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時間漩渦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時間漩渦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8 02:44: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時間漩渦的读后感大全

  《時間漩渦》是一本由威爾森 / Robert Charles Wilson著作,貓頭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3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時間漩渦》精选点评:

  ●脑洞大开,理论内容没太看懂,只读出一个真理:人类总有一天要为自己的发展买单。看到最后感受到主人翁深深地无助感

  ●比第二部好一些,但是没有第一部精彩。

  ●三部曲的最终章。整个宇宙都要成为一张巨大的网吗?假象智慧生物。

  ●一切路径的终点。

  ●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时间速度这个想法让人产生很多奇妙的想象。

  ●最后一部分实在是震撼。

  ●宇宙好大 漂于其中的巴克斯 错误的预言 时间回旋 就请平静地收尾

  ●无比宏大设定,作者对意识的认识相当深入,这个冰冷的宇宙丝毫没有温情可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结局,太酣畅淋漓了。最后的一部分,万宗归流,让我读完走出门,感觉到此时此刻,我们的小地球是多么温馨美好

  ●时间三部曲终告完结,在交叉叙事中,不同时空的人们命运交错纠缠,操控着众多星球的“假想智能生物”的来历也终于揭晓……虽不及第一部带给读者的震撼,也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豆瓣只有台版的图书信息,实际上我看的是新星版的。不过,新星版的三部曲封面设计各自为政,实在缺少统一感啊。

  《時間漩渦》读后感(一):看之前蒙圈,看到最后依然蒙圈,看完所有才明白了一些

  最近发现用电子书阅读器看书和纸质书相比,前者的速度要比后者快许多,也很方便,阅读器读书和纸质书看起来也是没差的,反而如果是用手机看电子书会觉得眼疲劳,也不太好,扯远了,说说这本书。

  为什么看这本书呢?

  因为是事先朋友下载好的,看完了格局逆袭就想看一本其他类型的书换换脑子,就拿来了这一本,简单的看了一下介绍,有些懵懵懂懂,不过很奇怪一般情况下我看介绍都不会看的太明白,管他呢,先看看呗。

  刚开始看的感觉

  刚开始看,被这个故事搞得有点云里雾里,这边再讲说一个医生,警察和患者的事情,另外一边就是另外一个完全不搭边的故事,我猜想可能是穿越类型?

  越看越觉得不对,这个讲故事的患者本身写作能力很一般怎么写出来如此惊人的内容,引起现实生活中另外两人的探索。

  而另外一个世界涉及到很多科学理论内容,大多是看不懂,尤其是最后面的艾沙克的自述几乎完全没有看明白。

  自己提前判断一下故事之间的关联

  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我就在想,会不会是特克就是穿越了几千年之后的奥林,现在的现实生活就是在这个时空中无限循环的模式而已,最后才发现其实是艾沙克把这些记忆碎片传递到了奥林这里,才会有了这一系列的事情。

  看完之后的简单总结

  糊里糊涂的看完,不过整个故事还算是大致了解了,感觉写书的方式还挺不错的,蛮吸引人的。

  这本书采用了两条线,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几个人做点缀;另外一个则是通过奥林的手来吧未来的生活给印出来,写了未来很多年的故事。最后将两者又重新的糅合在了一起,不至于让读者蒙圈。

  故事中很多次说到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劣,我觉得很可能也是在呼吁大家不要再破坏我们的家园,好好的爱护维护她,不至于以后会沦落到四处瓢泼乃至最后无处可逃的地步。

  《時間漩渦》读后感(二):不错

  《时间漩涡》是作者时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三部曲讲述在未来世界,太阳寿命将尽,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在上一部作品《时间回旋》中讲述了这一时刻的到来),地球将在红巨星的灼烤下,成为一颗死星,但此时出现了一种高级的智慧生物拯救了人类,它们在地球周围设立了保护屏障,并且在地球上建设了一个星际隧道,直通天赤星,人类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借助从天赤星采掘的石油等资源,进入了一个大繁荣时代,而这种自始至终没显露真面目的智慧生物,人们称之为假想智慧生物。

  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星际隧道建成后的几十年,故事是分为二条时间线来写的,一个是在当时,一位警察发现一个流浪的男孩的背包里有很多他自己写的以第一人称写成的日记,其中记述了自称是十万年后的人们的一段经历;第二条线则是日记的主角们的故事,一个星际岛群的人们坚信未来的文明延续之路之路是与假想智慧生物接触,得到他们的帮助,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被认为是穿越过时空隧道和假想智慧生物共生过的人,希望在他的帮助下,穿越星海,回到已经荒废的地球,联系到假想智慧生物,得到它们的指引。

  故事的最大悬念在于,为什么一个十万年后的发生的事情会出现在一个男孩的笔记本里,两个时间究竟有什么联系,那个壮观的太空岛群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以及人类的未来是否如他们的设想一样?

