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读后感锦集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一本由[英]R·H·托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精选点评:
●社会学。总觉得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结论一致但是范式不同,或者说是进路不同。它更多不把宗教当做宗教,而是当做一种时代的社会意识。其实我觉得,它深层表达的是任何被捏造的东西,都会变成真的,就跟万世一系一样。
●本意是想跟教皇与银行家拿来比较、对照的,结果导言就写得让我不忍释卷,WASP本质为何是精神犹太人,写得非常干净清楚。西方在千年政教背离的痛苦中发展出了逻辑,说理法和作为原罪但挥之不去的二元论,好可怜...作者作为一个史学家是博学而尽责的,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也是智慧的,作者这本书对于当下的中国乃至世界也是极有意义的。只是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本好的梳理却几乎没有让我兴奋高呼原来如此的时候,这简直使得我越发焦虑了。
●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批判与补充。看了大部分章节,发现某硕士论文一部分的观点跟此书相似度很高,甚至有些表述还一模一样(当然指没加注的)好奇怎么审核通过e_e
●唉
●书是好书,就是每句话似乎都能看懂,但是连在一起就不懂了,趁出新版,重看新版吧
●今天第二本书。
●经济伦理学
●底子薄,看的一知半解。。
●基本读不懂 。需要相关中世纪的历史知识做背景,里面涉及的学问基础甚多 。不敢评价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读后感(一):【读品·浅尝】
这本20 世纪最重要的研究资本主义精神的名著终于有了译本。韦
森老师曾和我们说起要翻译这本书,但终于由译文的两位资深学者完成
了这项工作。对宗教和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斯.韦伯和桑巴特这两位社会思想大家开始的。但两人对资本主义兴起的根源有着非常不同的理解。一般比较简化的观点认为韦伯比较偏重政治理论,对经济自身扩展的逻辑看得不够重;而桑巴特特别强调奢侈等风尚,直接面对经济与社会的互动。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双方的研究都深植于历史研究,继承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传统来讨论这个命题。
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赵月瑟 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3 月,26 元。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读后感(二):翻译勘误
这学期彭小瑜老师的外文史料选读课,主攻的是托尼的Equality,顺带也讲了一些他的其他著作,自然少不了被视为托尼代表作的这一本。
课上,老师列举出一些翻译错误。除了对英语意思的理解错误、中文的表达不够明白之外,还有一些错误源于译者对托尼意思尚未透彻的解读。
举出前5页中的几例错误,希望对阅读中文版的各位有帮助。
3:”一个鼓吹教权主义的改革论者”。原文 a clerical reformer,应该是”一个拥护改革的教会人士“
5:“用个人行为来说明经济现象”,原文economic phenomena are expressed in terms of personal conduct.译为“经济现象需要加入个人道德标准的考量”。
5:“把人类事务看做独立世界的理论”,原文[theories] which regard the world of human affairs as self-contained,应该是”认为人类事务自成体系的理论“更为清楚。
5:“对自然所持的概念和教会职能“,原文为the conception held of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a Church,应为”对教会的本质和职能的看法“。
话说托尼的思想对于今天的各种问题灰常有启发性,不应该被埋没啊。
所以还是耐下性子看原文吧,虽然原文也是各种扑朔迷离。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读后感(三):【读品·品评】道德原则与身体原则
梁捷
