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慈悲旅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慈悲旅人》读后感1000字

2020-11-05 01:3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慈悲旅人》读后感1000字

  《慈悲旅人》是一本由瓦当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慈悲旅人》精选点评:

  ●不太好读,但是静心去读的话,会很有收获。

  ●看的是法师的传奇,书写的倒是一般

  ●只是个长篇人物报道。倒不如最后看李叔同自己的文章有趣。

  ●悲欣交集

  ●能皈依是有缘的。能有信仰也是有缘的。

  ●以前在我们杂志上登过写给弘一的私信。有些词句都借鉴了瓦当。但书中也有很吓人的硬伤,比如弘一的生日写成6月31日。。。我没多想打上去差点也弄出此低级错误。。

  ●标记还行,并不是因为李叔同本身,而是书的书写质量。作为李叔同这个人,这么薄的书一看就知道是浅谈,所以也并不抱多大的期望,但是看八卦的方式看此书,并无深入内容,但个人认为,李叔同为人、价值观等,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读罢李叔同书三本,唯独该本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能将大师的人格魅力托出;分析颇为中肯,文辞悲悯,不失为一本了解李叔同/弘一大师生平的好书。可参考一读。

  ●2013年4月12-14日读。2013-95。

  ●悲欣交集

  《慈悲旅人》读后感(一):悲欣交集

  李叔同的一生可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悲,他从小就是悲的,从小偷听佛经,通大悲咒、往生咒。七八岁时,既有无常苦空之感。后慈母早丧,益感无常,悟无我理。此后人生便和富人公子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同,直至出家。欣,一出生喜鹊衔枝。童年生活富贵殷实风平浪静,受到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音律诗词乐曲样样精通,后娶妻出洋遁入空门,此乃叔同欣慰之处也。

  《慈悲旅人》读后感(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很客观的一本书。没有推理,没有演绎。古风古言,我的最爱。最有感触的是《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不光是对佛徒,对普通人来说都具有借鉴意义。见到“惜福”,我深以为然,现在的人,尤其是孩子,享受的东西太多,每个人都应该爱惜福气;而“习劳”是练习劳动,现在的人普遍智力活动多,多坐少动,理应多做些有意义的工作,孩子尤其应从事一些家务劳动。三,持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戒条,遵守与否全看自己。四、自尊,爱人并自爱,尊人并重己。

  《慈悲旅人》读后感(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籍。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篇主要写了李叔同的传奇人生,中篇主要是他的代表作,后篇是一些开放式的讨论问题。

  历史上有两个人,我非常的倾慕,一个是清朝初年的纳兰容若,一个便是民国初年的李叔同。都是富贵乡里沉浸的翩翩公子哥,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从某一个角度来说 ,李叔同比容若要幸运的多。

  《慈悲旅人》读后感(四):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我一直认为,自己这辈子遇上的最大幸事之一,就是经由童年、少年时代的传记阅读而爱上了阅读本身,此后一发而不可收,读书遂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我看来,一个人要是能在适合开启阅读旅程的年纪遇上难易程度适宜的好书,借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广度,该是何等有意思的一件事。

  比如我面前的这套人物传记系列“文明人格丛书”,就是一套适合teenagers的读物。煌煌十多册中外人物传记,一律蓝色封面,在书架上一字排开,看起来还真有那么一点气势。丛书由著名语言学家、沈从文连襟、107岁高龄的周有光教授担纲主编——老先生是当真提供了不少编写意见的,不仅仅是挂名当“顾问”。而这套书的作者又皆为一时之选:弘一法师的作者瓦当,沃尔特·李普曼传的作者宋石南,梁启超传的作者叶曙明;费孝通传的作者是其学术助手张冠生,为丘吉尔立传的刘婉媛,曾是外交官、美国国务院访问学者,为奥威尔作传的押沙龙,梁漱溟传作者则是著名语文教师梁卫星……几乎个个都是近年来在公共领域、尤其是网络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作家。

