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0字

2020-11-24 04:36: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0字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由(美)威廉·福克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哗与骚动》精选点评:

  ●2008.01.04

  ●文学第二次启蒙书

  ●我决定以昆丁之死作为美国文学研究这门课作业的主题。

  ●真正的大师

  ●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你以为有朝一日不幸会感到厌倦,可是到那时,时间又变成了你的不幸了。

  ●不过,他最爱的还是死亡,他只爱死亡,一面爱,一面在期待死亡。那是一种从容不迫、几乎病态的期待,犹如一个恋爱着的人一面在期待,一面却故意抑制着自己去接受他爱人那等待着的、欢迎的、友好的、温柔的、不可思议的肉体。她接受这样的事实:在他眼里,至高无上的并不是她这个人,而是她的贞操,她本人仅仅是贞操的保管者,其实她根本不认为贞操有什么价值,那一层层薄薄的皮膜,在她心目中,连手指甲边皮肤上的一丝倒刺都不如。她知道她哥哥爱死亡甚于一切,她并且不妒忌,反倒很愿意将一棵毒草(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奉献给他。(也许她那次精心策划与安排的结婚的确起了这样的作用。)她怀了另一个男人的孩子,有了两个月的身孕。当时还不知道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她便为之起名为昆丁,这是为了纪念她的哥哥,因为他们-她和她哥哥-都知道,他已死

  ●我竟然把这本书看完了

  ●“他们在苦熬”。我也在。

  ●意识流的一本书。

  ●真的很意识流啊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一):乱

  我竟然也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有精神错乱与煎熬感觉,不知道译者是否有想死的感觉,反正读者我就有,信息量太大,反应不过来,意识流这种写法让人有七八糟的感觉,但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都与生俱来,这书似乎是未加任何修饰的半成品,等着你用自己的阅历去打磨去领悟作者想表达的一切,活出自己。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在苦熬。《百年孤独》的崇拜者也有相似的味道,虽然看完了,但似乎没看完,以后有机会在人生的另一个阶段重读一遍经典。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二):绝望的挣扎和终结

  书中的康普生最后一代的人似乎都处在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挣扎中入睡在痛苦中清醒,唯一能获得安宁的却是一个傻子班吉。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每个人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被困在家庭责任和往昔的荣耀中,支撑着支离破碎的景象,而痛苦却成了生活常态。生活似乎是挣脱不开也逃避不了了,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处在漩涡中心,呼救就会被吞噬,只有不断挣扎再倒退。福克纳在暗示什么呢?也许人生的荣耀和权势并无意义,而当你真正去生活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时,你才将赋予生命意义。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三):真的很吵

  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人看懂的时间困境,意识流已经够要人命了,还不够,还要不停切换不停调转,然后出现颤抖的共鸣。

  熬过第一部分后稍微流畅了,继续通过殉道神经病的叨逼叨逼压垮你,并且非常没有公德心的大段大段不加标点,无法把死亡弄得漂亮些。

  绝对的恶加在杰生身上,但好像只有他的世界才是正常的,可怜甚于可恨。

  无处不在的阴郁气息,只用控制对话的节奏就达到了这么匪夷所思的效果。

  没人能过得开心,连傻子都不能。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四):安静的愤怒

  让你的愤怒安静些,再安静些。

  看了半天才发现其中一部分满篇没有标点,突然一下想到《尤利西斯》的最后一章。

  quot;任何一个活着的人的都比死去的人强可是任何一个活着或死去的人都不比另一个活着或死去的人强多少。"

  昆丁投河自尽了,企图洗刷掉妹妹的耻辱。凯蒂生了个儿子,叫小昆丁。错误得认为这个家庭再次完整。摄像师的镜头不停地晃,剧务频繁地更换场景,演员自顾自的忙活。我看不见未来,觉得过去才是真实清晰的,现在生活在一片模糊不清的混沌中。很多情节日期都是和圣经和古希腊神话平行的,仿佛置身云雾。呵,可怜的是班吉还是班吉的周围。现实生活中的杰生多了去了,有几个是被罚了七千块钱的。杰生们得意的笑声,就像是硬物使劲地划向玻璃。我不打碎它,我折磨它。

  语言成了累赘。这句话说得多少有些不负责。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五):《喧哗与骚动》印象

  1. 故事情节上和《百年孤独》很像,写的都是家族的衰败,几代人之间都有遗传的乖戾的性格。

  2. 相对情节,这本书更出色的在于采用时空交错的写法,谓之“意识流”。在三天的时间内交代了整个故事,这个写法相当大胆。把过去现在多个故事揉和在一段文字里,强化了故事给人的总体感觉,而不是单个故事本身,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往事如烟,记起来的总是些残缺的、不连贯的片段,却又挥之不去。

  3. 这种可称之为“混沌”的写法很好的表现了主题:“这个世界除了喧哗和骚动,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很独特的写作手法,怎么没有人模仿呢?

  4. 序言里面的道德上的批判,比如说谁冷漠说谁酗酒说谁悲观说谁淫荡,在这里都很可笑。

  5. 以“班吉坐马车去墓地”做为结尾有点平淡,反正我是没有看出名堂。还有杰生三世的那一段也有些平常,作者的本意可能要把他这样的普通人和其他几个精神都有些不正常的儿子做对比,最后这个角色塑造的还是很模糊。

  6. 我最喜欢的是班吉的那一段,有意识流但又不混乱,颇有点清新自然。《铁皮鼓》也用这种“白痴视角”,喃喃自语的文字让读者感觉书中的故事仿佛就是自己的过往的童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