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阅读疗法》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阅读疗法》读后感摘抄

2020-11-26 02:25: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阅读疗法》读后感摘抄

  《阅读疗法》是一本由王波著作,海洋出版社出版的33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疗法》精选点评:

  ●本书主题“阅读,可以开阔心胸,有益健康”。文科人士的作品,用一小时翻翻可以多点八卦材料。和心理治疗不搭界。。。

  ●没看完,挑了些感兴趣的看.

  ●書名很唬人,其實還是屬於心理治療諸多療法中的一種,生理病理基礎大概還有待于心理學研究的解釋。即使不經過這樣的書寫,我們也知道閱讀有益身心吧。書中最喜歡《閱讀療法在中國》一章,梳理先秦以降至明清中國人使用書籍閱讀養身保健療愚的歷史案例。直接勾起俺去讀《遵生八箋》的慾望。還有清人漲潮的《書本草》也太有意思~想要了解“閱讀療法”,值得一讀~~

  ●阅读疗法的科普读本,其中的书单很不错,可以作为参考。

  ●书骨精之作,聊以解忧。

  ●阅读疗法第一本。

  ●抄书

  ●跟心理学并没什么关系

  ●: R749.055/1131

  ●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

  《阅读疗法》读后感(一):晚读的<阅读疗法>

  一直打算读却未读的书。以前看过王波老师关于如何写图书馆专业论文的文章,文笔风趣幽默,比起呆板的理论性文章,更易于入门与深入。

  这本阅读疗法,曾一度在图林红极一时,只可惜当时疏忽没能看成。最喜欢"阅读疗法在中国"那一篇章。既可以重新对各时代的代表文学及著作进行梳理,又可以从阅读疗法的角度,重新解读。从中也发现不少值得一读的书作。如<颜氏家训>,<傅雷家书>,<菜根谭>等图书。两本家训,在馆里的一次讲座中,曾经推荐过,当时查时没有阅读的欲望,现在再重新来过,发现错过了两本好书。

  从阅读疗法在中国的章节中,也最能看出作者的文史功底。把历代涉及阅读疗法的"书,人,法"皆提出。用一种"原创"的角度,从阅读出发来选取。

  《阅读疗法》读后感(二):喜读中国阅读疗法学的开山之作

  王波先生:

  你好!昨天去图书馆还书,一位馆员在捧读大著《阅读疗法》。此前读大著《快乐的软图书馆学》时,看到过这个书名。昨天一时好奇,就顺便看了看。发现大著不是泛论阅读疗法,而是一部具有理论的系统性的阅读疗法学,而且是中国阅读疗法学的开山之作!难得呀,于是去借了一本。今天读了几个小时,认为这本书对各学科教师都有用。教师平时爱给学生开书目,如果掌握了大著神髓,开出的书目一定更有阅读价值。下周二下午敝校研究生教育督导组例会,我将向同事们介绍此书,希望大家汲取书中营养,并将其思想施于督导工作。

  这样一部好书,出版三年多才得一读,太晚了!老朽孤陋寡闻,希望王波先生再有新著,能早日拜读。

  顺颂

  编安!

  hx 2010-11-9

  《阅读疗法》读后感(三):阅读疗法在中国之王波篇

  阅读疗法在中国之王波篇

  林 英

  书籍,一直都被当作是一种助人的资源。在古代埃及底比斯,有一个图书馆的入口就镌刻着“疗治灵魂之地”,而在我国汉代,著名的目录学家刘向这样评价过书:“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书犹药,书籍在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绪,抚平内心的创伤方面,向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真正把阅读纳入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进行研究和应用则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这种治疗手段被称之为阅读疗法或图书疗法、书目疗法等。而阅读疗法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则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了,南京大学的沈固朝教授是最早将其引入中国并进行研究的学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发展,阅读疗法在中国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内地第一本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著作诞生了,它就是王波的《阅读疗法》(海洋出版社2007年6月版)!

