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00字

2020-12-21 03:3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00字

  《人生的枷锁》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9.10元,页数:6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枷锁》精选点评:

  ●稍显繁琐了。

  ●爱是这样清醒又糊涂的过程,宿命的绳索就是不肯轻易解开。他为她可以付出一切,尽管他知道她并不领情。一个把一切都掂量得清清楚楚的男人,他的坦诚如一把锋利的剑,把你的心刺得不止是痛,还有彻骨的绝望。   ——是事物的本质无情让感情冰冷、绝望。

  ●毛姆真是“知心大姐”,文字很扎实,这个假期以这样一本书结尾可算是完美

  ●在毛姆这本64万字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毛姆和4位女性谈过恋爱(两位比他大两位比他小),和其中3位上过床,承认爱过的一个也没有。

  ●比起月亮和六便士我觉得这本书更加贴近大多数。

  ●看哭了

  ●不知为何,想当年看完这书后就只领悟到:男人就是那么的一回事。就算再想得到的女人,当得到之后心情就折然不同。

  ●书在豆瓣评分很高,总觉得有一读的必要,在手头上停留的时间很久,最终只看了五十页,毛姆说,当一本书你读不下去的时候,也就没有继续读的必要了,所以决定放弃。总结下此书的阅读障碍,大概有这么几条。一,译笔粗糙。二,叙事琐碎。三,篇幅冗长。四,作者气质。五,我已经过了主人公的成长阶段,对此不再抱有浓厚的兴趣了。

  ●处处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

  ●被毛姆折服了! 伟大的作品 不朽。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一):枷锁

  感觉现在身体很差,上周大唐讲完课,急性发作就进了医院。今天站了一下午讲课,晚上就有点发烧。

  毛姆用64万字讲述自己30岁之前的经历,中间加了点艺术虚构。十岁成了孤儿,由伯父抚养,因为是瘸子,所以读书时候饱受欺凌,毛姆一直比较叛逆,他拒绝做牧师的伯父的建议,跑去德国学习了一年,而后回到英国做了几个星期的会记实习生,之后小说虚构了去巴黎学画的情节。一年后,毛姆放弃学画,学了五年医学,小说里因为经济原因停了两年,花了七年时间才毕业。故事在毛姆环游世界之前结束了。

  本书的第一个高潮,我觉得也是唯一一个高潮出现在三分之一处,毛姆去巴黎学画,有个英国女同学,之前是家庭教师,天赋极差,又非常穷,只有一件衣服,每天喝一杯牛奶,一块面包,最后付不起学费,饿了三天后,上吊自杀了,暗恋毛姆的她临终前给毛姆写了封信,表达了爱意,普赖斯的死直接让毛姆对于学画的目的动摇了。

  在书中,毛姆刻画了自己的四段爱情,体现了大多数人的经历,爱自己的看不上,自己爱的看不上自己。初恋是同家庭女教师,一个近四十的老姑娘,上过一次床后,毛姆就不再爱了。第二段是一个女招待,纠缠的最深,毛姆一次次的被背叛,每次女招待被其他男人勾搭走又抛弃后,毛姆总是收留她和她的孩子。毛姆一次次告诉自己,对方没有文化,不爱自己,但是他无法克制自己,他放弃了女作家的爱,义无反顾的照顾着女招待。直到她堕落成街头的妓女。

  毛姆刻画了一群知识分子,德国大学的同学,法国学画的同道,伦敦医学院的同学,很多人悄无声息的死去,更多人苟且的活着,他一次次问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最终他找到了答案,生活毫无意义。

  书在不久之后就结束了,毛姆之后的故事是这样的,他再次放弃了医学,开始写作,小说都没有什么反响,他转而开始写剧本,大获成功,之后开始构思本书,十多年时间的思考,两年的创作,1915年得以发表,再之后就是月亮和六便士,刀锋这些了,他的作品有着手术刀一样的锋锐笔触,可能跟他从医关系很大。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二):人生的枷锁

