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球之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地球之美读后感10篇

2018-04-08 21: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球之美读后感10篇

  《地球之美》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德韦弗 文 / [法] 让·弗朗索瓦·布翁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之美》读后感(一):“料足、养眼、好玩”尽在地球之美(多图慎入)

  试想一下,你睁眼醒来,眼前一片模糊混沌回忆自己是在上班途中无缘无故昏过去的。等视线适应了周围的环境,你发现自己外星人绑架到了他们的飞船。一群奇特的外星人通过传译器命令你讲述关于地球的知识,而你的讲述将决定地球存亡。我敢打赌,在这个情境下,你一定会发现,你对(不对,不是“你对”,是“我们对”)我们所居住的这颗母星地球知之甚少

  我们是地球人,天天生活在这颗星球上,无论是充满劬劳的劳作,还是享受诗意的闲游,我们生于兹长于兹。但我们对这颗星球却所知不多。这无疑是人类的一种尴尬。而这本《地球之美》恰恰能填补上我们的这一知识盲点。

  从定位上,《地球之美》是一本介绍地球发展历程的书,我个人觉得它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料足,养眼,好玩。

  料足,是说这本书,在这本书集古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象学,古动物学,地质学,矿物学,地震学,地球化学等各种知识于一身的科普读本。

  你知道小时候夜光闹钟上闪烁的那些矿物质是钙铀云母吗?

  你知道麻雀祖先是兽脚亚目恐龙吗?

  你知道印度半岛是怎样无理冲撞亚洲版块的吗?是这样的:

  《地球之美》读后感(二):仿佛打开了通往地球各个时段的“任意门”

  作者帕特里克·德韦弗,算得上绝对权威,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法国地质学会主席、法国国家地质遗产清单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公园专家,身兼数职的他花费数年编撰了这本重磅之作。

  书中的200余幅史前遗迹、生物、地貌高清还原图,由拥有世界丰富、最罕见植物和矿物标本的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不止如此,提供素材的还有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可以说是强强联合,让人目不暇给。另外《地球之美》中文版还聘请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费杰特邀审校,力求做到翻译专业到位。

  拥有这本书就如同拥有了一扇通往地球各个时段的“任意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时刻都在感受想象力无法企及的宏大震撼。NASA提供的美丽震撼的宇宙图景,国家地理纪录片导演拍摄的绝美风景,权威机构提供的远古复原图,不去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看不到的珍贵化石、收藏,应有尽有。一页文字搭配一页高清彩图,大开本全彩印刷,让人爱不释手。在这个地球环境屡遭破坏,PM2.5爆棚的时代,这是一本让我们回味地球之美,期待美好未来的读物。

  这本书送给孩子礼物确实很合适,自己读读也很有趣,各种有趣动植物,世界各地的绝景,震撼的宇宙,翻开书就可以感受这个世界。

  《地球之美》读后感(三):奇迹之旅

  在太空中遥望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里并不出奇,然而在人类已知的范畴里,地球却是唯一存在生命地方。因为生命,地球成为独一无二星球,也因为生命,地球的美有了发现者和欣赏者。作为发现地球之美的人类,并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若是将地球的一生浓缩为24小时,在第23小时59分秒的时候,人类才终于诞生。但也正是因为有了人类,才让那些被时间封存的远古印记被揭开,让地球隐藏的美好被发现。

  《地球之美》读后感(四):地球的诞生,生命的出现

  或许很多人都没想到,今年的暑期档会因一部电影格外热闹,而在最新上映的几部影片里,我最期待由中英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地球:神奇的一天》,不同于每期都有固定主角的《动物世界》,该影片是以一天中太阳轨迹串联起整个故事的主线,讲述了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在日月交替过程中,随太阳起落出生和成长的故事。的确,在这短短的一天里,在我们熟悉的地球上,不同的生命正在演绎着自己的传奇