  《阅读疗法》凡五章,依次是《阅读疗法导论》、《阅读疗法在国外》、《阅读疗法在中国》、《阅读疗法实务》和《阅读疗法的现状与前景》。另外还有附录四篇:两篇是关于国外阅读疗法研究的编译;一篇是《阅读疗法放异彩》,介绍200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中阅读疗法在中国内地的实战的情况;还有一篇是《阅读疗法研究中文资料目录》,对中国阅读疗法及其关系密切的艺术疗法、信息疗法的研究成果进行地书目统计。

  《阅读疗法导论》一章厘定阐释了阅读疗法的概念,探讨了阅读疗法的原理以及对阅读进行了分类。阅读疗法研究引入中国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学术界仍然存在着阅读疗法是否有效,是否是一门“伪科学”的疑问。阅读疗法要立得住脚,使人们信服,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它的原理和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也是阅读疗法研究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从发生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生理学原理、心理生理学原理揭示了阅读疗法可行可信的理由。所谓发生学原理,就是如果一个事物最初是因为某个原因而发生的,那么它就会保持最初的天性,始终发挥为这个原因服务的功能。在阅读疗法中我们采用的最多的是人文科学方面的书,而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它们发生的动机,乃是因为人类祖先在面对大自然时无助、敬畏、茫然、空虚,因此它们先天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心理学原理则是我们很容易理解的,阅读往往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进而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所领悟,因此可以帮助去除内心的困扰和疾病。生理学原理则是阅读时的脑、眼、口、手、耳等器官的运用,有利于强心健脑。心理生理学原理有审美胜利运动说、冥想说和情志相胜说。这些阅读疗法原理的阐释和解释都是有说服力的,作者对此也是极有自信,认为是“超越了国外权威的由认识、净化、领悟构成的阅读疗法经典三原理”,“可以说全面刷新了现有的阅读疗法理论,对国外的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阅读疗法在国外》则主要介绍了英国阅读疗法的研究情况,并对英国阅读疗法之母——韦尔瓦•帕亭顿进行了专节的介绍,使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到她对英国阅读疗法做出的贡献和影响,同时还对法国、日本等十国的研究情况作了或详或略的介绍。英国是阅读疗法研究和实务比较繁荣的国家之一,它很早就有以通过阅读书籍来排忧解难的事例,如18世纪末约克郡大撤退时期,英军前有追兵,后无补给,因此军心大乱,对此随军的牧师向身处绝境的战士们提供书籍来帮助他们度过这一惶恐时期。英国阅读疗法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对英国关于阅读疗法的研究成果与会议进行了逐项介绍,条分缕析,其发展的历程清晰可见。不过,若能总结归纳成几个阶段,概述出各个阶段的成就,或许会要更加明了一些。

  该书的重头戏无疑是第三章《阅读疗法在中国》。我国阅读疗法这一研究源于西方研究成果的引入和介绍,但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不乏关于阅读疗法的思想和实例,因此对它们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勾勒出了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简史。对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阅读疗法思想和素材,作者把它们划分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分别析出它们各自具有治疗价值的代表性文献,总结归纳出每个时期的阅读疗法思想,列举它们各自典型的阅读疗法案例。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不少关于阅读可治病的记录。《三国志》中记载陈琳作了一篇檄文,写成后呈给曹操,曹操当时正头疼厉害,卧读陈琳的檄文后,竟然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诗圣”杜甫对自己的诗作非常自信,认为诵其诗可以避疟。清代学者焦循认为读书尤其读道家的书有代医、代药之功,并且有切身体会。有一年他患病吐血,诊治后精神欠佳,于是找来道家的书又读又抄,结果“不知病之何所失也”。除了具体的实例,阅读疗病的认识和思想也一直有所发展,明末清初时,李渔的《笠翁本草》不仅列举了古代经典的阅读疗病的医案,说明了书可当药的道理,还指出了以书当药的注意事项,哪类书当药最佳等,作者认为这是一份经典的阅读疗法理论大纲。清朝张潮的《书本草》更是用中国传统的揭示中药药性的方法开列了一份阅读疗法的书目。这两部书被作者誉为中国阅读疗法文献史上的双璧、姊妹篇。