  有人总对科幻小说的故事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胡说八道”,而事实上这是缺乏了解的臆断,科幻小说盛行多年,得到很多理工科读者的青睐,其魅力就在于,它所做的假设和遵循的规律,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以科学为栋梁,建立在客观的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由此展开推论,让我们从中得以一窥我们无法到达的未来。当然这不是说这些推论一定是正确的,而是借助这些可信的推演方法,提出种种可能的假设,在这些想象空间中,给我们的思想提供一个超越我们自身存在的设想方向,以及从中获取享受。

  关于小说最后部分,讲述得更深远一些,先说有一个我忘记名字的悖论,提出之所以在如此浩瀚的星海中,我们从未发现过其他文明的痕迹,这很可能是关于星际旅行,有一个技术屏障,大多数的文明都无法突破这个屏障,因此最后消亡在星球上,所以太空中找不到他们的踪影。而地球文明是否越过了这个屏障,现在还不得而知,有可能人类已经将其甩在身后,那么之后人类进入星际时代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但若是这个屏障尚处在我们文明的未来,那地球很可能和大多数文明一样,最终无法解决这个技术壁垒,永远无法进入星际时代。

  而在目前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怕这个技术屏障在未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意味着人类很有可能和浩瀚宇宙中的很多文明一样,最终因资源耗尽或是星球毁灭而灭亡,留不下任何痕迹。

  《时间漩涡》在这里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想法,就算人类拥有了星际穿行技术,可以不被困死在星球上,但宇宙仍然是有界限和寿命的,到宇宙坍塌之时,居于其中的文明不也要消亡么?宇宙对于其中的诸多文明来说,正相当于地球之于人类,如何能避免消亡在永恒中的命运呢?

  作者提出了更近一歩的进化假设,若宇宙中文明从相互隔绝进化到了互通繁荣阶段,将会有文明向更高级进化,这种进化不局限于一个星球文明的生存与否,而是趋向一种以宇宙为载体将文明繁衍这种存在形式延续下去的进化方向,书中的千百万年致力于观察和收集科技的假想智慧生物即是这种进化的早期产物,而随着文明的交流和科技水平整体发展,越来越多的文明会了解、到达并拓展这个进化阶段,最终在宇宙整体文明在为保留自身存在的方向上前进时,将会有脱离这个宇宙而继续生存的方法诞生,正如当初人类脱离地球投入星海一样。

  后面关于这段构想的阐述,是非常有意思的,这里就不剧透了。

  《時間漩渦》读后感(三):宇宙如意识无尽头

  地球被假想智能生物放进一个冷藏袋中,保护罩内外的时间差是一亿年,地球外,太阳已经衰老了,它最后炽烈的光芒即将烧尽一切脆弱的智能文明,卫星全部失效,地球被迫封闭,地球成为了假想智能生物随机呵护的花园,它们的保护屏障将阳光过滤,好让人类文明再持续四十年。

  四十年,是威尔逊给予人类文明的末日缓冲期。科幻设定不是威尔逊三部曲的重点,值得探讨的不过寥寥,第一部是时间回旋保护膜与随之造成的时间梯度,星球演化史与火星地球殖民,第四年期与生物伦理学,和假想智能生物的银河数据库,第二部延续着第四年期的伦理讨论,更增加了半生物机器网络与人类胚胎的结合,第三部则是进入神经科学的领域,集体意识,神经可塑性,和最后才点明的多维空间,平行世界,和万流归宗的原理。

  三部曲的一开头即是末日,星星与月亮都消失了,而太阳也是虚假的,可直至《时间旋涡》的最后结局,威尔逊都一直在写人类的故事。只要还能再活四十年,人类便还是人类。威尔逊是一位对人类文明与人性光辉太过相信,落笔也太过温柔的作者,他没有将人类放进《三体》般残酷的道德困境里,他们不需要在人性与生存中做选择。

