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读后感锦集
《巴比伦》是一本由[英]保罗·克里瓦切克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比伦》精选点评:
●【2020#10】的确如其他评论所说,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和词义才能读的更好。但作者译者文笔很好,读得并不累。
●涉及到了很多我未曾了解到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上古史,很有帮助,而且文笔翻译不错,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不过我发现书里面的注释似乎有个地方有错误...? 总之给四星半然后四舍五入吧hhh
●需有一定对这段相关历史的了解再阅读会更好理解一些。。。。
●该书副标题为:美索不达米亚和文明的诞生,全书从两河流域文明起源写到该地古代文明衰落,即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灭亡巴比伦,近乎2 500年历史,将这一地区的演变梳理清楚。以古今结合的方式,通过考古发掘,加以适当合理想象,试图重建几千年之前的近东世界。通过阅读,带来一处启发,通常提及“美索不达米亚”,自然会想到该地古代文明,认为巴比伦王国灭亡后,这一文明即告结束,而作者认为这一地区的文明延续至今,之后的希腊、罗马、拜占庭,甚至到近代的土耳其帝国所创造的一系列文明成就都属于这一地区。这是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这本书不太适合对这一地区一无所知的小白,可以先读下吴、齐本教材,对这一地区古文明大致有个了解,阅读效果更好。
●本书生动地融合了时事、政治、历史、神话和文化,堪称巴比伦叙事的典范佳作……克里瓦切克的著作基于丰富史料和最新研究,但他没有让考古学家特有的谨慎态度破坏全书的可读性和危及提出可靠猜想的意愿。——《独立报》
●刚读完第一章。从伊拉克战争和两伊战争切入的视角很像纪录片,文字也不拖沓,读起来挺流畅的。
●叙述了新月地人类文明的开端到被波斯征服后的谢幕。 文明总会老会死,当一个文明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就开始反思过往。 最喜欢《永恒的终结》里的态度,那是一个对技术和人类都充满信心的年代。
●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 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1. P4 Para2 Line4 “C”应为“G”; 2. P7 Para3 Line2 “3000多千米”?
《巴比伦》读后感(一):正史里的巴比伦尼亚
在打通FGO1.7绝对魔兽战线巴比伦尼亚之前,我就知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timeline了。不过深入了解要等到疫情期间接到为Archer金闪闪配一只Berserker小恩的委托,要进行相关考证的时候了,完成委托后入手甲骨文的《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和文明的诞生》。玩过FGO1.7读这本书会有一点小小的激动,因为型月在这章还是进行了一系列比较认真的考证,伊什塔尔的神庙、金闪闪的青金石城垛、乌鲁克的原始公社,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不过事先声明,本书大部分内容与吉尔伽美什史诗无关。
FGO 1.7地图两河流域城邦分布图本书讲述了美索不达米亚从城邦时代到帝国时代(阿卡德、古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再到波斯入侵的历史。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的历程已经显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特点,即跳跃式的文明接力,从乌鲁克时代的城邦接力到乌尔-亚述-迦勒底时代的帝国接力,再到新巴比伦灭亡,苏美尔文明的火种向希腊和波斯扩散,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希腊-罗马的文明接力之路。
由于之前了解过两河流域历史,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一直当成野蛮文明忽视的亚述。在亚述时代,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简单的阿拉姆语开始取代晦涩的官方阿卡德语。亚述王巴尼拔出于对历史湮灭在时间的洪流中的恐惧,在都城尼尼微建立保存楔形文字泥板的图书馆,并在泥板上刻下“为了遥远的日子”。巴尼拔一语成谶,在他去世后仅十五年,亚述崩溃,尼尼微化为废墟,直到19世纪拉萨姆发掘尼尼微遗址泥板,亚述才重见天日。这段描写,让我不断产生一种“致千年之后的你”的悲壮感。
