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宗教经验之种种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宗教经验之种种读后感摘抄

2020-12-27 01:4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宗教经验之种种读后感摘抄

  《宗教经验之种种》是一本由[美] 威廉·詹姆士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5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宗教经验之种种》精选点评:

  ●作者收集大量案例(基本都是基督教世界的)来呈现各种宗教经验中,人的特殊心理状态;关于圣徒性的价值、神秘主义体验、哲学之于宗教何为等章节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值得一读;强调私人性质的宗教;以实用主义的观点肯定宗教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对宗教在科学掌权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乐观的冀望;这次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的老版,语言习惯与当下已经有了极大的差别,但也并非完全无法习惯过来,可是术语、人名以及书名的译法差异确实让人头痛,来日买新版再读过。

  ●翻译不知所云,无法入读

  ●不喜欢这个译者的翻译风格,读得我累死了

  ●what do we know about universe as a whole? all the creations in different forms will shape our characters and reveal the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因为翻译弃书,读着中文还要边想象原文是什么样子,太累。看完的人心很大。

  ●翻译垃圾到不能流畅读一行字。高估James了,他的描写还是侧重于有形的宗教以及religious sentiment,就算偏重个人体验,亚伯拉罕诸教的体验也多来自形而上学,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私人的体验”很大程度上也来自集体和文化,媒介是语言和概念。

  ●"我们见到神秘真理的最好媒介不是概念的语言,而是音乐。好多神秘的经典其实几乎只是乐曲。"

  ●陈来和李泽厚每次讲到宗教,都喜欢援引此书,所以我找来原著自己看一遍。书中大部分宗教人士的自述读起来是挺愉快的,宗教确实能带给他们很多对于无神论者而言奇特的体验。关于苦行圣徒的那些事例,看着真是让人震惊,他们的精神力量无疑是那么强大。虽然我自己可能很难皈依任何宗教,但毕竟宗教积极的一面总是不能否定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看的过程中我也在反思传统儒学的宗教性,有什么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总而言之,纯粹理论的信仰是不存在的,宗教哲学不能代替宗教。ps翻译是硬伤

  ●醉得最厉害的那一次,我一滴酒都没有喝。

  ●囫囵吞枣读完,看得有些吃力,但这本书真是经典。

  《宗教经验之种种》读后感(一):向唐钺老先生致敬

  宗教经验之种种(上、下册)W.James著,商务印书馆,1947年

  怪不得我看起来这么吃力,原来是解放前的老先生翻译的,很多内容要慢慢体会

  ‘无宁’,‘人人’,‘法子’,等等都是老的说法

  侯世达说要跳出系统,自然律外面是什么,在自然主义的学者眼中,自然律外没有东西,没有东西可跳,在詹姆死这里还可以跳,达尔文的进化法则也是一种宗教,于是所有的一切好像都明白了:一切纯粹自然主义都是悲观的。

  以前我讨厌宗教,尤其关于宗教的研究,我是从马文-明斯基的《心智社会》引导而来,马文-明斯基的很多思想都能在这里看到雏形。

  《宗教经验之种种》读后感(二):读王树人为James《宗教经验种种》中译所作“序言”有感

  我们的很多学者,并不敢对真正精良完备的知识或理论体系发起挑战,而唯有在对别人的文章或思想断章取义、蓄意扭曲,或故意简化变形、矮化、丑化之后,才敢耍点嘴皮和花枪。一定要克服这种陋习,因为你的对手的水平,是你的研究或叫阵的基点。诚实地承认对方的精妙与高深,你才能发现还有什么有待完善之处,否则一世不过与自己的懦弱周旋。

  例如:

  1.根本没弄清何为“抑郁症”便以之比病态宗教经验

  2.非得给詹姆斯的“心灵皈依”找个反面,就把我们文化中最糟粕,最不足以代表宗教的部分抛出来,而忘记了,依照詹姆斯的理论,任何宗教在其次生层面都有这种现象(皈依证)。

  3.谈宗教及实用主义时,概念含混不清

  4.急于比附禅宗,急于将自己本行Hegel扯上

  其它题外感想:

  对神秘主义的探索(难怪维特根坦对之感兴趣)

  Ineffability 不可言说的宗教经验如何转译(discursive)

  (illumination,revelations, 看Habermas怎么讲Benjamin)