  威尔逊笔下的人类是与世界末日和平相处的,虽然很难说这份稳定是归根于无知还是信仰,或者皆有之。在《时间回旋》里,杰森,泰勒,与黛安分别代表了三种末日选择,探索真理、将人类文明延展到太空的科学家,活在当下、尽己所能地救助患者的医生,和畏惧孤独、在末日到来时就算不能被拯救也不愿落单的宗教信徒。而威尔森笔下大部分的地球人,都是后两者。地球要毁灭了,生活还是要过的,人类依旧繁育着后代。杰森说,组成整个地球人口的大部分人,他们的天文学知识几乎还停留在牛顿之前的时代,而他们更关心的是家人温饱。人类有着难以想象的适应力,如果说此种适应力会将人类在其他科幻小说里送入太空,延伸出一种后人类文化,在威尔逊的笔下,人类总是更多地活下当下,他们的适应力是让他们纵使了解末日近在咫尺却仍安居乐业,人类学会了在不知名假想生物的庇护下生存,毕竟假太阳如同真的一样温暖。

  刘慈欣似是说过,他读《时间回旋》时,觉得威尔逊对末日心理的把握有些不尽如人意。相比之下,《三体》绝对是更加冷酷,决绝,与黑暗的。威尔逊笔下的人,是当头顶的天空如同科幻电影般把过去几十亿年的星空景象帧桢放出,五光十色的流离光映照在脆弱跳动的皮肤上时,都还在高速公路上有序排着队,甚至自发去组织车流秩序,好让众人快点回到家的。而父亲抱着女儿仰望着迅速老去的天空,叮嘱她仔细记住这片星空,那是女儿第一次,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看见星星,望一下,即是尽头。威尔逊的书中从未有过神,一直是人的意识,人的追求,人的罪恶。在世界末日,人都还在爱,还在犯罪,还在苦痛。艾莉森的愧疚是找不到父亲画给她的画,而特克曾经烧死的看门人是他永恒的折磨,漫长岁月里星星诞生又死去,这末日里的夏娃与亚当将爱人忘却,却唯独忘记不了心上背负着的十字架。

  威尔逊不是没有描写末日可能会带来的暴动,毕竟火星人万诺文便是死于一场失控的劫车恶行,可威尔逊真正着墨的,还是人类对归宿的渴求。纵使是在《时间旋涡》里,当通往赤道州的星际轨道崩塌,当大拱门的残骸大片脱落在海上,特蕾娅想的也是,她想要回家,回到那个全员死亡,却好歹能称之为故乡的地方。一个贯穿三部小说的主旨是,我们都落下来,最后降落在某个地方。有家的人想落到家里,孤独的人想落到神的心中,归属感,于渺小的人来说是如此重要。这便是威尔逊书中宗教意味最强的地方了吧。当人类的生命与肉体是有限的,当意识降落在神的心中变为可能,人类甘愿也接受如蝼蚁般地死去,这是对人类自身有限生命的无奈认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得到永恒,大多数人只想要降落在属于自己的归属地,他们所理解的与神汇合,是爱与宽恕。

  威尔逊是个很擅长描绘画面的作者,例如第一部中星星消失的夜晚那寒冷的沉默,和星星重现时天空中演化着过去几亿年的太空岁月的场景,而绽放着火花般奇异光芒的天空下,人类在做爱,再包括派遣火星的飞船发射时,人类精英站在尚且安稳的高层楼房里,望着冬日的沙滩和蔚蓝的海洋,还有其中几十列发射器,还有杰森,他被自己追逐一生的假想智能生物所吞没,眼睛里镶着如同钻石的星星死去。如果说第一部中关于新宗教的描写尚且占了诸多笔墨而略显累赘,《时间轴》简直是威尔逊奇幻想象力的最好呈现,在他笔下的夜空如同书本一样在人类头顶翻开来了,历史在头上,沙漠在脚下,而假想智能生物演化的残骸如死亡的星星一样坠落在赤道州,艾沙克一心想去西北方,沙漠里的干燥月亮和长着黑色瞳孔的巨大玫瑰,火星上的小王子,艾沙克的同类,被沙漠里长着鸟羽的宽口管拥抱,它们活着但是无意识,要与埃许融为一体,因此绿色植物肢体刺穿了埃许的身体,被层层荆棘包围着的火星人与假想生物的孩子。而第三部中,离开伊甸园的艾沙克变为一艘巨大的船,将自己放逐到宇宙中,塑造出一个机器身体,然后用无机的自己拥抱有机的自己,将有机的身体放入垃圾回收站,他的意识是一个浩瀚宇宙里漂流的信息瓶,他是人类的忏悔的诗,他是全书唯一没有降落的人。拥有肉体的人才会降落,肉体有重量,我们终将落在某个归宿里,或好或坏,然而意识是河流,人类的意识与神经网络的数据融为一体,意识只会漂流,孤单,无尽头。百万年前的火星使者万诺文,一个人坐在老旧的驾驶舱中,火星与地球都被包裹在时间回旋里,他的前面是地球,背后是火星,他却孤独地行驶在宇宙中,威尔逊写,这何尝不是一种死亡。死亡,威尔逊把死亡写得太忧伤了,假想生物的半个孩子对正在死去的人说,我可以带走你的,以记忆的方式将人存放在银河系的网络数据里,让他们在无边无际的意识长流中与爱人重逢。

