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变读后感精选
《家变》是一本由王文兴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变》精选点评:
●9.9晨起再读《家变》,有些颤抖。不孝子记之。
●及其尖锐的反应了在中国这样的百善孝为先的家庭观念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读者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十分令人不舒服的,但却又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的父母由于封建传统的影响,对子女有一种近乎病态的控制欲和权威感,造成了双方之间太多的隔阂,这样的环境决定了父母与子女只存在养育关系,很难建立起心灵上的沟通与信任....
●关于父母,关于贫穷,关于衰老,关于丑陋的自尊,关于作为镜子的局限性。与<变形记>的文本互涉。
●在儒道的中華文化中著實是一部“離經叛道”的作品,我們不能明確說出父與子最衝突背後隱藏的本質,更不能說離開了“父”,“子”與“母”卻反而過得更好,家變直抵人性的最黑暗處。
●好熟悉的故事啊看过好多遍的感觉
●阅读版图上发现王文兴,是源于《他们在岛屿写作》的纪录片,那种恬淡与专注委实动人。多日拖延后,方才去图书馆一睹芳容。开篇的气氛渲染就非常抓人,临了的家变更是推上高潮。虽是节选,但已然给了一个非常立体的形象。故事似乎不用讲完,故事中的人也都是来去匆匆,没有缘由,没有结局。但正是这些断篇,才构筑了芸芸众生。王文兴的禅意甚浓。
●遗憾的是《家变》只是节录
●十分感谢推荐这本书的朋友,看的过程中有种如饥似渴的感觉,看完之后怅然若失。对一个家庭的改变用生活中普通的事情来诠释,读者看着十分触目惊心,很难不去带入自身。
●看的我有点害怕,怕我也变成这样
●心理描写细致,冲突犀利,战争升级,看着看着自己也被带沟里去了,什么“家庭是最不合理的组织”随着文章走向竟然就有了一丝认同(幸好最后还是摆正了思维)。争议性还真是合理,但还是欠缺一些剖析,显得主人公少了几分人道。王文兴真是写作儿童心理的高手,有些场景回忆我小时候还真就是那么想的,不过也有些心酸在其中。
《家变》读后感(一):难得一个”家‘
昨天看完了《家变》。能找到这部小说,纯属偶然。偶然找到南方周末的网站,偶然看到人物周刊,偶然看到介绍王文兴的文字。只不过,看到”雕刻小说“,看到”惜字如金,每天只写35个字“,自称最关注文笔的偶,去找他的小说看,就是必然了。于是,半下午加晚上的时间,就奉献给了《家变》。
作者写了七年,偶用”看小说比看报纸还快“的速度,把它看完,好像不太对得起他的雕琢。有人评论“从《家变》一篇来看,王文兴既无太多才气,也没有丝毫先锋前卫的意思,众人的评论也太谬了。一日三句的传奇式写作方法大概只能证明其思路的困顿——然而情感却得到酝酿“,似有 同感。”很成功地钻入幼童之意识……逼真动人,使读者隐约忆起早已忘怀、但确曾有过的某些类似之童年经验。”亦有共鸣。
印象最深的是。81 中描写范晔一人在家,怀疑有人进入的那段。这跟我小时候甚至到现在都会有的感觉,何其类似!只不过,我想象的不是人,而是能穿墙的鬼或者更甚的东西,所以他会堵门,我却不会,堵也没用啊,它的法术会很高。我能一面想象得很恐怖,吓自己,一面再想点身边的现实的东西,告诉自己不可能。并且要睁着眼睛。什么原因呢?安全感太缺乏?想象力太丰富?小时候被吓多了?