  Transciency 只靠回忆,还残缺不全;梦境

  《宗教经验之种种》读后感(三):【书摘】在宗教内,感情是首要的,哲学思辨居于次要地位

  两种接受世界的方式,宗教比哲学较为热烈。宗教能克服不快乐。在宗教内,感情是首要的,哲学居于次要地位。

  任何我们叫做“宗教”的态度,必须含有肃穆的、严重的并慈柔的成分。假如态度是欢喜的,那么,它必须不至于冷笑或暗笑;假如是愁苦的,必须不至于绝叫或咒诅。我们所谓“神圣”的,必须是个人觉得一定要对它作严肃的、庄重的反应,而不应有咒诅或嘲弄的心态。

  道德家一定要使劲、屏息、紧缩他的肌肉;在可以维持这种运动家似的姿势的期间内,一切顺利——道德就足够了。然而,运动家的姿势总有松懈的倾向;而且,即使是最坚强的人,到身体衰朽的时候,或者病态的恐怖侵入心内的时候,也不得不松懈而一溃千里。对一个已经自认为无能为力的人,还要叫他个人立志、要努力,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现在他说渴望的,是有人能对他这种状态以同情和安慰。

  到这里,宗教就来救我们。有一种心态,只有宗教徒知道。在这种心态下,要拥护自己并保持自己的个人意志没有了,反之,这个人情愿闭口无言,情愿在上帝的涛头浪花中,做个等于无有的东西。我们把自己完全交托给上帝。恐惧不是用纯粹的道德来制止,恐惧被宗教心态积极排除,我们又重新获得新生的力量和勇气。我们从挫败的无可救药中,转投到积极生活的心态里面来了。

  最高度的宗教情感,像爱情,像盛怒,像希望、野心、妒忌,像人类其他本能的切望和冲动,它在人生加上一种迷醉力——这种迷醉力不能用推理或逻辑从其他任何东西引申出来。这种迷醉力,如果到来,是一种赠赐的性质——生理学家以为是我们身体的赠赐,神学家以为是上帝的赠赐。这种赠赐,我们不是有,就是没有;世上有些人,绝不会有这种赠赐,就像他不能够只受一句命令就爱上某一个女人一样。所以,宗教感情把个人的生活领域绝对增大。这种感情给予他新的权利范围。在外界的战争被打败,并被外部世界摒弃的时候,这个赠赐能替他赎回一个内部世界,使他变得生机勃勃。

  如果宗教对于人生有任何确定的意义,那么,在我看来,似乎我们应该把它指这种扩大。就是在严格的道德至多点头认可的领域内,使情绪的延伸度增加,发生拥护的热情。这种宗教感情使得我们获得新的自由,觉得世界的基调正在高唱着,永久的领土正展布我们的眼前。

  在那些够不上宗教的心境,人降服只是害怕牺牲。反之,在宗教的生活里,人是可以积极地自愿牺牲,并且降服的:甚至还加上不必要的舍弃,使生命的快乐可以增加。假如宗教是唯一能达到这种结果的动力,则宗教就成了我们我们生命的一个重要器官,它的功能是我们本性中任何其他成分所不具备的。

  事实上:在形而上学和宗教的范围内,只在我们说不出的对于实在之感已经倾向于这一结论之时,说得出的理由才会使我们相信。我们出于冲动的直觉永远是建立最初一批真理的基础;我们用言语说出的哲学,只是将这种冲动和直觉翻译成炫耀的公式罢了。那个不推理的、直接的担保,是我们最深刻的部分;推理的辩证只是表面的展览。本能领导,智力只是追随。

  -摘自《宗教经验种种》

  《宗教经验之种种》读后感(四):我们最深刻的归属之地

  “宗教是指个体在其孤独的状态中,当他认定自身与其所认定的神圣对象有某种关系时的感觉行动与经验”

  詹姆士不是从制度和习俗的角度,也不从宗教的起源和历史下手,他并不做存在判断,而是从价值命题的角度来考查宗教。他解释了非理性和潜意识的力量,指出了理性的局限性以及宗教的合理性和益处。同时他也承认了宗教中就理性经验常识所识别的一些错误,以及制度中被人滥用的邪恶行为,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信仰的整体效能。他把宗教定义为对生命的整体回应,重点考查了宗教心境。这本书的切入方式以及角度,使得它易于被无神论者所接受,毕竟在这个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关于存在命题的证明的方式会让很多人产生怀疑,同时,作者对于宗教又有着足够的尊重和同情以及赞赏,使得它同时能为信仰者所认可。