我总觉得英国经济史家托尼(R.H. Tawney)不应该那么默默无闻地被淹没。翻翻我们的出版史,1928 年商务印书馆就翻译出版过他的《近代工业社会的病理》,1930 年神州国光社也出过他的《社会主义之教育政策》。托尼还有一本《中国土地与劳工》,实证地研究中国的农地,蒋廷黻对此就备加推崇,不过似乎一直没有译本。解放以后,托尼的工作索性完全从中国人视野里消失了。张五常在研究中国租佃问题时,大力推荐卜凯(J.L. Buck,即著名作家赛珍珠的丈夫)的调查工作,倒也没忘记点评托尼,说"此公对农业一无所知,经济也是门外汉。"这就是托尼在中国的命运了。
西方学界公认托尼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此书出版于1926 年,是对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批评与补充。甫一出版就受到学界重视,知名学者如奈特(Frank Knight)等都纷纷为之撰写书评,直至今日仍畅销不衰。与之构成对话
关系的经典如特洛尔奇《基督教理论与现代》、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都已译介进来,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更是有多个译本,而直到托尼这本书的中译出现,汉语学界才有可能比较全面地把握西方对"资本主义兴起"这个大问题的基本思路。
韦伯率先提出问题,勾勒出神圣的彼岸宗教精神还有道德原则,与世俗的或者说肉体的资本主义行动之间的关联。加尔文教的兴起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扩张,在时间上相互重叠,但逻辑上是否也有必然的关联呢?在经济史学家韦伯看来,这种联系是勿庸置疑的。
可托尼这本书恰与韦伯的进路构成强烈的紧张,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到对基本事实的判断都存在紧张。韦伯阐述的新教伦理坚持说,赚钱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享受。只有这种精神气质所表现的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而且劳动是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是一项天职,新教徒个人就应该服从于他的"天职"。不论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到底是什么,他都将对此有责任和义务。这种信念牢牢地接受新教伦理支配,这才导致了企业家精神。在与韦伯同时期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和稍晚半辈的熊彼特看来,这种企业家精神主要就是创新的精神。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里专门对举了马歇尔与韦伯的社会观。他认识到,新教徒会不安于现状,他们具有确定不移且高度发展的伦理品质以及洞若观火的远见,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行动的能
力。这些人是在冷酷无情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既精打细算又敢想敢为,他们是社会扩展的基本动力。最终,宗教禁欲主义的力量给他们提供了有节制的生活,他们态度认真,工作异常勤勉,对待自己的工作如同对待上帝赐予的毕生目标一般。
托尼则完全反对韦伯把宗教与世俗生活完全联系起来的方法。实际上,他的这种反驳思路与特洛尔奇Vs.韦伯之间的紧张也颇有类似之处。托尼与特洛尔奇,这两位都敏锐地意识到近代资本主义中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都从教会组织、清教活动对底层资本主义作用的有
限性展开论述。托尼和韦伯一样有着一整套理解历史的方法论,而不是遵循任何简单教条。
中世纪的行会由教会而来,并不见得必然产生资本主义的交易模式。甚至还有些学者认为,行会的本质与现代大学更接近,而不是现代化的企业。现代化的企业是19 世纪末的产物,连马克思都没能完全看清它的形态,也不知道未来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行规律。其实早期行会中处处渗透着“公平工资”和“公平物价”的思维模式,这是亚里士多德和早期基督教思想经过希腊、拉丁教父整合的产物。贪婪有罪,高利贷将受到惩罚,行使这一切权力的正是与经济现实贴得最近的教会。教会反复宣讲,劝人放弃财富,却将身示人以贪婪,它的垮台不可避免。
路德和加尔文顺势而动,一举颠覆了教会的霸权。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决不比传统教会更友好,他们不会信任一切转移目标或者削弱灵魂力量的手段。宗教的目的决不仅是拯救个人,而应该是荣耀上帝,在上帝面前没有教会这样的社会阶梯,也同样没有资本主义。