  菲利普生命中的四个女人,第一个女人满足他对女人的好奇,第二个女人成全他的初恋,第三个女人滋养他的精神,第四个女人给予他家的温暖。

  第一个萍水相逢,第四个一生厮守,没有过多纠缠,没什么好说。唯中间的两个,让人唏嘘。

  他初恋的饭店女招待米尔德丽德,浅薄,冷酷,无情,无趣,无知,他却像中了蛊一样,在爱的漩涡里不能自拔。

  她贫血的淡绿色皮肤,在他的眼里是那样别有风味;她的浅薄、虚荣他一眼看穿,却不能自拔;她与那个德国男人的调情,让他妒火中烧;他接纳被抛弃的她,以及她没有出世的孩子,他爱着她的孩子,却要清醒地为她提供与浪荡男人度假的资金;他救出变成妓女的她,尽管她不懂珍惜,只知道索取;为她伤情欲绝的他,断然拒绝与肮脏女人任何肢体接触,却照样愉快地照顾她,直到她不甘寂寞再次走上不归路;最终他目睹她的病,她的沉沦,她的麻木,才算了结了一世情缘。

  爱是这样清醒又糊涂的过程,宿命的绳索就是不肯轻易解开。他为她可以付出一切,尽管他知道她并不领情。女招待一直没有弄懂什么是爱,她的灵魂芜杂一片,他爱她什么呢?恐怕只是那个眼里能见到的肉体——开始他搞不懂后来让他觉得肮脏的肉体。

  另一个女人诺拉。她乐观,有情趣,有才华,她身上存在着一种把自己的爱倾注在菲利普身上而得到满足的做母亲的本能。她爱他,包容他,呵护他,紧张他。在她的身边,他愉快,平静,安详。她是他从来没有过的一位最娇媚的朋友,两性关系不过是他俩之间的友谊的最坚牢的纽带。有了它,他俩之间的友谊就完美无缺,但它绝不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在她面前,他开始厌恶女招待,也开始憎恶曾经的自己。

  但最终,米尔德丽德一露面,他就义无反顾地掉头离去,半刻都没有犹豫。

  他喜欢诺拉什么呢?是她的女性的柔和光芒,人性的精神魅力。可终究她只是他的一块偶然遇到的爱的圣地,他如一个小偷般,窃着他渴望得到的一切,如饥似渴,却从未考虑为她做出任何一点点付出。所以对这个陶涤他灵魂的避风港,抛弃起来也如敝履。

  菲利普,这个瘸腿的自命不凡的见异思迁的男人,主动钻进爱的枷锁,或者给自己套上爱的枷锁,却一直在无意识中挣脱。本是以爱开了头的故事,结尾都是极度厌弃,和挣脱枷锁后的如释重负。

  人性的恶和人性的善,交替在这具躯体中上演,爱的残酷和爱的温情,在一个男人蓦然回首之中,竟是同样难忘的风景。他清醒地描述着内心对女人无微不至的阅读,个中滋味冷静到让人心生寒意。

  一个把一切都掂量得清清楚楚的男人,他的坦诚如一把锋利的剑,把你的心刺得不止是痛,还有彻骨的绝望。

  ——是事物的本质无情让感情冰冷、绝望,而非菲利普这个人本身的无情无义,若要怪只怪他能理性站在那一层看,清楚自己所行所言——这关乎人性一切。要知道这个本质绝望的不仅是那些恰恰与他遇上并发生了些什么的女人们,更是这个看清了感情空洞飘渺与刻骨沉重的男人。然而行在世间,有谁幸免?

  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衷正在吾辈。惟愿所困之人终有一日能够看透并真正”挣脱情的枷锁爱的束缚“。

  以上写给所有所困之人,特别给S。虽然你不会再看到了,现在的解释如同过去的冷酷与温情,浮云一样飘来,又散去。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三):至那些终将走向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者