《巴比伦》读后感(二):介绍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极佳读物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世界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一直不被我国大众所熟悉。在这片流域当中,诞生了多种不同种类的、不同信仰的、不同人种的文明。这里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现代文明的起源,是世界的中心。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这里才逐渐脱离世界中心的定义,变成了现代的中东。
我本来想给此书评4分,但是发觉这本书的豆瓣评分实在有点低,所以相对评高一些。
这本书的内容是比较新颖的。书中夹杂了大量考古发现,并与现代思想和历史糅合在一起。开篇以萨达姆的审判为开始,并以极为引人深思的结尾结束了本书。整本书阅读起来非常流畅,中间穿插了不少不同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生活场景,而且行文也不失幽默。
本书唯一的缺点,我认为是年代的表述不甚清晰。全书唯一系统的年代表只有目录,对于想要了解书中某一件事件的发生年代,需要反复翻阅目录以及额外的知识储备。但是,如果是对该文明的大概历史有所了解的话,阅读本书就不会有任何压力,阅读体验是不错的。
书的后半部分,进入亚述帝国之后的描写尤其引人入胜。书中引用了不少圣经中的语句和实际的史料,看得让人停不下来。作为商贸政体出现的亚述逐渐进入了帝国政体,其严苛的管理模式影响了之后的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欧洲。另外,和埃及的法老阿肯那顿一样,亚述同样也出现了一神教的萌芽。
对神的超然性的信仰取代了对神内在性的信仰。大自然丧失了神圣性,不再圣洁。鉴于申明游离于自然之外,人类——在美索不达米亚信仰中,人是按神的形象、作为神的仆人创造出来的——也必然存在于自然之外。
亚述残忍而独断的统治,以武力威慑四方引发了各个城邦的恐惧。不过,“只要他们惧怕,随他们恨去吧”。不得不说,亚述的管理是行之有效的。亚述帝国时代,就有了单一国家、单一民族、单一宗教的想法。
强大的亚述最后还是被迦勒底人灭亡了。迦勒底人和埃兰人的崛起只不过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但是迦勒底人留下了一座图书馆。和图坦卡蒙墓、秦始皇兵马俑一样,给了现代了解人类早期文明史绝佳的分析途径,也给了后世某些游戏以灵感。这些“观星术士”建立起来的国家,将犹太人引入了巴比伦。犹太人在这里,创作出了《塔木德》。迦勒底的君王尼布甲尼撒,成为了基督教徒中最耳熟能详的巴比伦君王,其名头甚至超过了汉谟拉比。
最后,巴比伦的辉煌还是灰飞烟灭。随着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并将巴比伦定为他的新都城之后,作为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伴生文明的希腊文明,超越了发源地的巴比伦。虽然亚历山大的帝国很快崩溃,但是其影响尚在,整个近东地区开始迅速希腊化,之后又被阿拉伯的文化所取代。但不论如何,文明的道标已经向西迁移,从巴比伦到腓尼基的提尔,再到雅典、提比斯,然后是罗马。地中海文明逐步衰弱,欧洲步入了黑暗的中世纪。
人类的文明如同天上的繁星,虽然闪亮,但总有暗淡的时刻,人类的文明始终也有灭亡的那一天。但不论如何,我们可以和迦勒底王国时期的人们教导我们的一样,举头仰望星空。
《巴比伦》读后感(三):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通史
本书虽然起名巴比伦,或许是为了商业上的考量?毕竟起个苏美尔或者亚述之类的名称知名度太低了。有关巴比伦的篇幅只有三分之一都不到。实际上是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通史:苏美尔-阿卡德-新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如果你的知识体系是从古希腊文明开始的,那就读一读这本书吧。
从最靠近波斯湾的埃利都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城邦国家,大洪水事件以及楔形文字的出现作为史前文明结束的分界线,也经历了从神权政体到君权神授的转变,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国——颇有迷你秦帝国的影子阿卡德时代;民族融合的巴比伦和亚述时代,一波又一波的外族入侵和改朝换代,最终吹出了一个文明大熔炉波斯大帝国。