  我终于开始慢慢懂得科幻小说里总让我哭的那些部分。太虚无了,像以前看《星际牛仔》,在辽阔无边际的宇宙里漫无目的地航行,一切文明都被时间巨流割成碎片,太空歌剧里拥抱未知的浪漫情怀,比起勇气与渴求,更是永恒的寂寞。神经数据网里的意识河流,人们失却肉体,化作意识,意识在数据字符里流浪,肉体在空中坠落,或者在某个疯人院里被囚禁,在意识海洋里我们散落,与虚无一起漂浮,或许,也许,我还能再路过你的吧,你自然会说,彼时的你早不是你,可是我,从未完整过,从来都不是我。

  我想再见见你,让溶溶的月光照过我们可能早不存在的肉体,我想见见你的灵魂,纵使只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但是是你啊。虽然我在读末日作品时候知晓了,纵使是末日里,你也不会想起我的。我没办法通过神的媒介与你说话,我不存在在你的记忆里,若是存在也是最早被舍去的那一部分,当我于现实中失去你,失去你就是失去你了。

  《時間漩渦》读后感(四):总要回到最开始

  突然间,星星和月亮从夜空中消失殆尽,世界陷入一片黑暗,虽然星星和月亮没多久就又重新出现,但这世界却从此不再相同。一层膜紧紧包覆住地球,人造星体取代真实本体高挂天空,地球外的时间以一亿倍的速度向前推进,而真正的太阳正在急速膨胀、快速老化并步向死亡。如果什么都不做,地球和整个世界将在四十年后迎来灭亡。

  这是科幻小说《时间回旋》的故事起点,非常简洁、也非常引人入胜。《时间回旋》是加拿大作家罗伯特-查尔斯-威尔森在2005年推出的科幻作品,无论在创意方面还是写作方面,都得到高度的认同,获颁2006年科幻大奖雨果奖。这部小说从科学和社会学入手,细致刻画人们在末日将至时的种种反应,生动却不耸动,充满理性且符合人性。小说最后结局探查出来是某种未知智慧生物在保护地球和人类,但他们是谁以及为何这么做,却如宗教一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由于《时间回旋》留下一个未回答的大问题,出版续作便有的放矢。二部曲《时间轴》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继续刻画地球时间变慢、进入时间回旋时期的生活,尽管当中也描绘了人类为探求真相而在火星上建立的火星人与火星科技,但地球人与火星人联手仍旧未能解答首部曲中的大问题。事实上,二部曲主要是从人文、社会学的角度切入,更多着墨于未来“生活”,对许多科幻迷来说,不免感到有些索然。《时间漩涡》是《时间回旋》的三部曲,也是最终章,内容终于回到科学探讨的路线。《时间漩涡》不仅回答了首部曲开章的那个问题,还对整个宇宙和时间的运作提出一个非常大的科学假想。

  ■《时间漩涡》以两个故事线来开展内容,一条故事线发生在时间回旋后几十年的“现在”,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描述一个警员、一个心理医师、以及一个需要精神鉴定的病人。另一条线则是发生在一万年以后的另一个“现在”,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分别描述一个巴克斯女子和两个被时间拱门“吐”出来的男子。两条故事线各自行走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当中,但却又被巧妙的连接在一起。