  读这套书,首先是被序言所吸引。现代化带来的人的异化,虽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议题,却总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思潮冲击下被有意无意地遮蔽。幸而近年来,整个社会似乎对此有所领悟。环顾四周,多少人在试图寻找心灵的寄托:从宗教中获得安慰者有之,信奉茶道、养生术者有之,主动选择逃离城市生活,避居乡野者亦不在少数。这套书的编著者们,则因相信“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而聚集到一起,试图“诚实地向社会介绍人格的可能性”。在我的理解里,“人格的可能性”,首先是指个体以坚实而丰盈的人格力量,抵挡将每个人生活中的一切同质化的倾向;如有余力,则还可以试着与同伴一起为群体突围——突破这种“日常生活之围”——寻找解药。

  但,力量从何而来?编著者们用各自的作品作了回答:这力量就来自于“人”,每一个充满了无穷可能性的个体生命本身。

  在这方面,丘吉尔显然不失为最好的例子。全书以“最美好的时光”为题,在先便给人以极佳的阅读体验。而作者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将这位个性丰满、才华横溢的伟大人物生命中所遭遇的困顿、失败乃至绝望透露给了读者。多次的下野、致命的失误、时运的不济都曾经无数次地几乎断送了丘吉尔的从政之路,但每一次,他都能起死回生,直到登上个人生涯的顶峰,也成就了二战中英国的最终胜利。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按照今天流行的标准看,也无疑是最佳的“励志”标本。而丘吉尔与今日那些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者的不同却恰恰在于,在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中,“生命的意义”本身拥有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无论从政、写作还是绘画,都是为了开拓这“意义”的疆域,也就是扩展“自我”的可能性。因此,他的自我才显得如此丰富强大,足以抵抗迎面而来任何的风暴,就像他自承的那样,“永不言败”。

  若是将丘吉尔的生命样式视为一端,杜尚和李叔同则可算作是另一端——另一种不凡的存在形态。人说无欲则刚。常人做不到纯然无欲,而姻缘聚会,他们做到了。其洒脱和自由,大概总会令一般人心向往之。殊不知要达致此种境界,即使对慧根极佳者如弘一法师而言,亦须经过多少苦痛的历练。由是可知,人格完善之路绝非一蹴而就,但也惟其如此,才更显出追求个体人格美善的价值与意义。

  李叔同以出世之身做济世之事,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则更愿意选择以入世的姿态介入中国社会的转型。费孝通是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典型。毕业于燕京吴文藻先生门下,留洋期间再次幸运地受业于名校名师,回国后一面做田野调查、写学术文章,在为中国人类学奠基的同时,也使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一面又不甘寂寞,给《观察》写稿,为政治改良鼓与呼,成为当时年轻一代中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1957年落入“阳谋”陷阱,一去二十余年,1980年代复出,成为学术界标杆人物。也许是为了顾及与整套书的立意达成统一,作者对曾朝夕相处的费老完整经历的描写略显缺失,这多少是一种遗憾。好在作者凭借对传主思想的透彻领悟,挖掘出“为文化找出路”的命题,其卓见远超一般人所理解的“志在富民”,此乃全书的最大亮点。费晚年因事遭人诟病,坊间有“晚节不保”议论,对此作者也并未完全回避,从书中私下谈话可以窥见,费孝通内心仍是有所期待的。终其一生,他一直坚信,凭借人的文化自觉,文明一定能够传承下去,战胜野蛮。

  文明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是一代又一代先贤与普通人创造和努力的结果。倘若没有人的守护,文明的薪火无疑将渐渐式微而终至熄灭。这绝非耸人听闻,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佛洛依德是对的:文明就像一个脆弱的玻璃瓶,随时都有跌落、粉碎的可能。此刻,透过这些文明之子的经历,我们似乎真的可以瞥见一丝光芒,对“人”这种唯一拥有“位格”的上帝的造物保持恒久的信心,也不能不对自己有所期待——巨人可以成为巨人,我,则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