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慢船去中国.简妮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慢船去中国.简妮读后感1000字

2020-11-28 00:5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慢船去中国.简妮读后感1000字

  《慢船去中国.简妮》是一本由陈丹燕著作,上海世纪出版股份公司辞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750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00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船去中国.简妮》精选点评:

  ●每次看陈丹燕的书总会看到最不喜欢的自己....

  ●再也不能回到从前卑微、惶恐、活在黑暗中以至于回想起来充满屈辱感的生活,所以不惜一切跟带有特定因素或者色彩的人事决裂,哪怕是用撕心裂肺的方式拿自己的痛处狠狠开刀,也要想尽办法昂头向上。陈丹燕写得真好~

  ●没想过会出国的日子,等待出国的日子,偶尔回国的日子,都会反复的读

  ●嗯 上下册都有。。。

  ●这个结局还算是意料之外。两个女孩子被家族逼成这样,时代使然?

  ●看范妮的时候讨厌范妮 看简妮的时候讨厌简妮 当然不是说说不好 只是不喜欢这样的人

  ●至少在目前的感觉是对每一个人物都写得通透。但是这位女主角实在太让人生厌了,厌透了。或许我也不过是另一个克里斯多夫?

  ●这才体会到她描写有多么细密精妙……

  ●ing

  ●只有简妮,没有范妮

  《慢船去中国.简妮》读后感(一):現在的夢想 別處的生活

  她的文字,是長恨歌裡面的那首,大珠小珠落玉盤,看的見,聽的著。 有些文字讀到了, 象是古龍小說裡面繡花大盜的針,輕輕的扎在身上軟軟的痛。

  但是,我卻不那麼喜歡簡妮的這些故事,胸口好像一直厭著,不能痛快的笑和哭。

  有些細節, 倒真是寫的經典呢,簡妮吃鴨翅膀,把骨頭吐出來,她輕描淡寫的用小鳥的大便,這些動作和幫人的感受都放在了裡面。

  心會隨著她的字絞痛,想到以前很多事,所以, 我不喜歡。但是,還是推薦,因為會有很多人比我堅強。

  《慢船去中国.简妮》读后感(二):小小花木兰衣锦还乡

  读到简妮的故事,我想起了在上海遇到的那些女生,他们就是简妮这样从美国又回到中国的翻版。总有着精致的妆容和美式的打扮,像CK裤子的松紧带一样,和内地的时尚完全不同。

  简妮从新疆阿克苏,十年如一日般地努力学习。坐四天三夜的火车才能回到上海,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交大被称为是不知疲倦的德国坦克,因为她总是没日没夜地学习。到了美国,发现中国学生用功的那套无济于事。创新,个性,批判思维要重新学习。

  当然,在她向那些美国同学和亲戚叙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她会隐去爸爸和范妮的部分。让她的美国梦看起来光芒万丈,如迪斯尼般温情而勇敢。

  这个只有A罩杯的女生,即便穿上了旗袍也只是“沐猴而冠”,并不曾料想会继承这满屋的旗袍,只怕这个从出生起就只知道拼命向前的女生,早已经没有了弄堂的韵味和风情。

  回到上海后的复杂感情,厌恶上海的空气中消毒水的味道,以及在问及是否是上海人时,经典地回答“I was”她和我在上海看到的那些女生很相似,我总是看到他们昂扬的脸庞,直到这个故事,我才看到了背后的故事,家族的故事。

  《慢船去中国.简妮》读后感(三):世界主义与民族立场

  揭示了一种世界主义的存在方式,虽然它在主人公身上体现得不甚成功,但,依然是迷人的。简妮的经历或许可以从反面证明:世界主义必先以民族立场为前提,否则就会陷入“我是谁”的迷茫与惶恐。一个人所属的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是一种客观的先在条件,无法选择,必须接受,正如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这无关爱国。

  “从掉在树林中的鸡蛋里生出来的人是自由的。”(《生活在别处》)然而没有人不是降生于某片坚实厚重的大地之上,无人能享有这种天赐的无上自由。简妮努力假装她是从一个掉在美国格林威治村的鸡蛋里生出来的ABC,拒绝接受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中国烙印,这就好像一个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地可笑。所以即使是一往无前强硬如战车的她也不得不败下阵来。(愤青旁白:“这么忘本的假洋鬼子,不给她点教训那还得了!”)

  我这回才发现陈丹燕的名字是如此娇嫩,娇嫩到人家以为她是80后作家……她最擅长的还是描写干净到带点洁癖的少女情怀,描写那种纯洁却又长不大的表情,让人走过很远之后突然回头望见,心底涌起一点点惆怅。

  《慢船去中国.简妮》读后感(四):读了这本书 我想我的就上海情结又上路了

  文章的开始便是上海九十年代阴郁的傍晚。冗长,带着自恃的骄傲及与众不同。钝钝地如同上过生锈发条的老怀表,依照自己运行轨迹规律和呆重地旋转。红房子西餐厅在风雨飘摇中依旧是品味和炫富的某种象征,繁华的景象,真正的受追捧是在这样的雨天里也不曾褪掉。她范妮,爷爷甄展,叔公甄盛,叔叔维尼朗尼,爸爸妈妈和自己最憎恨最嫉妒的妹妹简妮坐在这个名叫红房子的西餐厅里,享用这得之不易的一顿晚餐。这样的场景,算是连跑堂都看得出来是家道中落的富贵人家,大家为了庆祝范妮的出走美国,坐在一个长桌上面,各自心照不宣地怀揣着心事默默吃饭。