  从小学开始就读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仲马和雨果的作品熟稔于心。

  中学也在读,大学读得少了一些,研究生阶段几乎全都在读经济学和法学的著作。

  工作也快三年了,总觉得每天坐在办公桌前精神压抑,就找到了毛姆的这本《人生的枷锁》。

  读起来有点琐碎,但是心态跟以前不一样,知道浪漫主义的激情四溢,在生活中往往只是一瞬。

  人生最重要的是过程,因为结果的本质是:得到就是失去。

  而人生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死亡。

  因此,凡事你不能总是想要求得一个结果,求得一个结果,就是把整件事情都给误了。

  过程中最重要的乐趣也给误了。

  譬如吃大闸蟹,最重要的就是吃的过程,精巧地使用蟹八件,吃各个部位的肉,对面就是自己的家人,那种幸福的感觉,就是这一餐最重要的佐料。

  至于说吃饱这件事情,在物质不那么匮乏的情况下,是根本不重要的。

  我以往总思考工作的意义,《人生的枷锁》这本书告诉我们: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我不完全同意,最起码克朗肖和菲利普二人的人生还是存在种种不同。

  你不能总是想到最后那件事情,如果你一开始就想最后那件事情,中间所有的事情都变得无足轻重。

  电影《黑客帝国》中有一句台词:

我知道面前的这块牛排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的胃强烈渴求着它。(大概是这个意思,有意的朋友可去观影查找。)

  因为电影中的人物和世界都是虚拟的,因此摆在面前的牛排真的只是真实世界的镜像(假设有真实世界的话)。然而人的本能不会发生变化,人的器官通过神经告诉大脑,吃了这块牛排真的会非常满足。

  这个话题在《人生的枷锁》中反复地进行探讨,最重要的探讨就是米尔德里德。

  米尔德里德代表了菲利普的性欲,这种欲望明显是与理性相悖的。

  菲利普的理性告诉自己喜欢上米尔德里德这样的女性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然而肉体驱使着菲利普无穷无尽地在这个女人身上浪费时光和钱财,这是菲利普最终陷入在商店做店员困境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原因。

  这个问题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在发生,不信诸君自己想一想。

  我本人是瘢痕体质,瘢痕体质的人饮酒会刺激瘢痕部位,使得瘢痕扩散。但是每每面前放着油脂滋滋作响的羊肉串和啤酒的时候,我的肉体强烈渴求那一杯啤酒。理性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有时能够克制一下,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决定少来一点。keep软件的那句广告词真的是至理名言;

自律给我自由。

  然而克朗肖就是喜欢那杯中物,杯中物在他人生中的重要价值被其赋值到了最高位。也就是说:

不喝这一杯,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是我的老丈人经常给我说的,虽然我非常不认同。我老丈人是这么跟我说的:

票子不花留着做啥?

  这种思想的人最终容易像克朗肖一样,还会给菲利普一张西班牙地毯。

  幸亏克朗肖的那张地毯最后被米尔德里德剪得稀巴烂,要不菲利普恐怕也是无从开始自己新的人生。

  全书中最让我感觉激动人心的,是菲利普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也就是医生,并且小有所获。

  这代表着菲利普最终还是像他的父亲一样,是个体面人,有着良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虽然他也许不能真实地踏上远东的土地,但是起码,他过上了一种琐碎正常的生活,这生活也是遭遇重大人生坎坷和拥有重要人生成功的人可能都希望得到的呢。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四):人生的枷锁

  毛姆的作品读过五六部。分别是剧院风情,卡塔丽娜,刀锋,月亮和六便士,寻欢作乐和最近的人生的枷锁。这部枷锁是我听了叶沙的讲座以后才知道的,和同事说了想看,于是就借给我了。没想到真是本好书。主人公菲利普是个和普罗大众一样的人,没有鲜明的个性,志趣也一般,就是命运坎坷了一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想象自己就是菲利普,也许会背负不同的命运。

  菲利普的父母早逝,他从小就寄养在他伯父的家里。这样的命运使人想到简爱和大卫科波菲尔。童年的不幸使这些孩子的性格带有很大的敏感成份。而偏偏菲利普又是个有残疾的儿童,他有一条腿天生就是瘸的。于是他的性格就不可避免地更为扭曲了。长到十岁的时候,他被他大伯送去上学。在学校里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顽皮的同学,他们硬是让他把跛足裸露在外给他们看,这孩子从没遇到过如此蛮不讲理的人,他恼恨自己的懦弱,也开始慢慢感觉到生活道路上的凄风苦雨。

