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读后感锦集

2022-03-29 03:3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读后感锦集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是一本由余英时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精选点评:

  ●年轻时就埋下了“反动”的思想萌芽

  ●政治学文章一般…

  ●打四星,因此书毕竟为23-25岁的余英时写的

  ●从少作角度来看,是很好的了

  ●祖师爷的科普书

  ●因为很奇怪的原因,特意看了余先生的这本书,重新梳理意识形态的观念。

  ●余英时先生年轻时的读书笔记,可稍微看看。其人生学术的追求在此已见端倪。

  ●非常好的书,对于从小接受“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人来说,震撼效果是明显的。有些人似乎一直在鼓吹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是一体的——所谓“资本主义民主”——须知,世界是先有民主,后有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爆发发展后,甚至达到了压制民主的地步——资本主义带来的资产的集中,导致了经济的不平等,进而威胁到民主的发展。——也因为有了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化,才有了共产主义。但是,共产主义,却是在经济民主的期望下(均财富),发展到政治的不自由……总之,很开眼界的书。

  ●臺版的《民主革命論》。用此書mark一下。(於臺大)

  ●简明扼要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读后感(一):随记:平等之为平等

  在文中提到民主的n种含义时说及“平等”。

  意思浅白,却留我些启发。

  高低贵贱本存于世,难以不分。那么,何来“平等”?

  余的想法是,“平等”之真需要有“博爱”支撑。

  虽是身份有别、财力有殊,但危难之时,存幸的人愿意伸出援手,哪怕你贫弱微贱。

  这种无论何时的“守望相助”便是“平等”尚存的实证。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读后感(二):民主外衣不是人人都穿得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余英时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本书所述,更有必要两点延展开来。其一,没有理性制约的民主,本身就很脆弱。 其二,一个族群有没有理性,由本身的文化基因决定。一个国家如果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即使民主政治,非但不会进步,反而是新灾难的开端。在探寻民主的过程中,也许会慢慢成熟,但这个过程很漫长,令本国无数无辜平民牺牲,不断为自己制造悲剧。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推翻王朝统治,欧洲其它君主国家恐惧共和思想蔓延,在法国边境屯集重兵。情急之下,法国革命政府一发飙,把国王、贵族和同情王室的平民统统送上断头台。

  东方多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出现极端暴力政权,这都不是民主惹的祸,而是传统基因中毒太深。一九三零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猖獗一时,也是学习君主立宪未精,日本武士道精神无限膨胀引发的灾难。患了一场天花,日本却从此脱胎换骨,而那些嚷嚷着要打圣战的国家沾惹了免疫力缺乏病毒,从此与现代文明绝缘,声望跌回洪荒年代。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读后感(三):除却政治的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淡化了政治话语之后,近代民主制度和文明的演进过程在余英时先生的笔下徐徐展开。

  作者力图通过技术角度说明这个演进过程的逻辑,极力淡化了充满刀光剑影阴谋诡计却又曾经长盛不衰历史的荒诞剧。使我们更容易看清政治人物神秘光环笼罩下的历史本身的逻辑。这种历史方法最初在黄仁宇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从根本上颠覆了我头脑中既定的历史观念。从另一个方面说,黄仁宇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从作为生产模式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角度,说明了制度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似乎更为精彩。从此,我不再奢望一个全能的不是人的“伟大领袖或智慧导师”,不再期待任何不切实际毕其功于一役的大变革。更多地,我开始相信要实现作为制度的民主以及作为这种民主表现的近代文明是一个烹小鲜的渐进过程,而且技术要求非常高。

  也许是因为这本书是余英时先生的“少作”,对于文字把握尚未达到其代表作《朱熹的历史世界》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地步。整体上多了些血气方刚,少了些淡定从容。坦白说,有些罗嗦。而且也许是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在个别问题上语焉不详。

  如果你已经买了还没有读,就先看看“革命与反革命”,“革命之路”,“自由与平等之间”三部分吧。我想,作为一个二流国家,也许破除对于革命与反革命的荒谬认识,以及正确认识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在坎坷的前进道路上更为重要。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读后感(四):年轻的余英时谈革命

  看50年代初期当时只有23岁的余英时的“激扬文字”,感慨不已。看看自己23岁时写的东西,可能没有多少思想的华彩。

  他把革命分为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社会革命、民族革命等几大类。

  革命是追求民主、自由的,能够给大众带来好处。但革命不一定是形式上的,换汤不换药的革命只能带来社会的动荡。“如果政体有了改变而根本精神并没有动摇,则无论这种改变如何剧烈都不得称之为革命。反之,如果政治制度的精神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那么即使它在形式上依然如故也不能损害它的革命性”。比较英国的平和革命与法国的动荡革命。“文明的价值并不在于冲突与斗争,而是在于凭着理性的光辉,在冲突、斗争之中寻出一条和谐发展的大道”。这句话说得真好,和谐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但是怎样才能既避免冲突而又不过分让步、委曲求全呢?有的时候,革命、斗争不可避免,但它依然只是手段。“任何社会进步都必须包括多数群众的自我要求(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政治强力只是创造的手段,其自身并不即等于创造,因之,如果用之不当倒反而会严重地危害着社会的进步”。但是在越是落后的国家,政治力量越重要,政治主宰了一切。

  文化革命可以作为政治革命的先导,通过教育普及,让人们对民主、自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推动其他革命,尤其是社会革命。但是“思想自由的本身并不是积极性的创造,也不表现为一种最高的文化价值,它显然只是文化创造的条件”。

  社会革命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革,其中包括着历史传统和生活习俗等。它偏重精神上、心理上的东西。在余英时看来,阶级不是按经济地位来划分的,而是人们的意识、观念。经济的不平等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不平等,“我们判断一个社会是否真的平等,所根据的标准绝不是看一位官员是否和一位苦力的客观条件完全平等,而是看主观上,这两个人之间是否存在着高低、贵贱的意识”。好主观呀!他们个人的意识绝不仅仅是个人的自尊心,也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有给苦力者更合理的工资,赋予他更多受教育、参加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才能谈社会平等。经济的不平等往往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权钱交易,有钱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今社会上并不鲜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