  不过,中国古代关于阅读治疗疾病的事例和思想是否属于阅读疗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治疗在中国》(沈固朝、万宇《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一文中,万宇认为“中国传统中的‘读书治疗疾病’是属于一种个体或是偶然的行为,并非有目的、有组织的科学治疗行为,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阅读治疗其实并非同一个概念,应加以区别。”这是学者之间见仁见智的问题,能自圆其说则可以。王波先生关于阅读疗法在中国的梳理勾勒,意欲“能够对阅读疗法的本土化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贡献,填补现有的阅读疗法著作中没有东方特别是中国阅读疗法史的空白,改变一提到阅读疗法史,言必称欧洲的现状”,其意甚好,其力可嘉,不过既然中国传统中读书可治病的是否属于现代意义上阅读疗法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那么如果作者能够对其进行一番合理的论证,窃以为会更有说服力和学理性。

  阅读疗法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在书中的第四章,作者则介绍了阅读疗法的实务。它涉及到阅读疗法的适应对象,阅读疗法的四要项:阅读疗法师、阅读疗法的选书、阅读疗法的疗程及阅读疗法的局限,阅读疗法书目和泛阅读疗法书目。这对阅读疗法的操作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该书的出版不仅是中国阅读疗法成就的展示,而且作者也力求将阅读疗法本土化。作者认为只有本土化的阅读疗法理论才能“更加贴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习惯,更容易被国人所理解,更有亲切感,一亮相就受到群众的欢迎,良好的群众基础意味着它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么阅读疗法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如何呢?按照作者的观点,我国的阅读疗法以1991年为分野,从经验体认阶段走向学术研究的阶段。1991年后的学术研究阶段,从引进,进而本土化和应用,但应用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只是对抑郁症、大学生做一些阅读治疗工作,那么阅读疗法在中国会走向多远呢?我们翘首以盼。

  《阅读疗法》读后感(四):探求阅读疗法的流程及精髓

  探求阅读疗法的流程及精髓

  ——学习《阅读疗法》有感

  赵春辉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河南郑州 450001)

  今天有幸拜读了王波先生的学术专著《阅读疗法》,这是我国内地第一部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著作。该书首先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观点给我们明确了阅读疗法的具体含义、原理和类型,然后结合数据和实例系统翔实地介绍了国内外阅读疗法研究的发展历程,接着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阅读疗法运作体系,使读者能够从该专著中领会到阅读疗法的流程及精髓,最后作者立足于阅读疗法的现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高瞻远瞩。伴随着该著作的问世,一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领域以更加清晰、明朗、实在的容貌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作者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开始接触并研究这个“新”而“有意思”的选题的,在本书出版之前作者已发表十几篇阅读疗法方面的学术论文。 早在1998年的《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上发表的那篇《图书疗法在中国》便是作者初涉阅读疗法之作,该文简单回顾了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简史,以中医学的情志相胜说解释了阅读疗法原理,通过这篇论文作者第一次给大家勾勒出了阅读疗法研究的容貌和蓝图,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作者做出了一个选择——将阅读疗法本土化,这也正是作者创著此书的宗旨和出发点。