  在第一条故事线里头那名病人写下一则离奇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第二条故事线的内容,病人还坚称这个故事来自他脑海中的真实记忆,于是这样的安排便埋下一个悬疑的因子。那名病人写下的故事极具逻辑性,不似出自精神失常者之手,但如若说是前世带来的记忆,内容涉及的却是一万年后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还分别出自三个不同但同时存在的人口中。要说病人写出的故事纯属妄想,当警员和心理医师进一步核实病人所谈及的人物事件时,又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作者如此布局,不仅是为了解开未知智慧生物的真相,更重要的是要充实小说的内容,引入当前最热门的科幻议题,将小说的覆盖面扩大到时间与空间的本质上,毕竟“未知智慧生物的真相”过于简单,不足以撑起整部作品的内容深度与篇幅厚度。

  从具体写作来说,第一条故事线主要是为了凸显时间的非线性、回圈特性,这条故事线存在的意义是形式大于实质,因此在实质情节上不免流于泛泛浮面,予人些许无谓的感觉。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分析发生在第二条故事线里,甚至集中在故事的最后,前半的剧情描绘除了凸显未知智慧生物的非利他本质外,主要还是和第一条故事线呼应,带出时间和空间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因此在实质内容上也多少偏向浮面和简略。

  事实上,就写作方面来说,《时间漩涡》最大的软肋出在作者的“偷懒”处理,作者安排了一个出现在一万年以后、知晓一切答案的全知人物,由这个人物在故事结局直接解答所有的问题,省略当中的分析和论证过程。于是三部曲《时间漩涡》的写作方式与二部曲《时间轴》相反,后者过于偏向社会学层面,内容流于琐碎,而前者过于偏向科学层面,内容流于单薄。两部续作的写作水平都不如首部曲。

  以下含剧透,慎入。

  ■生命形式的演化与永生

  《时间漩涡》最主要的故事情节在第二条故事线上,也就是一万年以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头,地球早已经因为资源耗尽而渺无人烟。部分的人类通过未知智慧生物所建立的时间拱门移民到其他星体,其他的人类则随着资源的浩劫而灭亡。在这一万年后的世界里,存在一个称为巴克斯的移动堡垒,上头住着的是由地球人进化而来的巴克斯人。巴克斯人在出生后便被安装上节点,用以连接到主服务器上。因此巴克斯人如同独立的电脑终端,透过连接形成知识与情感的共同体,集体决策也集体行动(这个设定很类似于另一部科幻小说《群》)。

  虽然小说第二条线主要讲的是巴克斯人,但关于巴克斯人的描述当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关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类各种的思想与情感本质上是神经脉冲,与电脑无异,因此逻辑上可以如同电脑系统一样,彼此连接、共享各种知识与记忆。而只要这些知识和记忆持续存在某个系统当中,无论身体是否毁坏,个人都可以永续存在,当然也可以借由将记忆转移到某个人类大脑里,达成“重生”。

  ■未知智慧生物的真相

  在第二条故事线里头,除了巴克斯人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艾沙克和特克。这两个人物都来自二部曲《时间轴》,他们在故事最后被未知智慧生物所建立的时间拱门带走,如今则被未知智慧生物投放到一万年后的世界里,被巴克斯人找到。其中特克是地球人类,而艾沙克则是火星人“制造”出来混有未知智慧生物片段的新人类。

  特克和艾沙克之所以可以从一万年前来到一万年后,就如前所述,只要记忆被留存在系统当中,便能轻易跨越漫长的时间而重生。至于他们两人为什么会被未知智慧生物放到一万年后的世界,小说的说法是系统自发产生的纠错功能和平衡功能,可能指的是巴克斯人的主服务器在建立初始,便被创始人内建了“与未知智慧生物接触和融合”的指令,而这是个错误的指令,将导致巴克斯人覆灭,需要被纠正。

  在艾沙克和特克之中,艾沙克重要许多。他的身体是由巴克斯人重建,因此能连接到巴克斯人的网络系统中,而他又是火星人和未知智慧生物的合成体,因此不仅具有第四期火星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利他本性,还深谙未知智慧生物的本质。至于特克在书中的作用,则更多是为了联系两条故事线。特克原本生活在时间回旋时期,年轻时代因为意外害死了第一条故事线中那位病人,当他在一万年后重生时,这些记忆和内疚情绪仍旧延续不断,而借由网络的连接,艾沙克自然也分享了这些记忆和情绪,并因而产生赎罪的动机。

