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奋斗史》读后感锦集
《张謇奋斗史》是一本由32.00元著作,329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2-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謇奋斗史》精选点评:
●文章写的很朴实,再多一点唯美的浪漫就好了
●张謇先生的故事,就是一个坚持、执着并游走在刀锋边缘的故事。实业报国、商之大者、为国为民,我们该如何审视这种历史呢?
●某事VS谋人 张謇VS李鸿章 张謇VS袁世凯 张謇VS盛宣怀
●好书!
●了解張謇就是了解南通的近代史
《张謇奋斗史》读后感(一):想到做到
一个人的没有想明白怎么活,肯定活不出什么名堂来,想明白是一个必要条件。其实这又回归到了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上了: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这三个问题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进而形成三观。按照老夫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来说,一辈子没想明白这三个问题的人,还是洗洗睡吧只能算是个披着人皮的裸猿了。
张謇,一个清朝状元,竟然放弃高官仕途去走事业救国的路,走棉铁路线,历经坎坷,经历世人的白眼和时代的重重阻力,为的啥啊?就是心中的那份使命,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人活着有时候不是仅仅其个体活着,而是为了人类这个大的公益体活着,为这个物种更好而活着。张謇兴创实业,办教育,修铁路,这中间的辛酸让人敬重。他做的事情不是他自己的事情,是中国人的事情,为苍生而为。那三个问题,张謇想明白了也做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永远是那些理想主义分子的事情,是他们的前仆后继,让我们从茹毛饮血到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是他们在被世人一次次嘲讽中推动人类进步。张謇,这位中国伟大的实业家,历史会铭记住的。
《张謇奋斗史》读后感(二):士大夫的报国之志
用了近一月的时间读完这部小说,对于这位士大夫的从商经历唏嘘感叹不已。同时也对这样一位一心致力于兴办实业,为民族发展不断贡献的开拓者敬佩万分。
无利可图不为商。着眼于眼前之利即使侥幸成功仅为小商而已,如书中的刘梦泽、吴信全之流;脚踏官商两道即使富可敌国也只是中饱私囊的巨商罢了,如书中盛宣怀之类。而着眼于未来发展,以治国之道经营东南一隅的张謇先生,其谋的是民族兴盛,图的是国之大利,此乃吾辈效法之楷模。
资金是创业的根本。创业初始,他为了筹集资金,四处奔走,落魄到卖字求生的窘境。所幸有贵人相助,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鼎力支持使纱厂的成立和兴起有了保障。有时不得不结交权贵,只是那权贵也应为有识之士,他能帮你带来资源。
人才储备很重要。能使我国列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核心是人才。有了人才才有希望。但人才是靠培养的。张謇深明此理,因此在有了资金后,不忘兴办教育。借鉴日本的经验,创建师范学校、医学院,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为实业的兴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
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成也兄弟,败也兄弟。创业初期幸有2位兄弟相助。但随着岁月的变迁,其中一位王怀远在革命中慷慨赴悲歌。而另外一位刘梦泽早已利欲熏心,在纱厂停产的同时又背后捅了一刀。相信当时的他真正痛心的是至友的背叛吧。人心实在难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我觉得这样的话是对一般世人而言。而对张謇这样的人来说,友情是至高无上的。但人毕竟是脆弱的,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才能避免严重问题的发生。
最终纱厂收归国有银行,也许他是失败了。但始终是成功的,因为通过他和同辈的努力使南通发展成为近现代的城市模范。不仅惠及当地百姓,同样影响了东南乃至全国的发展。士大夫的报国之心终得实现。
《张謇奋斗史》读后感(三):张謇公的奋斗
张謇公以状元之身份,为兴国民之实业,放下身段与贩夫走卒为伍,这在过去的读书人中是极为鲜见的。
本书读后有几点感想:
1、张謇公坚定的意志,对实业、信用和国家民族自立自强的追求一生未渝。多次在争议中坚持了自己的观点。这一点不仅朋友们钦佩,连对手也赞赏,甚至关键时刻盛宣怀也会出手帮助。
2、出来混一定要有看家本领——本书中为张公优秀的文字功力,出色的谋断能力,行动与执行力。即使在事业低谷也能保证不致挨饿。
3、谋事与谋人的矛盾与统一,相较前辈的翁同龢、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张謇更加执着于实业且深知商业规则及买办经济对其扭曲。而以袁世凯、盛宣怀作比,前者热心于官场,后者更善于在官商之间、本土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之间寻求生存空间和利益。也是研究这几位人士时需要跳出传统观点而关注的问题,对于当下我们的生存和事业或许有一些帮助。