另就是126 中范晔20岁后,对家人印象的改变那段。等20岁才发现他们的缺点吗?好像有点偏晚啦。我是什么时候呢?这个过程很有意思。真真是一个成熟的过程。不过想不明白的就是,范晔挺聪明的,可看到父母的平庸和缺点后,干嘛要那么刻薄对待他们?是在跟自己的缺点过不去?父母本就是平常人啊,特别是他们只是我们的父母,不是我们的。能成为一家人也是缘分,说出来感觉很见外,其实未尝不是呢?难得一个“家”,反正我现在,虽然可能没做什么,但对他们好的愿望很迫切。
《家变》读后感(二):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语言确实很晦涩,加上又是繁体字。有时候我一行看下来没看明白在说什么。然后转回去再看,再后来索性随他去。语言不是很流畅。一开始开头很好,父亲突然离去?究竟是什么原因?无人知晓,但是一开始的范晔就可以看出有些易怒。
而后就转到了童年,童年的回忆让我想起我和父母。范晔生病,爸爸为他买来不是当季的香蕉,两个人一起洗澡,识字。时间可以说非常得美好了。想起我爸爸那时候总是出去送货,最盼望他晚上回来,带给我们全家四只冰棒。一块钱的那种,但是每天有期待。想起以前看到的一个爸爸坚持给孩子带回一样东西,那也很不容易。但是家变其实一直在蛰伏着,父母间的争吵,谁不曾被这种痛苦萦绕过,夜半也睡不着,怕他们的争吵。文中写母亲无端的醋意,以为父亲出轨,女人的心意原因总是很奇怪,然后让父亲跪下,不与其他女人说话。我看得很不舒服。父亲的懦弱与无可奈何,他们无法沟通,但是这不是世间很多的夫妻吗?时间是真的折损人的。父亲,母亲因为一点小事而相互抱怨。家,不是温柔的,是在变。原因无他,以前还小,后来孩子会长大啊,眼睛会看到很多东西了。父亲,变得再也不高大了,我一瞬间又看见我自己,以前我异乎寻常的崇拜我父亲,后来就发现他高大不起来了。其实孩子的内心也有种痛苦啊,他无法和父母妥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我的心怀很大,我想去的地方,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我的想法他们无法懂得,妈妈说,我看你是读书读多了,读傻了。那时候,村子里有一个人因为读书而在一个雨夜出走再也不见了的。但是我现在可以妥协,我愿意去听听我的父母说了什么,愿意和妈妈说说心里话。因为他们另有一个儿子还在和他们叛逆着,我需要懂事。书中的主人公范晔否认一切家庭,恨着家。他惩罚父亲,不给父亲吃饭,关父亲禁闭,使我同情起父亲。让我想起《一句顶一万句》杨百顺他爹,老了瘫痪了,不敢喝水,因为他在儿子的屋檐下。要看儿子的脸色。
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贫贱家庭百事哀,自始至终,范晔父亲都在还债,勉力维持家庭。范晔也在勉强生活,但他又或许苛刻。或许是因为他们不是台湾本地人,受着许多的排挤,这其中的原因许多。如果我们读这本书了,就会在里面看到我们自己。但是如果是一家人,就爱,沟通,相互不伤害吧。
《家变》读后感(三):读来只觉得悲哀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漫不经心,父亲出走了,母亲担心,儿子呢漠然拖延没放在心上,然后到晚上到第二天发现不好,出去找,第三天呢在犹豫要不要去警局去登报,随后发现真的离家出走了,然后读下去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离家出走,看到儿子小时候父母慈爱对他的宠爱,他对父母的崇拜,读到最后才发现父亲离家的原因,因为在这个家待不下去了吧。
父亲因为个性原因被迫退休经济窘迫无力供养家庭,然后儿子渐渐长大也明白看清了父母的小气怯弱不堪,掌握家中的经济大权,占据家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发号施令,母亲顺从,父亲不适应,两个雄性间的斗争以儿子年轻力壮经济能力强而赢了,父亲处于边缘地位,被打骂,以前的缺点被放大。说实话看到最后父亲的一系列行为,我到觉得父亲有些老年痴呆的症状,直至一个父亲在一个平常的下午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在家人的世界中永远消失了。—— “一个多风的下午,一位满面愁容的老人将一扇篱门轻轻掩上后,向篱后的屋宅投了最后一眼,便转身放步离去。他直未再转头,直走到巷底后转弯不见。”