  本书虽属《21世纪图书馆学丛书》系列,但其中包括了许多跨出图书馆学的文字,比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的一些原理、方法在作品中占有一定的篇幅,这正体现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下图书情报学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格,以及理论推动实践或曰“学以致用”的研究趋势。不仅让人既惊叹于阅读疗法研究与如此多的学科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交叉,又惊喜于书中诸多心理学和社会学、医学等领域的理论在这一时刻的不期而遇,让大家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折服于其厚重的文化及理论依据。同时针对某些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作者又以通俗流畅的语言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释,唤起了大家潜藏于心底的有关“阅读疗法”的感性认识,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很多共鸣。大概正缘于此,在阅读该著作时,我不止一次产生了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的惬意、酣畅,每至一处,必驻足停留,流连再三。以第一章阅读疗法原理部分发生学原理为例,作者运用了近似数学论证的方法,通过对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起源和意义的剖析,证明了作为人文科学载体的书籍,先天性地就具有疗救人类精神危机的作用,然后又结合尼采、福柯、弗洛伊德、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等人文科学家的具体案例及作品,自然而又有力地得出了宗教、哲学、文学与精神治疗有着不解之缘的结论,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这样一个数学模型:宗教、哲学、文学三个研究领域的众多交集中,其中有一个便是——阅读疗法,这也正暗示出了阅读疗法研究的发展方向:以阅读行为作为主线,把各相关学科的治疗史抽取出来,其异曲同工的部分便是阅读疗法的精髓和突破点。此外,作者还从心理学原理中的共鸣说、净化说、平衡说、暗示说、领悟说,生理学原理中的用进废退说等众多成型理论的角度,阐释了读书具有调节情绪、强心健脑、排忧解惑之功效,从而达到辅助治疗或治疗的目的。大量的史实案例及文字引用,既让阐述显得有理有据,同时还能让读者在阅读该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时而进行一番自我检查,结合自身经历与体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的互相验证,增加了各项学说的说服力,一次次产生的共鸣会逐渐引导读者进入作者的思维,使人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得意忘言”和“知人论世”的境界,最终体会到阅读疗法研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乐观广阔的研究前景。

  在对阅读疗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跨学科、多角度的论证和阐述之后,为了使读者对阅读疗法有一个更加深刻、细致、全面的把握,作者用了一定的篇幅考察了英美等国家的阅读疗法研究的成果,按时间顺序对国外阅读疗法研究的来龙去脉、精髓要点,一一作了剖析和对比。通过对英国阅读疗法的提纲式、大事记式的追溯,给大家展示了阅读疗法在英国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通过对英国阅读疗法之母韦尔瓦•帕亭顿一生孜孜不倦对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实践的描述,展示了阅读疗法在英国产生以来便沿着专业化、学术化、实用化的轨迹飞速发展着,同时也说明了一个规律——阅读疗法的兴起需要卓越的带头人和自己的研究组织,而这正是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的当务之急。目前英国图书馆界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研究阅读疗法的风气,同时已经出现了阅读疗法方面的业务。

  对阅读疗法的研究犹如一顿美味大餐的加工过程,讲究荤素搭配,中西合璧,色香味俱全,其中最为耐人寻味的当属我国阅读疗法的发展史。对将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阅读疗法素材,作者将之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五个时期分述之:从《论语》的“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到《诗经》的“兴、观、群、怨”,《离骚》的“抒发忧愁,疏泄不平”;从《咏怀》的“陶性灵,发忧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到华佗激将重病郡守致其“瞠恚既甚,吐黑血而愈”,陈琳以檄文令曹操“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杜甫诗作的“辞意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到绘画家张彦远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从欧阳修读书之后 “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到陆游以诗治病“不用更求穹芷药,吾诗读罢自然醒”;从胡应麟嗜书至“忧籍以释,忿籍以平,病籍以起”的境界, 到焦循以书治心病“乃知却无病之病,更良于却吐血之病也”。作者针对我国阅读疗法的历史,分朝代逐阶段展开,不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代表性文献的治疗价值及社会意义,又汇总了各家阅读疗法思想之长,同时还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抽取出了大量极具说服力的医案,层次井然,引证翔实,说理透辟,唯其如此,本书在系统性、理论性、实证性诸方面,都具有空前的典型意义。

