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算什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美国算什么读后感精选

2022-04-12 03:02: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算什么读后感精选

  《美国算什么》是一本由薛涌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293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算什么》精选点评:

  ●速度看完薛老师的新书,≪看病何以那么令人"性"奋≫一文中对影片内容叙述不准确哟,看得出来确实是听人转述的。@薛涌教育链接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美国,特别是从中国人的角度。

  ●很客观的分析了美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堕胎和同性恋对美国选举的影响,比如美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发展的关系。读完此书,你会看见一个真实的美国。如果你恨一个人,你不一定要带他去美国,那里不是地狱。如果你爱一个人,你要带她去纽约,那里是天堂(哎好像哪里不大对)

  ●原来说要束之高阁,但还是利用实习的这段时间把它看完了。从某个角度,我了解了美国两党的不同之处,还有美国的文化,理念,的确我们不同,但孰好孰坏,各有千秋吧。

  ●原以为这样的书翻两页就会丢弃,没想到翻到根本无法停手。作者笔触动人,滔滔不绝,但着实有足够吸引力。真难想象,如果我不读书,我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看完这本书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因为两党制,美国似乎变得民主和公平,但同样也带来了许多的内耗和资源浪费。虽然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美国是什么,但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它实际是什么,以偏概全或着一叶障目都是不对的,只有亲身走走,只有多方面了解才知道美国算什么,否则只是夜郎自大

  ●“反民主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和选民面对面聊上五分钟”----丘吉尔

  ●很一般

  ●留美学者谢谢你分享对美国的认识!

  ●薛涌老师的新作,一如既往的看下去,激发了我想了解美国历史的欲望。

  《美国算什么》读后感(一):编辑比较烂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关于美国总统大选,其实都是来自于薛涌的博客文章,但是编辑不知按照神马逻辑来编排,就不能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吗?非得搞得3月份的文章跑到2月份之前,看得我莫名其妙,而且文章内容多有重复,只好给个差评。

  《美国算什么》读后感(二):了解美国现世民生

  关于美国或者美国民主的书,市面上不少,口碑比较好的比如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刘瑜的《民主的细节》等等。薛涌的这本《美国算什么》也是美国当代政治观察随笔,是作者近几年给一些期刊杂志报纸写的专栏文章集。这是我看看薛涌的第三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口辞爽辣地点评了美国种种现世光怪陆离的景象。

  正值美国大选高潮迭起,这个时当里看薛涌的这本书非常的应景。因为薛涌旅美以及在中国多年工作生活的双重经历,对民主的话题的把握也确实而具体,在薛涌这里,与美国社会有关的民主公正的话题全都落到了具体而真切的点上。

  尤其是作者行文风趣而犀利又带着幽默,让每篇文章读起来意趣盎然,既关美,又与中国有关,两相对比下来,非常有意思。 当下的美国倒底怎么样,美国政治制度,中美的一些热点话题,以及中美当下与未来发展情况。这些问题,说起来很大,若是不了解就很容易陷入道听途说不真切里。薛涌的文章前面说过有趣,也有益,有幽默,却是站在中美关系的制高点上观察并身体力行。美国的房价,招商引资,罗姆尼的选风政风,奥派风格,医疗。。。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而确切的美国事实。

  美国也有保障房,而且是社会的福利,城市的生命。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在人口密集区域的保障房鼓励了小户型的集约居住模式,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同时,贫富混居,以免出现过多的贫民窟。像新加坡,中国香港,荷兰等,保障房覆盖人口比例大,为中低收入者提供福利。联想中国社会阶层两头大,中间小,不能不让人担忧。作者在分析美国房情时指出,每年支付的住房费用不超过家庭税前收入的28-33%才算是可承受的房价,超过三分之一就成了不可承受。

  目前美国78%的住房对于6。5万美元的中等家庭收入而言是可承受的。

  作者许多文章里有大量确凿的数据,只是稍有遗憾的是文未没有说明文章具体作于哪一年,是哪一年的数据。但即便如此,中美对比可见形势严峻。

  2012-11-20 23:14:26

  《美国算什么》读后感(三):从奥巴马的皮夹克说出去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他身着一身皮夹克登上长城的照片被国内网友视作广告之作,由此还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关于“奥巴马的皮夹克”的热潮。这个事情本身不是什么轰动的大事,但可从侧面反映出美国政治中些许与众不同的因素:公众人物是“人”不是“物”。“人”的因素首先是鲜活的平凡的有着凡俗之中的喜怒哀乐的,而不是那种僵硬的刻板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物”。

  薛涌的书和名字大众应该不会陌生,瘦削的脸庞上写满了睿智的思考,大洋彼岸的他笔耕不辍在国内的报纸上传递着“第一手”的资料。《美国算什么》的横空出世更是在美国大选之前释放给国内读者的一份预科读本,它教给读者关于美国大选过程中的种种细枝末节的故事,在这些故事背后蕴涵着的内在逻辑和发展真谛,所谓“鞭辟入里”的分析是之谓也。这端赖于作者本人既有着国内寻常人的经历,也兼具着喝过“洋墨水”的体验,而更加可以说明问题的乃是作者在美国亲身经历的这一切,所谓“身临其境”是也。

