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思想全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日本思想全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4 00:39: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思想全史》的读后感大全

  《日本思想全史》是一本由[日] 清水正之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思想全史》读后感(一):文化的一扇窗

  

因为可及性与喜好,日式文化在我国颇为流行,其风格虽多有不同,但总感觉有一种相对统一的调性,这大抵就是某种源自于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力量。然而,日本著名学者丸山真男曾断言“日本思想史无通史”,细想自己的阅读体验,虽然读了不少日本作者的作品,也碎片式地了解了一些主义,但系统学习日本思想与文化,倒是从未有过的经验。

日本的思想史、伦理学专家清水正之曾说:“无视历史背景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他所著的《日本思想全史》正式这样一扇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历史背景的风光,也能发现窗前一株株日式思想之植。

《日本思想全史》努力将日本文学中甚至是广义表达语境中体现的思想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流动的脉络剖析出来,名为“全史”,上至古代,下至战后,时间跨度大,将各类思潮浅尝辄止悉数收录。作者自然野心不小,书本身不厚,干货与概述比较多,难免无法保持时时有趣,但集中阅读,深入其中,好比有学霸指路,终究是可以有所收获。无论是全局走马观花式的了解,还是关注蕴藏于细节中的犀利评述、眼前一亮的表达都可以在合上书后仍有余味。

作为伦理学家,清水正之的文字风格比较简明,行文逻辑颇为清晰,属于“讲得明明白白”的类型。通过《日本思想全史》,我的确厘清了一些概念,无论是习以为常其实无知,还是朦朦胧胧从未深究,抑或是初次接触、深以为然,各类知识点不一而足,小本本上又记上了不少待读的经典书目。

先说第一个概念“自然”。自然是什么,是我们第一反应的大自然吗?在《万叶集》中,其实已经有了答案。所谓自然,取自汉语“自然”,表达的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到了镰仓佛教高僧亲鸾,则是皈依于“绝对他力”,表现为对“自然而然”法则的强调——“言自然者,自者,谓自然而然,非行者之计度。然者,所令然之谓也,非行者之计度。”自然的概念并非想当然,而是理解日本思想的一把钥匙。清水正之在书中对此颇为强调:“自然的概念成为日本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

再来看看平时常常在日本文化评论文中用到的经典概念“神话”。在日式文化想象中,镰仓被成为妖怪之都,神话氛围颇浓。而追根溯源,日系神祗,可以回溯至《古事记》,日本文化中的神可以统称为“迦微”,并非一神化,其多元化更接近于希腊神话的体系,所有不寻常、“优异”的事物皆为“迦微”,不仅有尊贵、高德、美得出众之神,亦有怪奇之力同样谓之神。这种多元化、包容化的神话思维与妖怪文化一脉相承,至今活跃于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宫崎骏动画的各类形象、今敏的瑰丽想象,皆充满了这种神话中“不寻常”的迷人特质。

另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了知无常”也值得一提,清水正之的概括代表了我心目中的日本文化属性。所谓“了知无常”,即“与现世保持一定距离,在存于此世的前提下,对现实执着的否定及某种程度的肯定态度”,这种看似矛盾的思维逻辑造就了日本两大性格“凡事不深究”、“等闲视之”,相对于欧美文化,日式文化淡如菊又矛盾摇摆的风格大抵正出自于此。以村上春树为代表,他的小说与我们总隔着一段距离,曲折回环,缓慢而朦胧。

通过清水正之的一番梳理解读,虽信息量颇大,自己能接受的部分难免挂一漏万,但这扇属于文化思想与历史的窗子终究是打开了,窗外的风景总值得欣赏。

  《日本思想全史》读后感(二):一本关于日本思想发展的通史

  

何为思想?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人的意识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即意识形态。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思想即是当时大部分人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主流的意识形态。

思想对人类的发展多重要?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和一般动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飞禽走兽有何不同,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在美剧《西部世界》中,机器人的觉醒就是因为从有思想开始。所以思想对人本身、对整个人类而言非常重要。

美剧《西部世界》剧照,机器人女主思想的觉醒从拍死一只苍蝇开始

这本《日本思想全史》,是日本思想史学者清水正之的作品,是一部涵盖了日本思想发展全貌和进程的通史著作。作者从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到现代各个时期对日本思想的发展史进行了描述。

