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生门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罗生门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07 04:46: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生门经典读后感有感

  《罗生门》是一本由(日)芥川龙之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生门》精选点评:

  ●看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像是像小时候听外公讲福州郑船的民间故事,的那种感觉。

  ●冷冽有力,《地狱变》一篇太精彩了。

  ●短小精悍,寓意深刻

  ●里面书籍插图让我流口水!!!难得的好版本。

  ●我到现在都没弄清我读的到底是不是罗生门…… 为什么与电影描述差那么多?!

  ●受中国文学影响大,日本传统故事

  ●楼适夷这版翻译的真心不错。该美得美,该丑的丑。

  ●冷峻深刻,对人性的观察细致入微

  ●虽然有一些看不懂。。很日本的思维

  ●很喜欢

  《罗生门》读后感(一):时代造就悲剧

  人是无法单纯用善恶来评判的。人若逼到绝境,便会变了嘴脸,做出一反常态的事情。时代造就悲剧,人格是会被社会所扭曲的。

  披露现实,揭穿人的丑恶,悲悯人的恶与无知,这一切并不是目的。这个社会需要懂得完善内在、时刻保持警醒的人,不被恶所控,不为恶而活。只有汇聚更多如此清流,这个社会才会保持清醒,恶才不会成为主导。但人世间的诱惑何其多,群体的力量何其强大,是非已渐难辨认。

  《罗生门》读后感(二):刚看了一遍

  刚刚看完了这本书,

  由于曾经看过不少残酷派的日本电影(日本的残酷题材好像特别的多)

  而且事先看了关于芥川作品残酷的评论

  倒觉得并没想象中那么残酷,起码这种残酷并不是血淋淋的,而是更富于哲理的意味,是清爽的.....

  这是一本短篇集,有些篇章反倒十分的有趣

  不知是否因为译者文风的缘故,有些篇章读来真的感觉不到这是日本作家的作品,亲切的好像本该就是中国的文字,特别是“杜子春”,其实小时候就读过,一直以为是中国的民间传说.......

  书中有多幅芥川的照片,干净,清矍,年轻,比想象中的样子好看得多,曾经,我以为这位久仰的大作家是一个老头来着......

  《罗生门》读后感(三):《罗生门》个人短评

  此人是日本文学史上有名的鬼才,黑泽明的经典杰作《罗生门》便脱胎于芥川的作品,其师夏目漱石在看到芥川的《鼻子》后,评价道:这样的作品你只要能写出十篇,别说日本文学,就是世界文学上都有你一席之地。但鬼才的结局也常常相似,往往带有一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他的某些感情还能在或曲折(《竹林中》)或黑暗(《罗生门》)或惊心(《地狱图》)的故事中得以宣泄,但后期的作品往往则于平静中蕴含着心底越发激烈的冲突与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内心的孤独(《孤独地狱》),源于作家的执著(《沼泽地》),源于创作的信念(《戏中三味》),源于人性的追求(《猴子》),源于世界的剧变(《侏儒的话》)。博学而敏感的芥川不太可能跟得上贫富差距和军国主义愈演愈烈的日本社会,如果翻阅在人生中最后几年的作品,便会发现他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与爱伦·坡,与佩索阿相通了——“在神的一切属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的不能自杀。”芥川的作品读起来看似老气,其实布局极工,笔力极稳。这种布局和语言紧凑凝练。昔年我曾低价入手过一本华夏出的《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到开篇《鼻子》一文,便晓得此人是文才不逊于果戈里的小说家(果戈里也写过同名作品),待读到《孤独地狱》时喟然长叹,长久不语:此人既然能写到这个境界,那最后定是逃不过悲剧结局了。“人生就像是一盒火柴,完全不用是愚蠢的。乱用是危险的。”——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读后感(四):新思潮派——芥川龙之介

  看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原因很简单,与谷崎润一郎一样,因为动漫《文豪野犬》让我迷上了当中的几位作家。芥川龙之介师承夏目漱石,但在很多方面其实与夏目漱石完全不同甚至有超越。

  这本书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如此我便叙述下我认为印象最深的几篇小说:

  其一,《罗生门》:"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许多无名死尸,被拖到城楼丢弃,待年久失修,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

  所以文中的老婆婆到底是人还是鬼其实还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是最后老婆婆的行为甚是诡异,“死去似的老婆子从尸堆里爬起光赤的身子,嘴里哼哼哈哈地、借着还在燃烧的松明的广,爬到楼梯口,然后披散着短短的白发,向门下张望。”

  《罗生门》主要叙述的是三个人(其中一个是死人)的故事:死去女人靠卖蛇肉赚钱,老婆子靠拔死去女人的头发做成假发赚钱,家将最后夺走老婆子的衣服来生存。“我不干就得饿死啊!”这句话便赤裸裸地反应了一个社会现实。

  其二,《地狱变》:讲的是画家良秀为大公绘制屏风,而《地狱变》正是屏风之名。为了完成这份艺术,他折磨弟子(如将弟子赤裸用铁链锁上、让猫头鹰去啄咬弟子等等)、陷入疯魔,最后甚至目睹了女儿的死去。

  这篇小说反应的正是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而将这矛盾加剧,让人不得不思考。若是不爱女儿,最后又岂会选择自杀?