  这本书是作者1901-1902年在爱丁堡大学的20节课的讲演内容的整理,因此显得内容较为重复而且缺乏组织性,并且过于专注于研究极端神秘经验。其中对于心理学的解释由于时代的局限而显得欠缺科学性。在这个时代,宗教常常遭遇唯物主义者的嘲笑和误解,这本书对于我们理清宗教与科学、理性、哲学以及道德的关系,理解宗教的价值有着巨大的作用。

  如下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做的一些读书笔记。

  关于宗教的合理性:

  人生中经常会遭遇的种种苦痛失败需要寻求解脱之道。即使幸运成功的人,也会发现对生命苦痛的逃离只是一种幸免,安全是一种空幻。最完备的宗教是悲观成分发展得较好的宗教,人必须死于虚妄的生活,才能真正降生在生命中。永久的进驻某个系统,宗教变成精神能量的核心。有些人对世界的信仰是抑制性的,例如悲观的或者唯物主义的信仰,他们的宗教倾向已经冰冻了,他们害怕使用本能,始终没有客服这种抑制,他们的能量未到达宗教的核心。精神上贫瘠的人始终无法拥有那些性情和于信仰的人所享受的热情与平安。

  宗教与道德、神学、哲学、科学的分水岭:

  宗教与道德的区别在于宗教把期望变成成就,而道德者是无限地追逐某个目标。

  作者一般道德的角度和宗教的角度做了详细的区分,宗教包含道德的内容,但是在执行道德行为的心境上完全不同的,道德者依靠意志,而信仰者依靠情感。道德的一致性的要求常常导致厌世。道德者视之为枷锁、义务的行为,对宗教而言,绝非枷锁,而是欣喜和甜蜜的顺从。

  感觉是宗教更深的源头,神学与哲学是宗教的次级产物。直觉决定信仰,激情与自觉决定信仰,理性为我们的信念找到论证,理性扩大并界定我们的信仰,增加它的合理性。逻辑和理性只能记录,预测,而激情可以修正、改变,让圆满的意义得以开展。

  这个世界可以由许多不同的观念系统来运作,科学的系统和宗教的系统处理不同的领域的问题。对于有些人,宗教比科学甚至更有效。

  科学是冰冷的,解决不了情感和直觉领域的问题。

  宗教中情感元素居于首位,智性元素居于次要位置。

  宗教的心境:

  作者详细地探究了这种热情恬静的心境由何而来,”这样的人拥有自由的心境,因为他去除了对于苦痛的恐惧,他只活在永恒善神纯然的顺服之中,活在由挚爱所带来的完美自由当中,他了解自己的粗浅恶毒和卑鄙时就仿佛降至地底的深处,对于自己的苦也不自伤,因为受苦是应当的”

  宗教的幸福感并不是逃避的感觉,而是承认邪恶的存在,视之为一种牺牲和积极的奉献,通过不畏惧不逃避而永恒地征服了邪恶。宗教使得那无论如何必须要承受的成为轻易而幸福的事情。个人会发现自己对他人可以亲切而容忍,因为他们和周围万事万物都是神的工具。当个人知觉到神圣的引导,她看待许多事的眼光会与其他情况下的眼光下大为不同。借着培养的那种联结感,来调节我们自己,接受所有事物。就像是不怀爱意和怀着爱意来看待同一个人的差别。似乎,在历史经验来看,它是唯一的途经。至于这个过程如何发生,是属于宗教的秘密,要了解这个秘密,只能通过成为拥有激烈情怀的教徒。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功能。

  皈依的历程:

  两种皈依历程,一种是立意型,一种是自我教辅型。皈依的最后一步步经由意志,而是放弃意志的结果。精神上的完全自我交付,心理学上理解为下意识的力量。突然的皈依跟强大的下意识领域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下意识活动的倾向,那么即使皈依发生了,也是渐进的,类似任何新习惯的养成。坚信的根源并非来自理性。信仰状态的特征是一切忧虑的卸除,感受到万物同自己和好,觉得平安和谐、接受。

  一个以宗教为其活动中心的人,由灵性的热情所激发,与之前的核心状态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内在状态改变会带来,生活在上帝和全人类的爱的包围之中,带来安于清贫、自制,强健的灵魂,纯净与慈悲,带来内在平静的乐土。比起将生活建立在拥有上,他们将生活建立在doing和being上。不再过自己的生活,而是让我的意识由无限与永恒的精神生命所拥有与充满,可是正是由于舍弃了自我,我才能实现自我的最高可能性。

  宗教的效能:

  对于个人:宗教为生活添加了一种迷醉的力量,它无法以理性或者逻辑的方式演绎出来。这种存在于绝对与永恒之内的幸福,除了宗教之内,别处无可觅得。

  抽象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就像实有一样真实。我们的心灵机制内存在着一种知觉,这种知觉比我们特定感官所能感受到的更广泛更普遍。直觉是本性中更深刻的存在,比理性主义所居的层次还要深刻真实。

  刻意的乐观主义心态是一种哲学的入口,不幸的态度不只带来痛苦,也会带来残酷与丑陋,给别人带来伤害,同时对于事情的解决于事无补。这种心境只会让麻烦继续停留,增加整个情况的坏处。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缩小这种心境的势力范围,我们应该侦测这种态度,并且不允许它的存在。从我们内在的一个微小部分开始,可以不断前进,直到整个事实的框架都和于一个系统。

  交付的方式是放掉紧握的,放弃自我承担,把自己交给更高的力量,对自己要成为的样子保持一种真诚的淡漠,这样将会发现,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解放。完全的交付等于彻底的平静。放弃个人意志之后,感受到更大的力量。

  通过祈祷,原来潜伏的精神力量实实在在地活跃起来。在宗教中,知道者不如行动者。知道是一回事,而让生命的活动通过你的存在,是另一回事。

  对生活的爱是宗教的助推力。分析到最后,宗教的目的不是神,而是更广大、更丰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

  对于社会:圣徒的慈悲虽然可能被利用,但是在社会演化上,事情要有所前进,必须有人踏出第一步,并承担风险。任何不愿意像圣徒这样尝试慈悲与不抵抗的人,无法知道这些方法会不会成功。如果圣徒成功了,他们就会比世俗的审慎精明或武力远远来的成功有力,其慈悲会使自己和对象得到重生。这是富有创造性的能量,使得圣徒具有一种权威与感人的力量,这使得他们有不可抵抗的力量。他使得一些人改变,并且世界变得更好。对物质繁荣和富裕的崇拜,构成我们时代精神的绝大部分,现代的儿童以非常轻浮方式教养。在许多情况,富人变成奴隶,不怕贫穷的人最自由。圣徒在这个社会既提供外在的帮助,也提供内在的帮助,他不仅触及事物,也触及灵魂,还可以激发前所未有的能力。圣徒的素质对于世界的福利来说不可或缺,他们是促使俗世变得更好的酵母。

  写在最后: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站在非神秘的基础上接受一元的泛神论,我们就是在运用个人的自由的基础上作这样的选择,并且以我们个人感受最相合的方式建立起我的宗教。我生活中接触过很多基督徒和佛教徒,他们身上的喜悦平静是我所感动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安宁是宗教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尽管本书并不兜售信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个人,自由地选择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可以是对人生幸福的最大成全。