至少路德和加尔文都是这么认为的。经济史家斯皮格尔就认为,法国人加尔文对利息和资本主义的态度象征着一个转折点。路德在原则上不允许利息存在,只在特殊情形下可以收取利息。而加尔文允许存在利息,但附加一些例外。就这样,高利贷的教条被削弱了,进而亚里
士多德的权威性也被削弱。
虽然韦伯著作名气也大。不过,由于一本名著的译介似乎使得加尔文在中国声名扫地,这就是茨威格写的《异端的权利》。在他的笔下,加尔文这个“日内瓦教皇”用上帝的名义攫取了最高的政治权力,疯狂地对付各种削弱宗教权威的举动,把偌大一个日内瓦城变成了死城。“加尔文主义在影响所及之处,抑制个人主义冲动的要求,加强对权力的控制,使每个人成为典型的好仆人,成为持久地从属于社会的人- 一言以蔽之,成为最正式、最理想、最完美无瑕的中产阶级典型的一员…”。他是个暴君,烧死了塞尔维特,还要烧死支持塞尔
维特的人。
但是,还有很多人的看法完全相反。同样一本《基督教原理》,有的人看出宗教暴力,有的人看到的却是“先定论”对社会抚平的作用。加尔文默许私产,默许贷款,却反对奢侈,反对酗酒,这种“新教伦理”是否直接能生发出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需要我们采取一种
非常复杂的社会态度,虽然一切都可以归因到上帝身上。
研究加尔文的专家比勒就曾提醒我们,应当要区分加尔文思想和加尔文追随者的思想。总的来说,加尔文教还是给予货币和经济活动的是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这种思想在社会里继续撞击上百年,到了蔡尔德那里发生了质变,《贸易与商业利息简论》这本小册子突然就
成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里程碑。他说道,“我们脱离罗马教廷确实大大领先于我们在贸易中的任何成就。但是,在仍然持有旧信仰的意大利,贸易也很繁荣。”据此,蔡尔德就被认为是“韦伯问题”的第一个批评者,尽管当时还没有韦伯。后来,沿着加尔文和蔡尔德的路
线走,英国也就顺理成章地有了洛克、休谟、斯密,乃至于托尼。
希尔被认为是托尼最好的继承者。在他的《17 世纪英格兰的变化与连续》中更是直截了当地挑明托尼的观点,“新教教义中没有什么会自动导致资本主义。它的重要性不如说是破坏了更僵硬的制度和天主教教义繁文缛节所造成的障碍。”恐怕这才是经济学家读《基督教原
理》所读出的不同来吧。
就这样,经济理论终于可以从政治中剥离出来。马基雅维里的时代,用商业观点来讨论社会问题是非常可笑的,但在短短百年之内,这样做就没有那么可笑了。虽然经济学还必须偷偷摸摸夹杂在政治理论里,但宗教思想和经济现实分离的现实已经十分明显了加尔文教义终于没法完全笼罩住英国人民的世俗生活。它不断地妥协,最终放弃了对大多数经济行为的控制约束。它只能把自己的荣耀局限在精神和道德生活上。路德多讲神秘主义,加尔文多讲禁欲主义,虽然近代的资本主义显得既不神秘也不禁欲,马克思尤其强调这一点。
但近代学者如葛兰西如布罗代尔如昂格尔试图一层层地把资本主义切开,还是能忽而看到韦伯,忽而看到托尼。很多学者认同,加尔文教义至少给英国留下了公民自由的思想的空间,它的教义潜在地规定了英国的基本政治思想、家庭生活准则和个人行为的细节。加尔文教内
在地同时包含对集体主义、准共产主义精神的诉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认可,这两方面至今仍然是英国思想中缠绕不休的基本要素。
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的地方,资本主义自己长了出来。亚当.斯密被公认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但主要是以道德哲学家的身份传世的。恐怕他自己都不会承认是经济学家,因为他肯定没法抛开道德来谈经济问题。还是熊彼特做的彻底。他一直就坚持,经济学的原初工作必须从李嘉图算起,只有从李嘉图开始,经济学才和个人主义绑在了一起。只有个人主义才是资本主义和经济学的本质特征。
凯恩斯就干脆说,“现代资本主义绝对是反宗教的。”看得出来,托尼是暗暗赞同这句话的。虽然从源头上看,资本主义是在宗教失败的地方长出来的。但宗教遵循道德原则,资本主义遵循欲望或者说身体的原则,这两者之间决不可能存在妥协。托尼本是个极热忱的人,所以他一直是费边社的核心成员。事实上加入费边社的人无不对社会抱有一颗火热的心。据说,托尼的理想就是“让人间更像天堂”,可是他对历史和社会分析的笔触又是那么冷静、平实,丝毫没有韦伯那种狂热。这也正是英国人的特点。但正如托尼自己分析的加尔文传统,道德原则和身体原则之间的冲突远没有那么容易调和,时时触动他的内心。同情地研究中国农民的托尼和冷静分析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托尼,究竟只是同一个托尼。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读后感(四):宗教——资本主义的助产士?
宗教——资本主义的助产士?