  菲利普的大伯为他设计的路是做个牧师,菲利普在童年的时候也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上帝存在,于是他真心祈求上帝让他的跛足复原,但事与愿违,他每次祈祷之后都没有效果,他的腿依然是瘸的。生理与心理上的痛苦使得他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幸好,他还能找到个把朋友。他人生中最初的朋友罗斯是个长相有趣,性格活泼的人。对于这样一个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宠儿成为自己的朋友,菲利普感到受宠若惊,于是他特别珍惜这段友谊。可是他太介意这段友情了,忘记了朋友之间还是需要空间的,当他老是为了和罗斯之间的事情生闷气的时候,罗斯早已找到了另一个人来替补他的位置。菲利普开始厌倦学校的生活,他走到了人生第一个岔路口:拒绝接受学校提供的奖学金,拒绝到牛津去读大学,而想到德国去学习语言。在那里他结交到了人生中第二个朋友,同样也是来自于英国的海沃德。海沃德是个喜欢高谈阔论的人,他的论点有许多都能被别人轻而易举地驳倒,但菲利普还是很崇拜他,海沃德对文学对艺术的鉴赏力和随时随地脱口而出的警言妙句使菲利普为之折服。而他与海沃德以及之后认识的维克斯的许多次谈话,使他渐渐看清楚了宗教的伪善而最终决定抛弃原先深信不疑的信仰。

  从德国回来以后,菲利普到伦敦的一家会计事务所做学徒,这个时候他已是面对人生第二次选择了。他在事务所里遇到了个同事华生,此人是个纨绔子弟,经常打猎跳舞。“菲利普对华生绝无好感,可他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只求能换得华生的地位。。。他让自己钻进别人的皮囊,想象自己若是华生,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承认,我也经常会这样子的,总是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希望钻进别人的生活。直到有一次,一个我所羡慕的人告诉我她生活里的不如意后才让我看清,其实每一个貌似幸福的人,背后都有令人辛酸的隐情(扯远了)。菲利普在事务所的工作枯燥乏味,而海沃德又总对他施加影响,劝他应该多考虑自己的艺术天份。此时,一本名叫波希米亚人的生涯的书影响着菲利普,书中人除了唱歌跳舞就是谈情说爱。(不知有人是否知道一部叫艺术家的生涯的歌剧就是从波希米亚人的生涯改编的,著名的咪咪的唱段冰凉的小手)。菲利普想去巴黎学画了,他极度的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

  我初到国外的时候也和菲利普初到巴黎的时候一样,象是到了另一个世界。菲利普在巴黎街头听到别人在谈论着艺术,他感到心弦震颤,觉得坐在那儿听着别人说话也是开心的。巴黎的鼎沸喧嚣使他感到惊喜,可那终究是别人的生活。菲利普由一名英国太太带到了学画的画室,在那里遇见了一些新朋友。 头一个就是普赖斯小姐。普赖斯小姐没有幽默感,凡事执着,特别是对作画。可偏偏她没有作画的天份,又爱上了性情随和的菲利普。菲利普一直没有察觉普赖斯小姐对他的爱恋,直到有一天普赖斯小姐邀他前往自己的居所看她所作的画时流露出的神态才使菲利普有所警觉。直到最后,接到普赖斯小姐留给他的便条后匆匆赶到其寓所的菲利普永生难忘面前的惨相,他看见的是普赖斯小姐上吊的尸体。菲利普竟然是普赖斯小姐在伦敦居住几年以来最信任的人。她的死使得菲利普不由得重新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也没有什么作画的天赋,他希望有人能给他以指点,这条路他究竟值不值得走下去。菲利普一直认为他比别人更懂画,认为海沃德是个门外汉。可他终究发现,自己也不懂画。菲利普又做了人生的第四个决定,放弃当个二流画家,改学医。

