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16 02:06: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读后感大全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是一本由[美]Sheldon Cashdan著作,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精选点评:

  ●看了这本书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鲍毓明和牟林翰都要叫女孩“妈妈”。童年时期的情感诉求没有得到回应或被错误回应,这种不健康的客体关系在此后的成长中被放大加深巩固,想通过权力和控制,变态地想要有一个温驯的,彻底依赖自己的女性来满足对“好的母亲”的渴求,让她无条件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关系中处于完全依附和服从的地位。当然,这些人渣的恶可以从各个角度各种理论解释原由,但改变不了他们是人渣的事实。

  ●逻辑性很好,可读性也强,实践性也不错,入门很好!

  ●已购

  ●武

  ●简单易懂,实用性强,翻译也很顺畅,获得许多启发。

  ●客体关系心理咨询师的功能,大约就是成为一个稳如磐石的存在,进入一段深入的关系之中,体验种种投射认同,“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直至来访者能够将咨询师内化为一个“足够好”的客体,开启一段新的、健康的关系模式。

  ●: R749.055/2227

  ●从理论到实践融会贯通

  ●了解自己,认识他人。

  ●翻译得很好,对我很有启发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读后感(一):北京专业心理咨询中心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生活中遇到困惑和难题,请联系我们---------

  会明心理新浪微博:@会明心理咨询

  会明心理微信公众账号:Huimingcz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读后感(二):笔记

  生命早期的前语言阶段,在母婴互动中内化母亲的外在客体,建立自体,然后通过更广泛的社交互动,内化有意义的关系,拓展自体,并不断分裂出好的和坏的部分。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或作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病态的客体关系衍生出关系中的依赖,权利,情欲,迎合四种投射性认同,分别通过传递无助,控制,性爱,牺牲的元信息,诱导出投射目标的照顾,无能,兴奋,感激的反应。 治疗师与个案关系被看成独特的客体关系,创造此时此地处理投射性认同的机会,修正个案的内在客体世界。 客体心理治疗四阶段1.允诺参与。主要是建设“治疗联结”。2.投射性认同。咨询师成为投射性认同的目标,引导个案发现对其他人的感受与对咨询师感受的相似之处,谈论治疗中的关系而不是其他关系,迫使元信息传递公开。3.面质。咨询师说“不”,引导个案去体验此时此地的感受,离开投射性认同。个案有可能产生的反应,强化,责备,次级投射性认同,告辞。关系发生转变。4.结束。经过反馈,解释,解放,分离过程,咨询师以自己的个人感受向个案提供他人是如何感知他们的重要信息,内化新的自体。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读后感(三):过渡客体

  我喜欢这本书对这个理论的论述——“过渡客体”。

  “过渡客体”,按照书中之意,是母亲的替代品,在母亲离开儿童的视听范围外时,像给予婴儿温暖与安全。又执行分裂的功能,承受起婴儿内心对于“好妈妈”和“坏妈妈”的冲突,所谓“客体被深情的拥抱,也被兴奋的损害”。

  以上理论的通俗例子,就是幼儿在妈妈不在时,经常由心爱的毛绒玩具陪伴入眠。他们有时深情的拥抱毛绒玩具,寸步不离,一旦玩具被拿走即失控的嚎啕大哭;有时却残忍的损坏它们。比如,被拔掉头发的洋娃娃、被“肢解”的变形金刚、被丢弃的绒布小熊,在幼儿身边实属常见。

  对这个概念感兴趣,是因为我常感觉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并没有完成客体关系中的分裂与整合。多数人,还停留在对“过渡客体”的极度依恋上。甚至,连有时对“过渡客体”的依恋,也被残酷剥夺。

  想一想那些只有抱着抱枕才能睡着的大龄青年吧!还有哆啦A梦系列的畅销以及那些父母:强行夺走孩子怀里小熊玩具,并且威胁再弄坏洋娃娃,就再也不给买玩具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世界缺乏理解和关怀。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曾经被这样对待。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读后感(四):过渡客体

  我喜欢这本书对这个理论的论述——“过渡客体”。

  “过渡客体”,按照书中之意,是母亲的替代品,在母亲离开儿童的视听范围外时,像给予婴儿温暖与安全。又执行分裂的功能,承受起婴儿内心对于“好妈妈”和“坏妈妈”的冲突,所谓“客体被深情的拥抱,也被兴奋的损害”。

  以上理论的通俗例子,就是幼儿在妈妈不在时,经常由心爱的毛绒玩具陪伴入眠。他们有时深情的拥抱毛绒玩具,寸步不离,一旦玩具被拿走即失控的嚎啕大哭;有时却残忍的损坏它们。比如,被拔掉头发的洋娃娃、被“肢解”的变形金刚、被丢弃的绒布小熊,在幼儿身边实属常见。

  对这个概念感兴趣,是因为我常感觉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并没有完成客体关系中的分裂与整合。多数人,还停留在对“过渡客体”的极度依恋上。甚至,连有时对“过渡客体”的依恋,也被残酷剥夺。

  想一想那些只有抱着抱枕才能睡着的大龄青年吧!还有哆啦A梦系列的畅销以及那些父母:强行夺走孩子怀里小熊玩具,并且威胁再弄坏洋娃娃,就再也不给买玩具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世界缺乏理解和关怀。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曾经被这样对待。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读后感(五):有价值的参考书

  第二部分实务与案例,把客体关系治疗过程分为四阶段,配合个案简介,逐一介绍。关于理论的介绍,现在国内有不少文章散落各处,但像这种过程介绍还一直都没有出现过,所以这本书就有填补空白的作用,非常有意义。

  最后还有一部分,谈到一些零散的内容,比如艺术作品中的投射认同和分裂,客体关系治疗师的个人成长等等。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非常有价值的,提供的结构非常成熟,值得留存一本作参考用。而且翻译的水平也比那本“圣经”好很多,句法流畅,可读性较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