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除了指出哪些思想和现象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更重要的是,诠释这些“第一”的传承性并且以怎样的姿态真实的出现在我们当今社会的。
几个有意思的点:
1、文字的起源动因=第一个品牌:为区分产地的标识。 楔形文字最初是由会计人员发明的,并在书吏和学者手中得到了发展,而字母的出现则源于普通民众:一群闪米特民众,是一套可适用于他们自己语言的速记方法。 2、新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自封为神的统治者=当今政治的个人崇拜 3、乌尔第三王朝的审理制度=苏联法庭上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类似于《希伯来圣经》中的律法,和美国一样严苛,反映并试图遏制分裂社会中常见的争端与暴力。 而当今社会单一民族国家的法律相对较不严苛! 5、巴比伦的天文学、数学成就,我们依然保存着六十进制的计时系统 6、美索不达米亚宗教与基督教的异同:美索不达米亚宗教不讨论神性的本质和教条,学生接受世俗教育,而基督教的教会和教育是一体化的。 7、亚述帝国与当今国家叙利亚的渊源 8、第七日应当休息的这一规定首次出现在亚述的记载之中 9、荷马史诗与吉尔伽美什的传承关系 10、亚述的统治模式也成为后世的帝国缔造者们可参照的范本:从亚述到巴比伦,再到波斯、希腊和罗马,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直接的延续性。 11、古代亚述发展出的对女性的隔离法则日后成了许多社会的学习对象,其中包括伊斯兰社会。 12、 起源于圣地的犹太教一基督教一伊斯兰教传统并不是独立于过去的全新事物,而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从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早期就已存在的宗教思想的衍生。这种宗教思想反映了亚述王国的世界观: 对神的超然性的信仰取代了对神的内在性的信仰 13、 迦南之地就在亚述最为微弱的时候成了以色列人之地。换作其他任何时期,以色列十二支派都不可能有机会成为所谓的应许之地的主人。 14、 阿拉姆语(亚兰语)的出现中止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15、 如果新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没有征服犹大国并将犹大人流放,就不会有我们所知的犹太教,也不会有今天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细心的读者可以列举无数……
第六章 统治四方:青铜英雄时代 约公元前2300至前2200年162 “萨尔贡和他的后代并未打算抛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文化,相反,他们希望通过加强文化来获得荣耀。 ” 第十章 薪火相传:终结与启程 公元前700年以后353 在我们的世界里,衰弱、瓦解和灭亡往往预示着某种重生,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经过几世浮沉,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从未消失,尽管它们的创造者早已被世人遗忘。我们的文明终有一天或早或晚会消逝,到那时,我们之中依然会有人像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教导的那样,举目仰望星空。《巴比伦》读后感(四):世界文明的摇篮
这是一部有关远古时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文明诞生与传播过程的作品,也是一部开拓视野的历史知识普及读物。作者保罗·克里瓦切克(Paul Kriwaczek)从公元前6000年前新月沃地、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的文明起源地(埃利都)和第一个城市文明(乌鲁克)的产生地开始讲起,到公元前539年巴比伦落入波斯居鲁士大帝手中结束,描述了苏美尔文明的诞生,两河流域的王朝更替、民族和语言的融合,古巴比伦、亚述与新巴比伦的此消彼长,楔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发展,教育与法律的形成、数学的发端与六十进制的来历,巴比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在介绍的过程中,作者也探索了社会进步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模式。此外,作者尤其清晰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范畴、历史术语及概念的内涵,如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和新月沃土。介绍了美索不达米亚与苏美尔的关系,新月沃土的涵盖范围和来历等。作者也梳理了从阿卡德王朝、乌尔王朝、古巴比伦、亚述与新巴比伦王朝的历史传承关系。