  由于艾沙克与主要系统之间的深入连接,他轻易便解答出未知智慧生物其实并不是“生物”,而是一个具有智慧、能够自行演化、扩张的机械系统。一个出现时间远早于地球、甚至太阳系形成的智慧生物创造了这个系统,用以探勘宇宙当中的文明和资源。当古老的智慧生物随着时间灭绝消失后,他们所制造的智慧系统仍旧在宇宙当中继续运作。而智慧系统的运作方式是,一旦发现某个星体上出现文明或存在丰富资源时,便会用一层时间膜将其包覆住,并在其上建立时间拱门,供其联通到其他星体,如此一来,文明和资源便能向外膨胀与扩张,智慧系统也就可以更多地吸收和运用这些知识与资源。然而,当星体上的资源耗竭、文明消失时,智慧系统便会分解和消灭上头的一切,让星体回复到初始状态。因此,当地球末日后,巴克斯人却赶来此地“与未知智慧生物接触与融合”,其结果便是遭到彻底分解和灭绝。

  ■时间与空间的本质

  生活在一万年后的艾沙克,他所有的记忆、思想都在巴克斯人的主系统当中,在巴克斯人全部灭绝后,甚至可以说这个知识量庞大的主系统就是艾沙克,拥有永恒的生命和无限的知识。事实上,艾沙克也确实活到宇宙的尽头、见证宇宙的毁灭。但是站在宇宙尽头的艾沙克,看到的并不是一片空无,而是一个比宇宙更大的巨型结构、一个四度空间。从这个新世界、新空间回头看,原来宇宙所在的地方呈现的是一个超球体,一个从宇宙大爆炸一直到物质崩解所有可能的量子轨道的综合。

  小说在这里其实是以量子力学的观点来诠释宇宙的形式,也就是这个世界本质上是所有可能性的叠加结果,我们看到的世界或所谓的“现实”,是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中“最有可能的一种”。然而在此之后,小说进一步融入平行宇宙假说的基本概念,提出在“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发生后,其他可能性并不会就此消失,在人为干预下,仍旧可以发生另一种情况,形成新、旧两个宇宙同时存在的状态。

  在小说中,艾沙克在宇宙崩解后并未选择进入四度空间,而是将自己的所有记忆投注在第一条故事线里那个病人脑中,让他可以避开被特克意外害死的命运,走出一个新的人生。艾沙克与这个病人生存的时间相差一万年,在艾沙克所在宇宙中,这个病人早就死去。但艾沙克之所以可以改写病人的人生,是因为他在自己这个宇宙之外,将另一个“可能性”变成“现实”,也就是开启了一个新的宇宙,而这个新宇宙的存在时间是平行于旧宇宙,而非在旧宇宙之后。

  在哥本哈根诠释中,认为量子的运动状态是所有可能性的叠加,一直到被观察或是有外在干涉时,才崩解坍塌至“唯一”的可能状态、成为现实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在平行宇宙假说中,认为所有可能性“全部”同时存在,只是各自存在于多维度空间里的不同空间里。因此小说所提出的假想状况是同时融合哥本哈根诠释和平行宇宙假说。而这个假象状况能够成立的前提,就是时间并不是线性、甚至不是连续性行进,否则艾沙克必须先“回到过去”才能遇到那名病人。

  ■宗教与科学

  但凡以宇宙的诞生和消亡为主题的科幻小说,无可避免地都会被动遇到宗教议题,或者主动试图以科学方式来诠释宗教。在《时间漩涡》中,艾沙克创造了一个新的宇宙,为的是救赎不幸的灵魂,他拥有全知的灵性但没有形体,他既存在于宇宙诞生之前,也存在于宇宙诞生之后。在地球彻底毁灭之际,他救下一男一女(特克和第二条故事线的另一名女子),并借着巴克斯的移动堡垒将他们送到另一个星体。而这些所有关于旧宇宙灭亡和新宇宙诞生的记忆,都借由他在新宇宙的代表(那名病人)传播出去。至于那些生活在新宇宙的人们,既是有罪之人也是救赎他人之人,透过不懈的努力和自我超脱,有朝一日可能像艾沙克一样,被智慧系统吸收,彻底脱离肉体的牵绊,进入永生的状态(主系统网络)。这情节是否听来熟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