  《地球之美》读后感(五):图解地球的秘密

  图解地球的秘密

  文/米雪

  宇航员在宇宙中看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体,在地球上生活着人类,动物,飞禽走兽郁郁葱葱的植物,同时还有戈壁,沙漠,浩瀚的海洋……地球,我们真的了解它吗?几亿年之前,几千万年之后,地球,还会是今天的样貌吗?《地球之美》完美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充斥着200余幅史前遗迹、生物、地貌高清还原图的《地球之美》,记载了200个改写地球命运的时刻,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按照时间的顺序,从地球伊始,完美的呈现出地球的发展历程,通过形象描述和逼真的图片,读者可以看到从呱呱坠地的孩子一般的地球,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长为今天的模样

  这样一部制作精良的《地球之美》是由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地质学会、法国国家地质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专家权威撰写,呈献给读者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书中一幅幅高清的图片,搭配一段段严谨趣味的解说,达到了视觉逻辑的完美结合。如何“看得见”地球过去的历史?序言中说:“……我们需要用留存下来的元素进行重构:化石、化学指标、构造”。但是,自然的发展并不如我们猜想的那样平和,因为“……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体系……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现象气候、地貌、海平面、生物多样性等都会有影响……”探寻远古的地球就像侦探办案一样,图片的呈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关于地球最古老的过去,都离不开远古遗留下来的化石。“最古老的化石,要数加拿大西北部的阿卡斯塔片麻岩了,这些古老的火山岩距今已有40.31亿年的历史。”正是这些岩石证明,地球在逐渐的冷却,在以后漫长的时间里,它都在等待孕育生命的契机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自养生物,它们的构造十分简单,只要有水、二氧化碳和阳光就能够自给自足。同时,植物的发展势头也是非常迅猛的,逐渐从没有脉络和导管,渐渐长出了叶片,假根,真根……如同达尔文的优胜劣汰机制,植物也在一步步适应环境的需要。他们适应外界环境的革新,迅速征服了陆地,这是地球生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在书中,所配的图片正是一大片生机勃勃的羊齿蕨植被,昭示着生命的旺盛

  关于地球上的古老生命,纽约布鲁克林的当代艺术家蕾切尔•萨斯曼在《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一书中,拍摄了30种已经持续存在了2000年以上的极其罕见的古老生命,任何看过本书的人士都会为那些老生命的美和生命力所震撼。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古老生命,然而,在悠远的历史面前,它们的生命又何其短暂?人类在这里,只是一瞬,“如果说地球的存在只有24小时的话,人类的存在只有3秒钟。”但这一瞬间,却创造灿烂文化,在地球的历史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地球的历史复杂而漫长,地球上的生命更迭往复。生命在悠远的时间长河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正是这一步步进化,组成了今天美丽的地球。自然界的生命经过新生、灭绝、新生、蜕变,留下了无数迷人的秘密,亟待人们追寻答案。在地球未来的世界中,希望继续有人类的参与,与自然和谐一体,共同建设地球这个美好大家园

  《地球之美》读后感(六):《地球之美》:一切拔地而起,直至轰然倒下

  (本文发表于《晶报·深港书评》20170722)

  现代人的生活,因为有了太多技术的参与,总显得刻板而少变化。每天乘坐机械驱动的交通工具,打卡上下班,在手机电脑陪伴下打发空闲时光,看似充实却时时觉得空虚。技术让生活更加便捷,但也让它趋于单调——缺乏变化的日子,总是缺乏美感的。

  但实际上,就像是罗丹的名言,“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地球本身就是个奇迹,因而每一处砂石云雾其实都蕴藏着美妙的传奇。我们也许只需要换一副眼光来审视它们,寻到“美”,也绝非难事——也许阅读这本《地球之美》,便是一个极好的“更换眼光”的途径

  作为一本记录表现地球本身“美”的作品,《地球之美》首先的特点,便是图文并茂——无比精美而珍贵的200幅彩图,配以来自法国科学院的专家专业的解说,以200余个时间点,勾勒出地球从远古到当下,再到未来惊心动魄的历程;而在此基础上,这部作品另一个出众之处,便是出色的选材、组织能力。要从如此漫长的地球历史中,选择出一个个“时间点”,还要让它们彼此串联,在读者面前重构这样一段历程,创作者可谓是有十足的决心勇气和能力。