日本是一个在地理位置上比较特殊的国家,作为一个岛国,在发展初期几乎是与世隔绝的。而思想史是建立在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历史以及对这些文本进行解读的基础之上,早期的日本是没有文字的,所以要了解古代的日本思想,需要从中国的历史书籍中翻阅,就像印度早期关于佛教的起源和发展,是来自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日本思想全史》内封,喜欢这样简单的封面

日本的诗歌《万叶集》中包含了对人类和大自然的认识,有点像我国的《诗经》,是当时民风民俗的反映,也是当时思想的反映。当然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宗教的传播,尤其是在古代思想较为贫瘠的时候,宗教对民众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日本早期思想史上,影响较大的是佛教思想,佛教倡导的是包容万物,当然其他宗教如我国的道教也是对日本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发展到了中世,武士登上了日本历史的舞台,我们都了解的武士道献身精神,可见从武士道诞生发展至现在,依然影响巨大。在中世后期,文学和绘画的发展也对日本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促使其发展。

近世,即德川时代,是新知识与学问多方面发展的时代,因为人类史上航海业的发展,使得部分西方人到达亚洲更加便利,自然而然基督教也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思想又有一定的影响。当然,我国的儒家思想也对当时的日本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形成了朱子学派与反朱子学派。在基督教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日本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例如武士道思想、国学思想等,同时作者也对当时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思想做了一定的阐述。

日本的近代化史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的。民治维新时期,日本积极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在思想上学习西方的社会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西方科学的接受和学习,使得日本快速发展起来。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学习中,同时冲击着已有的宗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等,同时还有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可以说是在当时,是思想的冲击碰撞和融合。作者对各个思想发展历史描写的同时,也对各类思想的代表人做了一定的描写,更好的了解当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战后,即作者划分的现代,日本思想又有了一定的转变,新院派的哲学有了一定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思考 个人的价值,即生命伦理学的定位。当然现代日本的思想与现在的日本社会发展的形态息息相关。

读完《日本思想全史》,了解了日本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以及形成方式,在回看近几年日本文化的发展,对某些日本事件的发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当然,也许从思想上解释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有点冰山一角,但是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历史的发展和思想的进程是互相影响的,可以说是内循环的一个过程,思想促进历史的发展,而历史的发展又带动思想的进步。读史,以史为鉴,读思想史,也是同样的道理。

  《日本思想全史》读后感(三):何谓日本思想?——《日本思想全史》前言

  

何谓日本思想

“日本思想” 或者 “日本的思想” 这样的词,对于某一年龄层以 上的人来说,是会令他们感到模棱两可的,或者他们会对此持否定态度。我本身研究伦理思想史,从这一角度来说,与日本思想有着 些许联系。

在我的意识中有这样矛盾的一面,在实际体验方面我也 遇到过这样矛盾或否定的态度。 一说到研究日本思想,首先会被质问政治立场,也时常被追问: “您有皇国史观①吗?” 更会有人提出 “那么日本思想到底存在吗?” 这样既质朴又认真的问题。哲学系的研究者还会被问 “日本思想到 底是哲学还是历史学?” 这样的问题。赫赫有名的和辻哲郎所从 事的与日本思想、研究日本精神史相关的工作,一般被认为属于哲 学、伦理学范畴;而在这一领域,研究日本思想、精神史也曾被视 为赶时髦。 这种针对日本思想的疑问,首先植根于对日本思想的思考方 式与日本近代历史的应有之义之中。与此同时,这也是对以下二者 的疑问,即这种无法还原到历史中去的日本思想,其定义为何?再者,思想到底为何物?

