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与随想》读后感1000字
《往事与随想》是一本由(俄)赫尔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7.00,页数:14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往事与随想》精选点评:
●俄罗斯大地上的伟大灵魂
●如果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个赫尔岑,那么我可以成为他的奥加廖夫。
●以后不想看太多这种自传体回忆录了,太多细节,主观色彩也太重,作为非专门搞这方面研究的人不是很有意义。还那么厚。还隔两页就踩一下中国。不爽。
● 不要拿一个人的往事,去怀疑一个人的本质。
●俄罗斯三部曲
●经典 痛快
●赫也是个愤青,有点偏激,但很诚实,很多地方让人感动。
●时代的弄潮儿
●好书,经典著作,写的很好
●我之所以爱好大自然,就因为不论你给弄到哪里,谁也无法剥夺你享受大自然的权利。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一):雅各的瘸腿
这本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的,总之大概断断续续看了好几年,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传记了(另一本应该就是夏多布里昂的《墓中回忆录》)。
他出身贵族但15岁就立志推翻沙皇以及沙皇所代表的那种制度。为了捍卫真理,一辈子充满波折和失败,经历了监狱、流放和流亡。但他依然保持精神上的回归和高尚的情怀,而且始终有一种“思想的力量”。
19世纪是个新旧交替的世纪,俄国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动荡不安,沙皇赖以生存的农奴制度逐步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但19世纪也是俄国思想家和文学家辈出的世纪。
正如高尔基所说,赫尔岑一个人“就代表整整一个领域,就代表一个思想饱和到惊人地步的国度”。
俄罗斯沙皇末期一直以来是我很喜欢了解的一个年代,我总是相信能从那里找到心灵和历史的交汇点。我想也只有在那样的时代才能造就一方面像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别尔加耶夫这样的文学家思想者,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像赫尔岑、列宁、托洛斯基那样的革命者。他们不光是具有深刻反思精神的思想者,也是切实身体力行的可靠的行动者。
朱学勤先生用"雅各的瘸腿"来形容赫尔岑我认为是很恰当的,他经历的争战和苦难是他一出生就注定要背负的十字架,直至达成生命初熟的果子。
---
“我们不懂,我们又怎么能懂? 也有人热泪涔涔,却不是为了个人的不幸。”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二):我眼里的沙子
我跳过了赫尔岑作为革命家的那部分内容,所以严格说我只看了全书约50%。
他笔下的俄国人民,有时候令我想起中国大众,一样灾难深重,身背沉重的历史因袭,一样生如蝼蚁。而俄罗斯贵族则给我一种放纵、肥胖的印象。
青少年时代的赫尔岑,情感激烈,好学深思。这种充沛的少年气,令人产生少年们将会很不一样的错觉,其实大部分人只会变成一样的令人失望的中年人。
中年赫尔岑不太讨人喜欢。
他与使女私通,毫无愧疚。他打算对妻子坦白,认为这样就可以与她重建往日亲密。妻子震惊,他也惊了,觉得妇女太迂腐。他认为自己忏悔了就理应获取原谅,否则就是把他往深渊里推。他无法理解妻子怎么会介意一个远不如自己的下等人。他的妻子大病一场,后来“露出自我牺牲的笑容,温顺地接受了不可避免的命运”。他遗憾的是她浪费了本该有的好时光。唉,旧时代的人啊…
很多年后,他无情干涉妻子的社交,只因嫉妒。他利用了妻子的爱情,忠诚以及对孩子的爱,逼迫她戛然中断了与朋友的友谊。即使那个人是不值得的,他也没有权利这样干涉。在妻子弥留时,他心中还是深深在乎她是否曾与那个人有过感情。狭隘的男人…
啊,我也不能原谅仆人马特维之死。他无情地描述马特维“感情细腻而意志薄弱,志向高远而没有自信”。他明明白白地知道他身为奴隶的痛苦,知道他的分裂,却只是享用他的爱,没有给他自由的出路。别说他努力了。原罪,地主阶级的原罪。
他始终对自己的纯洁、正义、先进性毫不怀疑。他对不相识的人展现出正义感和宽容,他对秘密警察展现出尊严。可是一个一贯正确的人,不由人不怀疑。我不禁疑惑,这与他始终拥有财富有关系吗?