读R·H·托尼 |《宗教与资本主义兴起》
【内容摘要】
R·H·托尼的《宗教与资本主义兴起》旨在探索由中世纪社会组织理论向现代理论转变期间,与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有关的宗教思想的发展因素,本文将以此为基础,从而进一步探究社会经济变迁与宗教思想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推导出最终论题——宗教对资本主义兴起所发挥的作用。本文由四部分组成,首先结合R·H·托尼的基本思想特征对其进行介绍,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理论观点;其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分析,纵向分析社会经济与宗教思想和关联性发展;再者,以“宗教是否为资本主义助产士”这一疑问为中心进行逻辑性推导,得出最终结论;最后,对本书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本文论证进行总结。
【关键词】
R·H·托尼 资本主义兴起 基督教思想发展
一. 写作背景介绍:
一直以来,托尼始终在著作中强调符号、思想和价值指向在架构人类生活的组织、制度和物质世界的努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宗教与资本主义兴起》一书中,托尼同样非常关心“基督教经济伦理究竟如何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制度的转型提供了空间,使这种制度从一种小生产者的生计手段发展成为融资者和商业资本家的国际货币市场。”基督教信仰呼唤的对上帝的尊崇被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世俗权力所取代,人们的利益、野心、热情和欲望得到释放。 自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变迁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妥协可以说是激进的,但在20世纪资本主义泛滥的时代,笔者认为,托尼正是通过对宗教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呼唤道德信条的回归,使经济的发展不至于挣脱信仰、道德的“管教”,而这种观点在当时也同样是激进的。
二. 主要内容分析:
1. 中世纪的遗产:
总体来说,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世俗生活各要素均存在于宗教这一统一体中,经济活动作为这一统一体的从属部分,为实现整体的宗教道德目标而服务。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阶级组织职能论与经济伦理。
一方面,教会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部分组成的社会有机体,各个阶级均有其职能和义务,都应接受与其阶级相称的财富。另一方面,中世纪的宗教伦理学认为经济关系无法脱离伦理与宗教,强调公平价格理论——通过官方的调查确定一个固定、公平的价格标准;与此同时,谴责高利贷者无节制聚敛财富的行为。可以说,这一阶段,宗教道德对经济关系的影响相对于理性经济规律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世纪的教会极力禁止与宗教道德不相符的贪婪的经济行为,其自身却成为巨大的既得利益者,以身教示人贪婪,为后期教会统治的垮台埋下伏笔。
15-17世纪的欧洲是新的经济能量爆发的时代,伴随地理大发现而来的是新的经济扩张主义,资本主义企业的大发展和国际性商业公司的兴起,这些都冲击着欧洲内部沿袭中世纪对贸易经济严格管控的围墙 。 然而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隐忧,君主权力渐升,与新兴资产阶级联合;以控制资本和信贷为基础的新的利益集团成为主导,社会财富差距拉大,贵族和资产阶级对下层民众的剥削也同时引起了反资本主义的态度。
3. 英国国教
与此同时,个人主义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兴起,政治理论对追求经济利益的宽容影响着宗教舆论。教会的地位衰落——教会法庭的审理范围和权威被不断缩小,教会以往独立的价值标准无法再抑制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生意是一回事,宗教是另一回事。”教会在经济道德规范上的阵地逐渐失守。
4. 清教运动
总而言之,清教运动将“发财”这件事从贪欲诱惑变成了一种道德职责,宗教并没有从经济社会中被赶走,而是自身转化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 当然,清教运动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其强调宗教上的个人主义即“对自己负责,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导致了社会上的个人主义道德观,使民众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认为贫穷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取决于个人,因此忽视了对社会的救济。但是清教运动的弊端并不抹杀它在政治自由和社会独立中的巨大贡献。
三. 引导问题思考:
1. 是谁动摇了基督教传统道德的根基?
基督教在中世纪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社会的秩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逐渐成为基督教道德目标约束的一部分;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的传统道德禁锢被打破,对外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妥协。基督教传统道德的式微不是由某一个原因导致,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刺激、综合而形成的,因此,笔者将主要从经济和教会两方面探究基督教传统道德根基动摇的原因。
(1.1) 经济因素:
中世纪教会对社会阶级的划分限制了一部分人获取财富的行为,对商品价格的预先制定使得经济行为脱离了市场的自主调控,并对借贷,贸易做出了的限定,这些举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已然受到了挑战。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这就势必导致传统宗教思想对经济束缚的瓦解。在中世纪的主要经济结构中,农民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然而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推进,对外贸易规模扩大,货币的使用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流动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用货币代替劳动支付地租,成为自由民,中世纪的经济基础被打破,大量的资本积累和自由劳动力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海外的贸易扩张。与此同时,城市里的企业家也逐渐绕开封建行会“公平价格”的管控,尽力压低成本使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控的,海外贸易的进行冲击着内部经济压制的围墙,一部分人的财富积累会刺激另一部分人对其的追寻。中世纪教会既想获取利润又压制民众金钱欲望的行为在中世纪末期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财富的获取刺激了利润的资本化,教会被迫做出妥协。中世纪教会意识到经济交换的必要,但强调将其控制在生活必须的水平。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满足于对现有物质生活的维护,而是使利润资本化,将剩余价值转化成更多的资本,向贷款收取利息也就属于其中的一种,这就与中世纪基督教对高利贷的谴责——“在上帝看来是一种最丑恶,最可憎的罪恶“相违背。但是到了16世纪,一些教会成员已经开始承认”适度的,可接受的高利贷“行为。 “获取高利贷的人下地狱,不这么做的人只好去贫民窟”,在财富的催化下,人们更愿意在死后下地狱和生前贫穷中选择前者,这也意味着中世纪基督教传统的道德根基受到了动摇。
(1.2) 教会因素:
教会一方面竭力抑制人们的物质欲望,使社会处于一种可控的静止状态,另一方面又成为了巨大的既得利益者。宗教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占有权,所以对农民的窘境视而不见;教会利用自己对《圣经》的随意解释,对下层民众进行经济剥削;传统的宗教道德强调经济行为要被宗教美德所管束,但教会自身的堕落和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传统的宗教道德权威下降 ,这无异于对教会自身统治的慢性自杀。
民众素质的提高使平教徒对教会行为的评判能力提高;相比之下,部分教会的神父素质低下,使平教徒对其尊重和信任下降,逐渐通过对《圣经》的领悟直接与上帝对话;14-15世纪神学院的增加,使各方产生了对教义多种多样的阐述,然而却缺乏一个官方明确的判断标准 ,笔者认为这种宗教“无政府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教会道德权威的下降。
(1.3) 总结:
基督教传统思想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对于自由经济的遏制在资本主义自身不可逆转的前进前显得势单力薄,同时教会自身的贪婪与堕落也断送了传统宗教道德对社会经济社会管控的权威,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更多自由空间。
2. 是谁将贪婪的资本主义放出了教会的笼子?