进一步而言,就要讲到日本的思想与近代知识制度的关系。明治时期,日本步入近代化,西方学问的引入迫在眉睫。长久以来, 在大学,不论文科还是理科,欧美文化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人文学也是如此,它经常被分为哲学(思想)、史学和文学。自古以来, 日本的思想形态都以佛教与儒教为主,在印度、中国文化的影响 下,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因此,在明治时期,这种全新的知识制度 建立之初,就包含着印度学及中国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都成为 研究的对象。此外,日本独有的文学传统与历史学也有一定积累, 因此也从一开始便被编入大学制度中。

与此相对,在西化这一大环境中,从积极导入文明的基石—— 哲学性思想这一课题来看,日本的思想只能是模棱两可的。即使在现代,哲学也是以西方哲学为主,很少设置有研究日本思想的课程 和学科。中江兆民曾说:“日本无哲学。” 因而一些略通西方哲学 的人认为日本历史上似乎并无可以称得上哲学之物,也无可厚非。 那么此处可称得上 “日本思想” 之物的实质内涵,则又成为一 个问题。在这层意义上,日本思想其实质,即以什么为研究对象, 现如今也依旧是个问题。哲学是指对于自然、人类及超越性存在(神 佛等)三者自身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

这种认知形成于对 生活的认知,而为生活认知提供统一性的则是价值观,哲学正是以 这种价值观的实际形态及对价值观的思考为研究对象。 日本的思想性作品中,有符合哲学内涵的作品,也有采用诗歌 等文学方式或者以历史性叙述为对象的创作。将这种多领域共通的 广义上的人类观、世界观作为研究对象,方得以一窥日本思想。本书意在究明日本思想的实质,同时从伦理思想史的角度来思考日本的思想。

书名之所以定为 “全史”,是因为要把握日本思想的全貌, 就须将古代至近代的代表思想、思想家、思想性作品纳入研究对象 范围之内。此外,笔者将着眼于研究有共性基础的思想史,而非常 见的学派或重视学统的个别思想史。 现在,日本思想这一领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这要归功 于近代初期致力于确立日本思想研究的前人。

当初先辈们是站在哲 学分科这一角度来思考的。就现状而言,它是一种跨学科领域,同 时整体上使用历史学手法的思想史居多。 本书之所以强调 “全史”,是因为日本思想史研究的目标不应 该止于西方哲学史,尤其是西方精神史影响下的佛教及儒教史等单 一领域的思想史,而是应设定一个能真正称为日本思想史的领域。 在接受西方文献学、哲学方法的基础上,日本思想史的研究作 为一门近代学问成立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给日本思想或日本 哲学定位,是一个问题。

在很早以前,无论日本思想还是日本哲学, 这样的用词在国外几乎都是被认可的。在这样的名称之下,就产生 了从古至今叙述日本的必要性。可以说哲学性语言的多元化早已被广泛接受。 我们不应该将日本的文化、思想绝对化看待,也不能认为这与 我们无关就弃之不理。

所谓思想史,需要对古来文本重新解读后产 生的历史进行有意识地反思,这才能使其成为可能。本书中的思想 史也主要着眼于解读包含思想内容的文本。正如国学方面重新参照 《古事记》《日本书纪》,阿罗罗木派再次评价《万叶集》一样,日本思想也是一次次的回想与反复。笔者希望通过重点描写这样的思 考脉络,使之称得上 “全史”。思想史中仍有悬而未决的问题,探究这些问题也是全史的课题。

接受与选择、外与内——思想史中的相对主义观点

本书虽称为 “全史”,但并没有基于 “古代兴起之物悉数流入 日本,是以日本之物为根本” 这样的立场。我们可以说这是日本思 想的个性,但并不能把多样性统括为一。本书关心的是,在日本这 个地方所发生的异文化及不同思想传统的选择与接受(选择性接受) 以及文化不断深化的问题。

鸟瞰思想史的视角可以五花八门,但本书所采取的视角,是 “选择—接受—深化” 这一角度。这一角度下的思想史特征是,选择、 接受情况下的比较性观点以及对相对主义视角的把握,这是笔者想 指出的。 直至近代,日本列岛都一直面向着身为先进文明起源的亚洲 大陆。从地缘政治学来讲,日本虽直面文明起源,却并未暴露于直 接威胁之下,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某种程度上不用经历兵荒马 乱,这使得吸收大陆文化成为可能。 佛教的传入及众神关系方面,正体现了这一点。《日本书纪》 记载,试图接纳佛教信仰之时,面对反对势力,天皇命令苏我氏尝 试供奉。 其后迎来思想上的新的转折期时,也有过这样的现象。平安 佛教的开山祖师空海年轻时的著作《三教指归》中,设定了三个 对话者,命他们分别代表东亚的佛教、儒教、道教,结果选择了佛 教。空海以及最澄,都是从当时中国的佛教选取内容传入日本。 佛教思想中也有这样的情况。镰仓佛教成立时期,法然⑥比较自力与他力的信仰,采取了“选择” 他力的净土信仰的态度。 镰仓初期,贵族阶级与武士阶级为争夺政治领导权而互相争 斗,成书于此时的《愚管抄》,对比了日本与天竺(印度)、中国 的历史,并将日本历史置于佛教的世界理解之中。慈圆在叙述历 史时,极为自觉地使用和语与口语,描写着自身所处时代之事。慈圆指出,能够读懂汉文的具备汉语素养者,不会去读日本的历史书,因此特意使用看似粗鄙的口语、俗语。 过去有关佛教的思想发展至近世,相对化的观点得以理论化。 藤原惺窝、林罗山⑩均出身佛门,却通过与佛教或天主教的思想对 峙,“选择” 了朱子学的观点,这一点不容忽视。

