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球之种2:天赋寓言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地球之种2:天赋寓言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5 02:03: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球之种2:天赋寓言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球之种2:天赋寓言》是一本由[美] 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4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之种2:天赋寓言》读后感(一):《天赋寓言》:虚构故事照进现实

  这本《天赋寓言》,承接了系列的前一本《播种者寓言》。讲述了“地球之种”组织所建立的橡果之家被毁,所有人变为奴隶,幸存者四散,首领劳伦想要重新开始,而且似乎最后还成功的故事。

  读到结尾的时候觉得很遗憾。这个平行世界的故事未完,却因为作者的离世而永远也不会有下文了。好在通过这个系列第二部的结尾知道,“地球之种”最后开始了他们立足宇宙的进程。尽管只是开始,尽管从交代的后话来看,这个曾经只为艰难求生的“地球之种”,似乎从被宣称是xj变成了真xj,但是这些也只是读者从残存线索中的猜测,从这一部的结尾来看,“地球之种”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苦尽甘来,还是值得旁观者为他们感到高兴的。

  这本书写得极其精彩,我自己却几度中断了阅读。整个过程的痛苦太真实了,我真的有点喘不过气来,但是呢,又想知道后续的事态发展,只能有意识地跳过跳过一些过于细致的描写。在这一部分的故事里,我们能感觉到世界过去发生过的,现在正在发生的,甚至是以后极有可能会发生的伤痛。劳伦被困在封闭社区里畅想“地球之种”的时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曾经为了躲避纳粹追捕而躲在暗室里,写下《安妮日记》的安妮弗兰克;邻居加菲一家前往乍看之下能够有低薪工作作为保障的奥利瓦尔,最后的结果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可以从之后加入“地球之种”的人来猜测,他们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辛勤工作,然后沦为债奴,而这又像极了曾经的血汗工厂和农奴制;作者用主角黑人的身份经历犹太人和印第安人原住民所经历的一些历史事件,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黑奴贸易、印第安儿童收养计划等等。其实这个在几十年前被虚构出来的作品竟然和现在的现实有如此大的相似性,大概作者阿姨自己也没有想到,毕竟对OEB阿姨来说,这是名为寓言的科幻作品,却在曾被视作遥远未来的现在视作真真切切的预言。主角劳伦的经历和缅甸的assj有极大的相似性,assj于1988年创立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之后曾经几次被缅甸军zf软 禁,最后在2016年成为缅甸的实际控制人;作品中的第一任总统唐纳,不仅和川建国同志名字相同,而且同样提出建造边境围墙、退出世界性组织,提高就业率的举措。甚至同样提出了MAGA的口号。我有时甚至怀疑,川建国同志是不是读过这本书,然后受到了感召,决心要做总统,MAGA。至于展望到的将来,就包括了使用代币结算工资和前两天八组鹅的惊人言论:“现在的高房价是不是能促进年轻人更好的奋斗?”之类的。现在看来,OEB女士的预言简直就是精准打击。

  其实说实话,平时我并不是科幻题材的忠实拥泵。在我的刻板印象里,科幻都是金属感的,重规律轻情感的。《三体》就算实在最最大热的时候,我甚至是有一点敬而远之的。但是我觉得OEB阿姨的这部作品可以打破这种成见,可以让人意识到原来科幻作品也可以是有温度的;科幻也是可以有女性的视角的,在一部科幻作品里,女性可以成为主角而不仅仅是男性主角旁边漂亮的花瓶或是干巴巴的工具人。所以说OEB女士的作品是特别的。作为作者,她是具有开创性的,拓宽了女性科幻作者的生存空间,作为读者,OEB的作品出乎于大众的刻板印象,就像一把钥匙,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打开科幻探索之门。

  《地球之种2:天赋寓言》读后感(二):天赋寓言:生命的潜能无限广大

  

如果改变带来痛苦,是否应该尝试去改变?这是我在阅读《天赋寓言》时始终思考的问题。《天赋寓言》发生在《播种者寓言》故事发生的五年后,日记的主人公劳伦.欧雅.奥拉米纳所创建的信仰—上帝即改变—在橡子社区茁壮成长,渴望和平安宁的人们逐渐积聚,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欣欣向荣的方向进步。

可是一场可怕的突袭毁灭了他们的梦想,毁灭了新生的信仰。就像一切新生的挑战旧有事物的理念所面对的疯狂反扑,微火还未照亮黑夜,却已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灭。奥克塔维纳不想让我们舒服地读到奥拉米纳和他的信众飞向星空。人类的梦想注定遭遇最保守最固执的阻挠。于橡子社区而言,他们将失去孩子、失去自由。这既如欲推翻宗教钳制,渴望信仰自由的中世纪欧洲人民,也像十八世纪俄国十二月党人反抗沙俄暴政的悲壮。