最后的最后最可怖的是,少了出走的父亲,儿子和母亲的生活变得更快乐更好了,这样的结局让人不寒而栗。—— 时间过去了有几几及两年之久。是一个父亲仍然是还没有回来。然而在范晔的现在的家庭里边他和他之妈妈两个人简单的共相住在一起生活似乎是要比他们从前的生活较比起来仿佛还要更加愉快些。关之乎隔不久他应该再外去寻索他的父亲的安排及计划,这一个做儿子的他几乎可以说都已经就要忘记掉了。他─范晔─在这一个时候的平静的该一段的时间的里面,他的身体的健康情形比他的从前的整个任何时候的都要好很多,尔今他的脸红光满面的,并且他已经有了一种几近于进入中年阶段的身材。至谈到他的母亲,她的头发而今更白了,但是斯一种白色是一种耀着柔光的白,一种流溢着一股身体健康气征的白,从她的头发看来,她要是再准此活下去续活廿几年自然一定没有任何问题。
中国人自古有养儿防老的古话,然而孩子真的能让你晚年幸福吗?孝道是不是压迫呢?我虽不认同这位儿子的做法,但有时候面对父母与我们的观念不符合,面对那些愚昧无知固执的时候也会愤怒咆哮。知乎上有个问题是是不是人老了,子女都不会要老人?
面对老去的父母和新生的婴儿,人天生对婴儿有呵护有爱心,对老人则少了很多呵护,只剩责任感在支撑着,经济都会向婴儿倾斜,想着这样很恐怖但又无可奈何。
只希望中国养老产业快速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也许也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吧。
《家变》读后感(四):《家变》是真实的故事,与流畅敏慧的语言
对于台湾文学一无所知的自己,因为选了一门课而对王文兴产生了兴趣;一直以来想写一本自己的小说的我,因为看了那部王文兴的纪录片(《寻找背海的人》)而对他产生了一种近乎同类的认识。
也许是单方面的,我总觉得自己跟他很像,某种同类的气息让我对他的生活非常着迷。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看《家变》。
看《家变》的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范晔。当然,我还没有做到这一步,我也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孩而已。所以这解释了,也许为什么一直觉得自己就像王文兴,也许就是因为相似的童年,对于父亲的反抗,和对于权威的蔑视。
但是我们终归是不同的,他大学开始发表很多作品,而我大学毕业却只是处于一种构思和酝酿上的难产阶段。
家变,可以理解它为什么引起轩然大波。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让传统的作家大惊失色。但是,很多作家都会认同他在小说中描绘的这样一种对自己的父亲的感情变化的历程。真实可信,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的展现了一个人渐渐长大,碰巧有一位在现实中让人失望的父亲,生活变得扭曲,心态变得疯狂的过程。然后主人公采取了最激进的方式,下意识的完成了“弑父”。为自己松了绑。
是的,所以父亲离家出走的一刻,他意识到是自己把父亲逼走的,而小说的最后,他与母亲选择遗忘父亲,过上一种相对安逸舒适,平静幸福的生活。
其实不避讳的说,我也希望自己能够过上这样一种生活。
因此我觉得这篇小说并没有那么惊世骇俗。如果说有什么地方惊世骇俗,就是他没有很多作品的矫饰,没有作者的刻意隐瞒,而是选择赤裸裸地把问题表达出来,用一种对人性完全尊重的方式。没有恋爱,没有凶杀,没有政治立场,没有思想深度。就是这样真诚,简单。
然后是关于作者的语言。不成体系的符号表达,对于自己想达到的那种效果的坚持,使得他打破了汉语表达的常规。这种大胆的做法也与它大胆的内容形成了呼应。意识流的写作,现代小说的形式,随心所欲的布局与结构,与深思熟虑的语言与造句,使得他的小说读起来有一种怪异的美感。他的句子让人心旷神怡,对于语言的韵律和内容的优美的执着追求,让他的文字充满感染力。特别是写景的文字。
日常语言的异化源自他的创新,对于单字的非常深入的了解和打破常规的运用,形成了属于它的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使他的日常生活描写不至于流俗(八月长安的书总是有种非常真实但是非常俗气的感觉。如果她可以在自己的语言上多下功夫也许就会有更加吸引人的结果),总有一种特别的咬劲,一种特别的韵律感受。并且完全不觉得读书的节奏被打乱。
他的一再修改不停琢磨,算是有了很大的成果。
关于王文兴的《家变》,还有一篇作为课堂作业的论文。关于王文兴、《家变》的最直观的感受就写在这里。也许在论文里就有一种装学究的趋向和嫌疑了吧。以及老爷子真的超帅的,对吧!