这些,是我眼里的沙子。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三):往事与随想
当前几天自己一个人顶着大太阳在柏油路上走了将近不停歇的四个小时后,想起了一种以前的感觉。其实,很多人把人缘的锻炼放在了饭桌上,我倒感觉不如放在一条绵延不绝的上路上,或者是一个充满野兽出没的山路上,几个小时或者是仅仅几分钟的思考便可以推动你几天,几月甚至于几年都不曾推动的决心。在青春的时候把自己的汗水撒到山河的每一处,当有天你无论怀着怎样的心情再次踏到这个地方时,当初那份心情带来的还有一份难以忘怀的感动。更或者在今日播下对明日的对话,有一天故地重游时,便可来次和往日自己的谈话。
在这个书里作者的声音高八度,把自己的经历和历史的发展做了次对照。其中的各种思考叶令人感到敬佩。暑假回到家来到学校我翻到的便是当时作者对母性和怀孕的可以说是科学的思考,仔细想下,这和我所处的地方也很想似。就像老家的地方每逢有人问起自己出生的来历时,这孩子不是捡的,便是要的,小小年纪不得不生出一种人生的沧桑之感以及对眼前这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网上流传的各种视频段子里,开篇便是各种令人鼻血直流的画面然后便是各种严肃而正经的议论。不失高雅而且不落俗套。或许这个时候便是把其中的科学道理告诉每个人更好。这样,在火上可能也就不会出现一大群男人在一起浮想联翩。即使阻止不了,最起码的整个氛围可能会更好一点。
在书的中间部分是对于革命和专政的描写,这段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独裁,因为当时什么二世或者什么大帝其独裁能力很小,更好的可能是亚历山大皇帝。个人的感觉,人们对于独裁的批判不如转到对整个社会氛围的创造上。就好比当今中国的社会的氛围上,有人会相信将来的执政者是个充满和谐的当政者吗?很多人都在叫宣着社会,但一大部分人在其中寻求自保,或许这样的社会的环境只适合于一个更大的独裁者出现。每个人每天或者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同样一个道理。就像馒头是拿来充饥的,我们不是拿来一遍又一遍拿来拿出来炫耀在上面沾了一次又一次的细菌当再次食用已经不堪入目,如同此时的道理却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废话。别人看着也不再羡慕,对自己来说也不能食用。把馒头吃先去这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却变成了当务之急。当人连吃饭都不知道吃,只知炫耀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四):赫尔岑:大学的责任是使一个人能够用自己的腿继续走路,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只读完第一卷--育儿室和大学(1812-1834)---七章 P1-P156
51
成年人似乎应该懂得,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头两三年,正是我们一生中最完满、最优美的部分,它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也几乎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他在不知不觉中规定了我们的未来。
一个人不知停顿地、毫无顾虑地快步前行时,在他遇到沟壑,或者碰破头皮之前,总以为他的一生还在前面,他高傲地看待过去,也不能正确地评价现在。但是当经验摧残了春天的鲜花...当他醒悟到生活实际上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是尾声,这时,他对少年时期那光辉的、温暖的、美好的回忆,就会改变态度了。
大自然以自己永恒的狡诈和简练的手法,把青春赋予人,又把发育成熟的人据为己有,将他安插到、编织到那张四分之三不取决于他本人的、社会和家庭关系的大网中,诚然,他会使自己的行为带上个人的色彩,但是他的绝大部分不是属于自己的,个性中的抒情因素削弱了,因此情感和乐趣也愈来愈贫乏,只有智慧和意志依然如故。
108
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学到什么,学的更好吗?我认为:“能。”与40年代相比,当时的教学贫乏一些,知识面也窄一些。然而大学不应该是科学教育的终点;它的责任是使一个人能够用自己的腿继续走路,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有些教授真是这样做的..何况使大学生得到发展的主要不是讲义和教授,而是年轻人之间的接触,思想的交流,学习的切磋..莫斯科大学尽了自己的责任。
110
西方人议论我们心口不一,奸诈阴险,把我们的面子观念和自我吹嘘当作了存心欺骗。在我们这里,同一个人可以有两副面孔:既准备与自由派握手言欢,也乐意充当正统的保王党人;这不是什么别有用心,只是出于恭敬,为了讨好别人。在我们的颅骨上,取悦别人的结节特别发达。
132
...这中间经过了平静的十五年,正是这十五年是俄国几乎一蹶不振,也正是这十五年毁灭了两代人:年老的一代胡作非为,虚度一生;年轻的一代从小即被毒害,我们至今仍能看到它那醉生梦死的代表者。
137
...我就要毕业了。这照例要忙一阵,开夜车,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囫囵吞枣,对考试的担忧超过了对科学的兴趣,反正是那一套。
139
这小小一群同窗好友毕业之后毕业之后并未分散,仍保持着彼此的关怀和共同的憧憬,谁也没考虑物质状况和未来的生活安排。我不想在成年人中提倡这么做,但我非常重视青年人的这种气质。
青年,只要还没有受到市侩习气的腐蚀,造成精神上的堕落,总是不切实际的...再说,不切实际绝不意味者自欺欺人;面向未来必然还有理想的成分。没有不切实际的气质,一切实际只能停滞不前,变成同一事物的枯燥反复。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五):漫长的一生
知道这本书,是多年前从一个年长多才的师兄处,他热爱俄罗斯文学,熟读别尔加耶夫、赫尔岑等沙皇末期时代那批俄国文人的作品,他给我推荐了这本赫尔岑写的回忆录。
先从下册看起吧。在他年老力衰、思想更加深刻的岁月,观察他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赫尔岑这一生似乎都在颠肺流离。他出身于贵族家庭,15岁立志反沙皇体制,23岁流放,6年苦役后,35岁全家移民西欧。他的家庭生活也是波荡起伏,幸福和痛苦哪个更多些,也许他也不知道。他的母亲和幼子在他中年时候遇海难身亡,挚爱的妻子死前数年还陷入一场令他痛苦万分的婚外情纠葛中。
《往事与随想》是他在妻子死后着笔写作的,在他的笔下,巴枯宁、雨果、加里波第等19世纪晚期欧洲革命大舞台上的人物,洗去了玫瑰色的魅影,有血有肉起来。
赫尔岑对德国人怀有恶感,在书中多处提到“德国人真是了不起的民族!”但这不是恭维之词,而且真切的反讽。这也许与他在1850年那段灾难性家庭悲剧有关。那几年中,一位奸猾无耻的德国诗人黒韦尔格骗取了赫尔岑妻子纳塔利亚的同情心,给他带来了深刻的痛苦,他从此“告别了诗意的生活”。书中描述了一幕,赫尔岑说服了妻子留下来,让有妇之夫黒韦尔格离开。但黒韦尔格竟说动自己的老婆来到赫尔岑家,黒韦尔格的妻子艾玛大言不惭地谴责赫尔岑阻止妻子跟黒韦尔格出走。赫尔岑让艾玛到房间里跟妻子私谈,纳塔利亚表明了留下来的心意。艾玛出来后继续谴责赫尔岑对纳塔利亚施加了精神暴力。
遇到这样的事情,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都要崩溃了。但赫尔岑忍了下来,叫黒韦尔格一家走,允诺帮忙支付小店的欠账。谁知:黒韦尔格一家离开时候,艾玛在小店里赊走了一大批小孩用品!
