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评估》的读后感大全
《价值评估》是一本由蒂姆·科勒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616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0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价值评估》精选点评:
●讲述DCF Model的最佳书籍~
●囫囵吞枣的过了一遍,不少地方读起来还是有些困难。读过后大体对估值思路上有了更多的认识,细节上要学习的还很多。需要重读。
●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把本读完^_^,本书的核心在第六章,分享给有缘人。
●常读常新的好书!视野不局限于财务估值、而是关注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此外多吐槽一句,投资类的名著,大家最好还是读原版,避免陷入混乱的中译术语中。
●股东回报率和研发投入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的目标应该是,长期的经济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投入资本回报率最大化。 投资者实质上是在购买他们预期的公司未来取得的绩效,而不是公司过去已经取得的绩效。只要公司绩效与预期一样,公司股东的回报将等于他们的机会成本。 如果市场预期太高,管理层要耗费几年的时间重塑信任;如果市场的预期太低,而公司的股票价格相对于公司面对的机会太低的话,公司会面临恶意收购的威胁。 在实物市场上,你创造的价值是通过你投资的资本获得的回报高于机会资本成本而得到的。在资本市场上,公司股票的价值是以未来回报的市场预期为基础的,确定上市价格后,股东获取的回报更多的取决于未来绩效预期的变化,而不是公司的实际绩效。
●方法论。
●没有那本书对价值的思考如此深刻,作者不是生搬各种模型和公式,而是从价值的起源、价值的形成、价值的评估、价值的管理等角度全方位解读公司价值评估的方方面面。对ROIC等基本面指标的实证还可参考《量化投资策略》一书。
●裘老师推荐,太棒了,起码看两遍以上。
●屠龙术;只粗略翻了一下,花了六七个小时,感觉有点不值。
●好书!
《价值评估》读后感(一):很不错的书
也是陆陆续续看了将近1年,昨天下决心将最后的部分翻阅了一遍。
第一遍看完了。
近期准备看第二遍。
企业价值评估其实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整个评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
这本书是建立在麦肯锡的价值增加理论上的,看下去很有启发。
《价值评估》读后感(二):对得起9.1的评价,在此,我仅仅提出读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1.这是一本来自美国的书,里面的会计准则来自GAAP,可能在国内的实务中并不能照搬照用,如关于租赁资本化、利息费用并不在成本中列示、但是他严谨的思路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2.其中提到了原书附赠的麦肯锡在实务中用到的EXCEL模型,在本书中并不附赠,算是可惜,国内读者不能比照模型进行更好的学习。
《价值评估》读后感(三):经典,值得深读。
正在努力的静下心来研读,的确好书!
历久弥新,几十年来该书的精义一直没有改变,非常系统、冷静、理性的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价值,这一点在商业投资的世界里异常重要。
全书粗读过一遍,目前正一张张的再读,的确是具体的计算评估技术,有点吃力,不过该书从整体上给我们树立起一个好的价值观,这一点非常有价值。
关于技术应用,还盼有精通的读友点拨一二:)
《价值评估》读后感(四):为什么读译作?
无非两个原因:1. 读原版的吃力;
2. 读不懂原版的……
总结起来,就一个原因:时间成本。
因为读者的时间成本高,因此译作的价值便水涨船高。所以,翻译工作者们,你们才可以胡编乱造!比如第七章调整报表部分,有些文字和图表内容(数据)对不上,按我猜测,图表是新的,文字来自对第三版的复制粘贴。
书是好书,经典也很经典,但是第四版和第五版的差别还是很大的,2010年的第五版到现在还没有译本,而第四版中译本是07年出版的,不能理解。
好好的一本书,翻译成这样,我心里默默的骂一句,去看原版了。
《价值评估》读后感(五):为什么读这本书
《价值评估》这本书,之前实习读时津津有味,不再实习后,便再没翻过。这几天因为面试,又再翻了一遍,发觉这书真的如初见般让人喜爱。
估值的方法有很多,《价值评估》所推崇的ROIC估值法只是其中一种,它可能是最好的估值方法,可能不是。不论怎样,这本书都值得认真研读,因其对细节的挖掘和一些共通的思想值得体会和借鉴。
比如,若要计算投入资本,需要知道经营性流动资产,仅此一项便因公司所处行业和自身特点而复杂多变,牵涉到财报中很多琐碎的项目,如何取舍,如何调整,都需依靠自己的判断。
又比如,即使是ROiC估值,也因公司所处行业、公司的成长阶段而各有特点,因此,研究员应对其所研究的行业特点有所了解,才能真正做好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