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随着大陆冰川期的完全消融,人类逐渐开始走向定居的生活方式,群体聚居的村落逐渐形成。公元前6000年之前,新月沃地迎来第一批定居者。在文明初创时期的公元前6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地区,借助埃利都诞生的文明,在获得进步与发展意识的乌鲁克,第一个城市文明出现。
随后,苏美尔地区相继出现了基什、拉格什、伊辛、拉尔萨、乌尔、乌玛和后来居上的阿卡德与巴比伦等城市和村镇。农业水利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符号文字的出现及楔形文字的应用,闪米特人、阿摩利人和阿拉姆人等多民族的种族融合,宗教信仰的形成与神庙的出现,苏美尔文明日臻成熟。中间虽经大洪水时期的中断,但很快又开始复苏和发展。历经阿卡德和乌尔王朝,及至古巴比伦时期,苏美尔文明已经为世界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法律、宗教、文学、教育、数学、占星术与医术等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如数字(没有零和小数点)和60进制的出现,计量标准的度量衡统一,以及类似英国普通法系的汉莫拉比法典的出现等。
公元前1000年左右,北方赫梯王国的一支远征军南下袭击巴比伦王国,最终洗劫了整个城市。这一辉煌的朝代戛然落幕。此后,与南方的巴比伦人源于同一闪米特族的亚述王国开始取代巴比伦王国,承担起捍卫、传承与发展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传统的责任,巴比伦则逐渐沦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国。随着亚述王国的发展壮大,亚述帝国成为世界的巨人,在鼎盛时期,其疆土范围涵盖整个新月沃地并向外扩张,几乎囊括整个近东地区。其统治模式成为后世帝国参照的楷模,从亚述到新巴比伦和波斯,再到希腊和罗马,一脉相承。在亚述帝国时期,贸易蓬勃发展,银行体系逐步成熟。更为重要的是,一千多年前源于埃及闪米特人速记符号,在地中海东部海岸的闪米特人、迦南人和腓尼基人,以及亚述的庞大贸易帝国中广泛传播,经过简化、改造和规范,最终出现了字母文字,由此形成的语言最终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以及整个地区的通用语言。
从公元612年联合米堤亚人征服亚述帝国,开启的新巴比伦时代,新的巴比伦王国于尼布甲尼撒统治期间又再现辉煌。在其附庸国犹太人一次鲁莽的起义之后,犹大国被巴比伦吞并,耶路撒冷城及圣殿也遭拆毁。大多数犹太人,包括整个犹太统治阶级都被掳掠到巴比伦,成为“巴比伦之囚”。当40多年后巴比伦落入波斯人之手时,犹太贵族获准回归耶路撒冷并重建他们的神殿,但大部分犹太人还是选择留在美索不达米亚。在之后的几百年间,巴比伦而非耶路撒冷成为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地,犹太法典《塔木德》也在此期间创作、修订而成,至今依然影响着犹太教。如果尼布甲尼撒没有征服犹大国,把犹太人流放到巴比伦,就不会有犹太教,也不会有今天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公元前539年,采用舆论宣传、内部策反和军事突袭三管齐下的策略,居鲁士率领波斯帝国军队顺利占领巴比伦。至此,巴比伦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世界中心和文明进步引擎地位的魅力已经伤逝,昔日的风光不再。但是,作为世界文明摇篮的苏美尔文明的代表,巴比伦发展的城市文明、孕育的思想、哲学观点、宗教信仰、楔形文字与字母文字、文学、音乐、数学和天文学等,都在不断地向外传播,以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等不同形式延续下来。
《巴比伦》读后感(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哀歌
在古代文明中,一个不能忽视的文明就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这里又被称为两河流域与新月地带,在更遥远的古代,这里被认为是现代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先民们驯化了小麦,开始了定居的生活。而在更近的现代,这里变成了阿拉伯人与伊朗人争夺的战场,伊拉克与伊朗的战争残酷而无情,而这种冲突一直持续到今天。这里曾经聚集着闪米特人与伊朗人,当现代的伊朗将自己的历史追溯到2000年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候,伊拉克的萨达姆也曾经尝试将自己的历史追溯到古代巴比伦时代,不过遗憾的是,这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古代文明。