  其实,阅读的快感不仅仅来自于作者本人那些字字玑珠的文字、妙笔生花的分析、丝丝入扣的逻辑,更在于与现实新闻中遥相呼应的印证。在美国大选的准备过程中,各个阵营都厉兵秣马,而在现实中,对于支持者的支持方式在我们看来有时候却是“大不敬”的,比如将候选人在海报模拟成超人的样子等等,而候选人本人也亲自出行,奥巴马作为总统竟然带领着三个汽车修理工去吃快餐,7旬老板娘因为太激动突发心肌梗塞死亡。新闻本身的力量在于塑造奥巴马这位候选人的“亲民”形象,而这种“形象”可能更的贴近于现实底色的,因为毫无修饰,没有更多的人陪同,更没有更多的人“护驾”,这就是所谓薛涌所言的美国政治的真实所在,无论是政治还是别的生活,有更多真实的因子,没有更多虚假的修饰。

  当然,当身处一种文化中时间久了之后便会生发一种“浑然不觉”的状态,还会对于这种文化或者国度变得挑剔。这本书也同样浸透这作者这样的思维模式,在其专门的时评和观点中,充斥着的是在两种文化冲突和比较下的嬉笑怒骂,更多的却是在透视着一种“比较”和“相对主义”的观点,对于美国的现状和国内的现状、周围世界的趋势进行着细致入微的对照,也进行着观点上的对对碰。让国内读者初次读之破具不忍猝读的感慨。每当这个时候,我便会想起奥巴马总统的那件皮夹克来,实际上,不是一个道理嘛:美国算什么?也就是一个充满了凡俗人的国度而已,连总统也未能免俗,也是常人而已。作如是观,读该书,便入门矣。

  《美国算什么》读后感(四):批判下的真实和多面

  《美国算什么》初一看似乎是一本愤青的作品,在深入阅读后即可发现其中的厚重,那就是希望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解析美国的传统和现状,其中的客观基础应该认识到。当然必须承认薛涌还是想从某种程度上提醒一些崇拜美国的国人看到美国的问题。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虽然分为“时评”和“观点”,但都是一些针对美国现实问题的深入剖析,其中不乏智慧的闪光点。其实,一些问题对我来说并不新鲜,因为作为政治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美国政治是比较政治学中的重点。譬如,薛涌提及到的市场机制对付不了一场雪的问题,西方民主治下的美国在面临灾难的时候,更多的是充分利用民主制度赋予的东西,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个人色彩过于浓重,始终是一个美国社会的滥觞,在这一点上尽管社会主义国家饱受西方政治学对其所谓专制主义的攻击,但是这些国家往往能更快、更好的应对灾难。其实自由主义中的个人色彩在美国涉及的领域还很多,一个非常明显而广受瞩目的问题就是“校园枪击”事件,到底个人持枪合法化的目的是什么?保护个人自由?保护个人安全?然而冰冷的现实,总是将无辜的生命显现在美国社会中,那些持枪杀害无辜的凶手在做出那种行为的一刻想的是什么?也许他在想自己终于可以得到解脱了,也许他畸形的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了,甚至还或许认为自己的哲学理念得到升华了,如此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表象,真实的东西还在于美国的主流哲学基础,自由主义中对人权的重视到了极端的地步,就会使得个人凌驾于任何集体包括国家,最终失败的还是美国自己。此外,美国社会的经济与道德的挣扎可能也在明朗化,所谓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其实就是对金融家、投机者等的道德挞伐。市场经济带来的东西很多,但是道德和良心却很难显现,彰显出来的总是那么一些冰冷的东西,标准明确的让人害怕。记得大学时曾经有位老师公然否认良心的作用,他甚至认为良心本就不应该存在,这样的观点让当时的我惊诧何止万分,学术做到了这个地步也确实到了一个境界了,那就是观点鲜明的让人害怕。薛涌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美国人的衣食住行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和批判,但是我仍旧认为他指出的问题还只是冰山的一角罢了,美国是一个多元化极强的社会,存在的问题也必然多面。因此,我倒是认为可以通过对美国的这种尽可能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来映照我们自己,往往自身的问题不容易发现,看到别人身上的毛病却很容易。

  此处,我更想提到的是薛涌提及的一个观点“民主是否就像一池鱼”。一个所谓的“鱼池定律”近乎将美国选民比作成了金鱼,其实这里想指出的问题不在于选民是不是金鱼,而是想表达选民自身素质的低下。看似风风火火的美国大选,其实选民们可能对政治的热衷并非那么强,就像在冷战中竟然会有相当数量的美国人不知道苏联不属于美国领导的北约组织。美国的民主制度从机制设计上来看可能是少有的成熟蓝本了,但是机制本身的运作是应该有前提的。再好的制度也要有人参与,而参与的人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这种素质就是对政治基本的认知,而非无知。美国政治的运作至今来看,还有一些幼稚的地方,这其实就是美国民众对国际社会认知的失败,当然在这里美国媒体要负有很大的责任。政治冷漠有时会使得政治失去应有的理性,在无理性的状态下做出了有违国家利益的事情。有学者认为政治冷漠会使得国家更安全,更能避免专制极端主义的盛行,这种判断也许是对的,但是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奋斗结果一定是因噎废食,最终只能将国家变成没有生气的散乱集合而已。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不仅仅是政治精英们对制度的不断发展,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全力推进民众的政治参与,提升其政治素质,这样民主制度的进步才不是缺憾中的形象。

  很多东西看似是一种否定,但也许正式在肯定着什么东西。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被薛涌鞭辟入里的分析,同时也会使我们看清自身是否也存在这种问题,或许我们的问题更难解决,或许我们更应该采取美国的方式来解决,或许我们应该走出自己的新的道路,这些都应该是我们通过《美国算什么》理解到的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