4、还是要有一帮好友,一些人脉。王怀咏、刘梦泽、李曦范都是杰出的经营好手。汤寿潜等朋友也很能办实业。
5、张謇与大生系列财团的成功得益于创业团队的卓越的能力,以及对中国这一巨大单一市场转型时机遇的把握(如日俄战争,一战)。然时也,势也,对大生纱厂造成重大打击的天灾使得棉贵纱贱,从战争中喘过气来的外国棉纱乘机低价倾销。读者一度假设如果大生能够多辟几处种植基地利用中国巨大的地理差别,兴许可以化解此风险。但彼时中国未统一情况复杂,东北西北能否有效掌握安全贸易很难说。实际上还是一盘棋上能活动处太少了。
6、在与日本纱厂的竞争中,本书中未见大生集团有上流制造业的投资。但却承担了大量政府本应做的事。由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腾出足够资本力量进行上游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加上时局动荡,在与日本财团的竞争中难免处于下风。其实回想历史,甲午之败又何尝不是买办采购输给日本人的先买后自造之路呢?有机会也需要研究一下同一阶段日本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布局才能更加了解如果我们处于那个时代应该采取怎样的决断。由于大生企业被频繁抽血,也招致部分团队人员的分歧与不满。也可见他的个人理想终究是定国安邦,办企业乃是手段。
本书是极少的关于张謇生平事迹研究的书籍。其言语精炼,人物性格鲜明,场景切换快速,上下段落之间鲜有过渡甚至略显生硬,对非主要人物的刻画可能有些简单,相比小说题材,作为电视剧脚本要合适得多。随着以后对张謇及其他任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历史真像浮出水面,相信作者能够写出更丰满出色的作品。
《张謇奋斗史》读后感(四):为中国之崛起而的奋斗
由于自己的心神不宁,导致这本不算厚的《张謇奋斗史》犹如张謇的奋斗过程一样,曲折而又费劲磨难,几经放弃从而完成。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张謇可以选择踏入仕途,从而被捆绑在随波逐流的体制朽木上,同样,也可以选择实业,则有可能命途多舛从而最后身无长物、寂寞孤廖;不管是哪一种选择,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人能够做的真的是少之又少。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成功的,后人称之为“不自量力,不识时务”,成功的,后人称之为“有先见之明,发人所未发”。
身后之事,乃后人之事,当事人根本无法掌控的,所以,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当下而已。但无论成功与否,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用于都是值得称道的,而历史,往往都是由这些人引领的。
当下中国,创业思潮四起,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创业推动更是点燃了中华大地万万同胞的创业激情,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考虑着自己做点事情,而我,也渐渐到了“需要做点事情”的时候了。有时,我会忍不住的想,或许,我也可以尝试着“自己的”的事情。
就在这样的想法之下,我看了《张謇奋斗史》,希望看看过来人的那些事。
同时,渐渐的发现,自己衡量事物的标尺正在发生变化,之前,考虑事物总是先考虑“是否喜欢,是否足够自由”,即便同样是在循规蹈矩的朝九晚五,但内心还是很放得开的,大不了,就离开,总是表现的那么洒脱和任性;但是现在,衡量的标准更多的向物质靠拢,越来越注重收入在选择的时候所占的比重,一方面由于年纪的增长,曾经的任性和感性更多的转化成了思考和理性,毕竟身上的牵挂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需要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这,只能够通过自我快速的成熟来面对。嘻嘻哈哈的外部表现需要坚持,这是为了周围人能够快乐和放心,但内心的坚强和自制则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为了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撑外在的嘻嘻哈哈。
张謇的一生,就是实业报国的一生,就是创业和守业的一生,也是坎坷曲折历经磨难的一生。创业不易,但是为了心中那份执念,毅然决然的走了下去,面临生涯中的历次磨难,都能坚强的挺了下来。时代不同,成功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实业救国的豪情还是值得继承。
有时,连我都觉得,既然那么难,就放弃吧,但我更加明白,宁可失败,不可放弃,放弃之后的那种自责和悔恨,是永远没有办法来消除的。
而现在,为了避免那份自责和悔恨,现在就开始吧,宁可以后哭着总结失败的教训,也绝不可捶胸顿足般的后悔。
也许,现在还不够创业的能力和资本,那就准备;如果,现在正在打工,那就把这份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一样去努力吧,总之,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别虚度了自己的年华,别在该努力的时候选择了安逸。
共勉!共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