  所以在这部《地球之美》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发展之历程,是如此惊心动魄、宏大而浪漫:星际间的尘埃,用了差不多一亿年,才形成了我们这颗星球,而我们的卫星月球,则是通过45.26亿年前的一场“事故”才得以诞生;三十多亿年前,这颗星球上还铺着“细菌毯”,而倘若你有幸能穿越回去,也千万记得屏住呼吸,因为那时的氧气浓度太高,吸一口便足以致命著名的三叶虫要到5亿多年前才能登场,而随后又是接二连三的生物大灭绝;在此期间,地表的形态不断发生改变,东非大裂谷在四千万年前形成,南极在三千四百万年前才被冰雪“封印”,而我们总叹为观止的喜马拉雅山,直到2500万年前才拔地而起;至于我们的祖先,直到几百万年前才姗姗来迟,人属在240万年前才出现,100万年前——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学会了用火,智人在10万年前登场,他们在3.5万年前开始在洞穴墙壁上乱涂乱画——当然,出于敬意,我们应当称之为“艺术大爆炸”;接下来的地球史,人类成为主角,但和漫长的地球历史相比,这一切不过沧海一粟;我们或许可以为达芬奇的天才叫好,向麦哲伦非凡的功绩致敬,为牛顿、达尔文们让我们更理解这个世界而奉上桂冠,但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也许总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都有始有终,不是吗?

  从根本上说,作为一部科普作品,《地球之美》在科学性上是无可挑剔的。但更关键的,是这部作品其实提供给人们有关“美”在时间纵深上的启发。这宇宙从来都是纵横交错网络——时间与空间缺一不可。当我们终日困顿格子苍白无趣的都市中,心灵渴望着纵横四海时,我们或许也不妨将视野投向另一个维度——过去、现在与未来,倘若人始终心怀敬畏,这颗星球,始终美不胜收

  《地球之美》读后感(七):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地方,你真的了解她吗?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样评价《地球之美》:“地球历史的200个重要时间段一目了然,每个时间段都对应着清晰标题与副标题,书中文字简练,内容有据可查,图片精美,让人身临其境。”《地球之美》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她首次以时间为轴,详细记录了整个地球的历史。

  全书系统讲述了45.7亿年前开始至今,地球的每一个故事。从形成到构造,从植物到动物,气候到矿产、湖泊到海洋,随后还记录了人类诞生之后的历史,人类的形成与演变、人类文化的进步与衍生,人类最重要的关于地球的发现,以及现在地球的处境环保,甚至还有对于50亿年以后地球的预测,是一本关于地球的“百科全书”。

  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地方,但我们真的了解她吗?炙热的岩浆地球,如何冷却成巨大的雪球,又是何时变身美丽的蓝色?氧气曾经是一种毒气?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人类?巴黎是用货币虫的骨骼建造的?莫奈钟爱的象鼻海岸事实上是一团巨大的动物粪便?3570万年前的一次陨石坠落,在今日的俄罗斯形成了巨大的钻石坑?垃圾将汇聚成第七大陆?读完这本书,可以和孩子显摆显摆一些冷门的小知识,挺好玩的

  《地球之美》读后感(八):45.7亿年,这么久,到底藏了多少秘密?

  如果说故事是一展画卷,那么时间则是那徐徐展开且无限延伸向前的画卷长度,让每个故事都有铺陈开来的机会,得以被后人看得一清二楚,更是令无数的秘密静静蛰伏于此,等待一个恰当时机,寻遇知音,将其中的沧海桑田娓娓道来。 时间的存在让一切的发生变成了可能,让过去的故事得以存在,同样也给了你我得以走进这颗满载故事的蓝色星球之机会。在这可考证的45.7亿年的时空里,它即将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陌生的时空,更是一次美与震感交织的感恩之旅,感恩生命一步步顽强演化的不易,感恩这颗星球所谱写的一段段神奇。

  《地球之美》读后感(九):最好的态度

  很多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应该和我一样,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星球可谓既熟悉,又陌生。从小开始,我们从文字上、图片上接触了很多关于它的信息,知道地球是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蓝色星球,有地壳地幔地核,以及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信息。但却很少有人会去问,今天这样的地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当然这确实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甚至很多方面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反过来说,人们有时也太容易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太轻视了。我曾经也觉得,作为人类根本不需要关注地球是如何变成现在这样的,我们只需要使用它,占有它就可以了。直到读完由法国地质学会主席帕特里克•德韦弗撰写的科普作品《地球之美》,我才意识到这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根本不足取。因为人一旦陷入自以为是,很有可能也会忽略掉极其重要的东西。

