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的读后感大全
《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是一本由[法]阿兰·维尔龚德莱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精选点评:
●先读她的传记,迷恋后,就阅读了她的书籍.
●萨冈的小狗名叫Youki…… 想知道三岛的小猫叫什么名字……
●有点生硬
●小魔鬼。
●I like it,!
●她对童年的永恒怀念恰如咏叹调一样在她的生命里回旋
●她说
●因为一切得来容易,酒精与赌博终使她觉得乏味,于是去好奇另一种漩涡秩序里的可能性~~夜色里美洲豹,阿斯顿马丁飞驰。不意外的车祸之后,她回归本来。其实任何一种频率速度终走向过于熟稔,都将成为一种乏味的家常秩序。 但是只有这样的行迹维稳,才能保证她这作为一架成功机器的运行。还有这年代看起来,顺境带给人极之罕见的浪漫主义天真。
●蒽..萨冈我喜欢的女人之一,她的才华和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气质呢,我都爱。我们会被什么吸引呢,那些别人有的我们想拥有但却很难得到的罢了。就像她那种传奇式的经历,我向来会被那种会写作的人所魅惑,不能抵抗。我还喜欢她对金钱的态度,对速度的追求,对哥哥的依赖。还有她总会及时行乐,对,就是要及时,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所以就现在吧
●成名要趁早。
《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读后感(一):ffff
你勇猛,还不生猛,你媚俗但并不粗俗,你向未来献媚但又并不真的相信未来,你在一个极端的情绪里体会着自己的残暴无理对于一个精确世界的向往让你眼睛里全是屎,你在一个无所谓的世界里说着烦透的话,你做什么都从不让你觉得吃惊,因为你始终知道知觉现象学.你说出的任何话都和胡塞尔没有任何关系,但无不时刻想着自己***就不能朝着一个讨厌的人脸上吐上一口文明的痰哪?你无法说出...
《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读后感(二):她对永恒的爱情仍有幻想
《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
如果萨冈没有那么多钱,她难以体会到更丰富的人生况味,考虑更深刻的人生意义。有了钱后怎么办?萨冈喜欢挥霍,那是不把钱当回事,瞧不起有钱人,不为金钱所束缚,如那些吝啬鬼守财奴。钱对她有什么意义呢?但她依然孤独,有时她请那班朋友来吃喝玩乐,自己却躲在隔壁房间里写作。她和那些人并无心灵上的沟通,只是表面热闹。
钱财使她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萨冈的难能可贵是她不想成为大众的代言人,像那些政治立场鲜明的作家,她随性而为,从善良和道德层面上发表政治观点。这使她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她天生的独立秉性,自由精神渗透她的身体和灵魂,没有人能够改变。这种自由不仅表现在写作上,也包括在道德上、生活方式,如她曾热衷于夜总会、赌博。
她对永恒的爱情仍有幻想。
作者分析精辟,摘要引人入胜,描绘优美准确。萨冈的才华无可置疑,她对普鲁斯特、卢梭、兰波、萨特等人的喜爱表现出她的优雅及深刻。
《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读后感(三):某种微笑
必须承认——我并不知道对谁承认——我已经很久没有认真读书。我不记得上一次认真读书的具体时间——哪怕是一个具体的月份。也许是3月,也许是更早之前。我总是心不在焉。这件事、那个人,它们带给我短促却接连不断的迷惑、焦虑、兴奋和疲倦。它们占用了我的读书时间。或者,占用了我的一部分灵魂——如果我一面羞愧一面不迟疑地承认自己确有灵魂。
不过,今晚,延续着昨晚的认真,我认认真真地坐在铺好了桌布的桌边读《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这本书不知道这几个月前被我翻看过一半,从未进入过我的头脑。今晚,我认真地将它读完。
译者在《译后记》里说:“或许这部传记不是面向所有人,而是写给同样不安并渴望自由的灵魂。”这是最后一句。它让我一下子进入了某种感伤。可是,我知道,对于萨冈来说,这感伤就是某种微笑。
本书作者为法国著名传记作家,他自有他的一套方式——过于优雅的揣测,过于深沉的分析,但全书有一种楚楚动人的笔调,那似乎就是萨冈身上散发出的一种气息,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原谅的气息。
我也喜欢对于萨冈的追忆止于1960年,1935-1954-1960,这被分解和剪辑过的段落式生涯告诉我们:青春迷人而仓促。——所以,我们用回忆留住它/她,用时间终止它/她,用微笑纪念它/她吧。它,也包括我们的灵魂。
《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读后感(四):同样不安并渴望自由的灵魂-201909
吃着香甜的蛋糕,“沉浸”在Billie Holiday“沉醉而失望、悲伤而令人惊异的绝美音色之中”,读完《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