《家变》读后感(五):孝道的粉碎,不足惜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原因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比情人之间还要复杂,连恨也不仅仅是纯粹的恨。
以出走为结局的小说或故事不少,例如《小城畸人》。但是《家变》让我感兴趣的是,出走的是父亲而不是儿子。究竟是怎样的情况,父亲要出走?这个悬念使我在阅读中保持极大的好奇心,但读完之后却觉得,这个出走的原因或结果,似乎都不重要,就像一个又一个出走的父亲,和一个又一个去寻找父亲的儿子一样,只是沧海一粟。
我不认可中国的孝道,我觉得这是虚伪的、脆弱的。如果中国的孝道是可行的,为何在WG浪潮中,可以演变为父母与子女互相残害?所以我理解故事中主角的困惑和他对这种养儿防老的思想进行批判。
在主角还小的时候,看到的是父母的可爱之处,还有父母带来的温暖与安全感。在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时,作者的情感是真实和自然的,他不愿意深爱的父母离开,消失在人世间,想到自己跟父母相处的时间无多而感到悲伤。这是因为,贫穷还没有对小孩子有直接作用,最多就是感到生活中的不便或一点点小别扭。而到长大后,眼中寻常的一切都改变了:院子不再是有杜鹃生长的小世界,而是有着让人恶心公厕的住宅区;家里不再是舒适的安全窝,,而是狭窄、有着难闻气味和不隔音的陋室;父母的生活习惯也让主角很不耐烦,他们的迷信思想和有限的知识也让他无法与父母沟通(“他遂深深为着刚才两次鞠躬感到极大的伤害,这一种迷信根本不应该存在,而这种孝道也更更不应当存在”);甚至,主角看到了父亲的格格不入、谎言、欺骗,母亲的小气嫉妒和斤斤计较等等。
一切都没有改变,贫穷还是老样子,只是看待的目光不同了。当人有自主意识、开始接触社会的时候,就是尤其感到两样所需品的重要性:自由和金钱。没有金钱,生活陷在无穷无尽的贫穷中,人的品格也不会有所提高。作者看到父母数钱的摸样,已经从小时候漫不经心,到长大后的极之厌恶。因为钱,父亲东借西凑,有债不还,同时咒骂比自己混得好的人。因为没钱,父母最后沦落到听候儿子的责骂和惩罚。没有钱就没有权利,无论在社会还是家庭中,都是如此。主角尝到这点,在日后就反过来对父母进行压制,在家庭占据雄性领袖地位。(“他对自家贫穷的耻辱感还多过他对父母的孝顺“”)。
没有自由,则不得不忍受两代人思想的冲突,忍受生活的不便和对出入、作息时间的管制。主角的二哥选择脱离家庭,进行自己的生活。二哥发出的呐喊不无道理:钱是我自己挣的,为什么我不能随自己意愿花?我喜欢讨谁做老婆就讨谁。《美国悲剧》里也有过这样的质问,为什么我要将辛苦钱花在那自作孽的姐姐身上,为什么我不能自己支配?物质支配的不自由,进而触发对生活不自由的不满。如果父母能在此时放手,孩子也不至于选择逃离。但中国的孝道,将父母对子女金钱乃至生活上的干预合理化,表面上说父母抚养子女,于是子女也要抚养父母,但根本上是违法生物本能的。生物因多样化而能繁衍生长,必须脱离母体而到更远的地方开辟地盘,过上与父母不一样的生活。