  《地球之美》就是这样一本提醒你要对“存在”这件事保持好奇的作品,它关注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从最古老的冥古宙开始,经历太古宙、元古宙,一路逶迤而来直到显生宙。它贯穿了45.7亿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地球养成的进化史书。

  虽然这本书说的是深奥的地球演变进程,但并不代表它晦涩难读。单从这本厚厚的专业书籍仅有74条注解,就知道作者并不希望以专家自居拉开与读者的距离,而是希望能写一本读者真正能读懂的书。为此,作者撷取了演变中让人好奇的议题,按照时间演变的进程,进行排列和说明。我们在这本书里可以读到《氧气有毒》、《冰比谁轻拯救了生命》、《陨星坠落对世界的影响》等这些又有阅读趣味,却又能普及知识,解答疑惑的文字。而这一篇篇的文字之下,又以相似度进行链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这样的写法,与纪传体史书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保留了对发展进程完整性的概括外,还做出截面式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科普作品简单又不简陋、片段却不片面。同时左文右图的排版,让读者在阅读之余,还能领略到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提供的照片,美轮美奂的照片不仅能吸引读者的兴趣,更是对文字的进一步补充。

  于是你会越来越了解到,地球变成而今这个适合生存的模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阅读时我总是不由想起在这本书序言里引用的,英国地理学家德里克•艾吉尔说过的一句话:“地球历史就想一名战士的一生,很长时间百无聊赖,突然一下又恐怖至极。”看着每一次需要长久累积才能产生变化,看着每一个改变可能就会带来一次物种的灭绝,我才意识到,地球能像今天这样让人类舒服地生活着,像那一张张照片拍得那么美丽,根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就像知道了曾经的艰辛,必会更加尊重伟大的人一样,读完《地球之美》,对于默默无闻,承受了人类肆意破坏的地球,也许我们更应该学会在面对它的美时,知道能形成这份美是何等珍贵,我们在它这份经历亿万年的隐忍之下,才要更加谦卑和爱护。

  毕竟对于地球,最好的态度不是去占有,而是应该去保护和热爱。否则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书中的一页,被这个星球翻过去,然后只能成为一段记忆。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地球之美》读后感(十):来自地狱的宝石

  人类的许多故事,都来自大自然的缓慢运动和人类快速演化之间的时间差。从帕特里克的《地球之美》里,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观点,例如北漂的印度,是因为地球内部的地幔运动,印度板块从南向北移动,像一个楔子一样插入亚洲大陆,活跃的运动带来了四川盆地的地震。还有《旧约》里对火山的隐喻,出埃及记里,以色列人也许是向着火山的方向进发,烟柱和火柱是最好的导航标志。最有趣的,是帕特里克称之为“来自地狱的宝石”的钻石,连接了自然和人文。

  钻石是灵魂的镜子。它在特殊的状态下会打开人类的知觉之门。 在特殊的状况下,人类会对色彩产生特殊感知。对光线、钻石、玻璃般晶莹的物体有着特别的感觉,而明亮、纯粹的色彩是艺术本质的构成。超越空间的体验,见到超自然的光和色彩,不是回忆,而是观察到一个崭新的世界的诞生。这也是钻石等宝石受到人类欢迎的原因。

  钻石是财富的象征。《塔木德》里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贫穷的拉比从一位阿拉伯人那里买了一头驴,发现驴的脖子上挂着一颗钻石,徒弟们欢呼雀跃。这位拉比却找到了阿拉伯人,归还了钻石。现代的瑞士人,一生中平均有三十只手表,许多手表的钻石是在重大的纪念日时一颗一颗镶上去的。还有些浪漫的瑞士人把甜蜜的话刻在钻石上,等着心上人去发现。

  来自地狱的钻石,似乎在提醒人们,财富要等待灵魂的并肩。《地球之美》的内容非常丰富,钻石只在里面占了2页的篇幅,其它内容也很精彩,值得阅读的一本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地球之美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