从公元前3000年首先发现的楔形文字算起,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攻陷了巴比伦为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持续了2500年,而在那之后直到今天,也是2500年。可以说这个地方的历史,被分为了两段。前半段是一个单一的文明,使用同样的楔形文字以及文学艺术符号,后半段则是纷争的时代,各种势力不断建立然后分崩离析。
古代文明都围绕着河流建立,古埃及文明围绕着尼罗河,古代中国文明围绕着长江与黄河,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则围绕着两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建立。与周期性泛滥并且带来肥沃泥土的尼罗河不同,幼发拉底河带来的是冲毁田地的凶猛洪水,但是这不能阻止人类在此的定居。
在幼发拉底河畔的埃利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在此定居,他们修建起了神庙,以纪念自己的神灵,这个深埋地下的神庙遗迹也成为了古老文明见证。在埃利都不远的地方,乌鲁克建立了另外一所神庙,这里供奉的是牧场的保护女神,守护神圣的牛舍,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神圣的畜栏,在几千年之后,一个新的宗教的救世主诞生在新月地带的另外一个畜栏中。这里的城市经常被废弃,废弃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因为战争,可能因为洪水,可能因为瘟疫。这里的记录是零碎的,因为有限的记录都来自古代的书写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因为难于保存的泥板也经常破碎消失。
埃利都只是神灵的起源,并非王朝的起源,乌鲁克才是王朝中心,它拥有一个传奇的统治者,吉尔伽美什,他在位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600年。在这个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织布机、犁、播种机、帆船、竖琴、陶窑,当然还有重要的轮子。青金石与黄金是装点神庙的重要装饰物,青金石主要产于中亚尤其是阿富汗地区,这说明了在几千年前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个地区频繁的贸易往来。由于青金石的稀缺,五千年前已经出现了合成化学工艺,其产品就是人造青金石,这种技术到今天还留存在阿富汗的一些地区。在研究人造青金石的过程中,当地人发现将不同矿物混合后在高温下会改变其性质,于是大量类似的尝试开始进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产物就是 在铜矿石中加入锡石而形成的青铜。青铜时代从这里开始。那个时代商业繁盛的另外一个标志是当地出土的陶器,其中有手工制作的非常精美的陶器,也存在大批粗制滥造标准化的商业作坊的作品,对于后者而言,虽然其不太符合审美标准,但是它只要质量足够好同时够便宜,就足够满足要求了。乌鲁克的成功使其不断向外扩张,这是一种混合了军事、文化、宗教与技术的扩张。
楔形文字的破解是十九世纪的一件大事,为了确保可靠,英国采取了一个古代就有的方法,就是将一份美索不达米亚文档交给这个领域久负盛名的四位学者,并且要求他们在互相不沟通的情况下各自解译,最后输出的结果惊人的相似,证明对于这种文字的解读是有效的。一般认为,这种楔形文字最早是一种作为标记的符号,用于辅助记忆,最初用于个人用途,但是在一些公共性事物上,为了让这些符号可以被更多的人解读,需要建立一种标准,于是词汇表随之诞生,在词汇表的基础上,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一份包含数千个符号的词库形成了,但是符号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无法满足描述所有物品的需求,因此在符号之上又出现了图像表示法,各种图像的组合代表了各种物品,不过使用尖头工具在泥板上绘画需要的技巧太过繁复,因此图像被抽象化,而且使用了更加简单的工具,最后表达出来就是各种类型的楔形标记。
文字的成熟意味着历史记载的出现。公元前3000年,在这里突然出现了一次文明的转折,在此之前是乌鲁克文化向外传播,而在此之后则是苏美尔地区的各个城邦的独立发展。对此的原因可能有几个,包括气候的变化,外族的攻击,内部对于暴政的反抗,而各种考古证据也说明,在那个时代出现过一次大洪水,这次大洪水的记忆非常可能演化为了《圣经》中对大洪水的描述,这宣告了乌鲁克文化的结束与苏美尔文化的来临。