  阅读疗法研究的目的何在,意义何在?顾名思义,研究阅读疗法正是为了医治或辅助治疗,在汇总出古今中外阅读疗法思想和医案的基础上,更需要做的便是如何将阅读疗法本土化和现代化,既要让国外的阅读疗法思想成功“入关” ,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了解和肯定,又要使中国历史上的阅读疗法理论得以延续和再造,将之成功嫁接到现代医学、心理学等科学(即现代文明),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生命力,这正是阅读疗法的突破点和生存点,也正是该作品区别于其它阅读疗法文献的地方。作者在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阅读疗法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医治对象、医治流程、医治工具(书目)的顺序,详细介绍了阅读疗法理论和操作的来龙去脉,并且不吝笔墨揭示了其精髓要点,层次分明,分析透彻,博古采今,中西合璧,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阅读疗法的清晰轮廓,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畅游历史天空之后,惊讶而惊喜地发现原来阅读疗法并不遥远,甚至会发现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曾做过阅读疗法的践行者,不免让人“跃跃欲试”,加入阅读疗法研究大军。特别是作者归纳出的阅读疗法四要项(阅读疗法师、阅读疗法选书、阅读疗法流程、阅读疗法的局限),更是从心理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的角度鞭辟入里地总结出了阅读疗法的关键点和突破点,让读者感知到了现代化的阅读疗法体系,针对每一要项,作者都做了系统、翔实的引证与研究。最具特色的便是作者最后汇总出的阅读疗法书目,类似于现实医院中的内科、外科等科室之分,针对不同病症作者也分门别类地开出了各种阅读疗法的“药方” ,以实现辩证施治,对症下药,增加了阅读疗法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将我国阅读疗法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读完此书,伏案细思,我感悟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惊叹于古今学者冥冥中的缘分,欣喜于国内阅读疗法的研究含苞待放,振奋于这本阅读疗法研究的奠基之功,折服于作者面对人类文明时敏锐的洞察力及执著严谨的治学精神。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智慧,碍于历史的原因,诸多的研究领域尚未进入学术的轨道,阅读疗法研究便是其中一个嗷嗷待哺的新课题,茫茫历史云烟中需要我们用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去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以科学、执著、严谨的治学精神将之发扬光大。伴随本书的问世,王波先生为学术界尤其是图书情报界洞开了一番新天地,相信在这本开山之作的引领和指导下,今后学术界关于阅读疗法的研究定会前景无限。最后引用王波老师的一句话:“阅读进德,大德必寿;阅读近人,仁者寿。愿阅读风行天下,祝人人仁德长寿!” ,以表心中久未平息的共鸣和敬意。

  作者简介: 赵春辉,男,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

  《阅读疗法》读后感(五):一部阅读疗法的教科书

  一部阅读疗法的教科书

  ——评王波的《阅读疗法》

  宫梅玲

  泰山医学院图书馆 271000

  阅读疗法为“媒”结缘王波

  上个世纪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日渐突出。因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宣泄和疏导而导致的大学生休学、退学、自杀、杀人的事件在各大高校时有发生。为了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了让更多的父母不再伤心流泪,我萌发了调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来帮助大学生疏通心理淤积,解除心理困惑的想法。因此,于1998年,在心理专家丛中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医学生心理困扰求助方式的调查”。结果发现:有72%的学生遇到心理困惑选择读书排解。我的研究论文:《医学生心理困扰求助方式的调查》,发表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上。当时尚不知有 “阅读疗法”一词。所以,进一步研究的第二篇论文题目是:《高校图书馆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中的作用》,发表在《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上。这篇文章就是论述读书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重要作用的。后来读了沈固朝教授《图书治疗——拓展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的文章时,马上意识到:原来大学生通过读书解决心理问题就是 “阅读疗法”。因此,把自己的科研方向,定位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实践研究上。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王波开始了 “阅读疗法”本土化的研究工作。

  我和王波从未谋面,认识他是2000年读了《图书疗法在中国》一文。文章立意新颖大气,作者文笔犀利老道、才思狂放不羁,读后非常佩服他研究问题的深度和论证问题的严谨。当时还以为王波是个老学者呢,后来才知道他是《大学图书馆学报》一位才华横溢的后生。此后,他又不断有阅读疗法新作发表,其理论研究渐成体系。作为同一课题的研究者,我自然特别关注他的研究进展。