我记得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叛逆期,在痛苦中经常幻想自己并不是父亲的亲生女儿(因为这样父亲才忍心打我),幻想自己出走后父母的愧疚,幻想自己长大后可以报复等等。我也有对父母幻灭的时期,看到父母有些落后的地方,还有他们能力和思想上的局限。我想,在这个关口上,人通常会变成两种人:一种就是从此与父母生疏,永远不得互相体谅;一种就是孩子与父母的谅解,打破了对父母多高期望后的心平气和相处。但我相信大部分人是成为了前者。
父母跟子女能够较好相处,离不开经济。主角在日记里愤恨地写到西方家庭关系如何优胜,父母跟孩子先是从朋友做起等等。但是他没有深究自身的选择:如果他不喜欢跟父母继续蜗居,他要如何?很显然,一个较好的方式就是改善自身经济,自己可以有自己的居所,这样就不会有贴身的矛盾是直面冲突。但是现实他却不能,因为他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收入除了生活支出,无力购买自己的房子,更不用说反过来赡养父母。金钱矛盾不改变,家庭也不得幸福,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夫妻之间均如此。贫穷催人贱,可是并不是很多人能顺利跳出贫穷的火圈。除了个人能力和机遇问题上,子女更多承受了父母的一些气质、脾性和行为,极个别是能够创造新的生活。所以相近气质的人,在贫穷的驱使下,互相伤害。这种不健康情绪中,人只会将愤怒发泄在身边人身上,而不会自谋出路。
而更根本的,是东方缺乏一种平等的人道认识:也就是将人当人看,而不是将人划分成父母、子女、上级、下级、男人和女人来看。西方人看待其他人,先是人、再是拥有特定关系成分的个体;而东方,先入为主的是你是某某人,是我的情人,是我的儿子,是我的谁谁谁。这种带有关系的人际,一方面可以是紧密的,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是脆弱的。
中国家庭习惯群居、热热闹闹聚在一起,甚至互相关心双方的私事和个人生活。这无疑可以形成一种亲密的表象,就像在此小说中,家里隔音不好,互相干扰,没有私隐,父母却不觉得有不妥,甚至可以认为是一个亲密无间的表现。但人毕竟需要生活、自由和个人独处的时间,孩子需要过上与父母不同的生活。缺乏这样的空间,人就变得暴躁、残忍和排斥他人。主角有某些时候,能够将父母客观地以平常人看待,例如他在深夜看到睡着的父亲,认为他还是仁慈的好人,他未尝伤害过别人,也的确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心中忍受了很多无言的痛苦。父亲作为一个人,是值得怜悯的,自己做的太残忍。但当这种时刻一过,生活的难以忍受就再次浮现,愤怒将怜悯一扫而光。
父亲的出走是悲剧,但又不乏积极的一面。在以后,狭隘空间少了一个人的占据、经济变得不那么紧迫,主角跟母亲能够安安静静地生活很多年。愤怒的对象一下子消失了,生活回归平静。
但是现实中,这种矛盾持续着。不是孩子出走就是父母出走,出走真的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么?如果经济问题和人看待人的出发点不得改善,父母跟孩子之间,永远是一场打不完的仗。中国的孝道在一点点粉碎,我个人觉得并不可惜,一种新的关系处理方式,自会慢慢形成,我相信有更好的出路去解决父母和子女间的困惑,自身也实行着这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