  《宗教经验之种种》读后感(五):读《宗教经验之种种》其二——圣徒与教会

  读完了下半本《宗教经验之种种》。如果说上半本主要说的是宗教经验的问题,下半本作者主要在阐述宗教价值的问题。我对下半本的兴趣没有上半本来的大。这本书我算是读的足够认真,只是全篇的翻译腔让人不适。 接上篇读书笔记,就我的理解,所有的“上帝”“佛祖”等等都是人类自身下意识领域的产物。人的性格受冲动和抑制两方面混合而成。而不同的情绪可以提供不同的冲动和抑制,而每个人感受情绪激动的能力不同。一个容易陷入某种情绪的人,一些在他人身上仍能奏效的抑制在他身上完全消失,而由其他的抑制所取代。这种天生能感受情绪的人,随着本能而行动,比那些自愿而行动的人更能克服心中的抑制。圣徒如同特蕾莎修女,跟随着宗教情绪就可以产生天生的活力。某个修女曾经委婉地向上帝诉苦。她说:“我无法接受,请温柔对待我的软弱,否则我将死在你猛烈的爱情之下。所以可以拿陷入热恋的那种情绪来类比宗教情绪,只是宗教情绪更猛烈。这种情绪把人从思考意识领域长久的“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陷入下意识领域的“是”的模式。 圣徒性以宗教情绪为个人力量的恒常核心。特征有:1.一种更宽阔的生命之感,不只是理智上的,而是以仿佛可感触的方式相信。抽象的道德理想、公民或国家的乌托邦,圣洁的正义的内在也可以就我在“不可见的实在”所描述的方式被看作是真正的主宰,而扩大我们的生活。2.觉得理想的力量与我们的生活有一种亲切的联系,并愿意委身于它,受它支配。3.当封闭的自我界限消融时所得的一种巨大的振奋与自由之感。4.情绪的中心转向爱与和谐般的情感,朝向肯定的“是!是!”而远离“不!不!”,关注于非自我中心的要求。(P185) 这种圣徒性情绪通过苦行主义、强健的灵魂、纯净、慈悲等等形式表现出来。给人带来情绪上诸如开阔、欢欣、平衡、平静、协调、热情、解脱等等感觉。比如书中就苦行者的那段描述就是:“这就是我的最理想的状态、我的法则、我所要过的生活。从其中我找到我需要的平衡点、安全感、平静与悠闲,或是从其中我得到灵魂的精力所不可或缺的挑战、热情、奋斗与坚困。”然而虽然都是苦行,苦行者的动机各不相同,书中列举了六种苦行者的动机。其实都是日常经验的错乱和延伸。不过最终目的是完全把抑制自己的力量交给下意识。 并不是说,情绪越强烈越好,一种情绪的强烈要在现实生活中影响社会,需要另一种特质加以平衡。强烈的情感需要强烈的意志,强烈积极的活力需要强壮的智力,强壮的智力需要强大的同情心,才能使得生活平衡。失去了平衡的圣徒就和平常人相比行为显得古怪。就算是重新达成平衡的圣徒,某种意义上其行为也超越平常行为。 所有的圣徒特征都有这样的例证:对上帝献身的爱、纯净、慈悲与苦行等,都有走向歧途的可能性。奉献的失衡是狂热,绝对的忠诚导致狭隘。人们曾经宣扬圣战,煽动大屠杀,只是为了去除他们幻想他人加诸于上帝的轻蔑。但是在智力的平衡下,可以产生特蕾莎修女一般的圣徒。纯净的失衡是自闭,把自己封闭后以至于失去了生活能力。当然这种人一样被教会视为圣徒。但是纯粹的纯净没有必要,不如沾上些污垢。慈悲的失衡则是被利用,有时被嘲笑为傻子。完人的行为只有在完善的环境里才会显得完美。慈悲并不适合较恶劣的环境。就算耶稣复生,也会再次被送上绞刑架。然而慈悲在社会演化上的功能根本而重要。慈悲的人把尘世向天国更推近一步。苦行的失衡毫无疑问影响健康,沦为对英勇特质的追求。许多宗教不赞成极端苦行,都有“身体是渡苦海的筏子”的说法。苦行符合二度降生的理念,当对死亡的恐惧也被克服后,人的抑制力量消逝,获得更高层次的力量到达心灵的自由。清贫是苦行的变种,一种道德上奋发的生活。然而作者认为:因为我们的文明所承受之严重的道德疾病,就是知识阶层对于贫穷普遍的惧怕。 所有以上德行的妨碍是智力不足与心胸狭窄。这两点未必归纠于个体,所有智力标准和心胸狭隘都局限于个体所存在的时代。个体在他的时代中受环境影响。 圣徒亲身体验的宗教经验,一定会被目睹它的人觉得是异端。先知看起来只像个寂寞的疯子。如果他的主张极富感染力,可以传布给任何人,它就成了一个明确并被贴上标记的异说。如果他的感染力大到足以克服对它的迫害,它自己就会变成一个正统的学说;并且,当宗教成为正统学说,它关注于内在性的时日就已经过去了。就好比那个段子,屠龙少年终将变成龙。当天真无邪的原创宗教发展就团体野心的教会之后。宗教就变成了另一种东西。 作者反复强调原创宗教和团体宗教的不同。后者垄断凌压,只是人类兽性的体现。与其说宗教迫害是各式加害者积极的虔诚,不如说是原始人对于新事物的恐惧,残留在我们身上的好斗性格对对异类天生的厌恶,将怪异、不从众的人视之为异类的心态。虔诚只是面具,内在的动力是部落团队的本能。这种兽性把自己掩饰成虔诚,是一种伪善。就如同那个佛经中的故事,恶魔变身为沙门,以邪说乱佛法。 舍利弗,如来在世三宝一昧,我灭度后分为五部。舍利弗,恶魔于今犹尚隐身,佐助调达,破我法僧,如来大智现在世故,弊魔不能成其大恶。当来之世恶魔变身作沙门形,入于僧中,种种邪说。令多众生入于邪见,为说邪法。 所有的神,圣人,宗教生活都是以普通人类的法则判定。