写人性著名的、出类拔萃的女侦探小说家,她创造的比利时侦探波罗和老处女侦探马普尔小姐也成为了历史最有名的小说人物,她的作品不断地拍成电影、电视剧等,《扑鼠器》依然年年在舞台上演。
瞧,这是多么励志的女性成长小说呢,阿加莎·克里斯蒂,作为女儿,她对母亲的亲昵依赖;作为妻子,她对丈夫的迷恋依赖;作为母亲,她将自己的孩子等同成年人对待;而作为女作家,她也不是女权主义者。她是那个时代里的标准”淑女“,她甚至可以是今天我们欣赏和崇拜的杰出独立女子。事实上,对于她的贤淑来说,却又有更为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一方面,她旗帜宣明地认为“无疑,我们是享有特权的性别”,另一方面,她又说:”很可能是因为女人的愚蠢(指当时妇女在公共生活中愈加活跃),她们放弃了经过好几个世纪的文明所获得的特惠待遇。“ 此语出于1962年她被一家杂志采访时的回答,真是非常美妙,虽然有些隐晦,虽然很清晰地表明她是传统女性,但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故事又是那样的暴露人性,她自己是如此敏锐,又如此地保守,这样看似矛盾其实复杂纷纭的思想里,藏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所构筑的如同她最爱的数学一样的秩序,凡事不是一定,而是相对稳定。
读完掩卷,再回过头去重新考研作为真实存在过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那个创造了独特风格的女子笔下的文字——“它的几何结构必须经得起被随意转动,就像阳光下的宝石。他必须被建构的可以让人满意地拆卸。那样,一切都必须隐藏在人们视野之外”无论是阿加莎还是她的小说,都如此,劳拉·汤普森说“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唯一一个不让自己侵入其作品的人。”因为,她自己早已经成为了这样的一颗宝石,这样的一个经得起推敲的“英伦之谜”,或者真可以说是“人类之谜”。
当然,《英伦之谜》完全不是一本小说,这是传记,其中有劳拉·汤普森对阿加莎·克里斯蒂成为一个女作家进行了详实地描写,包括写作手法的形成,独特构思方式的建立,条理清晰的推理诞生,以及她对人性等深度敏锐的解析,让我们看见阿加莎·克里斯蒂从一个业余作家成为著名作家的成长道路。这方面则不是英伦之谜,而斯蒂无法掩饰的才华和天分所在。
其实,每一个喜爱她的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当她小说里的谜团一个个最后被解开,唯有她自己依然是一个谜团——”她那庞大厚重、充满神秘色彩的生活就在这里;在这之外,是一篇难以捕捉的影子,想幽灵一样无忧无虑。“就像苏轼说过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