  由于我馆当时图书馆学杂志只订了有限的几种,王波的文章无法收集全。为了能及时看到他的研究成果,我辗转找到他的邮箱,直接索要。没想到他特别豪爽,一点不保守,每当新作发表后,便及时传给我。《阅读疗法原理》、《阅读疗法类型》、《阅读疗法书目》、《阅读疗法概念辨析》、《阅读疗法在英国》、《英国的阅读疗法之母——韦尔瓦帕停顿》等文章,至今仍珍藏在我的邮箱里。他的许多理论文章,常常能启发我的研究灵感,指导我的阅读疗法实践。而我在实践领域里的探索,也同样得到他的关注和肯定。电子邮箱成了我向他请教疑难问题,交换阅读疗法研究意见的主要方式。2006年10月,我拓展网络阅读治疗服务,创建“书疗小屋”博客,也是受他的启发并得到他的指点。

  王波侧重的是阅读疗法理论研究,我则更偏重阅读疗法实践的探索,我们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正是通过阅读疗法的研究,让我与王波虽然未曾谋面,但却成了 “知音”。

  《阅读疗法》之我见

  今年6月,王波的《阅读疗法》一书问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中国终于有了第一部“阅读疗法”教科书!

  通读《阅读疗法》,觉得即熟悉又惊喜。熟悉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我都反复研读过,惊喜的是,该书并不是已发表文章的结集,每一章节都有所补充、完善和发展,有不少以前我没有看到的新内容。王锦贵教授在序言中表达的感受我都有,但作为研究阅读疗法的同行,我的感触更多。

  该书的第一章“阅读疗法导论”,开宗明义,将阅读疗法概念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明了。“名称之辩” ,敲定用“阅读疗法”来统一被国内学者泛用的图书疗法、读书疗法、书目疗法、文献治疗等相关概念,我极为赞同。认为“阅读疗法”这个名称,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开放性。作为国内第一部阅读疗法理论著作,为阅读疗法正名,既势在必行,又意义深远。

  “定义之辩”一节 , 博取国内外众名家定义之所长,将阅读疗法定义为:“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这个定义不仅符合汉语语法习惯,而且更加科学和准确。 这让我的网络阅读治疗服务,把学生“读网”归到“阅读疗法”范畴,找到了理论依据。王波的阅读疗法名称之辩、定义之辩,辩得让人心服口服。想必不久的将来,阅读疗法的这个定义,也会被写进汉语大词典。

  如果把《阅读疗法》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阅读疗法原理”就是这树的根。作者深谙“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道理。为了拿出有说服力的论据证明阅读能辅助疗病,本节从文学创作的源头找起,寻根探源,洋洋洒洒两万言,把阅读疗法的疗效机制从发生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理心理学原理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以“发生学原理”为例,从15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治疗哲学”,17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文化医生”,20世纪西吉里斯特的《文学艺术与医学》、波兰特的《文学与疾病》,中国的鲁迅拯救“国人灵魂”的《狂人日记》,直到中国的文学理论家已经开始进行的文学治疗史的研究的事实结束。先后引用了古今中外哲学、文学、心理学著作12部,涉及到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20余人,引证翔实,说理透彻,有理有据地论证了人文科学本身是出于治疗目的而发生的,先天具有治疗功能。因此,作为其载体的书和其他读物,自然就具有了治疗的功效,这使得读书能治病有了更加充分的依据。

  本人非常欣赏“发生学原理”,每每读及此文,便不由自主地想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经典名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私下认为这段文字是阅读疗法发生学原理最好的诠释。大概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其后的“先秦两汉阅读疗法思想”一节里进行了补充。