在苏美尔文化的早期阶段,出现的是大量敌对的城邦,他们互相攻击,失败者的命运是被彻底消灭,当然,为了获取胜利,城邦之间也会出现联盟。在这里,有两种通用语言,靠南部的苏美尔语与靠北部的闪米特语,考虑到只有苏美尔语的文献遗留下来,这一点得到考古学确认是通过在印章上与记录在文件中的名字。这里已经出现了非常丰富的水果、蔬菜与家禽(比如鹅与鸭),鸡也终于从东南亚传播过来,这里的食谱拿到现代的餐馆中也足够让人流口水,大麦与小麦是这里主要的主食,而人们如果想一醉方休的话,也可以喝到香甜的啤酒,考虑到公共卫生的需要,啤酒可能是那个时代最安全的饮品。而最为重要的是,王权,在这个时代来到了这片土地。
王权的诞生,不是在埃利都与乌鲁克,而是在苏美尔时代的基什,这座城市身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最接近的地方,坏处是经常会遭遇洪水的袭击,好处是这也带来了肥沃的土地。
肥沃的土地让这里成为附近最为富裕的地区,也引来了强盗的觊觎。零散的抵抗自然无法对抗强盗,于是抵抗的责任落到了这里新兴的经济精英身上,他们都拥有大量的财产与追随者,但是如果这些追随者分散作战,依旧无法抵抗强盗,于是出现了一个最被大家接受的人负责统领所有部队,这个战争领袖也就成为了”苏美尔王表“中的王(卢伽尔,后来经常被翻译成国王)。
虽然基什在一个阶段强盛,但是它不能永远战胜其他城邦,于是在王表中就可以看到王权在基什、乌鲁克、乌尔等地不断转手,城邦之间发生的战争是血腥而残酷的,按照历史的记载,可能有数千士兵在一场战争中厮杀,失败者将会被屠戮,标枪、投石器、长矛、斧头都是常用的武器,战车也被使用,不过更多的是用于运输武器。
乌尔王陵的发现为苏美尔文明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这座王陵也与图坦卡蒙墓、兵马俑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这里的研究揭示,在这个阶段,国王们已经开始自称神灵。其目的很明显不是为了满足战争期间的需要,而是为了实现长久的统治,当然统治的方式是多样的,一位被称为乌鲁卡基那的统治者就通过善待民众争取支持,不幸的是他得到了民众的爱戴,却输掉了战争。
在长期的征战与征服之后,苏美尔地区第一个真正的帝国,阿卡德帝国,在公元前2300年诞生了,它的创始人是萨尔贡,这是一个以闪米特语为主的联邦式帝国,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他打造了新的都城阿卡德,并且将他们使用的闪米特语定名为阿卡德语。对于这个时代统治者的描述甚少,在古希腊时期,这个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勇士主导了整个时代的崇拜,一个新的拥有高社会地位的男性勇士阶级开始形成。毫无疑问,这个时代的武器主要是青铜器,勇士们都是杰出的斗士,而马匹的出现让他们的战斗力得以提升(不过更加可能是用作运输而不是战斗,当时没有马鞍,马上战斗很难想象。
作为一个繁盛的帝国,阿卡德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青铜与石头的雕塑、精美的城市设施,可以想象还有大量黄金饰品,可惜这种贵金属难逃被重新熔炼的命运。是什么让这个灿烂的文明走向终结的,最初的猜测是来自蛮族的攻击,可是似乎当时分散的蛮族并不具备消灭这样一个庞大帝国的实力,进一步的考古研究发现,那个时代的地层极度贫瘠,一个合理的猜测是这个时期的阿卡德帝国经历了长期的大干旱,这里从雨水丰沛的地区变成了沙漠化的地区,进而同样遭受饥荒袭击的蛮族开始不断入侵,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帝国彻底崩溃了,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这里成为了蛮族古提人纵横的荒原。
百年后,乌鲁克的乌图赫加尔开始了复兴苏美尔的征程,不过最终建立帝国的不是乌鲁克,而是乌尔,这个时代通过大量的行政记录为我们所知,这个帝国已经具备了很多后世帝国的特色,强有力的官僚系统,威严神圣的国王,强大的国家意志、标准的律法、统一的度量衡。这个时代留下的最宏伟的建筑想象就是乌尔金字形神塔,虽然这些神塔现在已经在荒漠中逐渐风化并且变成了土堆与碎石,但是当年这里还繁盛之时这些神塔建筑相当雄伟壮观。但是他们的王朝也历时不长,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乌尔王朝的中央统治开始衰微,边远省份纷纷宣布独立,同时来自西方的蛮族也不断入侵,当乌尔王朝终于崩溃之后,这里再一次陷入了群雄纷争的乱像。而被认为是蛮族的阿摩利人在此定居,他们与苏美尔的文化融合,并且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巴比伦时代。
