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的黑名单经典读后感有感
●这一系列的推理小说本身有点冗长,案子本身也比较简单吧。但是主人公菲洛·万斯 的魅力很独特。我很喜欢他说出来自满的、慵懒的话,很有趣。
●书名翻译的太烂了!!!!
●两星半,故事还好,翻译拙劣…
●又名班森杀人事件。最初在案发现场就能确定凶手,之后偏偏要跟着警察兜圈子,看来万斯是在处心积虑地嘲弄唯物主义
●看推理千万不该手贱直接翻到最后
●呃,读完之后感觉这个书名起的真唬人,甚至因为书名对内容有点失望。不过还是可以的,人物塑造的感觉很像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内容方面满足一个悬疑推理小说迷的要求,嫌疑最大的几个人最后一一被排除,而这些嫌疑人之间也因为想要保护另一个人而隐瞒真相,最终结果却是一个看似没怎么有嫌疑的人。
●实在不是一本好书,这名字完全是故弄玄虚,毫无悬念感
●书名差评……
呃,读完之后感觉这个书名起的真唬人,甚至因为书名对内容有点失望。不过还是可以的,人物塑造的感觉很像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内容方面满足一个悬疑推理小说迷的要求,嫌疑最大的几个人最后一一被排除,而这些嫌疑人之间也因为想要保护另一个人而隐瞒真相,最终结果却是一个看似没怎么有嫌疑的人。
书中对于人物性格分析的描写很精彩!
凭心而论,这书写得还行,从情节设计到人物塑造——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故事讲得很流畅。唯一的缺点就是:故弄玄虚!!没事儿装B!!
看书过程中经常有脱了高跟鞋抽主角俩嘴巴的冲动。
也许这种强调心理因素的东西在作者那个年代是“引领潮流”的,即使放在现在也算是不错的分析因素。可惜可惜,作者矫枉过正了些,过分强调心理分析往死了打击实际证据。真心编过火的感觉。
另外,我对任何能让我这种菜鸟毛尚未褪尽的初级推理迷猜出凶手甚至猜出推理过程的推理小说,都绝对不会再产生任何敬意!原因么,也还是上述的:拽大发了,作者自己兜不转了。
唯一亮点是将艺术品与凶案做类比的那一个小段——观者都只能看到成品而非创作过程。有深谋远虑的,有激情迸发的。有点意思。
最后吐槽一下翻译:这书名谁他妈想出来的??!!想往哲里拽还是怎么着??不知所云!
不过要是考虑到这书本来就那么装13,那译者倒也算是就和了一下作者风格~
总之,对自己智商没自信的时候不妨看看,杀杀时间还行。
莎翁曾说,那些没有耐心的人是多么可悲啊,如非时间,伤口要怎样才能痊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UxMzE2MQ==&mid=2247483683&idx=1&sn=f3309eaaa8bcd66fac11690805991671&chksm=ec0e3705db79be1371b1c1530e18ca7b12c974e7365f8b424d07618ed8537c7a7b15598c754d#rd
我猜,很多孩子小时候都听过鬼故事吧?
在童年的欢乐时光中,鬼故事带给我的乐趣真是不少——无数的惊悚迷幻,加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鬼故事开启了我孩童时代最早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影响了后来的阅读兴趣!
长大后,我对《鬼吹灯》之类的兴趣虽然在延续,但却停留在随手翻阅的范畴,取而代之的是侦探推理小说,感觉它们的魅力更甚一层。
去除了神怪的成分,多了事实的残忍,案情的设计如迷宫般巧妙多变……在其间游走的乐趣,和惊心动魄的探索过程,绝对会让我这样的侦探迷乐此不疲。
侦探推理小说虽起源于欧洲,但发展迅猛,全球皆受其蛊惑。欧美有凡迪恩和奎因,日本有江户川乱步和岛田庄司……这些推理大家都在自己创造的领域里将心理分析和本格派的魅力推进极致。他们笔下创造出的名侦探更是各擅胜场,于我如生命中偶遇的朋友,三教五流,远近不同。
这次我要说的是凡迪恩(又译作范•达因)笔下的万斯,一个完全不是侦探的名探子。
岛田庄司盛赞范•达因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对他在狭窄空间里设置谜题的能耐推崇备至,称他是美国的“密室大师”。
每个侦探推理故事中都少不了一位名侦探,这在现实生活中虽不多见,可在小说里他们却是不能或缺的主人。有了他们,故事才会跌宕起伏,平凡的事物得以彰显出奇异的色彩。
菲洛•万斯,一个有教养的贵族绅士,早年学习法律却不从业于此,倒是对艺术鉴赏有相当的造诣。识画识古董,因此练就一双慧眼。这样的双眼,在扑簌迷离的案发现场,总是先于旁人,于万千头绪中瞄准那最核心的一点。
而我终究不是名侦探,我彻底败在万斯手下。
他是那么冷静,甚至有几分冷酷和傲慢;在渊博的学识支持下,他似乎还变得有些刻薄。但是只要遇到有挑战性的案件,他的热情就变得不可阻挡。而对于罪犯来说,万斯的出现真是万分的不幸。
试想一下,万斯并不是从已有的证据入手寻找线索,而是完全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破案手法。曾经研修多年的心理学把他变成了一个既理性又愤世嫉俗的人,他了解人类心理的奇特和有趣,所以才能从此入手,剖析罪犯的心理以及可能的行为举止,最终找出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动机。恍惚中,犯罪事件变成了一件艺术品,反复把玩、细细揣摩,万斯就完成了一场场心智游戏,最终推论出凶手的真实面目。“美国的黄金神探”由此得名。
识人,是万斯与众不用的能力和侦破手段,也是他努力推崇的做事精神。人性的复杂导致行为的多样。如果看不清人性就看不破事件中的假象,由此带来的后果只会扭曲事实,直到被罪犯玩弄,局促地困在原地。
侦探小说是否好看,其结构的设计和名侦探的个性是否饱满起着决定性的因素。特别是那些在如连续剧中反复出现的侦探,他们仿佛有了生命,成为我们身边一个真实的人物。有了身世、有了性格,有了悲欢、有了牵绊,至此成为小说迷们与之同呼吸共思索的朋友,在平淡的生活中演绎着全然不同的叱诧风云。
可能范•达因的其他“密室杀人案”的结构不会有太大的不同,都是从一开篇就进入了相识的罪案场景,但我相信自己仍然会在下一本书中找到乐趣。因为万斯一定会再次给我一个意外的结局……
他那双冷灰色的眼睛里,除了对艺术的热爱,还有对时世似冷还暖的关怀。
站在愚蠢之外,揭开人心之罪。
这样的挑战让人怎么能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