  关于那个年代的上海,大家怎么死了心思一心就想出去美国的众志成城我不得而知。文革过后,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禁锢给一贯洋气的上海一个大大的趔趄,看看井外的天空,美国的确是某种程度上来说的天堂,跳出去跳出去,内心的渴望在呐喊。前仆后继的人为了走出国门挤破脑袋,各式各样的英文补习班遍地春笋般拔处处生芽,在范妮这一代人的心里,那个美国是被大人美化过的美国,是内心所有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是遥不可及的念想与寄托。在缺乏信仰的年代,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度便是他们的所有信仰。

  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范妮。她节制,在补习班的时候,她极力遏制住自己对美国罐头的朦胧情愫,十分幼稚的理智。她虚荣,英文学得做足了表面功夫,把run , rain , railway 发得无比清晰,却最终还是被后来居上的倪鹰架空了壳子,仍旧装出无所谓的样子,她范妮,是不屑于和湖南人比的。她清高,对于在唐人街里买下油腻的食物,她是不屑的,尽管她的胃对那些食物强烈的召唤和渴望,她表面漠漠然强忍着不理会。她要强,在去打掉鲁的小孩后,她重重地把手术单压在那个他们都能看到共同用餐的桌子后面,有示威和决绝的味道。她脆弱,生长在娇贵的上海,内心横仰着对浪漫生活的憧憬却最终被处处碰壁的生活本身折腾得死去活来。

  这样一个看似坚韧的姑娘,时常忧郁,对爱情又忠贞又认真,比起妹妹简妮的粗糙和上进,我更喜欢她。她是精细和美好的。

  陈丹燕的文字我喜欢的。在旅行者上面开专栏,游历列国,又写得一手好字。写小说刻画人物心理极为到位,铺叙又特别有力道。小时候就爱读她的游历散文,被她言语中散落的聪慧所感染。这次,也不例外。

  《慢船去中国.简妮》读后感(五):上海的廊桥遗梦

  这一版的开本很小,倒是适合随手翻阅,没有插图也没有精致的包装,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同事说盗版盗版,我倒觉得密密麻麻的文字更容易让人投入故事,手掌大的开本更适合随身翻阅。

  这个故事有个精致的开头,甄盛、甄展、维尼、哈尼、朗尼、范妮、简妮......走进了入门要下两级的红房子西菜馆。甄盛说:各是老早随便吃吃的地方呀。侍应生只要立在身旁默默端着自己的小本子,无论是少时养成还是临时偷师这家人都知道把餐巾平铺在腿上,分别点出每个人的口味,道道都是招牌菜。

  这是为将去美国的范妮送行的聚餐,满载希望的铁达尼就要离港,两代人的梦想就要扬帆起航。

  这个故事有个唏嘘的结尾,甄盛、甄展、维尼、哈尼、朗尼、范妮、简妮......变成了“王家花园”饭馆墙壁家族树上干巴巴的名字,洋房前本来的两级台阶因为地基沉降已经没入了路面。甄展穿着的确良的西装推门而入,领位小姐没有眼力见的告诉老先生:我们这里要有人带领才能进的。来自美国的学生在以前的大客厅里吵吵嚷嚷,工厂里一心向上学习英文的员工伸手高呼王先生这里。

  甄展在路上严厉的要求老太太购买从小贩摊位上碰落的芒果,这一生他第一次在马路上与人争执。

  半个世纪之前,买办王靠为大班们做事发家,在黄浦江上挤跑了英国货轮。甄盛与美国领事比汽车的高级,爱丽丝在纽约吃着上海带去的笋干。范妮在NYU门口跟甄展合照。

  半个世纪之后,买办王被美国老板炒了鱿鱼,在龙华精神病院里被人抢了圣诞花。这是那个被家人逼疯的范妮,是那个用身体去撞汽车的哈尼所期盼的未来么?

  近一千页的故事,合上书的那一刻感到了深深的压抑,曾经被黛西的优雅感动过,曾经为姚瑶的坚强流泪过,但都不曾像这次一般,为了坐在命运的小船上在时代的汪洋中漂流的一家人感到彻骨的压抑。

  如果身上没有留着那样的血液,范妮或许可以在上海的小菜场里过掉她的一生,为了三根葱钱争得面红耳赤,下了班去街角的小花园跳舞。

  如果身上没有留着那样的血液,简妮或许可以在美国的写字楼里过掉她的一生,为了三个报告忙的鸡飞狗跳,下了班去街角的小饭馆喝茶。

  可是她们的灵魂里萦绕着王筱亭的名字,有在家里搭台用英文唱京剧的爷爷叔公,有参加黑灯舞会被分配新疆要从上海带三箱草纸去的爸爸妈妈,注定了他们既不能做在唐人街餐馆里穿梭的美国罐头也不能做哄的满桌老外哄堂大笑的倪鹰,扬帆的铁达尼背负着世界第一的永不沉没之名却看不到自由的女神。

  三世养成的贵族落败了三世,也要在滚边旗袍里收腹挺胸,等着拦路的侍应生自己退去,陈老师,我能给它改个名字叫上海的廊桥遗梦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