古巴比伦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就是汉谟拉比,他以汉谟拉比法典留名后世,也同时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巩固者,他的一个重要战绩是消灭了附近的马里王国,对于马里人而言,这是不幸的,对于考古学家而言,这是幸运的,因为汉谟拉比在摧毁马里的同时将大批文牍掩埋在地下室中,这些文件成为解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重要线索。在这个时代,统治美索不达米亚的只剩下两个帝国,南方的巴比伦与北方的亚述。在古巴比伦,已经出现了非常成熟的商业金融体系,这个体系拿到数千年后也并不落后。而古巴比伦的教育工作也已经非常成体系,现在用于时间与度数的六十进制就来自古巴比伦。在那个时代的学校中已经开始教授相对复杂的数学计算。同时古代巴比伦的医学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大程度上比他们之后的希腊人的医学还要发达,虽然这里依旧存在巫医,但是也同时存在通过物理手段或者草药治病的医生,比如记载中已经发现了对于传染病人的隔离措施以及实施引流手术的记录。
巴比伦人没有完整的历史记载,那个时代附近的文明也一样,于是巴比伦是如何消亡的只能依靠猜测,可以判断的是这个过程非常短促,巴比伦的地域在萎缩,城市被荒废,直到赫梯人完成了最后一击,他们无意长久占据巴比伦城,于是这里再一次陷入了混乱,从公元前1900到公元前1600,巴比伦王国走完了它的历程。
北方的亚述人的历史要长的多。即便在现代世界中都可以看到亚述存在的影子,比如叙利亚就是亚述去掉首字母之后的写法。亚述的文化与南方的巴比伦同源,都属于闪米特人,有人推断亚述人的祖先是来自南方城邦的移民,甚至就是来自巴比伦城邦的。
亚述与巴比伦的关系一向复杂,在很多时候他们互相争斗,但是有时也结为盟友,亚述的中心地带位于现代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的交接处。由于更加靠近北方,因此亚述非常重视军事,同时,他们的文化也通过征服与被征服不断流传到了北方,同时来自南方沙漠源源不断的贝都因人也在改变这里。这里的主要物产是羊毛,因此需要通过商贸补充其他物资。除了亚述人,这里还成为其他势力的争夺地,其中包括埃及人、赫梯人还有北部的米坦尼人。
亚述曾经长期屈服于米坦尼,当米坦尼被赫梯击败之后,亚述找到了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恶劣的气候在此导致了大移民,移民的一支被称为阿拉姆人,在后世他们也被称为亚兰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一直流浪到了埃及,当他们的首领带领他们离开埃及的时候,他们已经自称希伯来人,并且在公元前1000年趁着亚述的衰弱占据了迦南地区。
遭受打击的亚述人开始全力发展军事力量,经过两个世纪的努力,建立军事化帝国的亚述终于成为这里的霸主。公元前8世纪,以色列王国屈服于亚述,成为亚述的附属国。而之后以色列王国反叛,他们被亚述帝国消灭。在亚述帝国末期,他们已经成为了一个囊括了整个近东地区的庞大帝国,他们信奉的阿舒尔神的神庙也遍布了这个地区,一个王国、一个民族、一个领袖,就是这个时代亚述的写照。
随着与埃及往来的日益密切,在讲阿拉姆语的群体间,开始出现了从埃及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字母文字,因为原本这里的楔形文字太过难以掌握。楔形文字属于精英,而阿拉姆文字则属于大众,泥板与纸莎草成为了记录的载体。不幸的是,纸莎草难以保存,而泥板会历经千年不朽,随着越来越多的亚述人开始使用纸莎草,他们的历史也开始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公元前612前,亚述古城与尼尼微被他们的敌人毁灭。
他们的敌人就是新巴比伦人,这些新巴比伦人来自亚述帝国的分裂,他们与来自北方的米提亚人共同摧毁并且瓜分了亚述。鼎盛时代的新巴比伦在尼布甲尼撒的领导下摧毁了耶路撒冷,重建了巨大的巴比伦城,而新巴比伦的历史也并不长,他们很快被波斯人征服,公元前539年,波斯国王居鲁士亲率大军攻陷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走向了尽头,但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宗教、文字、哲学、天文,却从这里流传出去,历经马其顿、塞琉古、罗马、波斯,成为了拜占庭文明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世界里,衰弱、瓦解和灭亡往往预示着某种重生,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经过几世沉浮,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从未消失,尽管他们的创造者早已被世人遗忘。我们的文明终有一天——或早或晚——会消逝,到那时,我们之中依然会有人像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教导的那样,举目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