  其三,《秋山图》:故事情节很简单,便是寻找《秋山图》与《秋山图》的消失。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找不到真的秋山图,但是我的脑海里有它的印象,不就是《秋山图》一直在身边。

  美好的事物并不是可以一直发现的,或许在一瞬间便会悄然流失,但是最珍贵的记忆却一直保留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无法抹去的。

  其四,《莽丛中》:讲的是真砂、金洋之武红以及多襄丸之间的故事,错综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究竟是谁杀了他?究竟是为何而杀他?三个人三种说法让人难以判断。

  但是前面还有三个人的证词,按照多襄丸的说法,男的是他杀的;但是根据真砂的说法,男的最后是被她用小刀杀死的(这其实在前面砍柴人的证词当中有所反应:胸口受了刀伤,好像不止一刀),所以结果还是真砂是凶手?

  总而言之,芥川龙之介的这本《罗生门》读起来像一篇有趣的轶事小说,但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一些小人物的怜悯。

  《罗生门》读后感(五):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本来短篇小说家我是顶顶看不上眼了,比尔盖茨还说呢,写500行程序并非用10倍写50行程序的时间。小说的长度不仅仅在于字数的堆砌,更多对于结构的把握和变化,短篇小说的精彩多数是取巧。之所以还是看了芥川,一来他名气太大,二来他长得好看,三来川端很喜欢他,四来黑泽明喜欢他。川端对他真真是痛惜啊,骂他又赞他,赞他又骂他,世人都以为他BS芥川自杀,其实他只是舍不得,无论死得多么其所,他私心盼望芥川能够痛苦地活着继续写字,但是他又不能公然那么自私。黑泽明的传记还没看过,略略一翻,觉得他是很有趣的人,有趣的人不会把乏味的短篇小说拍成电影。况且他长得像邵洵美,瘦长的才子脸。

  综上,我想看看大家的宠儿究竟如何。

  有个不够分量的类比,看朱天文的时候,有人评价她提笔的时候就老了。芥川也是如此,似乎不曾有过浮躁期,直接沉淀下去,从低处仰望人生。罗生门的故事取材于莽丛中,那个故事结构相当西化了,日本古代的作品讲究旁观,无论世事无常怎么天翻地覆,作者都是云淡风轻如谪仙的口吻,如诽句的意境,胜在拙。芥川虽然常常使用古代典故写故事,他的人物却是活的,到极致就是这篇莽丛中,用完全的个人观点来讲述整个故事,类似的还有报恩记那个故事。芥川迷恋让自己的人物发出声音,因为在人生中,太多人也许包括他自己都没办法发出声音,即使勉强说出口,又有谁来听。此刻,我更能体会川端的心情,他想说,我在听我在听,可是那个人已经不再说了。

  不过这个集子,最爱的还是戏作三昧。八犬传的马琴并不了解,水浒也不是我喜欢的题材。芥川的马琴,我就很喜欢,目空一切又极其敏感。

  此时的老人忽然想到了‘死',但这‘死'并不使他觉得可怕和讨厌,而是象映在水桶里的天空,是静得动人的平和寂静的意识,倘使能脱去一切尘世的烦恼,安眠于‘死'的世界——象天真烂漫的孩子进入无梦的酣睡,那该多高兴呀。他不但感到生活的烦劳,而且对几十年没完没了的写作生涯,也实在感到疲倦了。

  这段和川端在《临终的眼》中引用的芥川在别处写的一段异曲同工。

  我什么时候能够毅然自杀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这种看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杀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在这两段之下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硬要在如此平静透彻的文字上再加评论,太画蛇添足。

  顺便说,该套书的编辑叶渭渠就很爱干这事儿,整个后记的评论空洞不堪,文字支离破碎,实在是够得上桑塔格的阅读难度了。在豆瓣见过人说他翻译不知所谓,这个我没研究,不过他的评论确实如此。要评价芥川,他还差得远,只知道他母亲精神失常,从小被收养,初恋失败,离这个人的文字还远呢。

  另外,即使芥川真的很帅,也犯不着故事写到一半就插张照片在里面,还是集中放在前面或者最后为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