这样的观点作为一种国学思想史观,经过近世、近代的发展, 对于现代的我们,可以说不是很容易接受。但是,国学思想中,首 先内与外这样的相对主义观点是十分明确的。

本居宣长批判却又很敬慕的契冲,在做《万叶集》的实证性研究时,于日本诗歌的 表达中,细致找寻佛教性修辞、中国古典修辞的影响,以此确定其 解释。对契冲来说,万叶诗歌可谓明治时的新体诗。 接下来看一下国学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长。本居宣长在关注儒教、 佛教、老庄思想,甚至天主教、兰学的同时,自创了神学。

尤其 对兰学的关注,成为本居宣长思想形成的关键。他认为通过兰学可 以知晓世界各国,兰学是比中华绝对主义更先进的学问。但是他认为,兰学的思维在将相对主义绝对化方面,是应予以批判的。最正 确的应该是能够发挥日本优点的学问。 这样的结论不容易为人接受,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即在当时本 居宣长的逻辑中,对内与外的关注,都经过了再次相对化。本居宣 长自身与其母亲所信仰的净土宗结缘,一生读经不辍。他首先是通 过将自己置身于相对主义中来完成其思想。一般认为,平田笃胤将 中国版的基督教教义纳入自己的灵魂救济论中,也正是这种文化思 想的日本现象之一。

可以说近代的选择与接受,因当时西方思想文物不断近逼的紧 迫性,从形式上来说,与迄今为止的思想接受不同。不过,在基督 教的接受与哲学的接受中,还是可以举出许多选择与接受的例子。 这样的看法极易只看到日本文化的一方面。当然也有提倡绝对 性思想的思想家,其绝对学说也是采取对相对主义的批判方式,这 是日本思想史上的一个有趣论点。

在思想的选择性接受方面,经常 会遇到 “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问题。本书意在通过选择性 的接受,超越内外二重性,照亮各个时代的思想,而且绝不是从外 界的角度去强加解释,而是以内在的观点进行叙述。 我们现在的生活空间也处于选择与接受的夹缝之中。仔细审视 过去的选择与接受,如何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构建未来,这正是日本思想的课题。

注释:

①皇国史观是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神话天皇的思想。——译者注

  《日本思想全史》读后感(四):从日本思想史看日本美学之源

  

何谓日本思想?

这并不是一个好解释的问题。正如清水正之在前言中所述:谈到日本思想会令人感到模棱两可。

事实并不只是在谈到日本思想时才如此,思想本身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其中既包含了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也包含了对人类生活方式探索。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生活方式无疑也是一种更加宽泛而笼统的说法。

意识形态是我们对周遭事物的认知、理解、以及观感,对事物认知的多元化便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狭义上包括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围绕衣食住行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广义则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层面。

《日本思想史》一书是对日本思想全史的概述。也是对日本的意识形态及历史发展、生活方式的理解。

全书以时间为节点以人物史料为内容写成,依次分为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五个时期,内容涵盖神话传说、诗歌、宗教、历史、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逐步发现:各种思想文化的汇聚如何影响日本文化的走向?多元文化的交融下,日本思想如何保持它的独立性?立足于当下,思想文化如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透过日本,我们又要如何看待自身思想文化的发展?