但是新的最终都将取代旧的,改变永远都会发生,无论你害怕与否。从灰烬中重生的人,比过去更坚强。那些橡子社区的成员,从《播种者寓言》中软弱摇摆的人,变成了坚定的信仰者,他们去寻找自己的孩子,去传播改变的信仰,去积极的适应变化、改造环境,将奥拉米纳的信仰当做人类救赎的目标去信奉。故事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了这种欣然的变化,不要抱怨她写地太潦草,当水流涌来,沟渠自伸向远方。

我想很多人会将《天赋寓言》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联系到一起,他们都讲述了一段霸权者凭借暴力压迫弱势群体的故事,在《使女的故事》中是具备生育能力的女性,在《天赋寓言》中则是异教徒和流浪者,两本书中上位者都依靠古老宗教赋予的貌似正义的权力,以邪恶残忍、违反人性的手段残害欺凌弱小者。时至今日,宗教压迫在世界范围内依旧盛兴,富裕者对贫穷者的欺辱也比比皆是。平等自由虽然为人所倡导,但并不显见于真实的社会。

作为黑人女性,奥克塔维纳一定对此深有体会,她书写了一个冰冷残酷的未来,却带着温暖和坚定的力量,她相信无论世事多么糟糕透顶,一些人的心中还会残留善良,这才是人们可以活下去的根基。

我们眼见美国社会越演越烈的反歧视运动,这些运动从最初的和平方式逐渐演变为暴力冲突,我们总是谴责暴力,谴责一切撼动社会稳定和范围的因素,但是如果仅仅将问题掩埋在地下,让火焰在黑暗中闷烧,是否有一天彻底的爆发带来的灾难将更严重。变革是社会的阵痛,历史螺旋前进,我们应该去正视问题,无论它有多难以接受,我们应该是推动变化,无论它有多痛苦,我们应该去塑造未来,因为人类的生命潜能无限广大。

故事的结尾,奥拉米纳看到人类的飞船升空,飞向遥远深邃的太空,她的信仰已经离开地球,去往更遥远更广大的世界,这或许也是一个隐喻,现代的文明理念也将在我们小小的星球传播扩散。我们很遗憾无法看到更多的地球之种的故事,面对群星,我们一无所知,改变,对于星星将是什么?但我们可以想象,像奥克塔维纳一样想象,那一定充满波折充满挑战,也充满各种可能。

  《地球之种2:天赋寓言》读后感(三):逆境中的生命之光——读《播种者寓言》、《天赋寓言》有感

  

作为一名出生在有色人种社区的黑人女性,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在小说中所描述的场景,感觉像是在她身边真实地发生过得一样。 在不断被偷窥袭击虎视眈眈的大小围墙内朝不保夕,忧心忡忡而又最终被破坏,想要寻找到新的安息之地,却在过程中不断遇到挑战挫折……在这个过程中,女主角奥拉米雅,一名有着学习力、远见和毅力的女性,随着时间的飞逝,不断经历着家人朋友的死或散。 但在有着生命危险的各种艰难险阻中,她不断地做着求得生存和寻找、建立栖息地的努力。其自然形成的社会理念,最终被其冠之以“地球之种”之名。 一开始,我带着对科幻小说的各种语气和模式框架来看这本书,并预期其中将会有外星人、未来黑科技等等,但是,在看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更吸引我的,是其对书中乱世中人、事和想法观念的描述。 死在路边的老人、小孩、女性,受伤的弱者即刻就将被袭击杀死抢夺身上仅有的资源,甚至于善良也将导致其主人快速的死亡,这样一些案例,在女主角的眼前时刻发生着。女主角的超共感(能够感受到附近的人的情绪),让她增加了对这些苦难感知的痛苦。但除了超能力的原因,其实在其善良本心上的刺激更大。而荒谬的是,在《地球之种》所描述的外部环境下,女主角只能不断地强迫自己冷静和优先自己的生存。 可能正是在这种压力和痛苦之下,女主角产生了“地球之种”这样一个理念,并在自己从小居住的社区被毁之后,在寻找栖息地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开始组建起自己所能影响的社群。 到这里,第一部《播种者寓言》,是一个总算是阳光积极的结尾,但是在第二篇《天赋寓言》,女主角虽然在新的栖息地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有了稍微幸福和安全一点的生活,却又被和她的观念不同的团体袭击并再次夫离子散。 作者其实一直在表达各种观念和思路,对异见的排斥和袭击,如纵火犯团体,伪善的政治家,通过商业模式剥削劳动力的商业群体,不可接受别样观念的过于保守的基督教徒……在作者描绘的未来乱世当中,这些人都采用各种方式,做出一些让和平时代的人们温水中无法感知的疯狂的举动。只是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善良而又勇敢、智慧的少数人,还是坚持不断前行,引领普罗大众,寻找到新的栖息地和新的生活方式。 最终,在《天赋寓言》的结尾,女主角奥拉米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突破了传统守旧的原信仰和人类团体间的体系封锁,在混乱中,建立起越来越壮大、符合自己人性、智慧追求的“地球之种”群体。 这一结果,给读者以信心,也让读者之前被刺激到的内心得到了平缓。 故事情节大致如上,只是过程中,作者对没一个角色的描述都很自然,对各种人性反应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给人带来的心灵冲击却很大——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幅乱世百生像,也可以从中体会到,未雨绸缪,敢于尝试和努力是多么的重要。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很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的书,推荐给对未来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地球之种2:天赋寓言》读后感(四):橡子社区的毁灭与重生

  《地球之种》系列寓言1《播种者寓言》的结尾,劳伦带领一批信众到达班克尔的家乡,建立起合作互助的橡子社区,准备开始安定的生活。

  橡子在《播种者寓言》中出现了多次,橡子面包是劳伦及周围的人们果腹的主食。为什么劳伦建立的社区会叫橡子社区呢?