  因为学医的关系,菲利普结识的一个同学带他到一家点心店用茶点,菲利普看到了后来毁了他一生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米尔德性格不好,长相平庸,身材平板,从头到脚没有一丝优点。菲利普对她也不是一见钟情的,我想一开始她吸引到菲利普是因为她的爱理不理。菲利普凭着给米尔德画头像而吸引到了她,随后就邀她去看戏。在两人的交往过程中,菲利普表现得相当矛盾。他不喜欢她盛气凌人的样子,恨不得劈面给她两巴掌,但同时一想到她的身体,又被一股突如其来的感情紧紧攥住了(老想抱抱她,呵呵)。他对她的感情真是爱恨交织。“假如说,她一从他身边走开,给他留下的便是苦恼,那么,每当她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给他带来的则是绝望。”因为老想着米尔德,菲利普第一次考试没有及格,他的心思并不在学习上。就像当初对待他第一个朋友罗斯那样,菲利普对待米尔德也是频繁的吃醋,闹别扭,可每次生完气以后总是菲利普给米尔德赔不是,恳求她的原谅。他向她求婚,但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供养她而被拒。过不多久,米尔德接受了另一个点心店的常客德国人米勒的求婚,欣喜若狂地去告知菲利普。

  菲利普希望把米尔德从心中抹去,他也努力那样做了。

  通过以前在巴黎结识的学画朋友劳森,他结识了新的女伴――诺拉。诺拉和丈夫分居了,平时靠撰写稿酬微薄的中篇小说维持她和孩子的生活。菲利普养成了每天到诺拉家用茶点的习惯。他发现诺拉是个很好的依靠,他已习惯上她家去小坐片刻了。可是习惯终究不是爱情。一天,房东太太告诉菲利普有人找她,他走进房间一看,竟然是米尔德。她扑到他的怀里,告诉他她被米勒抛弃了。他光顾着安慰她,忘了该去诺拉家了。当他接到诺拉的电报时才想起来,诺拉问他:“出了什么事啦?”他回答:“抱歉。无法脱身。”寥寥一行字,就把他同诺拉的情意给抹去了。米尔德告诉菲利普她怀了米勒的孩子,菲利普丝毫不介意,还张罗着给她找房子,并且拿钱供她挥霍。实在无可奈何同诺拉的见面被菲利普称做是讨厌的约会。但是菲利普很快就发现,米尔德又故态复萌了。菲利普把她介绍给了自己要好的同学格里菲思,想不到他俩竟然一见钟情。并且,最令人意外的是,菲利普竟然想出了给他们钱让他们出游的念头,而且还欲罢不能。他给了他们钱,亲眼看着米尔德离开他,他的内心受着极度的煎熬,可左等右等米尔德就是没回来,他去她的寓所找她,才知道她已经搬走了。这时的菲利普又回过头来想找诺拉。可那时,诺拉已和别人订婚了,临了,诺拉告诉菲利普:“你从来就没有正正经经爱过我。”而菲利普则表示:“我不会再来了,看到你很幸福,我会吃醋的。”

  单身的这段日子,菲利普在医院的外科门诊部工作,并且交上了一个朋友阿特尔涅。此人非常健谈,有个贤淑的妻子和九个孩子。最长的女儿莎莉虽是少女可颇有些妇人的气质。菲利普开始习惯每周日上阿特尔涅家去逗留一天。而就在他要展开幸福生活的时候,米尔德丽德再次闯入了他的生活。菲利普看见米尔德在路上兜揽生意。想不到她竟然堕落到成为了一个风尘女子。菲利普提出来让米尔德给他料理家务,为此给她提供一个栖身之地与一日三餐。米尔德同意了,带着她的孩子到了菲利普的家。菲利普喜欢上了米尔德的孩子,可不让米尔德靠近自己。米尔德一怒之下破坏了菲利普的家,带着孩子从他家搬走了。在此同时,菲利普因为要花钱供养米尔德母女,铤而走险买了许多股票结果血本无归。他身上变得一文不名,只能露宿街头。他跑去问劳森借钱,在发生了这种事之后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劳森。

  想到了我自己在新西兰的时候也因为缺头寸问一个要好的同学借钱,当时真是低着头啊。一辈子都没有问别人借过钱,可为了买一张飞机票,我当时存在银行帐户里的钱不够了。借了二百多的纽币,相当于一千多人民币吧。在这之前我曾借过三百纽币给一个同学出去玩,对于我来说,借钱和讨债的滋味是同样不好受的。