神学随着人类情感和价值观的时代变化慢慢修正。神的形象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延续,比如凶暴神的想象,来自于根植于我们祖先心灵的君主式的统治幻想。曾几何时,神的凶残嗜血是自身的最好证明,而如今血腥凶残的神已经不受现代人欢迎。长久以来,神的形象迎合人们的想象,而且因为当这种表面力量的粗俗符号为人所尊崇,人们也不了解其他的神祗,这种神祗会被崇拜,也是因为人们喜欢他们所带来的结果。 普通个人需要丰满,需要权威,需要制度,需要仪式。他们在教会中寻求他们想要的东西。各种宗教的生命力区别也就在此,新教和天主教相比就缺乏美感。天主教在想象上提供了更为丰满的园地与样态,就像有许多蜂巢,储藏着不同的蜂蜜,所以它的繁殊得以吸引人性。从天主教的眼光来看,新教始终看起来像是救济院一样贫乏。新教那种充满苦味的消极,对天主教的心灵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所以新教注定局限在小圈子中,因为他不符合群众的美感。虽然新教的教义却更接近圣徒。 圣徒从来没有被他人理解过。不过单论效果,圣徒的素质对于世界的福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人类简史》中所说,很多个体的非理性行为需要从物种整体来理解,大家只是想把物种而非个人的基因更好的传递下去。从生物的观点看,圣保罗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被砍头。然而,从他对历史的大环境却因应得相当出色,就圣徒的典范作为世界正义的酵母,以及让圣徒的倾向在世界中传布的更广泛而言,他是成功的,无论他直接遭受到的厄运如何。 简单的说一下神秘主义和宗教哲学。神秘经验的特征在于:1.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打个比方,好比处男就算做春梦也是梦不到具体插入过程。2.知悟性,有一种窥得终极真理的权威感,足以给人带来自信。3.顷现性,过程的发生一般不会超过几个小时,事后只留下模糊的记忆,除非再次发生。4.被动性,神秘主义者会觉得自己的意志好像中止一样,而且有时候真切地觉得好像有个更高的力量将他握住。值得一提的是,在神秘状态来临时有时会短暂失忆。这其实和酒醉、嗑药的感觉类似。清醒时大脑无时无刻不处于抑制状态——说不,酒醉时则回归下意识的冲动——说是。这种神秘状态也可以通过练习达到,比如瑜伽和冥想。我所阅读的心灵书籍没有哪本不提到冥想。 这种由神秘的方式所表达的真理,无论是感官的,或是超感官的,有不同的类型。有些与现世有关——例如对未来的预见、看穿他人的心思、对于文本的突然领悟、知道远方的事情。到最重要的启示还是属于神学或是形而上的。比如神让特蕾莎修女看见,并了解圣母以怎样的方式被接升天。 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这种“是”的冲动,有别于酒醉打人的冲动。这种回归下意识的“是”,大概类似于孔子所说的“从心欲,不逾矩”,是抛开私欲后的“是”。而关于宗教哲学那章,我没看懂。不过我觉得禅师说“放下”,可能是神秘主义的“放下”,而非逻辑的“放下”。但是“放下”两个字,对我们俗人来说多么有诱惑力。由于神秘经验的不可言说性,整本书所有的描述都是在做一种比喻,很难精确地描述本体。大体来说,它是乐观的、泛神论的,或至少它是悲观主义的相反,它是反自然主义的,并与二度降生以及出世的心态最调和。而忏悔、祈祷和牺牲,本身就是不断的自我暗示,就好比上篇文章中一度降生所做的那样。 宗教生活的特征:1.有形世界是一个更具精神性只世界的一部分,并且有形世界由精神世界获得它的主要意义;2.与这更高之精神世界的合一或是和谐关系是我们活着真正的目的;祈祷,或是与精神世界的内在交流,都是由实际工作完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精神的能量流入现象世界,带来心理或是物质的效果;4.一种新的热情,犹如天赐般加入生命中,以抒情的魅力或是借由热忱、英勇之形式表现;5.一种安全的保证与平安的性情,并且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亲爱的感情胜过一切。(P336) 总的来说,客观的外在世界需要主观的内在经验所认证。一切认识基于个体的想象。而宗教经验就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当一个有意识的自我与一个更广大的自我相连,某种不安藉由攀上更高者而解决,救赎的经验由此而来。好比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是与下意识的自我合一。 好了,读书笔记写到这里。读这本书收获蛮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