  “心理学原理”,这是阅读疗法作用机制的核心部分,文中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国外的认同、领悟、净化三原理,而是在国外论述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从共鸣说——净化说——平衡说——暗示说——领悟说,次第展开,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文中以大量浅显易懂的事例,把枯燥的理论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读书、用脑,能刺激头部血液循环,提高脑内生物活性物质的活力,改善和增强脑部功能,符合“用进废退”的生理学原理”。而由于人体的周身是一个彼此联系的综合体,阅读能够调动眼、嘴、耳、手、足、脑等多种生理器官做看不见的心灵体操,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又完全符合生理心理学原理。

  阅读疗法为什么能治病,它的疗效机制是什么?国外虽然研究了100多年了,但都没有跨出心理学的认同、领悟、净化。所以说,王波的“阅读疗法原理”是世界阅读疗法研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并非过誉。

  “阅读疗法在中国”一章,汇集了中国历朝历代阅读疗法思想、阅读疗法医案以及有治疗价值的阅读疗法文献,极其清晰地揭示出中国数千年阅读疗法发展演变轨迹。

  中国古代并没有阅读疗法这个词,要从浩瀚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典籍中筛选出有关读书治病的思想和案例,难度之大,工作量之巨,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需要博览群书,还需要才气、勇气、毅力和胆量,更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作者以太史公“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之气魄,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五个时期的文史典籍中,掘、剔、爬、梳,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古代的阅读疗法的发展脉络、思想精华和实践案例。最典型的当属孔子用 “兴”、“观”、“群”、 “怨”论述阅读疗法的作用;汉代刘向“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移愚”,点破阅读的治疗性质;清代张潮作《书本草》,分析各类典籍的药性、疗效、副作用的阅读疗法书方等。古代大量的阅读疗法思想、案例、方剂,一个个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虽然许多事例是生涩难懂的古文,但经作者娓娓道来,如同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心得一样,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

  国外阅读疗法的研究历史充其量才几百年,而王波的研究表明:“阅读疗法”这个概念虽为外国人所发明,但是在对阅读疗病这个现象的认识上,中国人的确不比外国人晚,而且相当深刻。这不仅让读者悠然而生民族自豪感,而且也增加了对阅读疗法的浓厚兴趣。

  王波不仅在阅读疗法理论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而且还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普及阅读疗法知识,推动和支持阅读疗法的实践探索。“阅读疗法现状与前景” 一章,对我国近十几年来开展的阅读疗法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与统计,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我国阅读疗法研究工作者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重复研究过多,实证研究薄弱,针对性研究不够充分等等,为阅读疗法研究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本书中,作者多次对我的实践和研究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褒扬,对此深表感谢!

  由于王波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所限,他研究的重点只能放在阅读疗法理论研究上,实务性的研究少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遗憾。这种缺憾在书的第四章“阅读疗法实务”部分就表现得比较突出。该章只是粗线条地罗列了国内外有关阅读疗法的适应对象、阅读疗法的四要项、阅读疗法书目等。所举的实例,取自外国和中国古代多,反映中国当代的少,缺乏自己的实证研究事例和体会,所以读起来不像前几章那么有灵气。在阅读疗法书目部分,泛读性的书目较多,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书目偏少。而有针对性的书目恰恰是阅读治疗师及普通读者所迫切需要的。本人认为,阅读疗法书目的产生,应该像新药方的研制一样,也要经过临床检验,即应该出之阅读治疗师与读者(病人)之间的多次交流反馈,总结出被多人实践证明效果好的书目,方可普及推广。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正确与否愿与作者商榷。总之,即使阅读疗法实务部分有点瑕疵,也掩盖不了这本著作的思想光芒。

  《阅读疗法》一书,汲取了古今中外阅读疗法的思想精华,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它不仅填补了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理论的空白,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世界阅读疗法理论。该书是中国阅读疗法实践研究者的必备手册,也是高校开设阅读疗法课程的极好教材。2007年12月20日,我将《阅读疗法》制成课件,揉进了我9年来总结出的许多阅读治疗典型案例,给大学生开了阅读疗法讲座课,效果非常好。学生对阅读疗法和《阅读疗法》一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