这件事过去了100多年,但透过纸面,德国人的无情悭吝仍然活灵活现。
2009年-2010年间,我在德国南部度过了1年。那里风光秀丽社会文明富裕。但与德国人的交往,却有许多不快之处。我们居住的是学校的房子,管理员是个不懂英文的德国大妈。因为居住到期,德国大妈一早7点不到就来疯狂敲门,我出门后与她大吵了一架。结果这位大妈就四处告我黑状,学校里与我有关的人几乎都收到她的告状信,可想而知当时我的情况有多艰难。但周围的德国人,没有一个人仗义为我说两句什么的,都保持了优雅的沉默。那一刻,我似乎真正认识了德国人。
[Dec 2011]
陆陆续续读完了中册和下册。
这本巨著像一条大河,把19世纪中上期发生在欧洲大陆腹地的巨大变革展现出来。书里谈论的人物、事件,发生在专制时代黄昏时期背景下,他们已经隐入历史深处,但那些曾经风头浪尖的人物所兴起的社会变革运动,一直延续到现在。200年后的今天,发生在阿拉伯世界的浪潮,隐约能追溯到赫尔岑生活的年代。
用书中路易十六廷臣的一句话,“陛下,这不是骚乱,是革命”,那是个革命的年代,是君主或者僭越独夫专制、宗教迷信走入历史阴影的年代,是理性和人之为人的价值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年代。很巧合的是,本月的《青年参考》有一期的首页俨然印着一行字,“这不是‘乱’,是‘变’”。媒体从业者也许不知不觉中训导了CCP干部,若是视变为乱,要犯历史错误。
赫尔岑是个无神论者,但他那个年代,基督教仍然主宰着人的思想。赫尔岑的母亲是个德国人,路德教派信徒,终身虔诚遵守教会规定。赫尔岑们所倡导的无神论的理性生活,在抛弃宗教关怀的同时,也丢弃了人的死后生活。赫尔岑的父亲曾说,《圣经》是无法用理性理解的东西,那是宗教。在200年后,赫尔岑们所引领的革命,在东方中国彻底摧毁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但这是赫尔岑的理想国度吗?
又读了上册很长一段,看完了赫尔岑的少年时代,那时他还懵懂,在农奴的圈子里长大,父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典型的俄国贵族式教育,延请德国法国教师传授法语和文法。在赫尔岑笔下,他少年时代的教师对他的影响似乎还不如他身边的农奴来的大。农奴制对俄国人的摧残太严重了,赫尔岑讲了两个悲惨故事,任何一个都不会比雨果笔下的冉阿让的更好些。赫尔岑父亲的兄弟家有个农奴,天赋才华,年轻时候学会了拉丁文和德语,医术也非常好。他25岁爱上了军官的女儿,藏匿了农奴身份与之结婚,后来事发,妻子才发觉也成了农奴,悲愤之下与人私奔了。年轻的农奴十分爱他的妻子,从此郁郁寡欢,酗酒买醉,不慎还用光了主人的钱,直至自知无法清还就服毒自尽了。他喝了砒霜,临死前还请求主人的原谅,医生给他喂催吐药时,他说道,
“别动,呆在那儿,我可不是为了呕吐才吞下你的。”
最终他还是死了。
青年时代赫尔岑在莫斯科大学读书,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挚友,其中包括他一生的挚友,奥加辽夫。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很精彩,但也导致了他后来被流放西伯利亚。上册的精华便是他被逮捕、审问和流放西伯利亚期间的所见所闻。我相信每个中国人读了这些内容都会发出由衷的震撼:一百多年前尼古拉王朝时代的俄国,居然与现今的内地中国拥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这是中国人的宿命还是悲哀?
【续】