  橡树高大伟岸,对生存土壤要求较低,并且生命周期非常长。西方人通常认为它很强壮,认为它象征着力量和不屈不挠。这也许就是劳伦及其信众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吧。

  橡子社区的人们人人参与劳动,守望互助,过起了朴素的生活。他们未雨绸缪,静悄悄地准备着应对随时到来的战争,一点一点将社区发展壮大。

  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天赋寓言》继续保留了劳伦第一人称的日记记录,同时穿插了劳伦女儿的旁白叙述以及劳伦丈夫的少量语言记录,比《地球之种》1的角度更为多样化。从情节发展看,《天赋寓言》的冲突更为多元化、复杂化,如劳伦拯救了弟弟,但弟弟与她分道扬镳;劳伦失去了女儿,女儿长大后却拥护舅舅,他们一起站到了劳伦的对立面;橡子社区在逐渐发展中惨遭毁灭,劳伦及成员们成为了奴隶;劳伦一边寻找女儿,一边继续将地球之种教会壮大,最终实现了她的预言:扎根星际。

  小说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十字军占领橡子社区后,劳伦和同伴们成为了奴隶的悲惨生活。在《地球之种》1 中,遭受苦难的人们也许尚有一丝喘息的机会,逃跑计划是有可能成功的。然而到了2033年,科技的发展让普通民众瞬间沦为戴起了项圈的奴隶,操纵者随意发令,项圈便会让奴隶承受痛苦不堪的电击,失去记忆、精神失常是随之而来的后遗症,更为可怕的是,逃跑没有一丝希望,即使相隔很远,操纵者依然额能够随意惩罚人们,并以此为乐。小说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描写着橡子社区的成员们在戴上奴隶项圈后的非人遭遇,但这也预示着遭遇多深重的苦难,将来必有多大的成功机会,也让劳伦的信念更加坚定。

  尽管奴隶项圈让逃亡不可能实现,但橡子社区的成员们并没有失望,大部分人时刻准备着。这一天来得很突然,在一场雷暴雨后,劳伦突然发现项圈失灵了,她当机立断通知了成员,并潜入操纵者的房间掐死了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期依赖电击项圈,而忽略了使用手枪!十七个月的奴隶生涯,终于结束了!

  十字军占领社区后,把年幼的孩子们送到了教会抚养。劳伦逃出后,便开始寻找女儿,仿佛大海捞针一般。又一次的逃亡开始了,戏剧冲突也越来越尖锐。巴特勒笔下的世界,穷人营营碌碌,终日劳动也只能换来一餐饭;读书学习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而劳伦,正是因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会读书写字有一技之长,得以在逃亡的路上坚持下去,虽然更多的时候,靠的是在橡子社区日复一日习得的劳动技能换来食物。

  教育问题在小说中所占的笔墨不少。在《地球之种》1中,劳伦多次遇到不认识字的人,请求劳伦教他们读书认字;在橡子社区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劳伦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建立图书馆、学校,让孩子们都能参与到读书学习。我想这是对现实的隐喻,仍然表现了巴特勒对现实世界的怜悯和担忧。正是依靠着劳伦的书写、演讲,对教育的重视,橡子社区又重新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了天赋预言。

  虽然小说的结尾,橡子社区的人们飞向太空扎根星际,似乎也落入了一类科幻作品的俗套结局,但小说所塑造的劳伦,是一个伟大的形象。她十五岁萌发了“地球之种”的信念,一生经历无数苦难,坚强不屈,最后成为一大批人所尊敬的“塑造者”,她以一生的精力,实现了几乎不可能的信念。更主要的是,她是一名黑人女性!巴特勒一直以笔为武器,为黑人,为弱势群体发声。据《纽约时报》报道,巴特勒曾经说:“我不喜欢看到她(母亲)从(主人家)后门溜走。”巴特勒说:“如果我母亲不忍受这些耻辱,我就不会吃得很好,也不会过得很舒服。所以我想写一部能让别人感受历史的小说,黑人为了生存而承受的痛苦和恐惧。“从这方面看,这两部作品并不是简单的科幻文学作品了,它超越了时间的局限,无论何时,都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身处恶劣环境中而坚贞不屈的群体,他们的故事,值得一代代读者品读,铭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