  幸好有阿特尔涅一家的帮助才使得他找到了个商店接待员的工作,接待员的身份使他抬不起头来。导致了在路上遇到劳森的时候使得他本能地躲避。劳森告诉他海沃德在战争中死去了。同龄人的去世使得菲利普醒悟任何人终究不免一死。他想到了海沃德:“他活得毫无意义,死得毫无价值。他极不光彩地死于一种愚昧的病症,直到生命终止时,还是功不成,名不就,一事无成,仿佛世上从来就没有过他这个人似的。”菲利普在心中谓叹,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失败毫不足奇,成功也等于零。”

  在期盼着早日离开百货商店的当儿,菲利普的大伯终于传来了弥留的消息。菲利普惊奇地发现他的大伯还是那样的留恋着尘世,可能他的牧师大伯打心眼儿里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和灵魂的不死。在他大伯还没有去世的时候,一日,菲利普收到米尔德的信,希望他能去看看她,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菲利普前往了米尔德破旧的寓所。在那里他检查了她的身体,发现她病得不轻。米尔德重操旧业,已经完全的堕落了。她那深受菲利普宠爱的孩子也在上一年的夏天病死了。菲利普眼见着米尔德的堕落却帮不到她,从此,米尔德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拿着他大伯留下的遗产,菲利普开始专心在医院里做实习医生,他在贫民窟里穿行,经历了许多生离死别。他发现,除了世界的美以外,一切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他被安排到一个渔村去做医生助理,意外地得到了该名医生的赏识和挽留。可他拒绝了入股该所医院,菲利普的理由是他不想为了一所医院而放弃自己多年以来定下的目标,即取得当医生的资格后去周游世界。他同那名索思大夫告别之后应邀前往蛇麻草场和阿特尔涅一家会合采集蛇麻子。

  那个时候,阿特尔涅的大女儿莎莉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在与她的相处过程中,菲利普渐渐意识到那姑娘爱上了自己。这一次,他顺从了命运的安排,但在想到要同那姑娘结婚之前,他还是放不下自己要出国旅游的计划。莎莉告诉他自己可能怀上孩子的时候他不免心里一惊,惟恐自己的计划落空。可后来得知那只是一场虚惊的时候,他又因为眼看着妻子,家庭和爱情统统从自己的指缝里漏掉而感到绝望。菲利普这时才明白他多么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他的一生总是受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的理想不过是求得一个安稳的家庭罢了。而最终,他将接受那个渔村医生的职位,过一种平静但内心富足的生活。

  复述这个故事比我想象中要难得多,也令人厌倦得多,我想有谁能把通篇看完也需要点本事。菲利普看似凌乱的命运脚步其实有其必然性。他是因为怀疑上帝的存在才摒弃了做牧师的念头的。你不可能老干一件自己都怀疑的事情吧。他内心里留存的浪漫气质又促使他踏上了学画的道路,普赖斯小姐的死震动了他,使得他得以从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而他对米尔德丽德的依恋可能是命运中最沉重的打击,可那只是为了最终和莎莉在一起做铺垫,如果没有米尔德,他又怎能体会到莎莉的好处?他一直想不明白,他那么爱米尔德,她却对自己无动于衷,只是一次又一次利用自己对她的一片痴情,而他也甘愿被她利用。这种欲罢不能的被利用的感情是全篇中最令我匪夷所思的一段,命运的坎坷原来是因为自己的执迷不悟啊。我看过很多琐碎的爱情故事的心理描写,就象茨威格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那么细腻,却不及菲利普心理活动的一半,那是一种真实的,撕心裂肺的感受,我深深相信毛姆自己也是经历过这种感情的。

  这本小说,基本上是毛姆的自传,毛姆自己也是双亲早逝,他的伯父安排他进牛津攻读神学。然后他在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回到英国后他在伦敦的一家会计事务所当个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进了医学院学医。在开始这部小说的创作之前,毛姆一直觉得有很多幽灵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那些幽灵随即就消失了。比起之前看的那本刻画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来,这本人生的枷锁显然沉重了许多,显得比刀锋还要沉重。因为菲利普是个非常接近于现实的人物。就象身边的你我他,菲利普的有些思想我承认我也有,我相信周围的人也会有。就象会不自觉地触摸自己身上的伤疤一样,菲利普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我真的很喜欢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