这是一本没有章节的书, 阿兰·维尔龚德对这位小魔鬼的怜惜几乎一气呵成。就像五十年代的法国对她的怜惜一样。
弗朗索瓦兹·夸雷,生于1935年, 十八岁出版小说《你好,忧愁》,一举成名,获得当年法国的“批评家奖”。
她的书读了三本,《你好,忧愁》、《某种微笑》、《一月后,一年后》,刚好沿着出版顺序,三本小说的创作背景和招致的追捧与贬斥在传记里都有介绍。不由庆幸当初忍住厌倦坚持读完了三本小说组成的合集。虽然感激选编者的用心,读完传记还是把当时的阅读记录从一本改成了三本。每一本都值得有姓名。
普鲁斯特、卢梭、纪德、加缪、萨特、陀斯妥耶夫斯基、波德莱尔、兰波、尼采……都是她喜欢并影响了她写作与生活的作家。“萨冈”这个笔名,来自普鲁斯特笔下的人物,“透露出忧郁的典雅”。“选择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普鲁斯特,也是为了纪念普鲁斯特所带来的启示。”
读一位作家,认识了很多其他作家:“天真与自由”的纪德,“承载着沉重的轻松”的缪塞,“知性而自由的传奇之侣”萨特和波伏瓦,“没有行李的旅人”阿努伊,“使她懂得了爱情,懂得了欣赏,懂得了拒绝烦忧”的诗意生活的兰波、“天真而孤僻”的兰波,“细致微妙地探究人类的灵魂”的尼采和普鲁斯特,“教会了我一切”的普鲁斯特、使她懂得“写作并不是一句空话”的普鲁斯特。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重回的时间》是她的至爱。
舆论里,负面新闻如狂风暴雨;传记里,阿兰细心呵护着她的小小世界。随着故乡卡加克的童年生活刻进骨子里的,仿若天生的冷漠、嘲笑、天真、邪恶,是她抵御外界既脆弱又倔强的小小盾牌。
几乎在第一时间喜欢上这个人,好像冥冥中有奇妙的联系与共鸣,比如,同样“喜欢挑战却又习惯慵懒”;比如,她出车祸的日期是我的婚期;比如,她对喜爱作家的描述,让我陷入无可避免的追随。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如她这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支配自己的时间;"不期待也不相信任何东西";“以一种惯常的嘲笑目光看着生命带给她的难以置信的惊喜。”
译者段慧敏在译后记里写道:“或许这部传记不是面向所有的人,而是写给同样不安并渴望自由的灵魂。”
《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读后感(五):灵魂掘地三尺在潜行
得申明,我不是想评论萨冈,我是想说阿兰·维尔龚德莱。除了这本书,我还看过他写的另一本传记,《杜拉斯,真相与传奇》。记得当时写了一句读后感:仍是传奇,不见真相。我一度认为阿兰·维尔龚德莱大概中过杜拉斯的毒,沉溺在迷宫里根本从未打算绕出来。现在我收回这个论断。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我是一个深度八卦爱好者。比较迷信细节。认为任何真相均出自细节。这基本可以解释我对传记类书籍持久的兴趣。传记的吸引力在于它具有大量的背面,原始细节。
阿兰·维尔龚德莱却并非如此。
我不得不有所困惑的是,他的文字表达能力会逊于杜拉斯或萨冈吗?他对萨冈或杜拉斯吃喝拉撒的生活真的饶有兴趣吗?我认为他对一个奇妙的灵魂更有兴趣。“我要生活,爱情请便”,这句话来自萨冈。换一下,送给阿兰·维尔龚德莱的话,可以这样说,“我要灵魂,生活请便”。当然,其实我的意思是,阿兰·维尔龚德莱写传记,始终选择了一个方向,一条路,就是在灵魂内部游走,试探,猜测。灵魂里最具生命力的东西,最后终会抵达一个爆点,终会爆发,贯穿生命生活的一切形式,甚至表象。它现在正是呼之欲出的一刻。阿兰·维尔龚德莱抓住的就是这样一刻。这样说来,罗列书中人物的生平实在是不那么重要,或者说,有必要,但绝非惟一的必要。你没有遇见的细节,在另一个界限处,比如掘地三尺之后的泥土,比如海洋跌宕飘摇的中央,还有,我们隐身着的水底,以及审视性的思维里,在那些地方,它们却以令你猝不及防而震惊的方式扑面而来。生命总有它超越鸡毛的紧密度,这种紧密度拥有如此悲伤而强大的力量,拽住跟它有天然粘合力的那类人。
所以,我这样一个八卦爱好者,一点也不在意这书里无序的描述,不在意隐私或丑闻的缺席,作为另一种挑剔的旁观者,我也不在意一切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书中说萨冈在22岁车祸后开始相信“生命总是悬于一线”。而我看到的意思是,“生命总是悬于一线”,而灵魂未必。灵魂掘地三尺,往前潜行。三尺之内,你还要看到它一如在天空中的飞舞。我会觉得这是作为具象的物质躯体在灰暗或荒淫的生活里存在的能令人入迷的惟一而持久的方式。
这样的书并没有其他更值一提的意义,对于我而言,它可能会让我不得不不断中断一下阅读,以平复某种骤然的窒息感,以失神而做更多貌似无关的其他审视和怀疑,尤其是那些仅仅只能源于独自的自我体验的秘密。比如说我相信有灵魂列队在风暴前夕的大海上。
比如说,我认识你,我们在水底遇见过。
结尾。著名同事龚晓跃某日说,看到萨冈的名字,他就想起他的龚诺娃。他希望他不到两岁的闺女,将来就是萨冈那样子。他是想说,他的娃娃应该自由,叛逆,永远无拘无束。另,萨冈的笔名来自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书中写到简。塞伯格,我在特吕弗的书里看过,写到田纳西。维廉姆斯,卡森,我在卡森。麦卡勒斯传里看过。她跟杜拉斯不和,喜欢田纳西。维廉姆斯与卡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