与本书结缘:

对于日本文化的兴趣源于近年来日本美学的兴起,幽玄、物哀、侘寂等美学观念的诞生、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武士道精神。《日本思想史》一书可以窥见这种美学思想的源头——禅宗与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美学基础;对武士道精神追根溯源层层剖析精神背后的时代背景及社会成因。

日本美学的演化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相结合的美学理论。“艺道”兴起于中世中期,南北朝至室町时代,室町时代虽无著名的思想家,但是建筑、绘画、花道、茶道、能剧、庭园逐渐兴起,也是此时创造了日本文化的各个种类。

歌川广重之绘画

源于和歌——幽玄一词:

幽玄在《古今集》中已有出现,本为汉语,包含哀等先行审美意识,成为和歌论的中心概念。这一词也有“难以言表的的幽秘又深远的风情”,有时被具象化,具体包含王朝审美意识等诸相。

幽之美学在于隐而不露,微而含蓄,与露骨、尖锐的感情形成鲜明对比。玄之一字则表达其神秘、微妙的哲学与宗教观。

“幽玄”之风的代表人物藤原俊成,若究其深意,品其内涵,对藤原俊成及和歌的研究必不可少。

安藤忠雄工作室——物哀与侘寂之美

物哀与本居宣长:

谈到物哀首先想到的是日本低沉的能剧、轻缓的舞姿、低饱和度的色彩绘画与设计、严肃而沉静的园林等著作艺术作品。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理解。

在本居宣长的物哀定义中:接触世间万物,分辨其旨趣,觉得愉悦之时则愉悦,觉得有趣之时则有趣,觉得悲伤之时则悲伤,觉得依恋之时则依恋,如此为情而感,是为物哀。概括而言,物哀本意为真情流露,这种情感包括了喜怒哀乐,而并非单一哀伤、悲哀、沉寂之意。

日本茶道

侘寂:

侘寂一词由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翻译而来。作为日本美学意识的一部分,多指朴素、安静、寂静之境域。日本美学发展的代表人物大西克礼认为:

侘——在阴暗处照亮美 寂——从破灭中寻找真 侘寂二字,包含日本美学的全部。——《日本侘寂》

“侘寂”是一个理解日本文化与日常的关键词。“侘”源于日本茶道:黯然枯寂,岁月洗练后的古雅、简朴、收敛与粗糙;“寂”见于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妙趣作品:吟咏苍古,带着“余裕”的态度自由游走于日常生活间。侘寂,正是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的独特日本美学。

武士道

武士道精神

美学之外也对日本武士道精神产生了探知一二的欲望。

这种欲望源自于关于日本武士的影视剧,诸如黑泽明的《七武士》、《薄樱鬼》、《混沌武士》等一些相关影视剧中时常会看到武士切腹等画面,切腹是日本武士道典型行为,对于武士而言,切腹被认为是光荣赴义。什么样的环境才会形成这样的思想?

从作者的《日本思想史》中也可以一窥其本源,武士道精神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时期,镰仓幕府的政权建立者是武将源赖朝,幕府建立也让武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鄙视贵族掌权时代的奢靡生活,故崇尚忠诚、信义、廉耻、尚武,这一点从《三河物语》中可见德川家康与其家臣之间关系描述。

《叶隐》一书则记录了日本武士生死观与忠诚观。

当需要选择生死之时,应常向死。若不每日斟酌前路,下定必死之心,在死亡到来之前,就难以完成应尽之事。此乃武士应有之义。故可以理解为——武士道即死亡之道。

忠诚观,表现为对“主君”的献身精神至死也不让其知晓,此为忍恋,山本常朝以此将武士献身精神表现极致,至今享有盛誉,也正是这种忠诚观让我们见证了诸多浪漫主义和悲剧色彩浓重的关于武士的艺术作品。

日本有自己的思想史吗?当作者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已经在为这一问题作答了。《日本思想全史》便是最好的答案,尽管这本书有所有通史的弊端:内容浅谈辄止,标签风格明显。但若要了解日本,此书仍是不二之选。

PS:相关阅读推荐:

古事记7.8安万侣 / 2015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書紀8.4[日]舍人親王 / 2019 / 四川人民出版社源氏物语8.0[日] 紫式部 / 2015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万叶集8.0[日本] 佚名 / 2002 / 译林出版社古今和歌集3007.9(日)纪贯之 编 / 2020 /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