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对资本主义采取压制的举措,随着传统宗教道德根基的动摇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基督教内部也产生了众多变革,从最初的禁欲主义占主导向宗教对资本主义的融合与妥协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是谁将贪婪的资本主义放出了教会的笼子”这一问题,可以从宗教内部的改革入手,探究基督教思想道德对资本主义的转变。
根据托尼在《宗教与资本主义兴起》中的论述,路德的思想属于宗教上的激进主义与经济上的保守主义。一方面,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有《圣经》作为行动的指导已经完全足够,要求取消教会法规” ,认为制度和法律的世界无法正确地反应精神世界;而另一方面,路德对经济发展的态度则与中世纪的思想相似,仇视商业和资本主义 。笔者认为,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对财富的追求甚至贪欲助长了罗马教廷的堕落,对地区教会进行剥削;同时期的资本家也在利益的促使下,对农民和工匠进行类似的剥削,路德所主张的平信徒直接与上帝对话的观点正是为了绕开腐败的教廷,从而实现教徒纯净的虔诚,而他对经济的态度也正是站在了地区教会和下层信徒的角度,对带有剥削色彩的经济现象加以排斥。
然而,托尼也在其书中指出,路德所提倡的“信仰上的自主“却长出了他所厌恶的新自由的种子,由于避开教会这一中介,而从圣经中直接寻求依据,使世俗活动脱离了严格精神约束 ,笔者认为这恰好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埋下了思想自由的种子。
(2.3) 总结
3. 宗教——资本主义的助产士?
然而,英国国教最终还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在获得权威性后又要打击威胁其权威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二者由统一走向对立。而加尔文主义在英国的传播使清教运动应运而生。正如托尼在书中所提到的,清教运动所传播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宗教上神圣的合理性,不可否认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且创造了一种崇尚劳动致富,努力奋斗的经济美德。而对于托尼在书中所提到的“资本主义精神同历史一样古老,它并不像人们有时所说,是清教的产物,但它确实在后期清教的某些方面找到了一种激励因素。” 笔者认为托尼不认同是清教运动将被牢笼禁锢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完全释放,资本主义自中世纪以来,尽管受到传统宗教伦理道德的捆绑和君主专制的镇压,但总体上一直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会自身的堕落,教会内部的改革,不同教派的兴起,国教建立初期与资产阶级的合作以及最后的清教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推动,并且也是因为不同时期宗教在道德上的约束,为资本主义确定了一个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
四. 综合评价与总结:
本文则从托尼所梳理的思想革命入手,进一步分析宗教思想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以“宗教是否为资本主义的助产士”为核心问题,按照作者的思路,从中世纪到清教运动,结合自身的阅读感受,来探寻宗教究竟是如何与资本由对立走向融合,又如何在阻碍或助力中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最后得出结论,宗教思想走向神坛成为国家内部的一部分,正是这一助产过程使资本主义在社会发展中兴起并获得其合理性,又是通过宗教一直以来道德上的约束抑制了经济蔓延中的“嚣张气焰”,树立了一种经济美德。
引用作品
《宗教与资本主义兴起》【英】R·H·托尼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基督教概论》【英】阿里斯特·E.麦格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